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6页, 第Ⅱ卷第7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 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1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1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 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 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 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 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 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 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 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 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 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 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 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 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 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 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 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 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 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 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 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 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 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 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 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
2013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至第 6 页, 第Ⅱ卷第 7 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 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 1 卷 1~6 题,第Ⅱ卷 15~17 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 1 卷 7~14 题,第Ⅱ卷 18~21 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 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 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 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 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 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 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 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 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 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 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 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 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 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 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 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 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 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 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 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 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 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 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 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
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 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 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应从现实的中 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 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 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 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 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闸题:境界的粗 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髙度,作家缺 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这些都导致了文学难以 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 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 (选自《人民论坛》2012年第31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对“莫言得奖”“不必太在意”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与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中国作家很多,对于这样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 的作家而言,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而已。 B.莫言获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 化的文学创作的提振作用也有限。 C.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也不能说明中 国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D.莫言的获奖,使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境界粗俗、内容空洞、价值观混乱等 等原来被遮蔽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莫言得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人手,指出和莫言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 有很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已被世界接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已经“走 出去” B.第二段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是他的作品 在境界的开创和世界观的拓展方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尚有差距。 C.第三段从莫言作品内容的角度予以分析,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 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 解 D.全文从客观的角度予以冷静分析,指出只要中国文学和文化不将自我人格矮 化,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中国文学和文化就一定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我们依旧没有超越 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他们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 B.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独 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C.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 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D.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 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 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 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应从现实的中 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 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 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 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 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闸题:境界的粗 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 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这些都导致了文学难以 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 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 (选自《人民论坛》2012 年第 31 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对“莫言得奖”“不必太在意”的原因的一项是( ) (3 分) A.与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中国作家很多,对于这样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 的作家而言,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而已。 B.莫言获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 化的文学创作的提振作用也有限。 C.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也不能说明中 国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D.莫言的获奖,使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境界粗俗、内容空洞、价值观混乱等 等原来被遮蔽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从莫言得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人手,指出和莫言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 有很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已被世界接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已经“走 出去”。 B.第二段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是他的作品 在境界的开创和世界观的拓展方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尚有差距。 C.第三段从莫言作品内容的角度予以分析,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 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 解。 D.全文从客观的角度予以冷静分析,指出只要中国文学和文化不将自我人格矮 化,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中国文学和文化就一定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我们依旧没有超越 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他们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 B.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独 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C.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 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D.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 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也。祖叔,梁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政,梁黄 门侍郎。载少聪惠,笃志好学。年十二,随叔父棱见沛国刘显,显问《汉书》十 事,载随问应答,曾无疑滞。及长,博涉文史,沉敏有器局。起家梁邵陵王法曹 参军,迁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侯景之乱,元帝承制以为中书侍郎。寻为建成将军、寻阳太守,随都督王僧辩东 讨侯景。是时僧辩军于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各拥兵保境,观望成败。元帝以 载为假节、都督太原、髙唐、新蔡三郡诸军事、髙唐太守。仍衔命喻悉达等令出 军讨景。