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普通民众在尽情享受现代科 技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时,并不需要了解和掌握机器能够自动运行的原因和图像能够生动呈 现的原理。对于当下的很多人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经由“语言文字”转型为“图 像”或者“视觉”。美国学者威廉·米歇尔就指出,一种以形象尤其以影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 不经意间形成并壮大起来,而以概念性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则逐渐式微,这同时也标志着 人类生活方式和认知范式的一种转变。也许米歇尔的观点有些武断,但视觉文化的兴起的确 是不争的事实。相机、手机、电影、电视、电脑、网络中生动的声音和图像逐渐取代了语言 文字的功能,以智能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视觉文化蒸蒸日上。 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显。以 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工具创造出来的技术图像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得人们很难静心 阅读经典文献,以继承和发展一直传承下来的文明成就,探究隐藏在可见的现象背后的不可 见的事物本质。这些所谓的事物本质被近代以来的哲人们认为只存在于思想和意念的非实体 性领域之中,它们往往是通过各种语言来编码的。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于概念的思 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原因在于,人类对于概念的思考不仅仅是一种单 向的行为,概念思维会有一个自身概念,或者说概念思维会反思自身,但视觉的感知却不可 能反思自身。视角文化正猛烈地冲击着人类的概念性认知模式。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 视觉素养指人们通过“看”的方式来获取、识别和思考各种信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素养,是一种通过“看”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 视觉素养,首要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和价值观,人们无疑会具有持续而稳定的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也正因为接受 了系统的人文教育的熏陶,人们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沉浮起伏,正确看待外部世界的 风云变幻,也才能如其所是地审视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会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 控制,从而理性地对待接触到的庞杂的视觉信息 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还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 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 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在多元文化交融冲突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 到不同的世界图像,它们有真有假,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有好有坏。在复杂的视觉文 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颠扑不破的正确观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张图片、一段视频 个游戏?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面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如果决定人们看还是不看 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仅是他们自身的兴趣、习惯和本能。那么,这样一种基于兴趣和本能的 视觉信息接受方式往往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信息而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 确判断和认知。因此,提高人们对于视觉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有效地过滤那些负能量的伪 信息,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能够自动运行的原因和图像能够生动呈现的原理,已经 不再需要人们了解和掌握,仍然可以给人类带来便利
语文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普通民众在尽情享受现代科 技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时,并不需要了解和掌握机器能够自动运行的原因和图像能够生动呈 现的原理。对于当下的很多人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经由“语言文字”转型为“图 像”或者“视觉”。美国学者威廉•米歇尔就指出,一种以形象尤其以影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 不经意间形成并壮大起来,而以概念性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则逐渐式微,这同时也标志着 人类生活方式和认知范式的一种转变。也许米歇尔的观点有些武断,但视觉文化的兴起的确 是不争的事实。相机、手机、电影、电视、电脑、网络中生动的声音和图像逐渐取代了语言 文字的功能,以智能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视觉文化蒸蒸日上。 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显。以 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工具创造出来的技术图像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得人们很难静心 阅读经典文献,以继承和发展一直传承下来的文明成就,探究隐藏在可见的现象背后的不可 见的事物本质。这些所谓的事物本质被近代以来的哲人们认为只存在于思想和意念的非实体 性领域之中,它们往往是通过各种语言来编码的。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于概念的思 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原因在于,人类对于概念的思考不仅仅是一种单 向的行为,概念思维会有一个自身概念,或者说概念思维会反思自身,但视觉的感知却不可 能反思自身。视角文化正猛烈地冲击着人类的概念性认知模式。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 急。 视觉素养指人们通过“看”的方式来获取、识别和思考各种信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素养,是一种通过“看”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 视觉素养,首要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和价值观,人们无疑会具有持续而稳定的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也正因为接受 了系统的人文教育的熏陶,人们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沉浮起伏,正确看待外部世界的 风云变幻,也才能如其所是地审视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会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 控制,从而理性地对待接触到的庞杂的视觉信息。 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还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 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 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在多元文化交融冲突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 到不同的世界图像,它们有真有假,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有好有坏。在复杂的视觉文 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颠扑不破的正确观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张图片、一段视频、 一个游戏?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面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如果决定人们看还是不看, 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仅是他们自身的兴趣、习惯和本能。那么,这样一种基于兴趣和本能的 视觉信息接受方式往往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信息而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 确判断和认知。因此,提高人们对于视觉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有效地过滤那些负能量的伪 信息,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能够自动运行的原因和图像能够生动呈现的原理,已经 不再需要人们了解和掌握,仍然可以给人类带来便利
B.视觉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显,会使人们更多的关注生动形象的图 像,从而失去阅读经典文献的专注力 C.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可以提高人们通过“看”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即获取、 识别和思考各种信息以提高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视觉信息会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确判断和认知,那是因为人们往往 带着对负能量信息的本能的兴趣而选择看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够辯证地谈问题,使这篇文章说理严密。针对视觉文化与概念性语言文化以及视觉文 化本身的复杂性,文章都有清晰的分析与阐释 B.文章引用美国学者威廉米歇尔的观点,意在证明“图像”或者“视觉”必将取代‘语 言文学’而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 C.文章论证思维严谨,承认当下视觉文化日益彰显,但也不否认阅读经典文献对于继承和 发展文明成就、探究事物本质的意义。 D.作者提出“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是在分析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 实的基础上,指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的观点,因为视觉的感知缺乏反思自身的特性,这会使人们对 事物本质的深入认知变得困难。这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知 B.今天已经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对自己、家人和社会 的责任感,自觉抵制外部世界的视觉信息。 C.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视觉素养,容易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控制,从而失去理 性地对待接触到的庞杂的视觉信息的能力 D.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时代,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应该提高 自身过滤那些负能量的伪信息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 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 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级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 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 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锅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茶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级,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级的具体 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 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B.视觉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显,会使人们更多的关注生动形象的图 像,从而失去阅读经典文献的专注力。 C.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可以提高人们通过“看”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即获取、 识别和思考各种信息以提高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 视觉信息会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确判断和认知,那是因为人们往往 带着对负能量信息的本能的兴趣而选择看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能够辩证地谈问题,使这篇文章说理严密。针对视觉文化与概念性语言文化以及视觉文 化本身的复杂性,文章都有清晰的分析与阐释。 B.文章引用美国学者威廉 米歇尔的观点,意在证明“图像”或者“视觉”必将取代‘语 言文学’而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 C.文章论证思维严谨,承认当下视觉文化日益彰显,但也不否认阅读经典文献对于继承和 发展文明成就、探究事物本质的意义。 D.作者提出“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是在分析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 实的基础上,指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的观点,因为视觉的感知缺乏反思自身的特性,这会使人们对 事物本质的深入认知变得困难。这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知。 B.今天已经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对自己、家人和社会 的责任感,自觉抵制外部世界的视觉信息。 C.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视觉素养,容易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控制,从而失去理 性地对待接触到的庞杂的视觉信息的能力。 