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 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 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基本假设条 件可知:劳动者有完备的信息,各类流动成本为零且不存在任何制度性或其他障碍, 劳动力是同质的,即都存在或都不存在对当前特定技能的任何预先投资,其他劳动或 工作条件一样等等。那么,流动和竞争,必然导致没有任何工资差别 (3)充分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 导致充分就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够从劳动力流动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地区工资均衡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1.主要内容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 U-V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非瓦尔拉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然不相等,但市场上己没有改变这 种不相等的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 种均衡状态,被称之为“非均衡”。 (2)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因为: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 有相当大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由于劳动力需 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其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由于劳动 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 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3)使劳动力供求结合发生障碍的原因:信息不足、过度选择、制度和政 策因素 (4)自愿失业:是由于存在工资国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 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 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而引起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现 象 (5)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 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需求成为数量限制的情
11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 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 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基本假设条 件可知:劳动者有完备的信息,各类流动成本为零且不存在任何制度性或其他障碍, 劳动力是同质的,即都存在或都不存在对当前特定技能的任何预先投资,其他劳动或 工作条件一样等等。那么,流动和竞争,必然导致没有任何工资差别 (3)充分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 导致充分就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够从劳动力流动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地区工资均衡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1. 主要内容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 U-V 分析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非瓦尔拉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然不相等,但市场上己没有改变这 种不相等的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 种均衡状态,被称之为“非均衡”。 (2)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因为: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 有相当大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由于劳动力需 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其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由于劳动 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 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3)使劳动力供求结合发生障碍的原因:信息不足、过度选择、制度和政 策因素 (4)自愿失业:是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 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 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而引起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现 象。 (5)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 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需求成为数量限制的情
形下发生的失业。 (6)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具有累积效应和溢散效应。累积效应是指劳 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 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力短缺。溢散效应是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使 以这个工作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 (?)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过剩的表现是劳动力滞存。这种滞存发生在企业 内部,就是“隐性失业”,发生在企业外部,就是“显性失业”。 (8)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有:(1)预算约束下劳动力投入数量冲动引 起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劳动囤积。(3)劳动力 短缺引起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己经富余的劳动力存 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下 降,不仅低于追求规模增长的企业的需求量,而且低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 需求量。 (9)U一V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位空缺(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 关系出发,认识劳动力市场中资源分配机能的效率的分析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掌握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差 异以及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 第五节劳动力市场分割 1.主要内容 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近年的理论解释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强的资本 和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产业)、次要劳动力市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较弱的 小公司或行业,属于经济中的边缘产业) (2)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能力强和升值潜力高的劳动力会作为资产进入 市场并通过工作经验和培训不断强化,而能力差和升值潜力低的劳动力则被淘汰,这 就形成分割 (3)近期的理论解释:实证方法,分割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和移民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各个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六节内部劳动力市场 1.主要内容 12
12 形下发生的失业。 (6)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具有累积效应和溢散效应。累积效应是指劳 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 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力短缺。溢散效应是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使 以这个工作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 (7)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过剩的表现是劳动力滞存。这种滞存发生在企业 内部,就是“隐性失业”,发生在企业外部,就是“显性失业”。 (8)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有:(1)预算约束下劳动力投入数量冲动引 起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劳动囤积。(3)劳动力 短缺引起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己经富余的劳动力存 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下 降,不仅低于追求规模增长的企业的需求量,而且低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 需求量。 (9)U—V 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位空缺(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 关系出发,认识劳动力市场中资源分配机能的效率的分析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掌握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差 异以及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 1. 主要内容 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的理论、近年的理论解释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强的资本 和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产业)、次要劳动力市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较弱的 小公司或行业,属于经济中的边缘产业) (2)20 世纪 80 年代的理论:能力强和升值潜力高的劳动力会作为资产进入 市场并通过工作经验和培训不断强化,而能力差和升值潜力低的劳动力则被淘汰,这 就形成分割 (3)近期的理论解释:实证方法,分割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和移民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各个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六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 1. 主要内容
企业组织与雇佣活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内部劳动力市场 存在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组织结构 横向联系:建立在生产、销售、营业、财务、人力资源计划、总务、研究与 开发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的体制之上,但生产和销售活动经常分为不同的工 厂和营业部来进行。 纵向联系:从工作现场的一般工作员工开始,经过现场监督人员或管理人员、 中间管理人员直至最高经营者的层级序列。 (2)组织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按照这一原 理,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形成的只是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交易的互补关系而不是从 属关系。卖方在价格高时进入市场,在价格低时退出市场。 (3)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高昂的替换成本、有关内部劳动力市场 的研究难以避开工会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作用、分工进一步深化,企业中各岗位上的人 力资本和知识的专用性得以提高,很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要求 (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人事、劳务管理上的规则、工资、劳动报酬 管理上的规则、教育培训的规则、劳动关系的规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制 (三)思考与实践 案例讨论:工业化向服务型城市转变-一英伯明翰复兴之路 课程思政:通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英伯明翰复兴之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吸收 国外先进经验,并联系中国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避免盲目照搬国外经验,形成独 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 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四章劳动时间 (一)目的与要求 回归到劳动投入量的实际状态,从而从整体的量的角度出发,更准确地把 握劳动经济现象 13
13 企业组织与雇佣活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内部劳动力市场 存在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组织结构 横向联系:建立在生产、销售、营业、财务、人力资源计划、总务、研究与 开发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的体制之上,但生产和销售活动经常分为不同的工 厂和营业部来进行。 纵向联系:从工作现场的一般工作员工开始,经过现场监督人员或管理人员、 中间管理人员直至最高经营者的层级序列。 (2)组织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按照这一原 理,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形成的只是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交易的互补关系而不是从 属关系。卖方在价格高时进入市场,在价格低时退出市场。 (3)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高昂的替换成本、有关内部劳动力市场 的研究难以避开工会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作用、分工进一步深化,企业中各岗位上的人 力资本和知识的专用性得以提高,很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要求 (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人事、劳务管理上的规则、工资、劳动报酬 管理上的规则、教育培训的规则、劳动关系的规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制 (三)思考与实践 案例讨论:工业化向服务型城市转变--英伯明翰复兴之路 课程思政:通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英伯明翰复兴之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吸收 国外先进经验,并联系中国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避免盲目照搬国外经验,形成独 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 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四章 劳动时间 (一)目的与要求 回归到劳动投入量的实际状态,从而从整体的量的角度出发,更准确地把 握劳动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