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10.13240/ j- cnki. caujsse.201203.007 29卷第3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12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孙庆忠关瑶 摘要]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保护项目,旨在保护 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的中国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保护试点的推动进程与研究进展,并在全球农业文明的相互观照中,重 申了传统农业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反思高科技农业的危机而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 是对世界各民族传统农耕智慧的刻意存留,更是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晢学考量,其深层的价值则是对现 代化知识系统的超越,是对“后现代农业”思想的启蒙 关键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农业系统;农业知识;乡村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价值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s,简称 GIAHS)保护项 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国际计划,其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 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 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 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 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 展”口。截至2011年底,FAO已在全球11个国家评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16个传统农业系 统作为保护试点。 FAO曾指出,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问题包括食 品安全与贫困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补偿、文化多样性保护等 5个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文化多样性是两个重要方面,而传统 农业地区是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天然基地,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连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 多样性的桥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在做好两个“保护”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基于这种认识,学者们一方面确定 GIAHS保护 试点并在该地区进行保护探索和经验推广;另一方面开展系列的科学研究:回顾中国农业遗产研究 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的,总结以 GIAHS保护试点为标识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 究的主要进展的,进而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为什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以 及怎样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等基本理论问题。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 2005年,我国开始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 [收稿日期]20124719 [作者简介]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00083 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管理系2009级本科生。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9 卷 第 3 期 2012 年 9 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29 No. 3 Sep. ,2012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孙庆忠 关 瑶 [摘 要] 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 保护项目,旨在保护 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的中国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保护试点的推动进程与研究进展,并在全球农业文明的相互观照中,重 申了传统农业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反思高科技农业的危机而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 是对世界各民族传统农耕智慧的刻意存留,更是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哲学考量,其深层的价值则是对现 代化知识系统的超越,是对“后现代农业”思想的启蒙。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传统农业系统; 农业知识; 乡村发展 [收稿日期] 2012-07-19 [作者简介] 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 100083; 关 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管理系 2009 级本科生。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价值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s,简称 GIAHS) 保护项 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 2002 年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国际计划,其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 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 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 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 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 展”[1]。截至 2011 年底,FAO 已在全球 11 个国家评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16 个传统农业系 统作为保护试点。 FAO 曾指出,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问题包括食 品安全与贫困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补偿、文化多样性保护等 5 个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文化多样性是两个重要方面,而传统 农业地区是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天然基地,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连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 多样性的桥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在做好两个“保护”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2]。基于这种认识,学者们一方面确定 GIAHS 保护 试点并在该地区进行保护探索和经验推广; 另一方面开展系列的科学研究: 回顾中国农业遗产研究 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3],总结以 GIAHS 保护试点为标识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 究的主要进展[4],进而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为什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以 及怎样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等基本理论问题[5]。 二、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 2005 年,我国开始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 DOI:10.13240/j.cnki.caujsse.2012.03.007
