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19世纪的电磁学 184们年,麦克斯韦进人爱丁保大学学习数学和物埋学。 1850年,考入 剑桥大学三 学院,主攻数学物理学。1854年大学毕业,数学成绩非常 优秀。1856年麦克斯韦被阿伯丁马里歌尔学院聘为教授,1860年转往 伦教阜家学院,1871年可到母校剑桥大学任实验物埋学教授。据说他 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他的课深奥难懂,往往只有几个特别优秀的学 生才能跟得上。在剑桥期间,他出版了卡文迪许的于稿,从而使世人认 识到这位科学怪人曾取得了多少远远超出其时代的成就。他还亲自创 办了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一直到去世。 麦克斯市的科学成就是多方而的。1857年他曾提出土尿光环的彩 粒构成理论。这个光环从地球上看很像一个圆盘,但麦克斯韦认为,如 果它真是一个固体或流体的结构,那么引力和离心力等作用必定会使 它分崩离析。除非它是一条带状的小天体群,否则不会保持稳定。后来 的观测证明,麦克斯韦的看法是正确的。由于其杰出的数学才能,麦克 斯韦还在新兴的分子运动论领域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这一点将在第二 麦 十九章讲述。这里我们特别叙述他在电磁学理论方面的伟大工作。 26-12 克斯韦 1855年,麦克斯韦写了《论法拉第的力线》一文,第一次试图赋予 法拉第的力线概念以数学形式,从而初步建立了电与磁之间的数学关 系。麦克斯韦的理论表明,电与磁不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不可分离地结 合在一起。这篇论文于次年发表在《英国科学促进会报告集》中,使法 拉第的力线概念由一种直观的想象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引起了物理学 界的重视。法拉第读过这篇论文后,大加赞扬。 1862年,麦克斯韦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论物理学的力线》。在这篇 论文中,他提出了自己首创的“位移电流”和“电磁场”等新概念,并在此 基础上给出了电磁场理论的更完整的数学表述。 电磁场中广泛存在的电场与磁场的交相变化, 使麦克斯书意识到 它是 ~种新的波动过程。1864年,他向皇家学会宣读了另一篇著名的 ↑26-13 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该文于次年发表在学会的机关刊物《哲 尔姆荷兹 学杂志》上。 文中不仅给出了今天被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的电磁汤方程, 而且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他认为,变化的电场必激发磁场,变化的磁 场又激发电,这种变化着电场和磁场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电磁场。 电磁场以横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形成所谓电磁波。 麦克斯韦推算出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发现与光速十分接近。他 本来就猜测光与电磁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建立了完整的电碰理论 之后,他更明确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麦克斯书写道:“电磁波的这种 速度与光的速度如此之接近,好像我们有充分理由得出结论说,光本身 126 兹的发射装 二定特作通热挂他射热退产种电暖干犹它是波的形式并按照电 1865年,麦克斯韦得了一场重病,不得不辞去皇家学完的职务世 325
家养病。这以后,他把土要精力放在整理,总结电磁学理论已取得的成 就上而:1873年,他出版了其伟大的著作《电磁通论》,这木书全面总结 了一个世纪以来电磁学所取得的成果,是一部电磁学的百科全书,是 集电磁理论之大成的经典著作: 1879件11月5口,麦克斯韦因长期患病,终于与世长辞,时年仅 48岁。他没能看到他所预言的电磁波真的在实验常里被发观。但是今 天,电磁波已经成了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载体。 126-15 5.电磁波的实验发现:赫兹 燕的电蓝被装置 1878年,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荷兹(1821一1894)向他在格 林大学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竞赛题月,即用实验方法验证麦克斯韦的 理论。标尔姆荷兹的学生之一赫兹(1857一1894)从那时起就致力于这 个课题的研究。1886年,他在做放电实验时发现近处的线圈也发出火 花: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电磁波在起作用。为了更好地确认这 赫再度布置实验。他设计了一个振荡电路用来在两个金属球之 间周期性地发出电火花,按照麦克斯书理论,在电火花出现时应该有 电磁被发出。