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不如一静”指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出自宋张端义《贵耳集》) 初发芙蓉 颜延之和谢灵运是南北朝时诗人,都以辞采闻名 有一次,宋文帝出了个题目,让他俩作诗,颜延之很决就写成了,谢灵运却写了好久才完。 颜延之问诗人鲍照:“我的诗和灵运相比,优劣如何?鲍照说:“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 可爱。你的诗象列绣铺锦,也是满眼雕绘。” “初发芙蓉”芙蓉是荷花,指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自然。 (出自《南史·颜延之传》) 原文]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畏首畏尾 春秋时代,晋、楚两个强国争当盟主 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会见诸侯,郑国国君没有来,晋灵公以为郑国和楚国往来,很生气。 郑国公子归生知道这事后,就给晋国写了封信,首先回顾了郑国和晋国的友好,然后解释了 郑君没来参加的原因,最后说:“我们国君在这三年来,先后多次去朝见你们晋君,对晋国 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和诚心了,可还不能使你们感到满意,而我们已经无法增加这诚意了 除了亡国。古人说:‘畏首畏尾,身余其几?·郑国现在的处境便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又 怕晋国袭击。而晋国的命令又好像没完没了似的,这使得我们郑国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全 国力量集合起来,等候你们晋国大军的到来 偎畏首畏尾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既不敢进,又不敢退。 (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 黄卷青灯 陆游生在积弱积贫的南宋,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由于当时主和派势力很大,陆游受到排挤
“一动不如一静”指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出自宋•张端义《贵耳集》) 初发芙蓉 颜延之和谢灵运是南北朝时诗人,都以辞采闻名。 有一次,宋文帝出了个题目,让他俩作诗,颜延之很决就写成了,谢灵运却写了好久才完。 颜延之问诗人鲍照:“我的诗和灵运相比,优劣如何?”鲍照说:“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 可爱。你的诗象列绣铺锦,也是满眼雕绘。” “初发芙蓉”芙蓉是荷花,指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自然。 (出自《南史•颜延之传》) [原文]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畏首畏尾 春秋时代,晋、楚两个强国争当盟主。 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会见诸侯,郑国国君没有来,晋灵公以为郑国和楚国往来,很生气。 郑国公子归生知道这事后,就给晋国写了封信,首先回顾了郑国和晋国的友好,然后解释了 郑君没来参加的原因,最后说:“我们国君在这三年来,先后多次去朝见你们晋君,对晋国 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和诚心了,可还不能使你们感到满意,而我们已经无法增加这诚意了, 除了亡国。古人说:‘畏首畏尾,身余其几?’郑国现在的处境便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又 怕晋国袭击。而晋国的命令又好像没完没了似的,这使得我们郑国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全 国力量集合起来,等候你们晋国大军的到来……” “畏首畏尾”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既不敢进,又不敢退。 (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 黄卷青灯 陆游生在积弱积贫的南宋,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由于当时主和派势力很大,陆游受到排挤
他三十岁时,在礼部考试中被除名,四十二岁被免官。四十六岁时,陆游入蜀出任夔州(今 四川奉节)通判,一年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入幕办理军务,这让陆游很兴奋,因为 四川宣抚使驻南郑(今陕西汉中),是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战派的领袖 陆游积极投身军旅生活,放马走遍南郑前线,为北伐献计献策。但几个月后王炎被召回,幕 府被解散,陆游也被调回成都任了个参议官的闲置,这对于做梦都是“兵戈铁马”的陆游来说 实在难以忍受,他在《客愁》诗中写道 骑马出门无所诣,端居正尔客愁侵 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 大意 骑马出门却不知道该去哪里 回来坐在屋里乡愁渐渐涌起 面貌憔悴头发花白体力衰退, 只有黄卷青灯让人忘却烦恼。 黄卷青灯”古代书籍用黄纸缮写,油灯发青色的灯光。形容深夜读书的孤寂生活。 (出自陆游《剑南诗篇·客愁(节选)》) 鸟道羊肠 清豁禅师是五代人,知道自己要圆寂了,给众人留下一首遗偈说. 世人休说路行难 鸟道羊肠咫尺间。 珍重苎溪溪畔水, 汝归沧海我归山。 又吩咐众人说:“我死后把我的尸骨留给虫蚁,不要修建墓塔。”说完就进入湖头山,坐在磐
