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融入大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各种现象及影响劳动力配置的基础因素,从人口与劳动 力供给、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供给曲线等方面考察劳动力供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1.主要内容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从质的角度看,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 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出让。从量的角度看,劳动力供给指一个经 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供给假设: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关 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正确掌握劳动力供给的定义及假设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1.主要内容 (1)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2)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4)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劳动人口数量: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 变化: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2)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的研究就业 状态的重要指标。 6
6 小我融入大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各种现象及影响劳动力配置的基础因素,从人口与劳动 力供给、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供给曲线等方面考察劳动力供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1. 主要内容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从质的角度看,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 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出让。从量的角度看,劳动力供给指一个经 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供给假设: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关 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正确掌握劳动力供给的定义及假设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1. 主要内容 (1)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2)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4)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劳动人口数量: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 变化;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2)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的研究就业 状态的重要指标
(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工资关系与工资水 平、个人非劳动所得状况、家庭生产率的状况、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 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 业状态,为了保证家庭己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失业率上 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5)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时期,一级劳动力处干失业状态 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前景持悲观态度,宁愿退出 劳动力市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把握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各个因素与劳动力供给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力供给函数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1.主要内容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一般劳动力供给函数S=f(X1,X2,3…X知):工资率影响下的劳 动力供给函数S=f(W) (2)供给无弹性E=0:供给缺乏弹性E<1:单位供给弹性E=1;供给富有 弹性E>1;供给无限弹性E=∞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供给弹性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关系、区分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与劳动力供 给变动的差别 第四节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1.主要内容 效用理论、效用最大化、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效用: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表 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2)效用函数:假设:理性人、完全信息、边际效用递减:消费一种商品, 消费量为q,U为效用量:=f(g):若消费者消费n种商品,效用函数为:U= f(q1,q2,q3...qn) (3)总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 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 7
7 (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工资关系与工资水 平、个人非劳动所得状况、家庭生产率的状况、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 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 业状态,为了保证家庭己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失业率上 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5)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时期,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前景持悲观态度,宁愿退出 劳动力市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把握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各个因素与劳动力供给间的关系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函数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1. 主要内容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一般劳动力供给函数 S=f(X1,X2,X3…… Xn);工资率影响下的劳 动力供给函数 S=f(W) (2)供给无弹性 ES=0;供给缺乏弹性 ES<1;单位供给弹性 ES=1;供给富有 弹性 ES>1;供给无限弹性 ES=∞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供给弹性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关系、区分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与劳动力供 给变动的差别 第四节 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1. 主要内容 效用理论、效用最大化、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效用: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表 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2)效用函数:假设:理性人、完全信息、边际效用递减;消费一种商品, 消费量为 q,U 为效用量:U=f(q);若消费者消费 n 种商品,效用函数为:U= f(q1,q2,q3...qn) (3)总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 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
或增加的满足。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 (4)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量随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的变化而变化。效用 函数表示效用量是商品消费量的函数。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 而只能说出自己偏好的次序 (5)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闲 暇与收入的组合,任何一个组合与其他组合相较,闲暇与收入之间的替代比值均不同。 因此边际替代率有无数个值,并且在曲线上从左向右表示边际替代率递减。 (6)余暇-一收入无差异曲线说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偏好,收入约束线反 映个人的现实条件。主体均衡即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 最大效用的状态。 3.问颗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余暇一收入无差异曲线、收入约束线确定主体均衡的原理,理解基数效用论 与序数效用论的差异,掌握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思想 第五节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主要内容 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在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中,当存在比均衡价格更高的市场工资时,会产 生过度供给,劳动者为免于失业会竞相降低工资,从而最终达到均衡工资 (2)在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中,当存在比均衡价格更高的市场工资时,会 产生过度需求,企业间要争夺劳动力,市场工资继续上升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在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与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差异 案例:讨论民工荒背后的经济因素,从而提高同学们对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第六节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1.主要内容 未来预期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经济景气的变动与就业的同步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经济景气的变动和就业的同步问题:(1)就业愿望丧失效应:经济萧条、 雇佣条件恶化时,人们就可能认为放弃就业、放弃寻找工作,等待经济复苏较为有利。 如果这种效果强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在劳动力需求停滞或减少的情况下,也 会缓解市场供求关系的恶化。 (2)附加性劳动者效应:经济衰退、收入下降,人们为了保持一定的生活 8
