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成语、俗语及节日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汉字的语义在变化,但没有脱窝本义变化。如“巧”,技也,本义为“技艺高明”, “_①”中的“巧用的就是本义;“_②”中的“巧是由本义引呻申出的“灵巧、能千” 之意。另外,还有源于牛良织女传说的“③”,这里的“巧”也与其本义密切相关。 ①巧夺天工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③乞巧节 B.①巧立名目②无巧不成书 ③巧女节 C.①巧夺天工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③巧女节 D.①巧立名目②无巧不成书 ③乞巧节 2.多年来邻居奶奶一直很关心李明,奶奶生病了,李明带着礼物去看望。进门后,李明说了 很多问候的话,下列各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奶奶,听说您得了很重的病,我来看您了 B.奶奶,我家水果太多,没人爱吃,您就吃吧。 C.奶奶,您一直很硬朗,怎么一下子就病成这样了! D.奶奶,我还带了您最爱吃的点心,您一定要多吃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一场秋雨,层凉意。东京大学梭园里的银杏开始⑩,进校门便是地金黄。如 果恰逢正午的太阳,景色更为壮观报载北京前两天下雪,想来北大椗园里的银杏早已②。 银杏有大小,一地金黄的时间也有先后,可两座校园确有不少相似之处,难怪刚来时老有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1 页 共 12 页 2014 年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17 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成语、俗语及节日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汉字的语义在变化,但没有脱离本义变化。如“巧”,技也,本义为“技艺高明”, “ ① ”中的“巧”用的就是本义;“ ② ”中的“巧”是由本义引申出的“灵巧、能干” 之意。另外,还有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 ③ ”,这里的“巧”也与其本义密切相关。 A.①巧夺天工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③乞巧节 B.①巧立名目 ②无巧不成书 ③巧女节 C.①巧夺天工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③巧女节 D.①巧立名目 ②无巧不成书 ③乞巧节 2. 多年来邻居奶奶一直很关心李明,奶奶生病了,李明带着礼物去看望。进门后,李明说了 很多问候的话,下列各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奶奶,听说您得了很重的病,我来看您了。 B.奶奶,我家水果太多,没人爱吃,您就吃吧。 C.奶奶,您一直很硬朗,怎么一下子就病成这样了! D.奶奶,我还带了您最爱吃的点心,您一定要多吃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7 题。 一场秋雨,一层凉意。东京大学校园里的银杏开始 ① ,进校门便是一地金黄。如 果恰逢正午的太阳,景色更为壮观。报载北京前两天下雪,想来北大校园里的银杏早已②。 银杏有大小,一地金黄的时间也有先后,可两座校园确有不少相似之处,难怪刚来时老有
梦里曾相见之感。 客居异国,不免思乡。忽忆起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并 无牧之之才气,也难得“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是凭空觉得“十年觉”四字惊心魄。 曲指算来,从韉第次到北大寻梦,到今秋东渡谤学,刚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 年”?更何况适逢从‘而立”走向“不惑”?倘若不是此欠偶然的出游,造成·种空的 距离和陌生化的效果,或许不会如此清醒地“追忆逝水年华″,也不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 十载燕园梦的③。 3.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确有 B.薄幸 C.曲指算来D.东渡 4.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凋零飘落飘逝 B.飘落飘逝凋零 C.飘落凋零飘逝 D.飘逝凋零飘落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分) 场秋雨,一层凉意 B.一盏明月静悬高空 C.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D.一缕花香浸润心间 6.扬州三月美,瘦西湖景最佳。在瘦西湖公园东北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风生碧涧鱼龙跃”, 下面对句是其下联的一项是(2分) A.山色迎人秀可餐 B.松排山面千重翠 C.月照青山松柏香 D.地辟天开指顾中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贺并称“小李杜”。他以七言 绝句著称,且擅长文赋,有《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B.“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是李白非常欣赏的诗界名 士,李白曾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称誉之。 C.“而立”、“不惑”出自《论语》,是古人形容年龄的词语,与之相类的词语还有“弱冠” “耳顺”“花甲”“古稀”“耄耋”等等,今人也时有使用。 D.“追忆逝水年华”一语,恰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之名,《追忆逝水年华》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2 页 共 12 页 梦里曾相见之感。 客居异国,不免思乡。忽忆起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并 无牧之之才气,也难得“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是凭空觉得“十年一觉”四字惊心动魄。 曲指算来,从我第一次到北大寻梦,到今秋东渡访学,刚好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 年”?更何况适逢从“而立”走向“不惑”?倘若不是此次偶然的出游,造成一种时空的 距离和陌生化的效果,或许不会如此清醒地“追忆逝水年华”,也不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 十载燕园梦的③。 3.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确有 B.薄幸 C.曲指算来 D.东渡 4.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凋零 飘落 飘逝 B. 飘落 飘逝 凋零 C.飘落 凋零 飘逝 D. 飘逝 凋零 飘落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 分) A.一场秋雨,一层.凉意 B.一盏.明月静悬高空 C.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D.一缕.花香浸润心间 6.扬州三月美,瘦西湖景最佳。在瘦西湖公园东北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风生碧涧鱼龙跃”, 下面对句是其下联的一项是(2 分) A.山色迎人秀可餐 B.松排山面千重翠 C.月照青山松柏香 D.地辟天开指顾中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 ...的一项是(3 分) A.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贺并称“小李杜”。他以七言 绝句著称,且擅长文赋,有《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B.“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是李白非常欣赏的诗界名 士,李白曾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称誉之。 C.“而立”、“不惑”出自《论语》,是古人形容年龄的词语,与之相类的词语还有“弱冠” “耳顺”“花甲”“古稀”“耄耋”等等,今人也时有使用。 D.“追忆逝水年华”一语,恰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之名,《追忆逝水年华》
这部小说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 、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甬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 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宣诱之歌诗以发其忐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 之读书以开其搅。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 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孑之情,乐嬑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祭达,摧挠之则痿。今 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悅,则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舂风,沾被卉木,莫不萌 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 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 威仪而已,亦所以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伂而固朿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佴开 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宣芃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 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唯,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 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而不肯λ,视赈长如寇仇而不欲,窥避掩 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 何可得乎?