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感。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该”字道出了多少感慨!这里有经过漫长的期待 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奧运会的自信,等等 善于抓住典型细节,也是这篇报道写得引人入胜的原因。如写刘淇在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 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这一细节生动 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作的努力,十分珍视世 界各国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 是对奧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文章主旨 作者利用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优势,迅速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 全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向全世界表明:富强、繁荣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同时, 通过引用国际体育知名人士的话,说明了强大的中华民族已经得到世人的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 的认可,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成功,是我们伟大的党领导我们振兴民族的成功 【模拟试题】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1.风度翩翩2.淘汰3.贏得 流淌5.抛掉6.湿润7.水泄不通 指出下列每组的错别字,并将错别字改正 A.矜侍签字信守B.拥抱大坂重申C.承诺湿润水泻不通 改正 三.选词填空: 他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 )下去。 A.保留B.保存C.保管 2.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 )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后,( )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A.平和B.集合C.稳重D.聚集E.平稳F.集中 3.风度翩翩的何振梁( )了泪水。 A.含着B.忍住C.噙住 四.阅读练习 (-) 今天共有118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加了投票。首轮实际上有104名委员投票,有效票为10 张。第二轮有106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105张。 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 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1.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 噙住 15
15 的情感。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该”字道出了多少感慨!这里有经过漫长的期待 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够办好奥运会的自信,等等。 善于抓住典型细节,也是这篇报道写得引人入胜的原因。如写刘淇在签订完 2008 年奥运会 主办城市合同后对记者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这一细节生动 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作的努力,十分珍视世 界各国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 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 文章主旨 作者利用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优势,迅速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 全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向全世界表明:富强、繁荣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同时, 通过引用国际体育知名人士的话,说明了强大的中华民族已经得到世人的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 的认可,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成功,是我们伟大的党领导我们振兴民族的成功。 【模拟试题】 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 一. 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1. 风度翩翩 2. 淘汰 3. 赢得 4. 流淌 5. 抛掉 6. 湿润 7. 水泄不通 二. 指出下列每组的错别字,并将错别字改正 A. 矜侍 签字 信守 B. 拥抱 大坂 重申 C. 承诺 湿润 水泻不通 改正: 。 三. 选词填空: 1. 他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 )下去。 A.保留 B.保存 C.保管 2. 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 )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 2008 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后,( )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A. 平和 B.集合 C.稳重 D.聚集 E.平稳 F.集中 3. 风度翩翩的何振梁( )了泪水。 A.含着 B.忍住 C.噙住 D.留下。 四. 阅读练习: (-) 今天共有 118 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加了投票。首轮实际上有104名委员投票,有效票为 102 张。第二轮有 106 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105 张。 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 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1.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 噙住:
(2)第二轮有106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105张。 有效票: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第一段文字中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列举大量的数字,用意何在? ②“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 持中国的朋友们。”中的加点词语如何理解? A侍一持B坂一阪C泻一泄 1.B2.ED3.C 四.1.略 2.①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 ②“排着队”说明国际友人对中国申奥成功的态度积极,都祝愿中国办好奥运。“默默的拥 抱”则表现了何振梁先生的激动和对国际友人的深切感谢 16
16 (2)第二轮有 106 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 105 张。 有效票: 。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第一段文字中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列举大量的数字,用意何在? ②“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 持中国的朋友们。”中的加点词语如何理解? 一. 略 二. A 侍—持 B 坂—阪 C 泻—泄 三. 1. B 2. ED 3. C 四. 1. 略 2. ① 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 ②“排着队”说明国际友人对中国申奥成功的态度积极,都祝愿中国办好奥运。“默默的拥 抱”则表现了何振梁先生的激动和对国际友人的深切感谢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课题:<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课时 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 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 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 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 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 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研讨过程 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 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 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 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 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出示思考问题 (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 (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 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1)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 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2)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 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3)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 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 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 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
17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 课题:<<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 课时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 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 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 小平.江泽民……今年 8 月 22 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 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 100 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 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 5 分钟) 二.研讨过程 1、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 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 (3)新闻的结构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 1997 年 5 月 8 日,就有 778 家传媒,8423 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 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6、出示思考问题: (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 (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 7 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1) 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 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2) 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 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3) 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 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 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 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 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 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竞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 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 努力 18
18 1997 年 7 月 1 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 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 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 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 努力
《生命之舟》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背景资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簙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 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 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觯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 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题目解说 1998年觯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 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 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觯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 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觯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一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 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 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 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 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 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 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 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 19
19 《生命之舟》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1998 年 8 月 1 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 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 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 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98 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 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 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 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 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 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 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 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 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 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 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