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科技类文本阅读汇编 (新课标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 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 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 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 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 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 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 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 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 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 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 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 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 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 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 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 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 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 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 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 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 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 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 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 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 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奧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 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 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论述类、科技类文本阅读汇编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 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 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 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 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 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 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 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 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 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 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 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 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 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 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 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 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 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 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 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 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 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 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 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 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 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 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 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 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 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 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意 【试题解析】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B项是现实中的 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 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 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 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 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 高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试题解析】C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 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 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 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 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髙。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 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 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试题解析】“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信息这应该是“现 实悲剧”引起的;“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体验悲剧 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剌激,获得 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新课标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 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 众安全转移,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 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意 【试题解析】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 B 项是现实中的 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 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 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 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 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 高。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试题解析】C 项说“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 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 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 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 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 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 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试题解析】“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信息这应该是“现 实悲剧”引起的;“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 “体验悲剧 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 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新课标卷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 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
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 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 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 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 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 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 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 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 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 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 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 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 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 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 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 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 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 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 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 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 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 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 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 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 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 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 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 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 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答案】C【解析】C项说法的错误在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 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 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 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 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 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 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 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 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 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 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 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 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 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 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 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 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 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 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 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 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 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 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 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 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 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 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 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 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 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答案】C【解析】C 项说法的错误在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 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 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 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 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答案】C【解析】C项说法中“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 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于原文无据。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 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 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 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答案】C【解析】C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的说法原文无据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浙江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 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 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 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 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 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 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 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 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 《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 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 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 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 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 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 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 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 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 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答案】C【解析】C 项说法中“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 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于原文无据。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 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 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 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答案】C【解析】C 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的说法原文无据。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浙江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 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 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 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 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 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 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 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 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 《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 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 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 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 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 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 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 的MV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 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 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V从 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 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 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 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 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 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 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 者 (选自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有删改) 8.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 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 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 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 觉快感要求。 0.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 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 什么?(3分) 8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査筛选文中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同济大 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并根据题意 对选项的重要信息进行辨析,在选项与题干的比照过程中,可以看出B项“画面 深深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属于“无中生有”。 9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考査筛选、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要辨析 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 小差别。A项和B项综合原文意思可以得知是正确的。C项可以文章第四段最后 一句得知。而D项中说“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 90 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 的 MTV 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 是播放 MTV 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 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 从 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 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 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 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 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 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 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 者。 (选自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有删改) 8.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 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 这种视觉 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 文化现象。 B. 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 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 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 觉快感要求。 10.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 “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 什么?(3 分) 8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同济大 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并根据题意 对选项的重要信息进行辨析,在选项与题干的比照过程中,可以看出 B 项“画面 深深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属于“无中生有”。 9 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要辨析 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 小差别。A 项和 B 项综合原文意思可以得知是正确的。C 项可以文章第四段最后 一句得知。而 D 项中说“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