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教学大纲2009年十一月(修订)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教 学 大 纲 20 0 9 20 0 9 年 十 一 月 ( 修 订 ) 年 十 一 月 ( 修 订 ) 年 十 一 月 ( 修 订 ) 年 十 一 月 ( 修 订 )
《无机及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编号:0700250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56学时。本课程课外总学时:无。学分:3.5一、教学对象四年制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业资源资专业、园林艺术专业、林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食品专业,食品质量专业、给排水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等本科学生。同时还包括科技学院的部分学生。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农、林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总学时为72学时,第一学期完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建立化学方面准确的“量”的概念;掌握水溶液中“四大”化学平衡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具有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实践夯实良好的基础。三、教学要求1.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和溶液中的平衡理论等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阐明一些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现象,指导化学分析。2.掌握溶液等相关理论好规律,并能运用原理解释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现象。3.掌握化学计算等基本技能,能使用化学手册查阅有关资料。4.掌握容量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指导容量分析实验。5.理解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6.适当介绍科学发展的近代理论、新技术和新成就,使学生对当
《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 《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 《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 《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 (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 程 编 号:0700250 开 课 学 期:第一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56 学时。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无。 学 分:3.5 一、教学对象 四年制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业资源资专业、园林艺术专 业、林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食品专业,食品质量 专业、给排水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等本科学生。同时还包括科技学院的部分学生。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农、林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总学时为 72 学 时,第一学期完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 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建立化学方面准确的 “量”的概念;掌握水溶液中“四大”化学平衡原理;培养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具有 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 和将来从事专业实践夯实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和溶液中的平衡理 论等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阐明一些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现象, 指导化学分析。 2.掌握溶液等相关理论好规律,并能运用原理解释化学变化的规 律和现象。 3.掌握化学计算等基本技能,能使用化学手册查阅有关资料。 4.掌握容量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指导容量分析实验。 5.理解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6.适当介绍科学发展的近代理论、新技术和新成就,使学生对当
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有一般的了解。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化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第一章溶液和胶体(3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浓度的几种表示法,并熟练掌握其相互换算:2.掌握稀溶液的通性及其应用;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4.熟悉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及性质。教学内容1.溶液、分散系;2.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3.水的相图;稀溶液的通性(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强电解质溶液理论。4.胶体及其制备(分散法、凝聚法);吸附作用;胶团结构;溶胶的性质(溶胶的基本特征、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高分子溶液。5.乳状液,表面活性物质;乳状液。第二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6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内能、恰、和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3.掌握反应热的各种计算方法;4.掌握过程的摘变和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会用自由能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影响,并了解温度对自由能变的影响。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体系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和功、过程和反应进度);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热效应、恒压热效应、变)
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有一般的了解。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绪论(1 学时) 化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 学习方法。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3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浓度的几种表示法,并熟练掌握其相互换算; 2.掌握稀溶液的通性及其应用; 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4.熟悉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及性质。 教学内容 1.溶液、分散系; 2.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3.水的相图;稀溶液的通性(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 降、渗透压);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4.胶体及其制备(分散法、凝聚法);吸附作用;胶团结构;溶 胶的性质(溶胶的基本特征、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高分子溶液。 5.乳状液,表面活性物质;乳状液。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内能、焓、熵和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 3.掌握反应热的各种计算方法; 4.掌握过程的熵变和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会用自由能变来判断 化学反应的影响,并了解温度对自由能变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体系和环境、 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和功、过程和反应进度);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热效应、恒压热效应、焓变)
3.化学反应烩变的计算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烩;标准摩尔燃烧烩4.化学反应的方向自发过程;混乱度和熵(熵、标准摩尔、标准摩尔反应熵);吉布斯函数(吉布斯函数、摩尔反应吉氏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氏函数);5.化学反应方向的能变判据(Gibbs---Helmhltz公式、恒温恒压过程方向与温度的关系)。第三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5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范围;2.掌握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阿仑尼鸟斯经验式,并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解释各种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掌握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的关系,正确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书写注意事项;4.从平衡常数表达式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5.掌握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平均速率、瞬时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杂反应、简单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3.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速率常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范特霍夫规则、阿仑尼乌斯方程式);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4.化学平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实验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5.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6.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第四章物质结构简介(8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3.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 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 尔燃烧焓 4.化学反应的方向 自发过程;混乱度和熵(熵、标准摩尔熵、 标准摩尔反应熵);吉布斯函数(吉布斯函数、摩尔反应吉氏函数、 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氏函数); 5.化学反应方向的能变判据(Gibbs-Helmhltz 公式、恒温恒 压过程方向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5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范 围; 2.掌握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阿仑尼乌斯经验式,并能用活化分 子、活化能等概念解释各种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掌握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的关系,正确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和书写注意事项; 4.从平衡常数表达式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5.掌握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杂反应、简单碰 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速率 方程、速率常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范特霍夫规则、阿 仑尼乌斯方程式);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化学平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实验平衡常数、标准 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5.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6.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 学平衡移动原理。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 物质结构简介( 物质结构简介( 物质结构简介(8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3.掌握电子层、能级、轨道和能级组等含义;4.熟练掌握能级组,能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5.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以及元素若干性质之间的关系;6.掌握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7.掌握共价键的特征,能用轨道杂化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化合物的构型;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言一般非过渡元素分子化合物的构型;8.掌握分子极化和分子间力的概念;9.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点:10.了解各类晶体的内部结构和特征。教学内容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薛定谔方程、直角坐标与球坐标、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象;四个量子数;3.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4.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周期、族、区、元素原子的电子结构、元素周期率);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电负性)。5.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离子的结构(离子的电荷、半径、电子构型),离子键强度;6.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7.分子间力(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分子的变形性,分子间力、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8.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第六章分析化学概论(4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和分类,定量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对反应的要求;2.掌握滴定分析的特点、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及有效数
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 3.掌握电子层、能级、轨道和能级组等含义; 4.熟练掌握能级组,能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5.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以及元素若干性质之间的 关系; 6.掌握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 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 7.掌握共价键的特征,能用轨道杂化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化合物 的构型;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言一般非过渡元素分子化合物 的构型; 8.掌握分子极化和分子间力的概念; 9.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点; 10.了解各类晶体的内部结构和特征。 教学内容 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薛定谔方程、直角坐标与球坐 标、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 图象;四个量子数; 3.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核 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4.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周期、族、区、元素原子的电 子结构、元素周期率);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电 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5.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离子的结构(离子的电荷、半径、电子 构型),离子键强度; 6.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7.分子间力(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分子的变形性,分子间力、 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 8.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第六章 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概论(4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和分类,定量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对反应的要求; 2.掌握滴定分析的特点、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及有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