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人教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同步检测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基础知识(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府邸(d)整饬( shang)放诞(dan)沉溺(ni) B.剥削(xue)支绌出(chu) 纨绔(ku)吐蕃(b) C.诙谐(xe) 对峙(zhi) 媲美(pi) 伶俜(pin) D.作祟(su) 要塞(sai) 单薄(bo) 堆砌qie) B解析:A项,“饬”应读“chi”;C项,“俜”应读“png”;D项,“砌”应读 q1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沟壑麻痹矫奢谄媚 B.推崇氤氲庸懦凋蔽 C.猖獗诵扬参谒步履 D.哀婉疏浚喧噪斑斓 D解析:A项,“矫奢”应为“骄奢”;B项,“凋蔽”应为“凋敝”;C项,“诵 扬”应为“颂扬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1)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 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 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 (2)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 彼此成为“朋友” (3)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再也不住他心头的痛苦了,他 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A.逐渐界线遏止B.逐步界线遏制 C.逐渐界限遏制D.逐步界限遏止 C解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按步骤;逐渐:渐渐,慢慢,逐步。“界限”与“界 线”都可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但“界限”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多用于具体事物。 遏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 指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 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 B.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 的残酷剥削,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 C.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杜甫)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 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 D.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全球股市仍处在风雨 飘摇之中,未见好转迹象 A解析:A项,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应用“励精图治”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人教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同步检测一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基础知识(17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府邸.(dǐ) 整饬.(shāng) 放诞.(dàn) 沉溺.(nì) B.剥削.(xuē) 支绌.(chù) 纨绔.(kù) 吐蕃.(bō) C.诙谐.(xié) 对峙.(zhì) 媲.美(pì) 伶俜.(pìn) D.作祟.(suì) 要塞.(sài) 单薄.(bó) 堆砌.(qiè) B 解析:A 项,“饬”应读“chì”;C 项,“俜”应读“pīng”;D 项,“砌”应读 “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 分)( ) A.沟壑 麻痹 矫奢 谄媚 B.推崇 氤氲 庸懦 凋蔽 C.猖獗 诵扬 参谒 步履 D.哀婉 疏浚 喧噪 斑斓 D 解析:A 项,“矫奢”应为“骄奢”;B 项,“凋蔽”应为“凋敝”;C 项,“诵 扬”应为“颂扬”。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 分)( ) (1)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______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 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 (2)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______,彼此成为“朋友”。 (3)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再也______不住他心头的痛苦了,他 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A.逐渐 界线 遏止 B.逐步 界线 遏制 C.逐渐 界限 遏制 D.逐步 界限 遏止 C 解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按步骤;逐渐:渐渐,慢慢,逐步。“界限”与“界 线”都可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但“界限”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多用于具体事物。 遏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 指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 分)( ) A.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 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 ....的精神。 B.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 ....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 的残酷剥削,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 C.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杜甫)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 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 ....。 D.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全球股市仍处在风雨.. 飘摇..之中,未见好转迹象。 A 解析:A 项,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应用“励精图治”。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 分)( )
A.人们若是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这渭水与终南山中间的名城,从它山川的背景 上便会更清楚地看出它雄浑而沉郁的气象。 B.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 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C.他是那种一讲话就能给人带来震撼的作家,他的从容、大度和无拘无束,全是我很 少见到过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努力,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 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D解析:D项,语序不当、暗换主语。应改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通过企业员工 的共同努力,迎检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乾元二年),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 中的“压卷” B.他只好长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阳小住时,他绝望地向集贤院的 两个学士说,仕进的前途没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继承祖父的名声努力做诗吧。 C.我们应该了解作为高中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遵守礼仪规范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 什么坏处? D.校团委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一年级捐了两万元, 高二年级捐了一万五千元,而高三年级则多达四万三千元,同学们捐款十分踊跃。 B解析:A项,括号应紧跟在“759年”的后面;C项,把句末问号改为句号;D项 把“同学们”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7.(2009广东高考,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 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预言的 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 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 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C解析:③句中的“后来”一词照应文段首句中的“本是”,①句中的“把实际上不 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种修辞手法”与后文中的“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 中的情景”相应。由④句中的“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可知,第三空为④,第四空为⑤ 最后一空为② 8.填空。(3分) (1)穷年忧黎元, 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丛菊两开他日泪, 路有冻死骨 (5)感时花溅泪 天地终无情 (1)叹息肠内热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孤舟一系故园心
A.人们若是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这渭水与终南山中间的名城,从它山川的背景 上便会更清楚地看出它雄浑而沉郁的气象。 B.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 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C.他是那种一讲话就能给人带来震撼的作家,他的从容、大度和无拘无束,全是我很 少见到过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努力,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 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D 解析:D 项,语序不当、暗换主语。应改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通过企业员工 的共同努力,迎检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这首诗可能是 759 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乾元二年),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 中的“压卷”。 B.他只好长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阳小住时,他绝望地向集贤院的 两个学士说,仕进的前途没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继承祖父的名声努力做诗吧。 C.我们应该了解作为高中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遵守礼仪规范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 什么坏处? D.校团委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一年级捐了两万元, 高二年级捐了一万五千元,而高三年级则多达四万三千元,同学们捐款十分踊跃。 B 解析:A 项,括号应紧跟在“759 年”的后面;C 项,把句末问号改为句号;D 项, 把“同学们”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7.(2009 广东高考,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示现本 是佛 教用 语, 指的 是佛菩 萨应 机缘 而现 种种 化身。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 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 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______。示现 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 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C 解析:③句中的“后来”一词照应文段首句中的“本是”,①句中的“把实际上不 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与后文中的“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 中的情景”相应。由④句中的“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可知,第三空为④,第四空为⑤, 最后一空为②。 8.填空。(3 分) (1)穷年忧黎元,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路有冻死骨。 (5)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天地终无情。 (1)叹息肠内热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孤舟一系故园心
