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母亲 用点点滴滴的话语将这些老规矩串联进了老舍的生命里,而无数的母亲更将这种温文尔雅融 入进了老北京的生命里。北京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是家风与家规超越时间的阻隔, 在空间上的寄托。老规矩“润物细无声”,滋养了一辈辈的北京人。 近日,曾经被淡忘的老规矩又被提起。相声演员郭德纲关于“规矩”的长篇微博引发网 友热议,“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导”“规矩可以不遵守, 但是不能被毁灭 规矩是毎个家庭的一种自觉与自律,这是根植于人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洪流。 由此生发出的家风,更是影响深远。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风是一个国家兴盛 的养分和基础。 让一个人变得雍容华贵的,不是金钱(那是身外之物),而是规矩、教养。富人未必有 和自己的财产等量的家规。2014年2月,一英国女子讲述了自己在中国一土豪家庭做保姆 的震撼经历,称中国富豪喜欢奢华,热衷模仿西式生活,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据她介绍, 其主人家拥有5辆保时捷,每周末要吃50道菜的大餐。这种奢靡的家庭规则近乎畸形,而 其后代又能学到多少积极向上的思想呢?这不禁让人后怕。这真的是老规矩的忧伤一一忧, 忧家庭无正确家规:伤,伤子孙受其渐染 相比之下,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髙明。他的《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着“老规矩”的 智慧光芒。“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 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忧,此君子也。”他为子孙立下了读书明理的规矩,让后代生命的底 色中充满了昂扬的亮色。和他同时代的林则徐也留下了这样一句活:“子孙若如我,留财做 什么,贤而多财,则毁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授后辈以 财,不如授后辈以规矩。 不管怎样,老规矩是思想奔流的河床,是灵魂飘逸的舞姿,是永不褪色的黑白照片,因 为“规矩诚设矣,不可欺以方圆”。正所谓:规正圆,矩正方! 老规矩实质是立规矩立意取胜层进式结构议论性散文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古都总是美妙么?未必。课本里有郁达夫先生令人怀念的秋天,扫把经过留下淡淡印记, 也有老舍先生并不太令人怀念的酷夏,祥子在泥泞中挣扎谋生。但在今天,不管是否经历, 怀念这座城市,往往会是将其幻化为前者,选择性地遗忘后者一一这其实不是因为过去更美 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悲催的一点在于,无论好坏,老北京城从视线中消失了。 老规矩总是有道理的么?同样未必。牵涉封建迷信的自不用说,男尊女卑那套礼法也早 就被淘汰。今天人们怀念起老规矩的时候,这些负面内容被下意识地排除在外,他们强调的 甚至不是规矩内容,而是规矩所带来和体现的规规矩矩的社会生活方式一一这其实不是因为 老规矩更合情理,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更悲催的一点在于,在这座快速变化的城市中,一些 旧有美德的确正在被淡忘,包括有规矩和守规矩本身。 没有规矩,才是最可怕的沦丧,它比城市建筑风格消失更不可逆。事实上,变迁难定对 错,有人破坏一些,又有人创造另一些,城市在变,审美标准也在变。譬如,曾经被骂得一 钱不值的,楼宇顶上的中国古代风格“帽子”,现在看来,并不比形似内裤的所谓现代派建 筑更丑陋。但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不会变,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旦失去,再难回来 没人指望,卑鄙的人会留下高尚者的通行证。 破坏规矩,首先是对秩序和现实的不尊重,有些属于反社会心理问题,有些纯粹出于其
26 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母亲 用点点滴滴的话语将这些老规矩串联进了老舍的生命里,而无数的母亲更将这种温文尔雅融 入进了老北京的生命里。北京,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是家风与家规超越时间的阻隔, 在空间上的寄托。老规矩“润物细无声”,滋养了一辈辈的北京人。 近日,曾经被淡忘的老规矩又被提起。相声演员郭德纲关于“规矩”的长篇微博引发网 友热议,“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导”“规矩可以不遵守, 但是不能被毁灭”。 规矩是毎个家庭的一种自觉与自律,这是根植于人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洪流。 由此生发出的家风,更是影响深远。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风是一个国家兴盛 的养分和基础。 让一个人变得雍容华贵的,不是金钱(那是身外之物),而是规矩、教养。富人未必有 和自己的财产等量的家规。2014 年 2 月,一英国女子讲述了自己在中国一土豪家庭做保姆 的震撼经历,称中国富豪喜欢奢华,热衷模仿西式生活,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据她介绍, 其主人家拥有 5 辆保时捷,每周末要吃 50 道菜的大餐。这种奢靡的家庭规则近乎畸形,而 其后代又能学到多少积极向上的思想呢?这不禁让人后怕。这真的是老规矩的忧伤——忧, 忧家庭无正确家规;伤,伤子孙受其渐染。 相比之下,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髙明。他的《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着“老规矩”的 智慧光芒。