他三十岁时,在礼部考试中被除名,四十二岁被免官。四十六岁时,陆游入蜀出任夔州(今 四川奉节)通判,一年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入幕办理军务,这让陆游很兴奋,因为 四川宣抚使驻南郑(今陕西汉中),是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战派的领袖。 陆游积极投身军旅生活,放马走遍南郑前线,为北伐献计献策。但几个月后王炎被召回,幕 府被解散,陆游也被调回成都任了个参议官的闲置,这对于做梦都是“兵戈铁马”的陆游来说 实在难以忍受,他在《客愁》诗中写道: 骑马出门无所诣,端居正尔客愁侵。 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 大意: 骑马出门却不知道该去哪里, 回来坐在屋里乡愁渐渐涌起。 面貌憔悴头发花白体力衰退, 只有黄卷青灯让人忘却烦恼。 “黄卷青灯”古代书籍用黄纸缮写,油灯发青色的灯光。形容深夜读书的孤寂生活。 (出自陆游《剑南诗篇•客愁(节选)》) 鸟道羊肠 清豁禅师是五代人,知道自己要圆寂了,给众人留下一首遗偈说…… 世人休说路行难, 鸟道羊肠咫尺间。 珍重苎溪溪畔水, 汝归沧海我归山。 又吩咐众人说:“我死后把我的尸骨留给虫蚁,不要修建墓塔。”说完就进入湖头山,坐在磐
石上,不久就圆寂了 众人遵照他的遗命,等了七天再去看,发现尸首完好无损,竟然没有虫蚁来侵食 “鸟道羊肠”比喻狭窄曲折的山路。 (出自《五灯会元》) 不知深浅 唐僧一行西天取经路上,遇见一座高山,峰插碧空,唐僧让猪八戒前去问路。 八戒遇见一位老者,老者说:“此山叫做八百里狮驼岭,中间有座狮驼洞,洞里有三个魔头, 吃尽这世上人。”劝说他们不要西去。八戒说:“只有三个妖魔,何劳费心!我师兄一棍就打 死一个,我一钯就筑死一个,我师弟一降妖杖又打死一个。三个都打死了,我师父就过去了 有何难哉!”老者笑道:“这和尚不知深浅!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很!他手下小妖,南岭 上五千,北岭上五千,东路口一万,西路口一万:巡哨的四五千,把门的一万;烧火打柴的 无数,共计有四万七八千。”八戒听了这话,战战兢兢 不知深浅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出自《西游记》七十四回) 堕甑不顾 孟敏是东汉山东巨鹿人,客居在太原。 有一次孟敏背着甑(古代瓦制器皿)行走,不慎失手,甑坠地打破了,孟敏头也不回继续向 前走。这事被当时的名士郭林宗看见了,问他,他回答说:“甑已经破了,看他有什么用? 郭林宗觉得他不一般,就劝说他去游学。 十年以后,孟敏名闻天下,位列三公 堕甑不顾”比喻事情已经过去,不作无益的惋惜, (出自《后汉书·孟敏》) 带金佩紫
石上,不久就圆寂了。 众人遵照他的遗命,等了七天再去看,发现尸首完好无损,竟然没有虫蚁来侵食。 “鸟道羊肠”比喻狭窄曲折的山路。 (出自《五灯会元》) 不知深浅 唐僧一行西天取经路上,遇见一座高山,峰插碧空,唐僧让猪八戒前去问路。 八戒遇见一位老者,老者说:“此山叫做八百里狮驼岭,中间有座狮驼洞,洞里有三个魔头, 吃尽这世上人。”劝说他们不要西去。八戒说:“只有三个妖魔,何劳费心!我师兄一棍就打 死一个,我一钯就筑死一个,我师弟一降妖杖又打死一个。三个都打死了,我师父就过去了, 有何难哉!”老者笑道:“这和尚不知深浅!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很!他手下小妖,南岭 上五千,北岭上五千,东路口一万,西路口一万;巡哨的四五千,把门的一万;烧火打柴的 无数,共计有四万七八千。” 八戒听了这话,战战兢兢。 “不知深浅”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出自《西游记》七十四回) 堕甑不顾 孟敏是东汉山东巨鹿人,客居在太原。 有一次孟敏背着甑(古代瓦制器皿)行走,不慎失手,甑坠地打破了,孟敏头也不回继续向 前走。这事被当时的名士郭林宗看见了,问他,他回答说:“甑已经破了,看他有什么用?” 郭林宗觉得他不一般,就劝说他去游学。 十年以后,孟敏名闻天下,位列三公。 “堕甑不顾”比喻事情已经过去,不作无益的惋惜。 (出自《后汉书•孟敏》) 带金佩紫
司马徽是东汉名士。 庞统十几岁的时候,听说他的大名,驾车走了二千里路到颍川来拜访他。到了,见司马徽正 在采桑,庞统从车中探出头来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怎么能做妇人采桑的 事?”司马徽笑道:“请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走近道,难道不怕迷路吗?你说做人要带金印 佩紫绶,那么象伯成、原宪、许由、巢父、伯夷、叔齐(都是古代的圣贤)这些人,岂不都 文不值了吗?”庞统赶快赔礼,说:‘我生在偏远的地方,孤陋寡闻。如果不敲洪钟、不叩 雷鼓(传说中黄帝用的鼓),哪会知道声音的大小?” 带金佩紫”形容地位非常显赫。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牧豕听经 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8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 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 拾柴。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 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 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 永平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 的匈奴 “牧豕听经”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出自《后汉书·承宫传》) 请缨 终军是汉初济南人。从小勤奋好学,博学善言,十八岁时被选为博士弟子。西来长安,汉武 帝欣赏他的才干,拜他为谏大夫。 后来,朝廷想派人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陛下赐给我 条长绳,我一定把南越王捆起来,送到长安来(愿受长缨,必羁南越卫而致之阙下)。” 在南越,终军说服了南越王答应归顺。武帝非常高兴,让汉朝使者留在那里帮助南越王理事。 但不久,南越发生内乱,南越王被杀,终军遇难。终军死时,只有二十多岁。 ‘请缨缨:驾车时套在马脖子上的缰绳。人们用“请缨”表示主动请求出征、出使等
