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重庆人饮茶习俗的形成与重庆地形、气候等有密切关系。重庆地势陡峭,人们 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在漫长炎热的酷夏,人们走得汗流浃背、口干 舌燥,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因而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髙处、转弯的街口就 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山城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 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 既体面又方便。 ③如若进一步分析重庆的饮茶之风,与重庆人爱摆“龙门阵”密切相关。重庆人 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就没完没了。茶馆是人们聚 会聊天的最好去处。坐在茶馆,手捧香茶,无拘无束,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前 三皇、后五帝,陈猫死老鼠,无一不是谈资。大家各自倾吐发泄,调节了情绪, 丰富了精神生活,不坐茶馆的人难以领会其中的乐趣。 ④明末清初,随着商业繁盛和城市发展,茶馆又成为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交易 活动场所。当年重庆商业茶馆很有特色,行情不兴挂牌,买卖双方购销议价用行 帮暗语或在袖笼子里伸拇指出价还价。只见茶客穿梭往来,谈得拢就谈,谈不拢 就把茶盖斜放在茶船上,起身离座去找第二家。人们在茶馆里陈列货样、散发仿 单(广告)进行宣传推销。同业间的纠纷债务则多由会董出面在茶馆调解平息, 当天的茶资由输了的一方支付。 ⑤今日的重庆茶馆,虽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少见,但中心地区的背街小巷和城郊乡 镇仍然随处可见。茶馆里茶客如云、热闹非凡,店堂交易活跃,门前摊点林立, 构成重庆特有的文化景观。 19.全文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 (不超过15个字),再说明 (不 超过15个字),最后说明 (不超过10个字)。(3分) 20.你是否认同下面材料中小刘的说法?请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5分) 【材料】 一拨北京的客人在重庆旅游,他们坐地铁体验了《疯狂的石头》里的感觉,领略 了嘉陵江风光,感受了重庆吊角楼风貌,最后到茶馆歇息。有一个游客好奇地问 导游小刘:“小刘,你们重庆的茶馆怎么这么多?”小刘不无自豪地说:“这几 年,重庆的经济发展很快,我们重庆人有钱了,开始追求高雅的、有品位的生活 到茶馆喝茶成为新时尚,茶馆自然就多了。” 答案: 19.(3分)重庆饮茶的习俗历史悠久重庆饮茶习俗形成的原因重庆 茶馆的现状(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超过规定字数该空不得 分) 20.(5分)答案示例:小刘的说法是不合适的。重庆的茶楼自古以来就非常多, 茶楼的形成与重庆的地理、气候有关,与重庆人爱摆“龙门阵”有关,与商业繁 盛和城市发展中人们的交易活动有关。(评分说明:评价1分,理由4分,意思 表达准确即可) 【2014石景山期末】(二)阅读《说“帘”》,完成18-19小题。(共8分) 说“帘 陈从周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十分宜人。小天地起了变化,是这 帘在左右吧? ②帘,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 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
②重庆人饮茶习俗的形成与重庆地形、气候等有密切关系。重庆地势陡峭,人们 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在漫长炎热的酷夏,人们走得汗流浃背、口干 舌燥,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因而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 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山城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 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 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 既体面又方便。 ③如若进一步分析重庆的饮茶之风,与重庆人爱摆“龙门阵”密切相关。重庆人 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就没完没了。茶馆是人们聚 会聊天的最好去处。坐在茶馆,手捧香茶,无拘无束,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前 三皇、后五帝,陈猫死老鼠,无一不是谈资。大家各自倾吐发泄,调节了情绪, 丰富了精神生活,不坐茶馆的人难以领会其中的乐趣。 ④明末清初,随着商业繁盛和城市发展,茶馆又成为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交易 活动场所。当年重庆商业茶馆很有特色,行情不兴挂牌,买卖双方购销议价用行 帮暗语或在袖笼子里伸拇指出价还价。只见茶客穿梭往来,谈得拢就谈,谈不拢 就把茶盖斜放在茶船上,起身离座去找第二家。人们在茶馆里陈列货样、散发仿 单(广告)进行宣传推销。同业间的纠纷债务则多由会董出面在茶馆调解平息, 当天的茶资由输了的一方支付。 ⑤今日的重庆茶馆,虽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少见,但中心地区的背街小巷和城郊乡 镇仍然随处可见。茶馆里茶客如云、热闹非凡,店堂交易活跃,门前摊点林立, 构成重庆特有的文化景观。 19.全文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 (不超过 15 个字),再说明 (不 超过 15 个字),最后说明 (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20.你是否认同下面材料中小刘的说法?请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5 分) 【材料】 一拨北京的客人在重庆旅游,他们坐地铁体验了《疯狂的石头》里的感觉,领略 了嘉陵江风光,感受了重庆吊角楼风貌,最后到茶馆歇息。有一个游客好奇地问 导游小刘:“小刘,你们重庆的茶馆怎么这么多?”小刘不无自豪地说:“这几 年,重庆的经济发展很快,我们重庆人有钱了,开始追求高雅的、有品位的生活。 到茶馆喝茶成为新时尚,茶馆自然就多了。” 答案: 19.(3 分)重庆饮茶的习俗历史悠久 重庆饮茶习俗形成的原因 重庆 茶馆的现状(评分说明:每空 1 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超过规定字数该空不得 分) 20.(5 分)答案示例:小刘的说法是不合适的。重庆的茶楼自古以来就非常多, 茶楼的形成与重庆的地理、气候有关,与重庆人爱摆“龙门阵”有关,与商业繁 盛和城市发展中人们的交易活动有关。(评分说明:评价 1 分,理由 4 分,意思 表达准确即可) 【2014 石景山期末】(二)阅读《说“帘”》,完成 18-19 小题。(共 8 分) 说“帘” 陈从周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十分宜人。小天地起了变化,是这 帘在左右吧? ②帘,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 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