“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 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忧,此君子也。”他为子孙立下了读书明理的规矩,让后代生命的底 色中充满了昂扬的亮色。和他同时代的林则徐也留下了这样一句活:“子孙若如我,留财做 什么,贤而多财,则毁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授后辈以 财,不如授后辈以规矩。 不管怎样,老规矩是思想奔流的河床,是灵魂飘逸的舞姿,是永不褪色的黑白照片,因 为“规矩诚设矣,不可欺以方圆”。正所谓:规正圆,矩正方! 老规矩实质是立规矩 立意取胜 层进式结构 议论性散文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古都总是美妙么?未必。课本里有郁达夫先生令人怀念的秋天,扫把经过留下淡淡印记, 也有老舍先生并不太令人怀念的酷夏,祥子在泥泞中挣扎谋生。但在今天,不管是否经历, 怀念这座城市,往往会是将其幻化为前者,选择性地遗忘后者——这其实不是因为过去更美, 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悲催的一点在于,无论好坏,老北京城从视线中消失了。 老规矩总是有道理的么?同样未必。牵涉封建迷信的自不用说,男尊女卑那套礼法也早 就被淘汰。今天人们怀念起老规矩的时候,这些负面内容被下意识地排除在外,他们强调的 甚至不是规矩内容,而是规矩所带来和体现的规规矩矩的社会生活方式——这其实不是因为 老规矩更合情理,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更悲催的一点在于,在这座快速变化的城市中,一些 旧有美德的确正在被淡忘,包括有规矩和守规矩本身。 没有规矩,才是最可怕的沦丧,它比城市建筑风格消失更不可逆。事实上,变迁难定对 错,有人破坏一些,又有人创造另一些,城市在变,审美标准也在变。譬如,曾经被骂得一 钱不值的,楼宇顶上的中国古代风格“帽子”,现在看来,并不比形似内裤的所谓现代派建 筑更丑陋。但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不会变,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旦失去,再难回来。 没人指望,卑鄙的人会留下高尚者的通行证。 破坏规矩,首先是对秩序和现实的不尊重,有些属于反社会心理问题,有些纯粹出于其
他目的的反科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当城市走上一条快速发展道路之时,当偌大一座 现代化都市里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甚至违法乱纪的行止时,如何寻回那些老规矩,如何让老 规矩带给人们规规矩矩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恰恰是怀念老规矩的那些人,未必有心思琢磨 得那么远,这是他们的家,他们只是本能地感到忧虑和愤怒,一种不学而知的良知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无关老规矩,有关没规矩 处在悬崖边上的文化 立意深刻 北京一考生 谈到文化,都会联想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那些深刻的思想如 一幅幅壮丽的景象,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近观这些年来,让人惊叹的 是,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众多不肖子孙们遗弃,深深地被现代化给湮没 走进祖先的世界,翻开历史的画卷,蜿蜒坚固的长城正舞弄身姿,富丽堂皇的故宫正在 向我们招手。微笑,孩子般的纯情依旧让人向往,无论是汉魏唐宋,还是元明清的文人骚客 们,书写怀才不遇的作品让人感慨,盛唐时代的歌韵至今还让人沉醉其中,百姓辛勤劳作, 与远亲近邻和睦相处是何等幸福?每年过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个家族的人一起做饭菜,围 桌而坐,就算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也其乐融融。 那些美好的画面是曾出现过,但是对我们来说,似乎那只是一种回忆,一种让人觉得很 虚渺的幻想。因为,现代的人早巳被现代文明所俘虏,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穿梭在现代社会的城市里,散发出一种令人可怕的气息,城市化建设是我们的追求,搞 好经济是我们的追求,人民富裕是我们的追求,难道继承传统文化就不是我们的追求了吗? 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付岀代价的是一片片良田被毁,一道道名胜被摧。推倒的是一座 座传承建筑,损失的是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至今令人叹惋,难道也 要让后人为我们叹惋吗?保护好中华精髓的文化,不应发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 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性循环。这些已经够严重了,让人担忧的是 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西方化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各种节日蕴含了特殊的含义,比如五月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 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壮志,春节是为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分享一年的收成,诉说来年的打 算。辛辛苦苦地劳作了一年,组织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或节目,让大家欢欢乐乐过大年, 那是一种不一样的韵味。可是,似乎现在过年的节目都被一台“春晚”所包容,没有了更多 的期待。难怪很多人都觉得过年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要让我们在某一天羞于再提及这句话。纵观眼前,中华传统 文化己经正站在了悬崖边上,作为中国人,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北京中的“三味”老练而有味的语言文化散文成语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 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 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老北京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练达。“做人