(4)朱门酒肉臭 (5)恨别鸟惊心 (6)眼枯即见骨 阅读理解(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3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节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 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年才32岁的严武为京兆 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 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 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 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 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 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 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 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 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 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 没有分量。至于“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尤其 是在两京收复不久,胡人势力还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时期。 是凤翔一段的经验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 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 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 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还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 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 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他有时自己也深深意识到这可怜的生活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 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 讲述几只小魔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岀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 鹘行》,来激励壮土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 有一点儿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 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命为金紫光禄 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 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再加上贺兰进明那些人的毁谤,致使他在6 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人们说他们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国
(4)朱门酒肉臭 (5)恨别鸟惊心 (6)眼枯即见骨 二、阅读理解(4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13 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节选) 从 757 年 11 月到 758 年 6 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 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年才 32 岁的严武为京兆 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 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 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 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 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 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 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 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 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 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 没有分量。至于“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尤其 是在两京收复不久,胡人势力还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时期。 是凤翔一段的经验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 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 有喜近臣知”;他 4 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 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 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还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 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 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他有时自己也深深意识到这可怜的生活: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 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 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 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 有一点儿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 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命为金紫光禄 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 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再加上贺兰进明那些人的毁谤,致使他在 6 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人们说他们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国
子祭酒刘秩贬为阆州刺史,京兆少尹严武贬为巴州刺史,曾经给杜甫许多帮助的大云经寺僧 人赞公被放逐到秦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走出一年前曾经经过的金光 门,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管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等 的文教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 遗弃的人,所以他在金光门前写出这样的诗句: 天才日衰老,驻马望干门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岀此门 有悲往事》 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 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 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 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9.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2分) 1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 响?(4分) 文章第四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12.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 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案:9.“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作者之所以 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 是一个大的恩惠,从此杜甫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 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 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 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11.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 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作了铺垫。 12.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 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 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 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 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 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 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 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 (二)(2009山东实验中学高三综合测试,19~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3 严凤英