第3期 孙庆忠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李文华院士的带领下,积极地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研究与 实践探索,为FAO在中国的试点保护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突出的成就在于:其一,利用全球 环境基金、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基金、农业部国际合作交流基金等,成功完成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 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4个 保护试点的申报,并在保护地进行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探索;其二,围绕传统 农业地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农业与多功能农业发展、旅游发 展潜力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对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基础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先后组织出 版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12卷,组织召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14次,并通过《农业遗 产的启示》等系列专题片和“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成果展”,全面地展现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的中国实践。 (一)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进展 2005年6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正式列为首批 GIAHS保护试点之一,全球重要农 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也以鲜活的形态为公众所认知。地处瓯江中下游、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的青田县,有1200多年稻田养鱼的历史。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渔耕文化,稻鱼共生系统通过 “鱼食昆虫杂草一鱼粪肥田”的方式,维持系统自身的循环,从而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 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010年6月被列入保护试点的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因“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 同构而堪称世界山地生态农业的典范。在这个拥有1300余年文字记载的立体农业系统中,丰富 的传统稻谷品种、梯田中的水生动物、森林中的山珍野味,展现了这里生物多样性的特质;水资源系 统的保护与管理、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及围绕着农耕活动所进行的节日庆典,正是传统农业固有的整 体、协调、循环、再生思想的呈现 与哈尼梯田同时被列入保护试点的是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位于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万年 县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里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距今约12000年 的稻作遗存。作为原始的栽培稻,万年贡米蕴藏着丰富的抗病虫、抗逆境的抗性基因,其耐瘠性是 其他栽培稻中不多见的。除了具有生物种质资源的价值之外,这里传统贡谷的生产技术以及与水 稻耕作实践并生的生活习俗,共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万年稻作文化。 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同宗的是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它于2011年6月被列入保护 试点。在这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农业系统中,不仅有水稻、鱼、鸭三种生物,还包含螺、蚌、泥鳅和菱白 等动植物。这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格局对控制病虫草害、调节甲烷气体排放等方面,都发挥着 重要的功能。作为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它是当地农民在适应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立体农业生产模 式“一田多用”在缓解人地矛盾的同时,也为民众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 此外,已经被FAO列为 GIAHS保护候选点的云南普洱茶农业系统和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 统,以及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系统、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系统、浙江绍兴古香榧群落系统、新疆吐鲁番 坎儿井水利工程系统、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生态系统,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生物多 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天然基地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议题 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申报工作同步,多学科视野下理论研究的跟进,使各遗产地成为了 科学研究的平台。由于文化遗产地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民族文化丰富等特点,农 业的多功能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农业、维护乡 村风貌、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点,学者们围绕着“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 开发与管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等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李文华院士的带领下,积极地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研究与 实践探索,为 FAO 在中国的试点保护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突出的成就在于: 其一,利用全球 环境基金、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基金、农业部国际合作交流基金等,成功完成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 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 4 个 保护试点的申报,并在保护地进行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探索; 其二,围绕传统 农业地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农业与多功能农业发展、旅游发 展潜力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对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基础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先后组织出 版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12 卷,组织召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14 次,并通过《农业遗 产的启示》等系列专题片和“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成果展”,全面地展现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的中国实践。 (一)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进展 2005 年 6 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 FAO 正式列为首批 GIAHS 保护试点之一,全球重要农 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也以鲜活的形态为公众所认知。地处瓯江中下游、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的青田县,有 1 200 多年稻田养鱼的历史。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渔耕文化,稻鱼共生系统通过 “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维持系统自身的循环,从而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 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010 年 6 月被列入保护试点的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因“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 同构而堪称世界山地生态农业的典范。在这个拥有 1 300 余年文字记载的立体农业系统中,丰富 的传统稻谷品种、梯田中的水生动物、森林中的山珍野味,展现了这里生物多样性的特质; 水资源系 统的保护与管理、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及围绕着农耕活动所进行的节日庆典,正是传统农业固有的整 体、协调、循环、再生思想的呈现。 与哈尼梯田同时被列入保护试点的是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位于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万年 县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里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距今约 12 000 年 的稻作遗存。作为原始的栽培稻,万年贡米蕴藏着丰富的抗病虫、抗逆境的抗性基因,其耐瘠性是 其他栽培稻中不多见的。除了具有生物种质资源的价值之外,这里传统贡谷的生产技术以及与水 稻耕作实践并生的生活习俗,共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万年稻作文化。 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同宗的是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它于 2011 年 6 月被列入保护 试点。在这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农业系统中,不仅有水稻、鱼、鸭三种生物,还包含螺、蚌、泥鳅和茭白 等动植物。这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格局对控制病虫草害、调节甲烷气体排放等方面,都发挥着 重要的功能。作为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它是当地农民在适应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立体农业生产模 式,“一田多用”在缓解人地矛盾的同时,也为民众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 此外,已经被 FAO 列为 GIAHS 保护候选点的云南普洱茶农业系统和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 统,以及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系统、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系统、浙江绍兴古香榧群落系统、新疆吐鲁番 坎儿井水利工程系统、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生态系统,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生物多 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天然基地。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议题 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申报工作同步,多学科视野下理论研究的跟进,使各遗产地成为了 科学研究的平台。由于文化遗产地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民族文化丰富等特点,农 业的多功能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农业、维护乡 村风貌、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点,学者们围绕着“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 开发与管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等 第 3 期 孙庆忠等: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35·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主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并取得了基本共识。 第一,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价值。2010年2月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 示,中国农业污染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污染水资源的最大来源。工业化农业已经将长期 创造正外部效应的农业,改造成为制造严重负外部性的产业。面对这种深层的危机,学者们通过对 中国传统农业中的自然力代替人力投入、节约资源等思想的回归,反思了近50年中国现代农业发 展的高偿付成本和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通过古代农书、通过日本对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重视 和西方对自身石油农业的反思,强调传统农业科技的重要价值并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 目为解决中国的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稻鱼共生模式为例,虽然稻田养鱼的“单位投 资回报率较低,不利于刺激农户行为”,但其直接经济收入和综合社会效益都比常规农业生产要 高,而且有更高的社会效益,因此要用生态价值观而非简单的经济效益来评判农业文化遗产的价 值。那么,如何测度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学者的定量研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其 一是根据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探讨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区生产模式对于低承载力的 环境的适应,证明虽然试点地的环境承载力偏低,但传统耕种方式的资源低消耗,维持了该地区的 生态平衡状态,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01;其二是是对研究地区进行生态 服务价值的计算,将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区的生态功能量化,通过数字的比较,说明虽然稻鱼共生 系统在投入产出比上低于常规稻作系统,不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却有着更高的社会一经 济-生态综合效益,这些研究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和实现不同农业系统间的对比提供了依 据口3-;其三是通过试验田的土壤、系统能值、微生物数量、杂草群落、生长性状等指标,证明遗产 地在某一生态指标上的优越性,以此凸显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价值-。 第二,遗产地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农业特性。在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学者也从文化多样性的 角度印证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价值。