27 他目的的反科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当城市走上一条快速发展道路之时,当偌大一座 现代化都市里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甚至违法乱纪的行止时,如何寻回那些老规矩,如何让老 规矩带给人们规规矩矩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恰恰是怀念老规矩的那些人,未必有心思琢磨 得那么远,这是他们的家,他们只是本能地感到忧虑和愤怒,一种不学而知的良知。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无关老规矩,有关没规矩。 处在悬崖边上的文化 立意深刻 北京一考生 谈到文化,都会联想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那些深刻的思想如 一幅幅壮丽的景象,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近观这些年来,让人惊叹的 是,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众多不肖子孙们遗弃,深深地被现代化给湮没。 走进祖先的世界,翻开历史的画卷,蜿蜒坚固的长城正舞弄身姿,富丽堂皇的故宫正在 向我们招手。微笑,孩子般的纯情依旧让人向往,无论是汉魏唐宋,还是元明清的文人骚客 们,书写怀才不遇的作品让人感慨,盛唐时代的歌韵至今还让人沉醉其中,百姓辛勤劳作, 与远亲近邻和睦相处是何等幸福?每年过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个家族的人一起做饭菜,围 桌而坐,就算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也其乐融融。 那些美好的画面是曾出现过,但是对我们来说,似乎那只是一种回忆,一种让人觉得很 虚渺的幻想。因为,现代的人早巳被现代文明所俘虏,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穿梭在现代社会的城市里,散发出一种令人可怕的气息,城市化建设是我们的追求,搞 好经济是我们的追求,人民富裕是我们的追求,难道继承传统文化就不是我们的追求了吗? 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付出代价的是一片片良田被毁,一道道名胜被摧。推倒的是一座 座传承建筑,损失的是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至今令人叹惋,难道也 要让后人为我们叹惋吗?保护好中华精髓的文化,不应发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 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性循环。这些已经够严重了,让人担忧的是 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西方化。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各种节日蕴含了特殊的含义,比如五月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 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壮志,春节是为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分享一年的收成,诉说来年的打 算。辛辛苦苦地劳作了一年,组织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或节目,让大家欢欢乐乐过大年, 那是一种不一样的韵味。可是,似乎现在过年的节目都被一台“春晚”所包容,没有了更多 的期待。难怪很多人都觉得过年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要让我们在某一天羞于再提及这句话。纵观眼前,中华传统 文化已经正站在了悬崖边上,作为中国人,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北京中的“三味” 老练而有味的语言 文化散文 成语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 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 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老北京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练达。“做人