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真是伤心惟有自家知。 有人说,“帘”与“怜”“恋”音同,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③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让空间产生实中有虚、静中有动 的效果。说得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而是变化无 端。因此帘底纤月,帘后佳人,隔帘双燕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④“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 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的运用则更加灵活。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 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 于是因帘产生了“珠帘寨”“水帘洞”等许多美妙故事。 ⑤“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 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水晶帘没有见到过,最细的 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竹帘来说,不仅遮阳好,通风好,隔音 好,而且帘影好,留香好,分外雅洁。静止的环境,因声、光、影、风、香而起 了万千变化,真可谓帘如无帘,让人叹为妙用啊! ⑥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 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有删改) 8.文章结尾说:“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 深厚的文化在内。”结合③-⑤段,说说帘的功能与文化是如何巧妙结合的。(3 分) 19.作者在第②段中提到帘在中国建筑中的神秘作用,请判断下面材料中的哪句 古诗文名句与这种神秘作用相关,并简要说出理由。(5分) 【材料】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一刘禹锡《陋室铭》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一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一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18.①隔中有透,创造诗情画意;②灵活运用,演绎美妙故事;③在遮阳、通风、 隔音的同时,又因声、光、影、风、香使静止的环境起了万千变化。评分:共3 分。每个要点1分 19.答案示例:第③句与帘的神秘作用相关。因为“帘卷西风”让孤独的词人更 添愁绪。与第②段中,作者见“帘影依旧”而想念亡妻相似,都是因物生情。评 分:共5分。判断1分,分析词句1分,结合文章1分,语言表达2分。 【2014昌平期末】(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共7分) ①汉民族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这固然与汉 语中同音词、近音词的大量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背后蕴藏的文化因素也为使 用谐音表情达意提供了沃土。 ②汉民族善于比附联想,这是汉民族展开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谐音表意中的两 种事物或行为,本来都是毫不相干的,就因为他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汉族人 民便利用丰富奇特的比附联想,借用“语音”这一桥梁,把它们自然地联系在了 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妻管严”,利用与“气管炎”的谐音非常形象地 讽喻了在家中被妻子管制的丈夫
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真是伤心惟有自家知。 有人说,“帘”与“怜”“恋”音同,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③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让空间产生实中有虚、静中有动 的效果。说得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而是变化无 端。因此帘底纤月,帘后佳人,隔帘双燕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④“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 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的运用则更加灵活。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 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 于是因帘产生了“珠帘寨”“水帘洞”等许多美妙故事。 ⑤“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 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水晶帘没有见到过,最细的 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竹帘来说,不仅遮阳好,通风好,隔音 好,而且帘影好,留香好,分外雅洁。静止的环境,因声、光、影、风、香而起 了万千变化,真可谓帘如无帘,让人叹为妙用啊! ⑥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 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有删改) 18.文章结尾说:“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 深厚的文化在内。”结合③-⑤段,说说帘的功能与文化是如何巧妙结合的。(3 分) 19.作者在第②段中提到帘在中国建筑中的神秘作用,请判断下面材料中的哪句 古诗文名句与这种神秘作用相关,并简要说出理由。(5 分) 【材料】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18.①隔中有透,创造诗情画意;②灵活运用,演绎美妙故事;③在遮阳、通风、 隔音的同时,又因声、光、影、风、香使静止的环境起了万千变化。评分: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19.答案示例:第③句与帘的神秘作用相关。因为“帘卷西风”让孤独的词人更 添愁绪。与第②段中,作者见“帘影依旧”而想念亡妻相似,都是因物生情。评 分:共 5 分。判断 1 分,分析词句 1 分,结合文章 1 分,语言表达 2 分。 【2014 昌平期末】(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19 题。(共 7 分) ①汉民族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这固然与汉 语中同音词、近音词的大量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背后蕴藏的文化因素也为使 用谐音表情达意提供了沃土。 ②汉民族善于比附联想,这是汉民族展开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谐音表意中的两 种事物或行为,本来都是毫不相干的,就因为他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汉族人 民便利用丰富奇特的比附联想,借用“语音”这一桥梁,把它们自然地联系在了 一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妻管严”,利用与“气管炎”的谐音非常形象地 讽喻了在家中被妻子管制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