子祭酒刘秩贬为阆州刺史,京兆少尹严武贬为巴州刺史,曾经给杜甫许多帮助的大云经寺僧 人赞公被放逐到秦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走出一年前曾经经过的金光 门,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管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等 的文教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 遗弃的人,所以他在金光门前写出这样的诗句: 天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 有悲往事》 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 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 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 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9.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2 分) 1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 响?(4 分) 11.文章第四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 分) 12.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 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4 分) 答案:9.“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作者之所以 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 是一个大的恩惠,从此杜甫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 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 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 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11.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 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作了铺垫。 12.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 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 颜有喜近臣知’;他 4 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 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 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 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 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 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 大。 (二)(2009 山东实验中学高三综合测试,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13 分) 严凤英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30年4月13日生于安庆,卒于1968年,祖籍安徽桐 城罗家岭。她原名鸿元,又名黛峰。她1岁拜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取艺名为凤英。1960年 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备受“四人帮”迫害,她被诬陷为文艺黑线人物,宣 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8日夜 自杀身亡。1978年5月2日,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 英骨灰安放仪式。 在她的艺术实践中,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 重大贡献。她嗓音凊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涧,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 从人物感情岀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使自己的演唱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严凤英在她 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 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她的唱腔囻润明快,表演质朴 细腻,取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 严凤英的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以前是第一个阶段。她从小酷爱唱歌,唱戏。由于父亲严司明和母亲离异,她 在四五岁时,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姑、姐们挖野 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心灵中悄然播下。不久,因 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 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面开铺谋 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 1945年至1951年初是第二个阶段。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水平 迅速提高。她本来就有较好的演唱天赋,又虚心冋前辈艺术家学习,她回忆道:“我到安庆 想把戏演好,就努力学习。那时学表演,主要靠观摩,看着老前辈在台上的一举-动,我就 一点一滴记在心里,然后照葫芦画瓢搬上舞台。因为我是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 像是那么回事,观众看得很有味。”正是凭着这种学习精神,严凤英在表演艺术上崭露头角。 据老艺人回忆,《二龙山》一剧的主角是女寨主佘素贞,严凤英扮丫环表演竞使剧名更换为 《丫环挂帅》。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社会,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严凤英非但没有 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残,她被迫-次次地离开她钟爱的舞台,其间,她又学唱过京剧。她 流落各地,无家可归,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年初,她终于重返黄梅戏舞台,这一时期, 是她生活上备受磨难、艺术上得以丰富提高的重要时期,也为她后来艺术创造的辉煌作了铺 从1951年初开始,严凤英进入了艺术道路的第三个阶段。回到安庆后,她在“群乐” 剧场演出,这时,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艺思想” 除演岀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演岀过《江汉渔歌》《两 朵大红花》《木兰从军》《柳金妺翻身》等。1952年夏,她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 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变化更大,“旧社会把我当成 草,新社会把我当做宝”。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 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从1953年到1965年,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 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30 年 4 月 13 日生于安庆,卒于 1968 年,祖籍安徽桐 城罗家岭。她原名鸿元,又名黛峰。她 12 岁拜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取艺名为凤英。1960 年, 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备受“四人帮”迫害,她被诬陷为文艺黑线人物,宣 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 年 4 月 8 日夜 自杀身亡。1978 年 5 月 23 日,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8 月 21 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 英骨灰安放仪式。 在她的艺术实践中,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 重大贡献。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 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使自己的演唱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严凤英在她 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 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 细腻,取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 严凤英的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5 年以前是第一个阶段。她从小酷爱唱歌,唱戏。由于父亲严司明和母亲离异,她 在四五岁时,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姑、姐们挖野 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心灵中悄然播下。不久,因 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 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 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 1945 年至 1951 年初是第二个阶段。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水平 迅速提高。她本来就有较好的演唱天赋,又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她回忆道:“我到安庆 想把戏演好,就努力学习。那时学表演,主要靠观摩,看着老前辈在台上的一举一动,我就 一点一滴记在心里,然后照葫芦画瓢搬上舞台。因为我是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 像是那么回事,观众看得很有味。”正是凭着这种学习精神,严凤英在表演艺术上崭露头角。 据老艺人回忆,《二龙山》一剧的主角是女寨主佘素贞,严凤英扮丫环表演竟使剧名更换为 《丫环挂帅》。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社会,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严凤英非但没有 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残,她被迫一次次地离开她钟爱的舞台,其间,她又学唱过京剧。她 流落各地,无家可归,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 年初,她终于重返黄梅戏舞台,这一时期, 是她生活上备受磨难、艺术上得以丰富提高的重要时期,也为她后来艺术创造的辉煌作了铺 垫。 从 1951 年初开始,严凤英进入了艺术道路的第三个阶段。回到安庆后,她在“群乐” 剧场演出,这时,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艺思想”。 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演出过《江汉渔歌》《两 朵大红花》《木兰从军》《柳金妹翻身》等。1952 年夏,她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 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变化更大,“旧社会把我当成 草,新社会把我当做宝”。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 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从 1953 年到 1965 年,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 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 50 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