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驿马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出题人:祁小薇 审题人:张彦军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请将第Ⅰ卷,第Ⅱ卷做在答题卷上。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20分) (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悼念(dao) 枷锁(jia) 戳子(chuo)不可估量( liang) B.忌恨(j) 镣铐(liao)砥砺(li) 义愤填膺(ying C.气馁(nei 憧憬( chong)折本(she) 百折不挠(rao) D.饿莩(piao)孝悌(ti) 哂之(shen)梦寐以求(mei)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华正茂 应运而生 安之若素 陶冶情操 B,卓有成效 永葆生机 日见端睨 突飞猛进 C,波澜壮阔 坚韧不拔 不克自拔 民不廖生 D,磨练意志 响誉中外 公诸于众 人才摇篮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据我所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还在探讨中,目前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时间 表。”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税收专家 ②随着奥运会对组织运行水平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在奥运会中的 必将更加广泛,成为成功举办奧运会的重要技术保障。 ③在北京一呆就是六年,教过我的老师不下二三位,印象深刻的是我的班主任 和少先队辅导员。 A.透露 用 期间 B.披露应用 期间 C.披露 运用 其间 D.透露应用 其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那边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往行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
1 甘肃省驿马中学 2009-2010 学年度高一 第二次月考语 文 试 题 出题人:祁小薇 审题人:张彦军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请将第Ⅰ卷,第Ⅱ卷做在答题卷上。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2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悼念(dao) 枷锁(jia) 戳子(chuo) 不可估量(liang) B.忌恨(ji) 镣铐(liao) 砥砺(li) 义愤填膺(ying) C.气馁(nei) 憧憬(chong) 折本(she) 百折不挠( .....rao ...). D.饿莩.(piáo) 孝悌(ti) 哂之(shen) 梦寐以求(mei)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风华正茂 应运而生 安之若素 陶冶情操 B, 卓有成效 永葆生机 日见端睨 突飞猛进 C, 波澜壮阔 坚韧不拔 不克自拔 民不廖生 D, 磨练意志 响誉中外 公诸于众 人才摇篮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据我所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还在探讨中,目前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时间 表。”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税收专家______。 ②随着奥运会对组织运行水平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在奥运会中的 ______ 必将更加广泛,成为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技术保障。 ③在北京一呆就是六年,______教过我的老师不下二三位,印象深刻的是我的班主任 和少先队辅导员。 A.透露 运用 期间 B.披露 应用 期间 C.披露 运用 其间 D.透露 应用 其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那边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往行人都在光天化日 ....之下
B.整整十年,中国足协制造“国奧奥队”这一系统工程己被事实证明是“豆腐渣工 程”。对于我们纳税人来说,四年耗费几百万的国奥队失败,则完全是一起重大责任 事故 C.只有战略正确,细节才会有意义。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盲目执行,不管 方向,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D.汪国新画马更具特色,骐骥骅骝,或振鬣奋蹄,或悲嘶怒鸣,多姿多彩,无 雷同,且与战将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5.与下文衔接顺畅的一项是 科学的根本是实。我已是古稀之人,但仍以此告诚自己。树老易空,人老易松 (1)科学之道(2)诫之以松(3)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4)诚之以空 A.(3)(1)(2)(4) (3)(1)(4)( C.(1)(4)(2)(3) (1)(4)(3)(2) 6.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 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 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 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 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二.阅读下面文段,按文后要求答题。(每小题2分,计8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 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 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
2 B.整整十年,中国足协制造“国奥队”这一系统工程已被事实证明是“豆腐渣工 .... 程.”。对于我们纳税人来说,四年耗费几百万的国奥队失败,则完全是一起重大责任 事故。 C.只有战略正确,细节才会有意义。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盲目执行,不管 方向,那就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 D.汪国新画马更具特色,骐骥骅骝,或振鬣奋蹄,或悲嘶怒鸣,多姿多彩,无一 雷同,且与战将浑然一体 ....,交相辉映。 5.与下文衔接顺畅的一项是 科学的根本是实。我已是古稀之人,但仍以此告诫自己。树老易空,人老易松。 (1)科学之道 (2)诫之以松(3)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4)诫之以空 A.(3) (1) (2) (4) B.(3) (1) (4) (2) C.(1) (4) (2) (3) D.(1) (4) (3) (2) 6.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 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 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 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 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二.阅读下面文段,按文后要求答题。(每小题 2 分,计 8 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 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 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
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 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 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7.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之习辞者也习,熟悉。 B.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什么。 C.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D.王曰,何坐坐,“因为”的 意思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于淮北则为枳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则曰 B.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望洋向若而叹曰 D.非所与熙也 失其所与,不知 9.从分句间关系的角度看,与“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10.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B.楚王戏晏婴是善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齐 之习辞者”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 C.楚王戏晏婴是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布署的,且目的是 想借羞辱晏子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 D.结尾处写“王笑曰”的内容写出了当时楚王想羞辱晏子没有达到目的而 自嘲的态度 第Ⅱ卷(80分)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1.翻译下列文言文句。(每小题3分,计6分) ①.缚者曷为者也译文: 啁.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3 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 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 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7.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齐之习.辞者也 习,熟悉。 B.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 什么。 C.齐人固.善盗乎 固,本来。 D.王曰,何坐. 坐,“因为”的 意思。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生于.淮北则为枳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则曰 B.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望洋向若而.叹曰 D.非所与.熙也 失其所与.,不知 9.从分句间关系的角度看,与“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相同的一项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10.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B.