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 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 的纽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 显得温暖,显得温情。成语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做客 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 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 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 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 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独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注重对德行 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 兴。成语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 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叠词成语散文 午后阳光,暖暖的,沏一壶清茶,听奶奶说老北京的那些老礼儿。絮絮叨叨间,我只听 清了“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种种规矩, 板一眼,使我不禁想起了老舍笔下的祁老太爷—一老北京规矩的典范。 老太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做过生意,当过苦工,身上有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勤俭节约 洁身自好,祁家的院子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汗钱买下来的。虽没读过书,他却信奉那些儒家 的信条,比读过书的人们还坚定,规矩做人,规矩行事,行端坐正,并以此教育儿孙,严慈 并施。过去的北京城里,一个个祁老太爷,对老规矩身体力行,出门问好,见面作揖,街坊 邻居间宽厚友爱,又各自有礼。他们是老北京礼数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段京胡弦 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叠词成语 然而,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恰如《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 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而随 之逐渐远去的,还有那些人,那些老规矩,似一首挽歌,哀伤,令人留恋 没有规矩,我们看到了大街上倚老卖老、假装摔倒讹诈行人的老人,于是感慨是老人 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不知规矩,没有人性,我们痛心地看到新闻里丰台某小区的年轻男 子“摔女童”事件,灿烂如花的小生命瞬间被毁灭:缺少规矩,我们叹息于公共场合那些身 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们过于开放的亲密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原来,老规矩既是规范人的一把戒尺,又是涤人心灵的一捧清泉,让人保有纯粹的心 坚守自己的净土。蕴含其中的,不只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驱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文化主体 它用传统元素启蒙人,用现实价值警醒人,用未来意义鞭策人,规范行为,净化风气,使人 们不至于道德出轨,使社会不至于道德滑坡。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28 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 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 的纽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 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成语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做客 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 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 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 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 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独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注重对德行 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 兴。 成语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 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 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叠词 成语 散文 午后阳光,暖暖的,沏一壶清茶,听奶奶说老北京的那些老礼儿。絮絮叨叨间,我只听 清了“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种种规矩, 一板一眼,使我不禁想起了老舍笔下的祁老太爷——老北京规矩的典范。 老太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做过生意,当过苦工,身上有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勤俭节约, 洁身自好,祁家的院子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汗钱买下来的。虽没读过书,他却信奉那些儒家 的信条,比读过书的人们还坚定,规矩做人,规矩行事,行端坐正,并以此教育儿孙,严慈 并施。