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 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 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 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 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 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④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 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 伯格有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 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 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 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⑤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 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 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直,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 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 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 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 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 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 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 众普及科学伦理
③20 世纪后半叶,以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 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 世纪 60 年代初 ,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 年,DNA 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 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 ·伯格 将猿猴病毒 40(SV40) 的 DNA 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 DNA 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 SV40 基因的大 肠杆菌,由于 SV40 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 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④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 SV40 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 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 伯格有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 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 DNA 重组技术的革命 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 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⑤但是,DNA 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 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 注。1974 年 7 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直,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 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 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 年 2 月,16 个国家的 140 位 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 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 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 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 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 众普及科学伦理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岀科学家主动提岀对自己的硏究 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 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 年第2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伯格兴建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 表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 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粗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 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 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B 解析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即找到信息源。B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 吁在全世界范围内 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硏究”。显然,选项说法 过于绝对,范围扩 大了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答案B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 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 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 年第 2 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伯格兴建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 1974 年 7 月联名发 表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 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粗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 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 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 案 B 解析 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即找到信息源。B 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 吁在全世界范围内 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显然,选项说法 过于绝对,范围扩 大了。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 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答 案 B
解析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 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A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 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 但不是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该项张冠李戴。C项信息源在④、⑤段“基 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原文说的是“伦理 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 的与会者。此项张冠李戴。D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 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 制。”关键点是两个“这”的指代意义。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8.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答案D 解析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査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 颖。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文 章并没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项无中生有。 四、(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1)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 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 担忧。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硏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 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3个月中都没有 使用过抗生素。 (2)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
解 析 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 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A 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 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 但不是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该项张冠李戴。C 项信息源在④ 、⑤段“基 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原文说的是“伦理 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 的与会者。此项张冠李戴。D 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 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 制。”关键点是两个“这”的指代意义。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8.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答 案 D 解 析 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查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 颖。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文 章并没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 项无中生有。 四、(09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抗生素滥用与 DNA 污染 (1)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 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 担忧。2003 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 15%是耐药 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 4~6 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 3 个月中都没有 使用过抗生素。 (2)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
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3)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 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 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 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4)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 的毎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毎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 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 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 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 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5)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 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是牲 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 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6)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 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硏究人员正在调査,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 蔓延中起作用的。 (7)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3)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 DNA 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 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 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4)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 DNA,他们对近 500 个链霉菌品系 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 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 21 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 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 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 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5)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 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是牲 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 2006 年 1 月起,全面 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6)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 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 蔓延中起作用的。 (7)抗生素滥用造成的 DNA 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5.对上文划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谷案D 解析D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 出代价”,D项“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 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己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答案A 解析B项以偏赅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 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 十四五种。”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项 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己 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 播。D项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 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通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5. 对 上 文 划 线 句 子 中 “ 付 出 代 价 ” 的 理 解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 DNA 中获得基因。 答案 D 解析 D 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 出代价”,D 项“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 DNA 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 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 6. 以 下 理 解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是 ( )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答案 A 解析 B 项以偏赅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 500 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 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 十四五种。”只是检测了近 500 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 项 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 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 DNA 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 播。D 项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 2006 年 1 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 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通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