D. 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时代,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应该提高 自身过滤那些负能量的伪信息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 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 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级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 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 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锅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茶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级,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级的具体 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 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表3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分类频率(%) 废弃物种类 2 废纸/废纸板 6.47 l1.99 23.32 25.6l 废弃电池、电子设备 17.12 24.66 26.82 19.95 厨余垃圾 51 废塑料瓶 21.0 4.39 废弃易拉罐 15.36 19.95 28.57 24.8 废金属 14.69 18.19 26.28 35 可再生塑料 12.67 17.79 19.81 29.65 20.08 废弃玻璃瓶 16.4 21.16 20.49 23.85 18.06 废弃衣物、纺织品 14.96 17.12 21.8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 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 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 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 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 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 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 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 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楚烧厂设计得非 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现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 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 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 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 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极分类管 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捕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 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 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 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 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 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 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 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 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楚烧厂设计得非 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现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 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 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 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 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极分类管 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捕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统计样本中32.61%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 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发的压力和 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 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 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 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 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 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 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 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 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 子。在结東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 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 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 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 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 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 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 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 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
A.统计样本中 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 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发的压力和 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 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 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 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 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 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 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 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 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 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 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 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 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 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 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 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 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 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
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一一它是汨罗江 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 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 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 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 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 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 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 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 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 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 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 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8.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9.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柳謇之字公正。謇之身长七尺五寸,仪容甚伟,风神爽亮,进止可观。为童儿时,周齐 王宪尝遇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拜宗师中士,转守庙下 士。武帝尝有事太庙,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观者属目。帝善之,擢为宣纳上士。及高祖 作相,引为田曹参军,仍谘典签事 开皇初,拜通事舍人,寻迁内史舍人,历兵部、司勋二曹侍郎。朝廷以謇之有雅望,善 谈谑,又饮酒至一石不乱,由是每梁、陈使至,辄令謇之接对。后迁光禄少卿。出入十馀年, 每参掌敷奏。会吐谷浑来降,朝廷以宗女光化公主妻之,以謇之兼散骑常侍,送公主于西域 俄而突厥启民可汗求和亲,复令謇之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謇之前后奉使,得二国所赠马千馀 匹,杂物称是,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仁寿中,出为肃州刺史,寻转息州刺史,俱有惠政 后二岁,以母忧去职。 炀帝践阼,复拜光禄少卿。大业初,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 之谕令出塞。及还,奏事称旨,拜黄门侍郎 时元德太子初薨,朝野注望,皆以齐王当立。帝方重王府之选,大业三年,车驾还京师, 拜为齐王长史。帝法服临轩,备仪卫,命齐王立于西朝堂之前,北面。遣吏部尚书牛弘、内 史令杨约、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从殿廷引謇之诣齐王所,西面立。牛弘宣敕谓齐王曰:
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 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 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 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 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 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 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 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 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 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 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 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 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8.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 分) 9.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柳謇之字公正。謇之身长七尺五寸,仪容甚伟,风神爽亮,进止可观。为童儿时,周齐 王宪尝遇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拜宗师中士,转守庙下 士。武帝尝有事太庙,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观者属目。帝善之,擢为宣纳上士。及高祖 作相,引为田曹参军,仍谘典签事。 开皇初,拜通事舍人,寻迁内史舍人,历兵部、司勋二曹侍郎。朝廷以謇之有雅望,善 谈谑,又饮酒至一石不乱,由是每梁、陈使至,辄令謇之接对。后迁光禄少卿。出入十馀年, 每参掌敷奏。会吐谷浑来降,朝廷以宗女光化公主妻之,以謇之兼散骑常侍,送公主于西域。 俄而突厥启民可汗求和亲,复令謇之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謇之前后奉使,得二国所赠马千馀 匹,杂物称是,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仁寿中,出为肃州刺史,寻转息州刺史,俱有惠政。 后二岁,以母忧去职。 炀帝践阼,复拜光禄少卿。大业初,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 謇之谕令出塞。及还,奏事称旨,拜黄门侍郎。 时元德太子初薨,朝野注望,皆以齐王当立。帝方重王府之选,大业三年,车驾还京师, 拜为齐王长史。帝法服临轩,备仪卫,命齐王立于西朝堂之前,北面。遣吏部尚书牛弘、内 史令杨约、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从殿廷引謇之诣齐王所,西面立。牛弘宣敕谓齐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