然后,赫兹又设计了一个有缺山的金属环状线图,用来检 测电磁波。结果,当振荡电路发出火花时,金属缺口处果然也有较小的 火花出现。这就证明了电磁波的确是存在的,赫兹还进一步在不同的 距离观测检测线图,由电火花的强度的变化大致算出了电磁波的波 长。1887年11月5日,赫兹给他的老师转尔姆荷兹寄去了论文《论在 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1888年1月,赫兹发表了《论动电 效应的传播速度),证明了电磁波具有与光完全类似的特性,还证明了 26-16 赫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有相同的量级。赫兹的实验发现不仅证明了 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t也为人类利用无线电波开辟了道路。可惜的是 赫兹英年早逝,没能在电磁波的应用技术方面做出他本来完全可能做 出的重大贡献。不久以后,意大利肯年物理学家马可尼就实现了无线 电波通讯。 326
弟二十七章/19世纪的光学 第二十七章 19世纪的光学 光学是一山老的科学,希腊时代欧儿里得,托勒密都对此做出过 献到了17世纪,几何光学基木上得以确立。几何光学关注光线传掘 的几何性及的研究,如光线传播的直线性,光线的反射、折射性质等。由 于制造光学仪器的需要,对光的折射性质的研究比较热门。开普勒曾修 正了托勒密关于人射角与折射角成正比的结论,并指出玻璃的折射角 不会超过42度.荷兰数学家斯混尔(1591一1626)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丁162年得出折射定律:入射角与折射角的余割(正弦的倒数)之比为 常数.笛卡尔在1637年出版的折光学》一书中提出了折射定律的现代 形式,卸人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常数。后来,著名的法国数学家 费尔马运用极值原理推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牛顿的分光实验以及牛顿环的发现,使光学由几何光学进人物理 光学。牛顿本人认为光本质上是运动的徽粒,新以他不能正确地解释由 他自已做出的伟大发现.与牛顿同时代的惠更斯主张光是一种波动,由 此展开了近两个世纪的光的本性之争。19世纪的光学以波动说的复兴 为先导,因此有必要先问顾一下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论。 1.波动说与微粒说的对立 近代几何光学的莫基者之一笛卡尔在光的本性方面的看法是不 一贯的。在谈到视觉问题时,他把光线比喻成脉冲波动,否认眼睛在看 东西时有某种物质微粒进人。可是,他在解释光的折射和反射时又运 用物体的碰撞运动来进行比喻。因此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不明朗 的。 惠更斯最早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光的被动说。在《论光》(1690)一书 中,他认为光的运动不是物质微粒的运动而是煤质的运动即波动,其理 由是,光线交又穿过而没有任何相互影响。运用波动说,惠更斯很好地 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以及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不过,他的波动说并 不完善。他误认为光像声音一样也是纵波,所以在解释光的干涉、衍射 和偏振现象时遇到困难。 牛顿倾向于微粒说:在《光学》(1704)中,他陈述了波动说的几种不 足:第一,波动说不能很好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如果光是一种被 动,它就应该有绕射现象,就像声音可以绕过碍物而传播一样,但我 」并没有观察到光有这种现象。第二,波动说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方解 327
苏六在1纪吉夫利字的全百发展 石的双折射现象。第三,波动说依赖于介质的存在,可是没有什么证据 表明.天李中有这样的介质,因为从大体约层行看不出受到介质阳力 的迹象。基于这些理由,牛顿怀疑波动说,而提出光是一种微粒的有 法。不过,牛顿也不完全排斥波动思想。比如,他就提出过光粒子可能 在以太中激起周期性振动。但这些思想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忘记,牛顿 成了坚持微粒说的一面旗帜。 部分由于惠更斯被动说的不完善性,部分由于牛顿的祟高威望】 微粒说在整个18世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折射问题的解释上,波 动说和微粒说之间出现了一个判决性的实验。微粒说认为,密介质中 的光谏大于疏质中的光速被动草侧认为。案介质中的兴速小平疏 介质中的光速。可是当时,在实验室中测定光遮还不可能,这个判决性 实验也起不了判决性作用。 2.波动说的复兴:托马斯·杨、菲涅尔 9世纪的光学是由英国医生托马斯·杨以复兴波动说的论文褐 开序的。杨(1773一1829》生于英国的米斯维顿一个宫裕的家庭。据 说他2岁就能读书,4岁已将《圣经》通读两遍,是一位十足的神套。青 年时代,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会丨几门外语,能演奏多种乐器。