通过对黔东南林木资源的历史追溯,他们发现该地区传 承良好的少数民族宗教崇拜、习俗禁忌、乡规民约以及林粮套种的生产结构,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起 到了其他任何法律规范、制度措施所不能比拟的积极作用-。这种基于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视 角,是对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活态保护和整体保护的重要维度,是研究其生态价值的基本前提。正 如人类学家所言:“我们不可能理解并保护生物多样性,除非首先理解造就、维持并管理着生物多 样性的文化与社会,其语言、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工具、构成了基本框架的文化与社会。唯有整体论、 跨学科的思路能让我们理解这样的互动,让我们的行动产生效果。”圆 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农业所负载的功能被重新认识。从农业功能的变迁角度视 之,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农业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少,但其承担的功能却越来越多。在农 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的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生产、生物多样性、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 保留等5个方面。通过建立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不但能直观反映出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 的主导功能,而且对其综合情况的定量描述还可以进行遗产地之间的对比,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筛 选提供参考指标-。 第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 GIAHS项目是为了对受到威胁的全球重要的传统 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以期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保护系统。基于青田县稻鱼共生系 统保护的实践,闵庆文等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并提出应用参与 式的方法对保护区进行管理的规划设想。然而,农业与乡村在市场经济中的处境,导致了人口 的流失和农民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摒弃。如何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寻找到平衡的支点?如何化解 地方性知识与现代化知识系统的冲突?如何让农民不离开土地又能过上富裕和有尊严的生活?围 绕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这一急切问题,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发展旅游是促进遗产 地保护的有效途径”。袁俊等以青田稻鱼共生为例,指出生态旅游是打开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主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并取得了基本共识。 第一,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价值。2010 年 2 月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 示,中国农业污染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污染水资源的最大来源。工业化农业已经将长期 创造正外部效应的农业,改造成为制造严重负外部性的产业。面对这种深层的危机,学者们通过对 中国传统农业中的自然力代替人力投入、节约资源等思想的回归,反思了近 50 年中国现代农业发 展的高偿付成本和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通过古代农书、通过日本对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重视 和西方对自身石油农业的反思,强调传统农业科技的重要价值并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 目为解决中国的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6 - 8]。以稻鱼共生模式为例,虽然稻田养鱼的“单位投 资回报率较低,不利于刺激农户行为”,但其直接经济收入和综合社会效益都比常规农业生产要 高,而且有更高的社会效益,因此要用生态价值观而非简单的经济效益来评判农业文化遗产的价 值[9]。那么,如何测度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价值? 学者的定量研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其 一是根据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探讨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区生产模式对于低承载力的 环境的适应,证明虽然试点地的环境承载力偏低,但传统耕种方式的资源低消耗,维持了该地区的 生态平衡状态,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0 - 11]; 其二是是对研究地区进行生态 服务价值的计算,将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区的生态功能量化,通过数字的比较,说明虽然稻鱼共生 系统在投入产出比上低于常规稻作系统,不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却有着更高的社会 - 经 济 - 生态综合效益,这些研究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和实现不同农业系统间的对比提供了依 据[12 - 13]; 其三是通过试验田的土壤、系统能值、微生物数量、杂草群落、生长性状等指标,证明遗产 地在某一生态指标上的优越性,以此凸显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价值[14 - 16]。 第二,遗产地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农业特性。在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学者也从文化多样性的 角度印证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价值。通过对黔东南林木资源的历史追溯,他们发现该地区传 承良好的少数民族宗教崇拜、习俗禁忌、乡规民约以及林粮套种的生产结构,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起 到了其他任何法律规范、制度措施所不能比拟的积极作用[17 - 19]。这种基于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视 角,是对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活态保护和整体保护的重要维度,是研究其生态价值的基本前提。正 如人类学家所言: “我们不可能理解并保护生物多样性,除非首先理解造就、维持并管理着生物多 样性的文化与社会,其语言、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工具、构成了基本框架的文化与社会。唯有整体论、 跨学科的思路能让我们理解这样的互动,让我们的行动产生效果。”[20] 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农业所负载的功能被重新认识。从农业功能的变迁角度视 之,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农业在 GDP 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少,但其承担的功能却越来越多。在农 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的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生产、生物多样性、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 保留等 5 个方面。通过建立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不但能直观反映出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 的主导功能,而且对其综合情况的定量描述还可以进行遗产地之间的对比,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筛 选提供参考指标[21 - 23]。 第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GIAHS 项目是为了对受到威胁的全球重要的传统 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以期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保护系统。