及大军东下,载率三郡兵自焦湖出栅口,与僧辩会于梁幽。景平,除冠 军将军、琅邪太守。 髙祖诛王僧辩,乃遣周文育轻兵袭载,未至而载先觉,乃婴城自守。文育攻之甚 急,载所属县卒并高祖旧兵,多善用弩,载收得数十人,系以长锁,命所亲监之, 使射文育军。约日十发不两中者则死,每发辄中,所中皆毙。文育军稍却,因于 城外据水立栅,相持数旬。高祖闻文育军不利,乃自将征之,克其水栅。仍遣载 族弟翔赍书喻载以诛王僧辩意,并奉梁敬帝敕,敕载解兵。载得书,乃以其众降 于高祖。高祖厚加抚慰,即以其族弟翔监义兴郡,所部将帅,并随才任使,引载 恒置左右,与之谋议。 徐嗣徽、任约等引齐军济江,据石头城,高祖问计于载,载日:“齐军若分兵先 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 转输,别命轻兵绝其粮运,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则齐将之首,旬日可致。” 高祖从其计。 天嘉元年,以疾去官。载有田十余顷,在江乘县之白山,至是遂筑室而居,屏绝 人事,吉凶庆吊,无所往来,不入篱门者几十载。太建中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为建威将军 寻:不久 B.仍衔命喻悉达等令出军讨景衔:衔接 C.未至而载先觉,乃婴城自守婴:围绕 D.则齐将乏首,旬日可致致:获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元帝以载为假节 以其无礼于晋 B.约日十发不两中者则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乃自将征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 D.高祖问计于载 而君幸于赵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载小时候很聪明,学习专心致志。他十二岁时随叔父拜见刘显,对于刘显 的提问,他对答如流,显示出非凡的学识。 B.侯景之乱时,韦载随都督王僧辩东讨侯景,元帝授予韦载许多官职来协助作 战。韦载和王僧辩不负众望,终于平定了叛乱。 C.高祖想诛杀王僧辩,就派周文育先袭击韦载,遭到韦载的顽强抵抗。后来韦 载在族弟的劝说和梁敬帝的敕令下投降了高祖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也。祖叔,梁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政,梁黄 门侍郎。载少聪惠,笃志好学。年十二,随叔父棱见沛国刘显,显问《汉书》十 事,载随问应答,曾无疑滞。及长,博涉文史,沉敏有器局。起家梁邵陵王法曹 参军,迁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侯景之乱,元帝承制以为中书侍郎。寻为建成将军、寻阳太守,随都督王僧辩东 讨侯景。是时僧辩军于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各拥兵保境,观望成败。元帝以 载为假节、都督太原、高唐、新蔡三郡诸军事、高唐太守。仍衔命喻悉达等令出 军讨景。及大军东下,载率三郡兵自焦湖出栅口,与僧辩会于梁幽。景平,除冠 军将军、琅邪太守。 高祖诛王僧辩,乃遣周文育轻兵袭载,未至而载先觉,乃婴城自守。文育攻之甚 急,载所属县卒并高祖旧兵,多善用弩,载收得数十人,系以长锁,命所亲监之, 使射文育军。约日十发不两中者则死,每发辄中,所中皆毙。文育军稍却,因于 城外据水立栅,相持数旬。高祖闻文育军不利,乃自将征之,克其水栅。仍遣载 族弟翔赍书喻载以诛王僧辩意,并奉梁敬帝敕,敕载解兵。载得书,乃以其众降 于高祖。高祖厚加抚慰,即以其族弟翔监义兴郡,所部将帅,并随才任使,引载 恒置左右,与之谋议。 徐嗣徽、任约等引齐军济江,据石头城,高祖问计于载,载日:“齐军若分兵先 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 转输,别命轻兵绝其粮运,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则齐将之首,旬日可致。” 高祖从其计。 天嘉元年,以疾去官。载有田十余顷,在江乘县之白山,至是遂筑室而居,屏绝 人事,吉凶庆吊,无所往来,不入篱门者几十载。太建中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寻为建威将军 寻:不久 B.仍衔命喻悉达等令出军讨景 衔:衔接 C.未至而载先觉,乃婴城自守 婴:围绕 D.则齐将乏首,旬日可致 致:获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元帝以载为假节 以其无礼于晋 B.约日十发不两中者则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乃自将征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 D.高祖问计于载 而君幸于赵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韦载小时候很聪明,学习专心致志。他十二岁时随叔父拜见刘显,对于刘显 的提问,他对答如流,显示出非凡的学识。 B.侯景之乱时,韦载随都督王僧辩东讨侯景,元帝授予韦载许多官职来协助作 战。韦载和王僧辩不负众望,终于平定了叛乱。 C.高祖想诛杀王僧辩,就派周文育先袭击韦载,遭到韦载的顽强抵抗。后来韦 载在族弟的劝说和梁敬帝的敕令下投降了高祖
D.高祖很重用韦载,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韦载商量,且对他言听计从。韦载因 病辞官回乡后,就大兴土木,建造宅院。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僧辩军于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各拥兵保境,观望成败。(5分) 译文 (2)高祖厚加抚慰,即以其族弟翔监义兴郡,所部将帅,并随才任使。(5分) 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8分) 闲行 邵雍 园圃正萧然,行吟绕泽边。风惊初社后,叶坠未霜前 衰草衬斜日,暮云扶远天。何当见真象,止可入无言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4分) 答 9.请赏析诗歌五、六两句的精妙之处。(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休说鲈鱼堪脍,(1) ?(3),(4),(5) (6)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乙:(1)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2)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3)既无伯叔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4)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5)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6)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瘦金体 雪小禅 瘦与金,仿佛贫穷与富贵,凑在一起,居然有一种别致的味道和气息。 是一个皇帝创造的一种书法体 但凡这种皇上,一定做不好皇上。果然,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对书法和绘画的偏 爱,让他沦为金兵俘虏。但正是心中这些对于书画的热爱,才使他在沦为俘虏时 不至于落难到不堪的地步一一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 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 喜欢瘦金体,是因为喜欢它的个色。 就因这叫法,分外有几分落寞的荒意 像秋天长水。是寂寂的天空,有几声远走髙飞的大雁,其实是含着人世间最饱满 的情意的。远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想象,而这瘦里,就有了山的寒水的瘦。这金里, 又有了人世间最真实的沉重和亮色