过去的北京城里,一个个祁老太爷,对老规矩身体力行,出门问好,见面作揖,街坊 邻居间宽厚友爱,又各自有礼。他们是老北京礼数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段京胡弦 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 叠词 成语 然而,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恰如《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 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而随 之逐渐远去的,还有那些人,那些老规矩,似一首挽歌,哀伤,令人留恋。 没有规矩,我们看到了大街上倚老卖老、假装摔倒讹诈行人的老人,于是感慨是老人变 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不知规矩,没有人性,我们痛心地看到新闻里丰台某小区的年轻男 子“摔女童”事件,灿烂如花的小生命瞬间被毁灭;缺少规矩,我们叹息于公共场合那些身 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们过于开放的亲密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原来,老规矩既是规范人的一把戒尺,又是涤人心灵的一捧清泉,让人保有纯粹的心, 坚守自己的净土。蕴含其中的,不只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驱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文化主体。 它用传统元素启蒙人,用现实价值警醒人,用未来意义鞭策人,规范行为,净化风气,使人 们不至于道德出轨,使社会不至于道德滑坡。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别让“老规矩”止于热议形象化层进式结构 北京过去渗透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老规矩”,是衣食住行,包罗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细节到“牙齿”的规矩看似烦琐,动静之间的确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甚至“温良恭 俭让”展现得恰到好处。所以我认为,这些杂着“京腔儿”的老规矩应重新回到胡同弄堂里 人们的生活中,并应借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范带回中华大地。 时代飞速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瓦解侵蚀着我们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社会的 进步加速了“西化”,久而久之,则演变成了中华子女抛弃这些“古老”“厚重”礼节的“借 口”。北京老规矩的褪色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曾在电视里看到节目中的老外品尝中国美食时 “作揖”“敬酒”“轻拿碗筷”“细品菜肴”,这曾经是家家户户一日三次上演的画面。台下的 中国观众却为老外的这一系列“动作”感到惊讶,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新鲜感,甚至带着 一丝“不解”。我甚至能想象得到电视机前某一户人家,渴望让自家小孩“也守点规矩”的 父母指着电视机里黄发蓝眼的外国人说道:“你看看人家。”想来是讽刺得很 除此之外,比“现代化”更加速瓦解着传统文化的,是国人自身“崇洋媚外”的心理 而这心理背后,则是现代中国人内心的不自信造就的。自鸦片战争轰开国门后,中国人的崇 洋媚外至今又延续了一百年。这固然曾为我们带来了民主的政治,富裕的经济,却也使我们 落下了“后遗症”,将对本应视之如珍宝的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唯有见到老外们争先恐后 地学中菜、穿唐装,高吟《论语》,国人才再度“寻根”,想着复原国学。说白了,我们还是 跟在洋人的身后去认可他们所“认可”的事物。 所以,这一次发源于北京网友的北京老规矩,则是开启了国人由内而外“复兴传统文化” 的新阶段,这些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的老规矩,就是最“接地气”的中华文化,托举着中华 文明的精髓,传承于家家户户的碗筷之间。所以,别让“老规矩”只重回于微博界面中的图 片文字里,在关闭界面后,郾还是任凭小孩子把筷子杵在剩下的 议,在七嘴八舌的评论过后,被 热议过后,应有行动 〕新生儿的摇篮里开始,老规矩的回归在皇城根下,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一次漂亮的 “逆袭”。 老规矩,新内涵语言结尾 每每听上年纪的长辈说起童年,总免不了“老规矩”的内容。见了面打招呼、上茶上酒 的习惯、行为举止的礼节……这些老规矩像一条条戒律,穿行于他们生命中,久而久之,也 便成了老北京有规矩的“范儿”。 然而这一切于我,就像那夹菜过于匆忙时,被长辈的筷子制止而发出的“哒”声一样, 并不真切地存在于童年里,它们大多停留在爷爷浑浊的烟酒嗓中,随晚风飘逝。无数的电子 产品裹挟着洋风洋俗闯入了我们的童年,老规矩刻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印迹,大约也 就注定了要淡于父辈,更要淡于祖宗了。 因此,当长辈不满于晚辈对于规矩的疏忽时,往往会责备一句“丢了规矩”。丢了规矩 丢了的是一言一行间的礼仪风范,看似也就丢了曾经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德某些文化血脉 难怪老规矩被重提,即刻引来一片哗然。那么,我们就真的在丢失“老规矩”吗?