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3 页 共 12 页 这部小说是 20 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 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 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 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 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 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 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 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 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 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 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 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 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 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其绳,庶成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心喜悦 中心:内心 B.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而:却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渐:接近 D.改废其绳墨 绳墨:规矩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 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 B.日惟督以句读课仿 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 C.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 D.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定能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11.作者提出了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什么?(4分) 12.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你对此有怎样的看 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2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句子断句。(5分) 村居遇雨,来往绝人。自晨昏侍食之外虽妻子罕见居植修竹间有鸟鸣女墙低槛疑近山岫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 12 页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 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中心..喜悦 中心:内心 B.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而:却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渐:接近 D.改废其绳墨.. 绳墨:规矩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 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 B.日惟督以句读课仿 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 C.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 D.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一定能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11.作者提出了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什么?(4 分) 12.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 你对此有怎样的看 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不少于 200 字)(12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0 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句子断句。(5 分) 村居遇雨,来往绝人。自晨昏侍食之外虽妻子罕见居植修竹间有鸟鸣女墙低槛疑近山岫
昼则雠校史书夜则屈伸榻谢绝肥甘疏远苦醴胸中无思或会古今得失顿而已如此数日, 天亦将晴,人亦将至,我亦将出,不可以不记也,因就书之。 (宋懋澄《与范大》) 14.阅读下面的宋词与诗评,完成①、②题。(7分) 【宋词】 踏莎行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正宜耕,畦塍舂泉漫。踏 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主:飐(zhan),风吹使颤动 【诗评】 周汝昌说:“秦郎这词,通篇精彩全在结尾句,真好个夕阳回首青无限!认为它 足可媲美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诘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堪称 千古名句。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三句,以晓莺、晴雁、酒旗、村烟描绘出一派田园春景,令人迷醉。 B.“山田”二句写雨后土润、泉流活活,“漫”字更令春之气息溶漾而出 C.词人踏青拾翠之际忆及旧事,见美景依旧,而自身孑然,不由感伤嗟叹 D.全诗写景平实,用语自然,氛围恬淡,表现了词人闲适悠然的避世情怀 ②对“夕阳回首青无限”一句,你如何评价?请与钱起诗句对比赏析,说明理由。(4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梦游天姥,仙境消失,李白返回现实,此刻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 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③在《书愤》中,陆游借评价诸葛亮的“出师一表真名世, 之句浇胸中块垒, 抒报国之志 ④这个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老旧院子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最美县委大院”,是因为这里的 党政机关有务实清廉之风,正可谓“斯是陋室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5 页 共 12 页 昼则雠校史书夜则屈伸一榻谢绝肥甘疏远苦醴胸中无思或会古今得失一顿足而已。如此数日, 天亦将晴,人亦将至,我亦将出,不可以不记也,因就灯书之。 (宋懋澄《与范大》) 14.阅读下面的宋词与诗评,完成①、②题。(7 分) 【宋词】 踏莎行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注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 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飐(zhǎn),风吹使颤动。 【诗评】 周汝昌说:“秦郎这词,通篇精彩全在结尾一句,真好一个‘夕阳回首青无限’!”认为它 足可媲美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堪称 千古名句。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三句,以晓莺、晴雁、酒旗、村烟描绘出一派田园春景,令人迷醉。 B.“山田”二句写雨后土润、泉流活活,“漫”字更令春之气息溶漾而出。 C.词人踏青拾翠之际忆及旧事,见美景依旧,而自身孑然,不由感伤嗟叹。 D.全诗写景平实,用语自然,氛围恬淡,表现了词人闲适悠然的避世情怀。 ②对“夕阳回首青无限”一句,你如何评价?请与钱起诗句对比赏析,说明理由。(4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 分) ①梦游天姥,仙境消失,李白返回现实,此刻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 ②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 一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③在《书愤》中,陆游借评价诸葛亮的“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之句浇胸中块垒, 抒报国之志。 ④这个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老旧院子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最美县委大院”,是因为这里的 党政机关有务实清廉之风,正可谓“斯是陋室,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