D.高祖很重用韦载,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韦载商量,且对他言听计从。韦载因 病辞官回乡后,就大兴土木,建造宅院。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是时僧辩军于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各拥兵保境,观望成败。(5 分) 译文: (2)高祖厚加抚慰,即以其族弟翔监义兴郡,所部将帅,并随才任使。(5 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8 分) 闲 行 邵 雍 园圃正萧然,行吟绕泽边。风惊初社后,叶坠未霜前。 衰草衬斜日,暮云扶远天。何当见真象,止可入无言。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4 分) 答: 9.请赏析诗歌五、六两句的精妙之处。(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休说鲈鱼堪脍,(1) ,(2) ?(3) ,(4) ,(5) 。 (6)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乙:(1)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2)伏清白以死直兮, 。 (屈原《离骚》) (3)既无伯叔,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5)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6)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瘦金体 雪小禅 瘦与金,仿佛贫穷与富贵,凑在一起,居然有一种别致的味道和气息。 是一个皇帝创造的一种书法体。 但凡这种皇上,一定做不好皇上。果然,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对书法和绘画的偏 爱,让他沦为金兵俘虏。但正是心中这些对于书画的热爱,才使他在沦为俘虏时 不至于落难到不堪的地步——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 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 喜欢瘦金体,是因为喜欢它的个色。 就因这叫法,分外有几分落寞的荒意。 像秋天长水。是寂寂的天空,有几声远走高飞的大雁,其实是含着人世间最饱满 的情意的。远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想象,而这瘦里,就有了山的寒水的瘦。这金里, 又有了人世间最真实的沉重和亮色
第一次读到这三个字,就被吸引了。三个字里,跌宕出一种极为细腻的光滑与个 色感。只这两个字联系起来,衍生出多么孤零的一种情怀啊。 再看字。真是瘦。绝非牡丹的肥腻,而是一枝清梅的瘦。枯而不甘。我喜欢那支 棱出来的样子,一撇一捺都彰显出不同凡响的意味。看着一点也不洋气,甚至有 些乡土,可是,一腔子里的血全是清傲的。 那份浓烈,那份傲岸,分外扎眼。 也像宋徽宗这个人。偏偏不喜欢做皇帝,偏偏把心染在了琴棋书画里。 另一个皇帝李煜,南唐后主。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诗词,一切如命,当然也会一 江春水向东流。 总觉得喜欢上文字或者绘画书法的男子或女子会徒增一种莫名的伤感。于他的审 美上或许是一种趣味的提升,于人生而言,并无多少益处。因为那样会使心灵过 早地进入陡峭地带,过上一种看似平静实则颠簸的生活。虽然人生会因此厚了 肯定了,更值得揉搓和拿捏了。可是,它们带来的荒凉和皱折也一样多。一一这 些人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对时间的交待和对生活惘然的品味 就像瘦金体,看似锋芒毕露,实则是人生的无奈全在里面 能在哪里张狂呢?除了在文字中。在日子中,不得不收敛,不得不从春到秋,从 夏到冬。日复一日重复和交待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内容。 那仿佛是经历过时光淬砺的女子,逆境让她一夜之间成长。被时光或打击过的石 头、铁或人,往往更加光彩夺目。很多时候,顺境让人慢慢就沉下去了,而逆境, 一经时间打磨,却可以散发出更加绮丽之光。即使是变得凛然了,突兀了,但那 味道却是格外不同了。 人们很难记得历史上那么多皇帝。但却容易记得宋徽宗。金戈铁马是留给岁月尘 烟的,一个书法体的诞生却是永远永远的留下来了。尽管想起时恍如隔世,可是, 知果看起来、写起来,却仿佛昨天。 看过一个朋友临摹的瘦金体,分外古意。 却觉得并不远,仿佛可亲可近的人。贴在脸上,有温热感,放在怀里,是那亲爱 的人。远远地看她写,那中式的长衫,那手中的毛笔,仿佛都带着一种阔绿千红 的诱惑。在少年,我是如何抵触着中国文化,那么现在,我就有多么热爱着它一 你曾经反感的,或者隔阂的,在多年之后,也许会成为最亲近的。这恰恰是岁月 所赐。心老了以后,往往会喜欢一些沉静下来的东西,比如书法、绘画,比如戏 因为不再有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了,也渐渐失去争先恐后去要什么的意味。人生到 后来,是做减法了。一步步减去那丰硕的气息,像瘦金体,只留下些风骨和枝桠 就够了,那风骨,却更吸引人。因为隔着八百多年的烟尘与风雨,我仍然能感觉 瘦金体的凛凛风骨。 那是一个男人的心声 他更愿意臣服于书画之间的时间。那是属于他个人的时间。没有年代,没有界 限……他似乎早就料定了。其实,他一定会比别的皇帝更多的出现在后代的书中 或者文人们的嘴中。因为文化,从来是穿破了时间这层膜,而且,年代越久,味 道会越醇厚,越有气象。什么东西一旦有了气象,便离成大器很近了。 因了宋徽宗,我偏爱着寥薄清瘦的瘦金体。又因为瘦金体,我更高看这潦倒的皇 上。有的时候,恰恰因为不堪和潦倒,才创造出一个个文字或书画里的奇迹,那 些画牡丹的人,永远不会体味画竹或画梅的心境。潦倒,往往赐予人更高的灵魂 品味和耀眼的光彩夺目,比如凡高,比如宋微宗
第一次读到这三个字,就被吸引了。三个字里,跌宕出一种极为细腻的光滑与个 色感。只这两个字联系起来,衍生出多么孤零的一种情怀啊。 再看字。真是瘦。绝非牡丹的肥腻,而是一枝清梅的瘦。枯而不甘。我喜欢那支 棱出来的样子,一撇一捺都彰显出不同凡响的意味。看着一点也不洋气,甚至有 些乡土,可是,一腔子里的血全是清傲的。 那份浓烈,那份傲岸,分外扎眼。 也像宋徽宗这个人。偏偏不喜欢做皇帝,偏偏把心染在了琴棋书画里。 另一个皇帝李煜,南唐后主。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诗词,一切如命,当然也会一 江春水向东流。 总觉得喜欢上文字或者绘画书法的男子或女子会徒增一种莫名的伤感。于他的审 美上或许是一种趣味的提升,于人生而言,并无多少益处。因为那样会使心灵过 早地进入陡峭地带,过上一种看似平静实则颠簸的生活。虽然人生会因此厚了, 肯定了,更值得揉搓和拿捏了。可是,它们带来的荒凉和皱折也一样多。——这 些人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对时间的交待和对生活惘然的品味。 就像瘦金体,看似锋芒毕露,实则是人生的无奈全在里面。 能在哪里张狂呢?除了在文字中。在日子中,不得不收敛,不得不从春到秋,从 夏到冬。日复一日重复和交待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内容。 那仿佛是经历过时光淬砺的女子,逆境让她一夜之间成长。被时光或打击过的石 头、铁或人,往往更加光彩夺目。很多时候,顺境让人慢慢就沉下去了,而逆境, 一经时间打磨,却可以散发出更加绮丽之光。即使是变得凛然了,突兀了,但那 味道却是格外不同了。 人们很难记得历史上那么多皇帝。但却容易记得宋徽宗。金戈铁马是留给岁月尘 烟的,一个书法体的诞生却是永远永远的留下来了。尽管想起时恍如隔世,可是, 知果看起来、写起来,却仿佛昨天。 看过一个朋友临摹的瘦金体,分外古意。 却觉得并不远,仿佛可亲可近的人。贴在脸上,有温热感,放在怀里,是那亲爱 的人。远远地看她写,那中式的长衫,那手中的毛笔,仿佛都带着一种阔绿千红 的诱惑。在少年,我是如何抵触着中国文化,那么现在,我就有多么热爱着它—— 你曾经反感的,或者隔阂的,在多年之后,也许会成为最亲近的。这恰恰是岁月 所赐。心老了以后,往往会喜欢一些沉静下来的东西,比如书法、绘画,比如戏 曲。 因为不再有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了,也渐渐失去争先恐后去要什么的意味。人生到 后来,是做减法了。一步步减去那丰硕的气息,像瘦金体,只留下些风骨和枝桠 就够了,那风骨,却更吸引人。因为隔着八百多年的烟尘与风雨,我仍然能感觉 瘦金体的凛凛风骨。 那是一个男人的心声。 他更愿意臣服于书画之间的时间。那是属于他个人的时间。没有年代,没有界 限……他似乎早就料定了。其实,他一定会比别的皇帝更多的出现在后代的书中 或者文人们的嘴中。因为文化,从来是穿破了时间这层膜,而且,年代越久,味 道会越醇厚,越有气象。什么东西一旦有了气象,便离成大器很近了。 因了宋徽宗,我偏爱着寥薄清瘦的瘦金体。又因为瘦金体,我更高看这潦倒的皇 上。有的时候,恰恰因为不堪和潦倒,才创造出一个个文字或书画里的奇迹,那 些画牡丹的人,永远不会体味画竹或画梅的心境。潦倒,往往赐予人更高的灵魂 品味和耀眼的光彩夺目,比如凡高,比如宋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