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 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 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 资料为我所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诗歌这块领域中对杜甫是熟悉的,当然对于杜甫的诗歌也是熟悉 的,但是哪个时期写了哪些诗歌有时候是不明确的,很模糊的。所以人物传记这 块常忽略一些的问题,就是学生们不能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从作品中具体人 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本节课就是用教材中所学的人物经历从而了解相应时 期的作品的风格。 3重点难点 1、传记中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论述性强,阅读难度较大 2、传记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 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4教学过程4.1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传记作品的封面:《武则天传》、《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 《杜鲁门传》、《霍金传》等等) 同学们读过传记吗?读过哪些传记?学生开始介绍自己所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种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 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 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 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
共 1 课时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 高中语文 人教 2003 课标版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 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 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 资料为我所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诗歌这块领域中对杜甫是熟悉的,当然对于杜甫的诗歌也是熟悉 的,但是哪个时期写了哪些诗歌有时候是不明确的,很模糊的。所以人物传记这 一块常忽略一些的问题,就是学生们不能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从作品中具体人 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本节课就是用教材中所学的人物经历从而了解相应时 期的作品的风格。 3 重点难点 1、传记中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论述性强,阅读难度较大。 2、传记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 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4 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传记作品的封面:《武则天传》、《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 《杜鲁门传》、《霍金传》等等) 同学们读过传记吗?读过哪些传记?学生开始介绍自己所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种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 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 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 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
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 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 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 的心灵。(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 活动2【讲授】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 关头。源自于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2、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 知识信息。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 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 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 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 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本 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 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 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 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活动3【讲授】三、在诗中读杜甫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 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 笔记和摘录。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 各部分的核心信息。主要是杜甫的每个时期中代表诗歌的风格又是怎么样的?以 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选取其中某一时期进而深入探究其人生及诗歌的风格。 (一)浪漫少年(712745年) 生于儒学传统的家庭,而他最为骄傲的,一是他远祖文武全才;一是他家有学诗 的传统
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 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 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 的心灵。(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 活动 2【讲授】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 关头。源自于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2、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 知识信息。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 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 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 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 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本 文写于 1946 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 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 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 1945 年发表 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活动 3【讲授】三、在诗中读杜甫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 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 笔记和摘录。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 各部分的核心信息。主要是杜甫的每个时期中代表诗歌的风格又是怎么样的?以 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选取其中某一时期进而深入探究其人生及诗歌的风格。 (一) 浪漫少年(712——745 年) 生于儒学传统的家庭,而他最为骄傲的,一是他远祖文武全才;一是他家有学诗 的传统
多媒体显示诗歌:“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 生日》) 杜甫七岁就会写诗。九岁的时候作品就用麻袋装。 多媒体显示诗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壮游》 杜甫十五岁时,很好玩,很顽皮,身体健硕的如黄牛犊一般。 多媒体显示诗歌: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 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十岁,杜甫开始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髙适,三人结伴 游于梁宋。 多媒体显示诗歌:忆与髙李辈,论文入酒垆,两公壮思藻,得我色敷腴。《遣 怀》 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收获了伟大的友谊。这个时期的杜甫豪放浪漫,对前途充 满理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首诗就 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杜甫年轻之时很浪漫,有理想,是太平盛世的典型知识分子 形象。 (二)残羹与冷炙(746—755年)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第二年进考场,一考失利。这早 在李白预料之中。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李林甫把持朝政,他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 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李林甫还给皇上上书说“野无遗贤”。落 榜之后,杜甫流落长安,没有什么积蓄,生活没有着落。于是他写了《奉承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书上P4)“残杯与冷炙”、“买 药都市,寄食友朋”等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 现状。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这期间,杜甫经历了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他有一首诗描写了这十年的遭遇:《贫交行》。 多媒体显示诗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 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当然,长安十年也有杜甫心情好的时候,这时他会显露开朗、幽默的本性,写出 些潇洒飘逸的诗来,例如著名的《饮中八仙歌》: 多媒体显示诗歌以及图片
