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有梦幻中 才能有此美景。 (四)重点句子解析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析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 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 现实 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析作者将美丽的青海湖比作一幅画卷,十分生动。青海湖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它具有粗犷的 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表明作者喜爱青海湖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地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观看有关介绍“青海湖”的录相。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迷离倘徉朝前一倾眸子 2、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3、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这堂课令人真 高老师三十年 工作了 在教育战线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2、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10
10 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有梦幻中 才能有此美景。 (四)重点句子解析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析 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 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 现实。 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析 作者将美丽的青海湖比作一幅画卷,十分生动。青海湖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它具有粗犷的 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表明作者喜爱青海湖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地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观看有关介绍“青海湖”的录相。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迷离 倘徉 朝前一倾 眸子 2、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3、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 这堂课 令人 真 高老师 三十年 工作了 在教育战线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2、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走进纽约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 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 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 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 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70%公路网集中在北 部。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i 1.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 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填写下表 段落描写对象 静或动这样写的好处 高楼大厦 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静 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 廓,让读者比较完整 帝国大厦和世贸中俯首望去 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 心上 实况
11 走进纽约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 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 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 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 732 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 1809 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 828 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 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 500 多米,集中了全美 10 家最大银行中的 6 家总行,为美国金融 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 630 万公里,高速公路约 7 万公里。70%公路网集中在北 部。汽车保有量约 1.7 亿辆,其中 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 8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1. 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 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填写下表 段落 描写对象 原句 静或动 这样写的好处 1 高楼大厦 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 中…… 静 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 廓,让读者比较完整 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 实况 2 帝国大厦和世贸中 心上 俯首望去 静
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 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 后钻出 万里长风…;无法站稳动 风力之大,大厦之高 交通 乘电梯……按摩 将事物写活,充分反 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 快速的生活节奏 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2.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 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 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 沟壑,沟壑,沟壑。 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 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4.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讨论,找出修辞方面的特色, 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手法,如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 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 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 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 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 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5.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 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 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 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 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12
12 5 夜景 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 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 后钻出 静 2 飓风 万里长风……无法站稳 动 风力之大,大厦之高 4 交通 乘电梯……按摩 动 将事物写活,充分反 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 快速的生活节奏 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2. 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 “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 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 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 “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 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 沟壑,沟壑,沟壑。” 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 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4. 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讨论,找出修辞方面的特色, 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手法,如: ⚫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 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 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 “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 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 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 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5. 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 “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 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 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 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 “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 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 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四、小结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 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 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写繁华的同时,和常人不一样,采用新奇的构思? 板书设计: 走进纽约 看纽约: 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华尔街: 大名冲天,全是沟壑 帝国大厦 如越过雪线气温骤降 市贸中心: 寒气砭骨 作者心态:我不属于纽约调整脚步 纽约交通: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立交桥:五彩莲花 纽约人:拼命三郎、争分夺秒
13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 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四、小结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 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 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写繁华的同时,和常人不一样,采用新奇的构思? 板书设计: 走进纽约 看纽约: 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华尔街: 大名冲天,全是沟壑 帝国大厦 如越过雪线 气温骤降 市贸中心: 寒气砭骨 作者心态:我不属于纽约 调整脚步 纽约交通: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立交桥:五彩莲花 纽约人:拼命三郎、争分夺秒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1常识简介: (1)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2)消息的结构 标题(有时也有副标题)、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 2.写作背景 举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90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亚运村时提 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1992年,中国北京市正式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但是在西 方某些政治势力的干扰与反对下,最终以2票之差而未取得主办权,但中国人民为发展国际奥林 匹克运动所付出的热情已为世人所称颂。“申奥”一直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话题。为“申奥” 贡献力量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 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境保护长足进步,体育设施日臻完善。古老而现代的北京欣欣向荣,完全 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把一届最美好的奥运会奉献给世界。 2001年7月13日傍晚,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召开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2次全体会 议,决定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经过两轮的投票,国际奥委会决定将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一一北京。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这一决定的时候,神州大地沸腾无比。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亿 万华夏儿女,无不为之欢呼,无不为之泪下。记者在第一时间将胜利的消息传回了祖国,迅速及 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 3.结构分析: 消息是新闻体裁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作为一则消息,标题、导语、主体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文运用正、副两个标题,突出表现了举国上下、各界人士对于申奥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事件。“喜”字贯穿全文。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是这则消息的副标题。副标题的作用是突出了中国得票之多,自豪之 情溢于言表。 导语则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主体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第1、2自然段:消息的导语。举世聚焦莫斯科的世界贸易中心,奥运会的主办权牵动亿万 人心,消息的导语以抒情的笔法开篇,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万分激动的心情。“流 淌”的热泪与国际奧委会萨马兰奇先生“平稳”的语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国人民申办 奥运会的热切期望,也表明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以一个强者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主体部分则紧承导语,扣住整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之中已经 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叙述了三个主要内容。 4.写法分析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字里行间又饱含着丰富
14 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 1 常识简介: (1)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2)消息的结构 标题(有时也有副标题)、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 2. 写作背景: 举办奥运会是 13 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90 年 7 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亚运村时提 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1992 年,中国北京市正式申请举办 2000 年奥运会主办权。但是在西 方某些政治势力的干扰与反对下,最终以 2 票之差而未取得主办权,但中国人民为发展国际奥林 匹克运动所付出的热情已为世人所称颂。“申奥”一直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话题。为“申奥” 贡献力量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 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北京成功举办 2008 年奥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境保护长足进步,体育设施日臻完善。古老而现代的北京欣欣向荣,完全 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把一届最美好的奥运会奉献给世界。 2001 年 7 月 13 日傍晚,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召开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 112 次全体会 议,决定 2008 年第 29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经过两轮的投票,国际奥委会决定将 2008 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这一决定的时候,神州大地沸腾无比。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亿 万华夏儿女,无不为之欢呼,无不为之泪下。记者在第一时间将胜利的消息传回了祖国,迅速及 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 3. 结构分析: 消息是新闻体裁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作为一则消息,标题、导语、主体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文运用正、副两个标题,突出表现了举国上下、各界人士对于申奥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是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事件。“喜”字贯穿全文。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 34 票”是这则消息的副标题。副标题的作用是突出了中国得票之多,自豪之 情溢于言表。 导语则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主体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第 1、2 自然段:消息的导语。举世聚焦莫斯科的世界贸易中心,奥运会的主办权牵动亿万 人心,消息的导语以抒情的笔法开篇,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万分激动的心情。“流 淌”的热泪与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生“平稳”的语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国人民申办 奥运会的热切期望,也表明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以一个强者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主体部分则紧承导语,扣住整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之中已经 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叙述了三个主要内容。 4. 写法分析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字里行间又饱含着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