张爱玲简介 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 九二二迁居天津 一九二四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 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一九二五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九二七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 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九三。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九三一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九三二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九三三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九三七「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 「凤藻」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 中学毕业 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 法前往 九三九考进香港大学 九四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 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辍学开始投入文学创作「二十世纪」杂志刊载《婆媳之间》《秋歌》《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我 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徵文第十叁名 九四三「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屑一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 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咭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三人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 由自己亲手设计,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张 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
张爱玲简介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 女。 一九二二迁居天津 一九二四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 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一九二五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一九二七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 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一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一九三○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一九三一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一九三二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一九三三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一九三七「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 「凤藻」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 中学毕业 1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 法前往。 一九三九考进香港大学 一九四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 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 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辍学开始投入文学创作「二十世纪」杂志刊载《婆媳之间》《秋歌》《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我 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徵文第十叁名 一九四三「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 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三人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 由自己亲手设计,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张 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
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 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九四四「万象」月刊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 「杂志」月刊刊载《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 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么》《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天地」杂志刊载《童言无忌》《造人》《打人》、 《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谈跳舞》《道路以目》《烬馀录》《谈女人》「小天地」杂志刊载《散戏》、《炎樱语录》 「苦竹」月刊刊载《谈音乐》《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与胡兰成结婚 九四五「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译作「小天 地」月刊刊载《气短情长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载《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自篇《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抗战胜利 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太太万岁》改篇电影 与胡兰成离婚 九四八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缘》)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九五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九五二避居香港 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无头骑士》 九五五秋天离港赴美 拜访胡适 九五六得 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写作奖金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六六香港「星岛晚报」连载长篇小说《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九六七赖雅去世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 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一九四四「万象」月刊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 「杂志」月刊刊载《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 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么》《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天地」杂志刊载《童言无忌》《造人》《打人》、 《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谈跳舞》《道路以目》《烬馀录》《谈女人》「小天地」杂志刊载《散戏》、《炎樱语录》 「苦竹」月刊刊载《谈音乐》《自己的文章》《桂花蒸 阿小悲秋》 与胡兰成结婚 一九四五「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译作「小天 地」月刊刊载《气短情长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载《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自篇《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抗战胜利 一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太太万岁》改篇电影 与胡兰成离婚 一九四八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缘》)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一九五○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一九五二避居香港 一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无头骑士》 一九五五秋天离港赴美 拜访胡适 一九五六得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写作奖金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六六香港「星岛晚报」连载长篇小说《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六七赖雅去世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一九六八《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半生缘》社出版 九六九《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九七二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出版 九七三定居洛杉矶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九七四「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後记》 九七五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九七六《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联合报」刊载《叁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九七七《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九七九「中国时报」刊载《色戒》社出版 九八一《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九八三《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九八四「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 九八七《馀韵》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八《续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九九一《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第一炉香》《半生缘》《张看》 《红楼梦魇》《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惘然记》《续集》《馀韵》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九九二《爱默森选集》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九九三完成《对照记》 「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一曲难忘》 九九四《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九九五九月八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四岁。 九月十九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恳,将遗体在洛杉矾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九月三十日张爱玲的生日,林式与数位文友 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文学生涯1943-1945抗日战争胜利,张爱玲的小说精致、圆熟,笔触冷静又充满世俗情趣,一个二十多
一九六八《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半生缘》社出版 一九六九《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一九七二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出版 一九七三定居洛杉矶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一九七四「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後记》 一九七五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一九七六《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联合报」刊载《叁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一九七七《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中国时报」刊载《色·戒》社出版 一九八一《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三《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一九八四「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 一九八七《馀韵》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八《续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一《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第一炉香》《半生缘》《张看》 《红楼梦魇》《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惘然记》《续集》《馀韵》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二《爱默森选集》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三完成《对照记》 「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一曲难忘》 一九九四《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五九月八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四岁。 九月十九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遗体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九月三十日张爱玲的生日,林式与数位文友 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文学生涯1943-1945抗日战争胜利,张爱玲的小说精致、圆熟,笔触冷静又充满世俗情趣,一个二十多
岁的女孩儿能有这样的才情,使得上海文坛受到了不小的震动。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 与现代趣味的统一”。1945-1952去香港前,1952-六十年代到美定居前,定居美国到逝世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 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 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笔名梁京,现代文学史 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 节日—“中秋节 主要作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 之恋》。 诗歌《雨》。《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 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 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 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 《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 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 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 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 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 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 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 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 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 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 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 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 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 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 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岁的女孩儿能有这样的才情,使得上海文坛受到了不小的震动。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 与现代趣味的统一"。1945-1952去香港前,1952-六十年代到美定居前,定居美国到逝世.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 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 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笔名梁京,现代文学史 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 节日——“中秋节”。 主要作品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 之恋》。 诗歌《雨》。《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 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 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 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 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 《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 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 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 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 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 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 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 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 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 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 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 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 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 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 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 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 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 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 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 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 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 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 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 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 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 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 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己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 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 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娄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 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奷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 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 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 作品年表 、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 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 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 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 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 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 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 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 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 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 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 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 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 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 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 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 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 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 世。 作品年表 一、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