他 起先在爱丁堡大学学医,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799 年开始在伦教开办诊新 杨的光学研究始自对视觉器官的研究。他第一个发现,眼球在注 视距离不同的物体时改变形状。1800年,杨发表了《关于光和声的实验 和问题》·文,对延续了一个世纪的微粒说提出异议。他说:“尽管我仰 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 一失的。我遗憾地看 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在文 章的光学部分,杨提出了否定微粒说的几个理血:第一,强光和两光源 -1托马斯· 所发出的光线有同样的速度,这用微粒说不好解释:第二,光线由一种 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被反射,而为一部分被折射,用微粒说 解释也很牵强。在文章的声学部分,杨依据水波的叠加现象,提出了声 波的叠加理论。他把由叠加造成的声音的加强和减弱称为“干涉”。在 声波干涉中,“拍”现象即叠加造成的声音时断时强的效果,引起了杨 的特别注意。他联想到,如果光是一种波动,也应该有干沙和拍现象, 即两种光波叠加时,应该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1801年,杨向皇家学会宣读了关于薄片额色的论文。文中正式将 干涉原理引人了光学之中,并且用这一原理解释薄片上的色彩和条纹 面的行射。在这篇论文中,杨还系统提出了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提出 了光波长的概念,并给出了测定结果。杨指出,正是由干光波长太短 328
第三十七章/19世纪的光学 以致遇障碍物拐弯能力不大,人们才很雄观察到这类现象 杨的论文在英国学界引起了敌视。当然,他的论文在阐述实验方 面不够明啸。尽管他本人实际上做过十分精确的实验,但山于表述的 问题使读者感到干涉理论只是一些没有实验根据的理论推测。杨没有 气馁,继续进行实验研究,于1803年发表《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利 双缝干涉现象进一步做出了解释。在180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讲义》 中,杨系统阐述了他提出的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 1809年,法国物理学家马吕斯(1775一1812)发现了光在双折射时 的偏振现象。众所周知,纵波不可能出现偏振现象,这使杨新近复兴的 波动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微粒说的信奉者以此对波动说发起攻击, 杨于1811年给马吕斯写信说:“你的实验证明了我所采月的理论的不 足,但是这些实验并没有证明它是错的。”1817年,杨终于发现了摆 脱这个麻烦的途径。他在1月12日给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的信中说, 光波不是一种纵波,而是一种横波,而偏振完全可以用横波加以解释 几平独立地提出光的波动学说的还有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 (1788一1827)。与杨相反,他从小非常迟钝,身体也不好.后来由干刻 苦努力成了一名工程师。由于反对拿破仑,他曾被关进监狱一段时间。 1814年,他对光学开始感兴趣,次年便向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筒光学论 文。文中仔细地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并是出了光的干涉原理。菲涅尔 的论文实验证据确凿,很快在法国物理学界获得支持。本来信奉微粒 说的阿拉果,在受命审查非湿尔的论文之后,第一个改信波动说。菲涅 尔与阿拉果一起继续进行实验研究,于1819年证实了杨关于光是一种 横波的主张 非涅尔在毫不了解场的工作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了光的波动理 论。令人高兴的是,他与杨之间并未发生优先权之争。当阿拉果将他的 论文介绍给杨时,杨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由于他们的齐心协力,微 127-2菲湿 粒说一统学界的局面被打破。在波动学说基础上的光学实验大量涌 现,使19世纪在物理光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3.光速的测定:菲索、傅科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辈素(1819-1896)利用转动齿轮方法,在 实验室中测定了光的速度。数值然不太精确,但毕竞是在实验室里 测定光速的第一次创举。此前的罗伊默和布拉德雷都是以天文观测为 依据测量光速的。 1850年,另-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一1868)改进了菲索的方 法,用旋转镜方法准确地测定了光速,从而发现密介质(水)中光的传播 速度较小。这就在实验上对微粒说和被动说之争做了一次支持波动说 127-3傅利 像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