多媒体显示诗歌:“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 生日》) 杜甫七岁就会写诗。九岁的时候作品就用麻袋装。 多媒体显示诗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壮游》 杜甫十五岁时,很好玩,很顽皮,身体健硕的如黄牛犊一般。 多媒体显示诗歌: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 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二十岁,杜甫开始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高适,三人结伴 游于梁宋。 多媒体显示诗歌: 忆与高李辈,论文入酒垆,两公壮思藻,得我色敷腴。《遣 怀》 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收获了伟大的友谊。这个时期的杜甫豪放浪漫,对前途充 满理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首诗就 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杜甫年轻之时很浪漫,有理想,是太平盛世的典型知识分子 形象。 (二) 残羹与冷炙(746——755 年)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第二年进考场,一考失利。这早 在李白预料之中。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李林甫把持朝政,他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 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李林甫还给皇上上书说“野无遗贤”。落 榜之后,杜甫流落长安,没有什么积蓄,生活没有着落。于是他写了《奉承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书上 P4)“残杯与冷炙”、“买 药都市,寄食友朋”等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 现状。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这期间,杜甫经历了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他有一首诗描写了这十年的遭遇:《贫交行》。 多媒体显示诗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 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当然,长安十年也有杜甫心情好的时候,这时他会显露开朗、幽默的本性,写出 一些潇洒飘逸的诗来,例如著名的《饮中八仙歌》: 多媒体显示诗歌以及图片:
《饮中八仙歌》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歌里描写盛唐八位“酒仙”,醉后众生相。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 几乎扫荡无余了。他赞美“饮中八仙”,也羡慕饮中八仙,他以酒仙们的洒脱来排 遣自己人生的尴尬和落拓,悲夫诗圣!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 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 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三)穷年忧黎元(755—759年) 杜甫于长安混了十年,得一小官,异常激动,以为可为国效劳,随即回去探亲。 途中写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杜甫将家安置于鄘 州,只身到凤翔赴难,保驾,途中被俘,押至长安。次年逃出,到凤翔见肃宗, 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很是狼狈。肃宗授予“左拾遗”。后因谏言而被贬,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际遇坎坷,杜甫索性弃官,带全家逃至四川,投奔朋友 严武。此时杜甫已经49岁了 现保存下来的杜甫的诗歌有1400多首,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大衰这一转折时 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社会现实,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史”。安史之乱前夕, 他有感于唐皇开边拓土,造成士兵大量伤亡,人民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现实, 写下《兵车行》。(多媒体显示诗歌)又如安史之乱中,目睹劳动人民因战乱所 蒙受的痛苦,写下著名的“三吏甽三别”(多媒体显示诗歌)
《饮中八仙歌》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歌里描写盛唐八位“酒仙”,醉后众生相。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 几乎扫荡无余了。他赞美“饮中八仙”,也羡慕饮中八仙,他以酒仙们的洒脱来排 遣自己人生的尴尬和落拓,悲夫诗圣!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 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 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三)穷年忧黎元( 755——759 年) 杜甫于长安混了十年,得一小官,异常激动,以为可为国效劳,随即回去探亲。 途中写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杜甫将家安置于鄜 州,只身到凤翔赴难,保驾,途中被俘,押至长安。次年逃出,到凤翔见肃宗, “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很是狼狈。肃宗授予“左拾遗”。后因谏言而被贬,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际遇坎坷,杜甫索性弃官,带全家逃至四川,投奔朋友 严武。此时杜甫已经 49 岁了。 现保存下来的杜甫的诗歌有 1400 多首,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大衰这一转折时 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社会现实,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史”。安史之乱前夕, 他有感于唐皇开边拓土,造成士兵大量伤亡,人民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现实, 写下《兵车行》。(多媒体显示诗歌)又如安史之乱中,目睹劳动人民因战乱所 蒙受的痛苦,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多媒体显示诗歌)
他还通过写自己经历离乱时的感受,写了《春望》表达天下人共同的感受。再如 《月夜》、《月夜忆舍弟》念妻儿,想兄弟,亲情的表露。 多媒体显示诗歌: 《春望》忧国忧民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兄弟》亲情的表露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 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 义的朴质的道路。 看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功夫。 为了我们更好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杜甫,紧接下来再把杜甫后期的人生补充 进来。 (四)暂居西南时期(759768年) 多媒体显示图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总算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几间茅草屋住了下来。但在当年秋天,茅屋就被秋 风吹破,杜甫于无奈之中写了这首诗,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慨叹。在成都,杜甫还 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的纪念祠,含泪写下了名篇《蜀相》, 表达仰慕,感慨自己壮志难酬。 多媒体显示诗歌:《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妤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到了西南,先居成都,后因成都发生叛乱,又流寓梓州。之后又回到成都, 又流落夔州。在州都的帮助下,杜甫总算有一间草堂住下来,草堂门前有一棵枣
他还通过写自己经历离乱时的感受,写了《春望》表达天下人共同的感受。再如 《月夜》、《月夜忆舍弟》念妻儿,想兄弟,亲情的表露。 多媒体显示诗歌: 《春望》 忧国忧民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兄弟》 亲情的表露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 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 义的朴质的道路。 看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功夫。 为了我们更好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杜甫,紧接下来再把杜甫后期的人生补充 进来。 (四)暂居西南时期(759——768 年) 多媒体显示图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总算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几间茅草屋住了下来。但在当年秋天,茅屋就被秋 风吹破,杜甫于无奈之中写了这首诗,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慨叹。在成都,杜甫还 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的纪念祠,含泪写下了名篇《蜀相》, 表达仰慕,感慨自己壮志难酬。 多媒体显示诗歌:《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到了西南,先居成都,后因成都发生叛乱,又流寓梓州。之后又回到成都, 又流落夔州。在州都的帮助下,杜甫总算有一间草堂住下来,草堂门前有一棵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