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 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 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 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一一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 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 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 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 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 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 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 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 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 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 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 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 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 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 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 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 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 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 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 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 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 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 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 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 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 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 5 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 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 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 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 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 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 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 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 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 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 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 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 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 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 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 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 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 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 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 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 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 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 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 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 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 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 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 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培养探究能力: 1、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 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 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 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 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 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 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 年 6 月 9 日——757 年 9 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 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 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 年 6 月 9 日潼关失 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 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 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 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 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 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 年 11 月——758 年 6 月;758 年 7 月——759 年 7 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 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 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 年 6 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 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 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 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 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 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三、培养探究能力: 1、 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 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 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
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 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 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 写,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 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 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 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 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 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 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 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 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 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 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 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 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 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 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 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 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 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 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 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 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 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 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 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 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
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 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 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 写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 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 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 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 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 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 50 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 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 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 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 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 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 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 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 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 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 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 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 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 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 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 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 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 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 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 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 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
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 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 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 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可上网搜索) 第二课时 能力培养(一):文言传记的阅读 [20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 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 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 “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 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 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 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 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 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輿马僭法度,臣请先 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 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 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 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 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 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 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 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 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斜体)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元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 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 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 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可上网搜索) 第二课时 能力培养(一):文言传记的阅读 [2008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 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 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 “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 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 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 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 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 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 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 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 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 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 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 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 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 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 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斜体)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元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 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 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 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 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能力培养(二):传记类文本阅读 [2008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 展道路 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 宣怀所经营 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 因为有李鸿 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 “大事”卓 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 展。可以说, 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 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 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 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 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 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 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 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 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 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 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 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 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一一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 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 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 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 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 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 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能力培养(二):传记类文本阅读 [2008 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18 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 展道路 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 宣怀所经营 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 因为有李鸿 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 “大事”卓 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 展。可以说, 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 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 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 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 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 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 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 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 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 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 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 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 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 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 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 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