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 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 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 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 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 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 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 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 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 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 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 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 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 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上第4页的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第5页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 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 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 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 银的特点)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 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 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 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上第 4 页的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第 5 页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 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 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 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 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 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 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7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 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 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 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 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 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一一货币一一商 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 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 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 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 商品叫 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 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 5-7 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 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 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 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 6 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 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 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 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 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 6 页,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 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 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 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 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 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第7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 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 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一一纸 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 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 律有重要关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一要一→货币一本质一→一般等价物基本职→价值只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一—--→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延伸拓展作业: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 通?为什么?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预习第二框《信用工具和货币》。 九、板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 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 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第 7 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8 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 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 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 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 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 律有重要关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延伸拓展作业:人们用 1000 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 通?为什么?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预习第二框《信用工具和货币》。 九、板书设计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3)、流通手段。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 (2)纸币的发行规律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 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 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 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3)、流通手段。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 (2)纸币的发行规律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 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 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 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