司马徽是东汉名士。 庞统十几岁的时候,听说他的大名,驾车走了二千里路到颍川来拜访他。到了,见司马徽正 在采桑,庞统从车中探出头来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怎么能做妇人采桑的 事?”司马徽笑道:“请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走近道,难道不怕迷路吗?你说做人要带金印 佩紫绶,那么象伯成、原宪、许由、巢父、伯夷、叔齐(都是古代的圣贤)这些人,岂不都 一文不值了吗?”庞统赶快赔礼,说:“我生在偏远的地方,孤陋寡闻。如果不敲洪钟、不叩 雷鼓(传说中黄帝用的鼓),哪会知道声音的大小?” “带金佩紫” 形容地位非常显赫。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牧豕听经 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 8 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 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 拾柴。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 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 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 永平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 的匈奴。 “牧豕听经” 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出自《后汉书•承宫传》) 请缨 终军是汉初济南人。从小勤奋好学,博学善言,十八岁时被选为博士弟子。西来长安,汉武 帝欣赏他的才干,拜他为谏大夫。 后来,朝廷想派人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陛下赐给我一 条长绳,我一定把南越王捆起来,送到长安来(愿受长缨,必羁南越卫而致之阙下)。” 在南越,终军说服了南越王答应归顺。武帝非常高兴,让汉朝使者留在那里帮助南越王理事。 但不久,南越发生内乱,南越王被杀,终军遇难。终军死时,只有二十多岁。 “请缨”缨:驾车时套在马脖子上的缰绳。人们用“请缨”表示主动请求出征、出使等
(出自《汉书终军传》) 老马识途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 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 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 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 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齐大非偶 春秋时代,齐??(xi)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太子忽推辞说:“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 齐?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 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 我!”就辞别而去。 “齐大非偶”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出自《左传桓公六年》) 封豕长蛇 楚国的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
(出自《汉书•终军传》) 老马识途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 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 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 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 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齐大非偶 春秋时代,齐??(xi)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太子忽推辞说:“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 齐??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 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 我!”就辞别而去。 “齐大非偶”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出自《左传•桓公六年》) 封豕长蛇 楚国的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