楚王戏晏婴是善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齐 之习辞者”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 C.楚王戏晏婴是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布署的,且目的是 想借羞辱晏子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 D.结尾处写“王笑曰”的内容写出了当时楚王想羞辱晏子没有达到目的而 自嘲的态度。 第Ⅱ卷(80 分)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1.翻译下列文言文句。(每小题 3 分,计 6 分) □1 .缚者曷为者也 译文: □2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6 分) 北 陂 杏 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陂(be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②这首诗系王安石 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 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有人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 在何处?(2分) 答: (2)评论家说此诗末二句“艺术地写出了悲壮之情”,请简析“悲壮” 之意,并评赏“艺术”。(4分) 答 四、填空与默写(12分) 13.第六单元学习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三个阶段,以《 》和《墨子》为代表, 属于语录体散文;以《庄子》和《》为代表,属于对话体论辩文;以《》 和《韩非子》为代表,属于专题论文 14.《论语》是记录_的书,共_篇。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四书”除 《论语》《孟子》外,还有《 《》:“五经”指《诗》、《书》 和《春秋》。 15.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世称“”;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 思想,世称“ 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梧桐树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 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 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 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 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 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 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 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 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4 注: ①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这首诗系王安石 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 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有人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 在何处?(2 分) 答: 。 (2)评论家说此诗末二句“艺术地写出了悲壮之情”,请简析“悲壮” 之意,并评赏“艺术”。(4 分) 答: 。 四、填空与默写(12分) 13.第六单元学习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三个阶段,以《 》和《墨子》为代表, 属于语录体散文;以《庄子》和《 》为代表,属于对话体论辩文;以《 》 和《韩非子》为代表,属于专题论文。 14.《论语》是记录 的书,共 篇。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四书”除 《论语》《孟子》外,还有《 》、《 》;“五经”指《诗》、《书》、《 》、《 》 和《春秋》。 15.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世称“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 思想,世称“ ”。 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梧 桐 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 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 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 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 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 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 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 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 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 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 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 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 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 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 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己。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 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 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 叶子便开始辞枝一一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 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 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 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 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 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 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 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 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 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況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 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 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 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 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 删改) 17.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 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 18.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 分) 答 19.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20.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 的阐述。(5分)
5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 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 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 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 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 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 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 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 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 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 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 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 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 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 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 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 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 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 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 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 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 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 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 删改) 17.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 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 的阐述。(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