29 别让“老规矩”止于热议 形象化 层进式结构 北京过去渗透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老规矩”,是衣食住行,包罗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细节到“牙齿”的规矩看似烦琐,动静之间的确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甚至“温良恭 俭让”展现得恰到好处。所以我认为,这些杂着“京腔儿”的老规矩应重新回到胡同弄堂里 人们的生活中,并应借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范带回中华大地。 时代飞速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瓦解侵蚀着我们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社会的 进步加速了“西化”,久而久之,则演变成了中华子女抛弃这些“古老”“厚重”礼节的“借 口”。北京老规矩的褪色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曾在电视里看到节目中的老外品尝中国美食时 “作揖”“敬酒”“轻拿碗筷”“细品菜肴”,这曾经是家家户户一日三次上演的画面。台下的 中国观众却为老外的这一系列“动作”感到惊讶,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新鲜感,甚至带着 一丝“不解”。我甚至能想象得到电视机前某一户人家,渴望让自家小孩“也守点规矩”的 父母指着电视机里黄发蓝眼的外国人说道:“你看看人家。”想来是讽刺得很。 除此之外,比“现代化”更加速瓦解着传统文化的,是国人自身“崇洋媚外”的心理, 而这心理背后,则是现代中国人内心的不自信造就的。自鸦片战争轰开国门后,中国人的崇 洋媚外至今又延续了一百年。这固然曾为我们带来了民主的政治,富裕的经济,却也使我们 落下了“后遗症”,将对本应视之如珍宝的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唯有见到老外们争先恐后 地学中菜、穿唐装,高吟《论语》,国人才再度“寻根”,想着复原国学。说白了,我们还是 跟在洋人的身后去认可他们所“认可”的事物。 所以,这一次发源于北京网友的北京老规矩,则是开启了国人由内而外“复兴传统文化” 的新阶段,这些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的老规矩,就是最“接地气”的中华文化,托举着中华 文明的精髓,传承于家家户户的碗筷之间。所以,别让“老规矩”只重回于微博界面中的图 片文字里,在关闭界面后,却还是任凭小孩子把筷子杵在剩下的半碗米饭里拂袖而去。别让 “老规矩”的回归止于热议,在七嘴八舌的评论过后,被下一个韩国明星的“热门话题”嚣 闹着排挤到了脑后。 热议过后,应有行动。从下一顿晚餐开始,从明天的出门回家开始,从这一代 80 后们 的新生儿的摇篮里开始,让老规矩的回归在皇城根下,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一次漂亮的 “逆袭”。 老规矩,新内涵 语言 结尾 每每听上年纪的长辈说起童年,总免不了“老规矩”的内容。见了面打招呼、上茶上酒 的习惯、行为举止的礼节……这些老规矩像一条条戒律,穿行于他们生命中,久而久之,也 便成了老北京有规矩的“范儿”。 然而这一切于我,就像那夹菜过于匆忙时,被长辈的筷子制止而发出的“哒”声一样, 并不真切地存在于童年里,它们大多停留在爷爷浑浊的烟酒嗓中,随晚风飘逝。无数的电子 产品裹挟着洋风洋俗闯入了我们的童年,老规矩刻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印迹,大约也 就注定了要淡于父辈,更要淡于祖宗了。 因此,当长辈不满于晚辈对于规矩的疏忽时,往往会责备一句“丢了规矩”。丢了规矩, 丢了的是一言一行间的礼仪风范,看似也就丢了曾经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德某些文化血脉。 难怪老规矩被重提,即刻引来一片哗然。那么,我们就真的在丢失“老规矩”吗?
君不见,现在社会虽然少了对北京规矩的三令五申,但年轻人在成长教育中似乎也养成 了另一番规矩习惯。我们讲求与人相处要谦和大度、对长者怀有尊敬、吃饭喝茶时的礼仪风 度、为人处世时讲求合作、敢于表现自我、乐于追求自由……细细想来,这些无不来源于老 规矩,然而又是老规矩的延伸,恰如古树绽放的新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有道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今社会物资丰富、文化多元,人们的生活空间在 悄然改变,继而延伸到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等,大数据云计算触及的不仅仅是人 们的思维方式,更将浪花洒向了老规矩的神经。渐渐地,有着京味儿文化底蕴的老规矩,在 人们生活秩序中也在发生着某些微妙的转变—一但若细细品咂,它的内涵“风度不减当年”, 变身为北京精神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风向标,规矩亦不 必拘泥于某些形式,只要那延续千年“礼”“仁”“真善美”的内核不变,老规矩亦将在21 世纪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成为绘就公民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怀一份对“老规矩”的尊敬思考之心,审视慎思,不离不弃:走一条对“老规矩”的 维承创新之路,求真求实,且行且思!好结尾 别让“规矩”老去语言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燕京大地,规矩颇多,这都是祖祖辈辈走过的生命印 迹,像戒尺,像车辙般规整着后世人的脚步。无怪《史记.礼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人道 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规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自由之风越刮越强,规矩逐渐被人们视作束缚手脚的锁链,冠以“老”字, 更流露出视其为落后之物的些许不屑。纵然,先辈们留下的各种规矩中,确有少数难登时代 之堂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应该被全然抛却。