8 或增加的满足。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 /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 (4)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量随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的变化而变化。效用 函数表示效用量是商品消费量的函数。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 而只能说出自己偏好的次序 (5)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闲 暇与收入的组合,任何一个组合与其他组合相较,闲暇与收入之间的替代比值均不同。 因此边际替代率有无数个值,并且在曲线上从左向右表示边际替代率递减。 (6)余暇 -- 收入无差异曲线说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偏好,收入约束线反 映个人的现实条件。主体均衡即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 最大效用的状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收入约束线确定主体均衡的原理,理解基数效用论 与序数效用论的差异,掌握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思想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 主要内容 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在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中,当存在比均衡价格更高的市场工资时,会产 生过度供给,劳动者为免于失业会竞相降低工资,从而最终达到均衡工资 (2)在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中,当存在比均衡价格更高的市场工资时,会 产生过度需求,企业间要争夺劳动力,市场工资继续上升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在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与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差异 案例:讨论民工荒背后的经济因素,从而提高同学们对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第六节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1. 主要内容 未来预期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经济景气的变动与就业的同步问题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经济景气的变动和就业的同步问题:(1)就业愿望丧失效应:经济萧条、 雇佣条件恶化时,人们就可能认为放弃就业、放弃寻找工作,等待经济复苏较为有利。 如果这种效果强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在劳动力需求停滞或减少的情况下,也 会缓解市场供求关系的恶化。 (2)附加性劳动者效应:经济衰退、收入下降,人们为了保持一定的生活
水平,不得不增加劳动供给。如果这种效果强烈,会恶化供求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未来预期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经济景气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课程思政:讨论案例“怎么看待清华北大留学生不回国?”,引导并提高同学们 对国家的主人翁思想以及民族责任感,树立努力学习本领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 理想 (三)思考与实践 案例讨论:金融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课程思政:通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次贷危机的影响进行分析,介绍世界历 史上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 情党情民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不能仅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表面的繁荣,但同时 也要意识到完全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背后的风险,从而进一步增强对我国经济制度的优 截性的自豪感及自信心 (四)数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煤体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目的与要求 准确地掌握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发展趋势,以期实现劳动力供 给与需求的均衡,保证劳动力供给的个人收益最大化和企业经济效率的最 大化,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在调整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作用与运行机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均衡的基本含义 1.主要内容 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 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他市场因素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条件下,研究单 个市场均衡状态的实现与新旧均衡的变动。 (2)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 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各个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都是
9 水平,不得不增加劳动供给。如果这种效果强烈,会恶化供求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未来预期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经济景气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课程思政:讨论案例“怎么看待清华北大留学生不回国?”,引导并提高同学们 对国家的主人翁思想以及民族责任感,树立努力学习本领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 理想 (三)思考与实践 案例讨论:金融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课程思政:通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次贷危机的影响进行分析,介绍世界历 史上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 情党情民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不能仅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表面的繁荣,但同时 也要意识到完全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背后的风险,从而进一步增强对我国经济制度的优 越性的自豪感及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目的与要求 准确地掌握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发展趋势,以期实现劳动力供 给与需求的均衡,保证劳动力供给的个人收益最大化和企业经济效率的最 大化,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在调整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作用与运行机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的基本含义 1. 主要内容 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 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他市场因素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条件下,研究单 个市场均衡状态的实现与新旧均衡的变动。 (2)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 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各个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都是
相互联系的,所以一种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供求达到均衡 时才能确定 (3)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 时内完成的,其调整时间设为零。动态均衡分析认定经济变量调整中时间的重要性 着重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它要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 (4)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 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5)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古典经济与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的差别,熟练掌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 三种类型。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主要内容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个别企业 工资失衡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的决定。 (2)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供给!一均衡价格1均衡 就业量!:劳动力需求↑→均衡价格↑均衡就业量↑: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一 均衡价格↓均衡就业↑或均衡价格!均衡就业↓;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均衡 价格↑均衡就业↓或均衡价格不变均衡就业↓或均衡价格!均衡就业! (3)个别企业工资失衡的调整:工资过高、劳动力剩余时,雇主削减工资 →不妨碍职位空缺的填补→获得新的利益或者工资下降→劳动力需求量↑→失业工 人找到工作:工资过低、劳动力紧缺时,劳动力投入量不足一产出不足一提高工资 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产出达到市场需要水平 (4)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收敛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 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 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熟练掌握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以及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与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关系来确定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形态。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主要内容 10
10 相互联系的,所以一种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供求达到均衡 时才能确定。 (3)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 时内完成的,其调整时间设为零。动态均衡分析认定经济变量调整中时间的重要性, 着重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它要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 (4)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 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5)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古典经济与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的差别,熟练掌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 三种类型。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 主要内容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个别企业 工资失衡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的决定。 (2)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均衡价格↑均衡 就业量↓;劳动力需求↑→均衡价格↑均衡就业量↑;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 均衡价格↓均衡就业↑或均衡价格↓均衡就业↓;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均衡 价格↑均衡就业↓或均衡价格不变均衡就业↓或均衡价格↓均衡就业↓ (3)个别企业工资失衡的调整:工资过高、劳动力剩余时,雇主削减工资 →不妨碍职位空缺的填补→获得新的利益或者工资下降→劳动力需求量↑→失业工 人找到工作;工资过低、劳动力紧缺时,劳动力投入量不足→产出不足→提高工资→ 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产出达到市场需要水平 (4)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收敛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 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 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熟练掌握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以及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与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关系来确定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形态。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