“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劝导敬老之心, 需从小养成:“做客时不允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告诚他人物品,应尊重爱护;“站有站 相,坐有坐相”则是要注重个人的仪表修养,堂堂正正:而“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在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更需处处践行。可见,多数规矩,放在何时都值得被遵从,这是个人乃 至民族安身立命之术,能免于东海扬尘之变的洗礼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何谓“礼”也?即指平日的礼仪规矩,没有规矩,怎能立 足于天下?放眼东灜,日本严守祖辈老规矩,至今与长辈见面时仍行跪鞠礼,其国人文化素 养历来为世界称道。韩国谨遵祖训,在现今时代仍对一家之长绝对服从,不得有违,国际上 多赞之为“礼仪之邦”一一恰恰是属于昔日中国的美称! 是的,从前的我们,前有《颜氏家训》“诚孝、慎言、检迹”“慕贤,其人达礼”“去 奢、行俭、不吝”之教诲:后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的为人 准则,又有《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生活规范。老规矩以其 温和仁慈的博爱深情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不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影响意义上,均在为华夏 文明保驾护航,礼俗之风甚至吹遍了东海之岸。可叹的是,如今受到熏染的异邦谨遵规矩受 人称赞,而生长在老规矩文化之源,对于老祖宗留下的美德,我们年轻的心中留存了几许 呢? 守住文化之根,别让规矩老去! 我叫“老规矩”创意活泼的语言风格
30 君不见,现在社会虽然少了对北京规矩的三令五申,但年轻人在成长教育中似乎也养成 了另一番规矩习惯。我们讲求与人相处要谦和大度、对长者怀有尊敬、吃饭喝茶时的礼仪风 度、为人处世时讲求合作、敢于表现自我、乐于追求自由……细细想来,这些无不来源于老 规矩,然而又是老规矩的延伸,恰如古树绽放的新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有道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今社会物资丰富、文化多元,人们的生活空间在 悄然改变,继而延伸到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等,大数据云计算触及的不仅仅是人 们的思维方式,更将浪花洒向了老规矩的神经。渐渐地,有着京味儿文化底蕴的老规矩,在 人们生活秩序中也在发生着某些微妙的转变——但若细细品咂,它的内涵“风度不减当年”, 变身为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风向标,规矩亦不 必拘泥于某些形式,只要那延续千年“礼”“仁”“真善美”的内核不变,老规矩亦将在 21 世纪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成为绘就公民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怀一份对“老规矩”的尊敬思考之心,审视慎思,不离不弃; 走一条对“老规矩”的 继承创新之路,求真求实,且行且思! 好结尾 别让“规矩”老去 语言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燕京大地,规矩颇多,这都是祖祖辈辈走过的生命印 迹,像戒尺,像车辙般规整着后世人的脚步。无怪《史记.礼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人道 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规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自由之风越刮越强,规矩逐渐被人们视作束缚手脚的锁链,冠以“老”字, 更流露出视其为落后之物的些许不屑。纵然,先辈们留下的各种规矩中,确有少数难登时代 之堂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应该被全然抛却。“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劝导敬老之心, 需从小养成;“做客时不允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告诫他人物品,应尊重爱护;“站有站 相,坐有坐相”则是要注重个人的仪表修养,堂堂正正;而“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在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更需处处践行。可见,多数规矩,放在何时都值得被遵从,这是个人乃 至民族安身立命之术,能免于东海扬尘之变的洗礼。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何谓“礼”也?即指平日的礼仪规矩,没有规矩,怎能立 足于天下?放眼东瀛,日本严守祖辈老规矩,至今与长辈见面时仍行跪鞠礼,其国人文化素 养历来为世界称道。韩国谨遵祖训,在现今时代仍对一家之长绝对服从,不得有违,国际上 多赞之为“礼仪之邦”――恰恰是属于昔日中国的美称! 是的,从前的我们,前有《颜氏家训》“诚孝、慎言、检迹”“慕贤,其人达礼”“去 奢、行俭、不吝”之教诲;后有《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的为人 准则,又有《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生活规范。老规矩以其 温和仁慈的博爱深情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不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影响意义上,均在为华夏 文明保驾护航,礼俗之风甚至吹遍了东海之岸。可叹的是,如今受到熏染的异邦谨遵规矩受 人称赞,而生长在老规矩文化之源,对于老祖宗留下的美德,我们年轻的心中留存了几许 呢? 守住文化之根,别让规矩老去! 我叫“老规矩” 创意 活泼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