基于青田县稻鱼共生系 统保护的实践,闵庆文等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并提出应用参与 式的方法对保护区进行管理的规划设想[24]。然而,农业与乡村在市场经济中的处境,导致了人口 的流失和农民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摒弃。如何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寻找到平衡的支点? 如何化解 地方性知识与现代化知识系统的冲突? 如何让农民不离开土地又能过上富裕和有尊严的生活? 围 绕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这一急切问题,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发展旅游是促进遗产 地保护的有效途径”。袁俊等以青田稻鱼共生为例,指出生态旅游是打开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 ·3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第3期 孙庆忠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37 发展困境的钥匙,并分析了生态旅游对遗产地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产生双重作用的机制。孙业 红等则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聚落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等方面,全面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价值,设计出3种旅游开发模式,并强调了环境因素、农民的参与以及监督 监管的重要性。除了通过旅游业获得地方经济发展之外,学者们也探讨了通过农业生产提升遗 产地经济价值的方法。郑召霞等认为,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中能与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很好契合 的农业类型,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兼顾遗产保护和农民经济利益,是农业遗产保护 的必然选择。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生态价值位列其先,否则其他价值也就没有了根基 惟其如此,遗产地才能真正成为展示传统农业成就的窗口,成为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三、全球农业文明之间的对话 人类农业文明有着多个源头,中国只是世界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类传承下来的传统农 业类型多样,分布在世界各地。牧场农业分布在巴西到阿根廷的南美高原、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牧 场以及南非高原的牧场;种植业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季风地带,包括东亚、南亚、东非、拉美以及地 中海周围等地;灌溉农业则分布在北非及西亚的半干旱地区。 Parviz Koohafkan将全球重要农业遗 产细分为7大系统:1.水稻与复杂农业生态系统构成的梯田系统;2.以玉米和块根作物为基础的 农业生态系统;3.以芋头为基础的系统;4.特殊的旱地系统(包括放牧系统);5.独特的灌溉和水 土管理系统;6.复杂的多层次庭院系统;7.狩猎-采集系统圆。除了中国的4个农业文化遗产系 统之外,其他保护试点分别为“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阿尔及利亚、“智鲁岛屿农业系统”(智 利、“马赛游牧系统”(肯尼亚、坦桑尼亚、“安第斯山高原农业系统”(秘鲁、‘伊富高稻作梯田系 统”(菲律、“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坦桑尼動、¨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突尼斯、佐渡沿海 乡村景观系统”(日杺、“能登山地乡村景观系统”(日本、“克什米尔藏红花系统”(印度)以及 阿特拉斯山脉绿洲农业系统”(摩洛哥)。这些农业系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加法萨绿洲农业 系统”延续了约4000年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和“佐渡沿海乡村景观系统”延续了2000年,能 登山地乡村景观系统”和“马赛游牧系统”也分别有着1300和1000多年的历史。全球重要农业文 化遗产项目开展以来,这些作为世界农业文化源头的遗产地都在积极开展着研究、传承与保护的工 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11年6月9日,以“农业文明之间的对话”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 业文化遗产( GIAHS)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意等17个国家的120余名决策者和科学 家交流了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与经验,并向全球发布了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宣 (一)传统衣业系统的文化表征 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分布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如东非的牲畜、香蕉、咖 啡;北非的棕榈树、椰枣、豆类;南美洲西部的马铃薯、玉米、驼羊;亚洲东部的水稻、珍惜鸟类以及髙 原的藏红花等等。以作物为中心,这些古老的农业区域都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农业系统并传承至 今。在绿洲农业区,为了应对缺少水源和土壤的生境,传统的灌溉结构、水土资源管理方法、节水知 识、坎儿井等农业技术,使沙漠中央的绿洲农业成为可能。这些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自成体系,是 宏观生态系统的微缩模型。南美的农业区域完好地保存了筛选、驯化动物的经验以及未经杂交、适 应性极强的原生种子。拥有发达牧业的热带草原地区保存了传统的畜牧系统,不仅仍在应用当地 的乡规民约和传统组织来管理自然资源、牲畜移动和日常生活,还能依仗牧草种类的多样性,通过 牲畜与野生动物分食不同种类牧草的方式,与外部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在季风区,稻作梯田是一种 被普遍采用的土地管理方式,它能够很好地保持水土。同时,季风区存在着大量林业、牧业、种植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发展困境的钥匙,并分析了生态旅游对遗产地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产生双重作用的机制[25]。孙业 红等则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聚落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等方面,全面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价值,设计出 3 种旅游开发模式,并强调了环境因素、农民的参与以及监督 监管的重要性[26]。除了通过旅游业获得地方经济发展之外,学者们也探讨了通过农业生产提升遗 产地经济价值的方法。郑召霞等认为,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中能与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很好契合 的农业类型,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兼顾遗产保护和农民经济利益,是农业遗产保护 的必然选择[27]。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生态价值位列其先,否则其他价值也就没有了根基。 惟其如此,遗产地才能真正成为展示传统农业成就的窗口,成为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三、全球农业文明之间的对话 人类农业文明有着多个源头,中国只是世界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类传承下来的传统农 业类型多样,分布在世界各地。牧场农业分布在巴西到阿根廷的南美高原、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牧 场以及南非高原的牧场; 种植业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季风地带,包括东亚、南亚、东非、拉美以及地 中海周围等地; 灌溉农业则分布在北非及西亚的半干旱地区。Parviz Koohafkan 将全球重要农业遗 产细分为 7 大系统: 1. 水稻与复杂农业生态系统构成的梯田系统; 2. 以玉米和块根作物为基础的 农业生态系统; 3. 以芋头为基础的系统; 4. 特殊的旱地系统( 包括放牧系统) ; 5. 独特的灌溉和水 土管理系统; 6. 复杂的多层次庭院系统; 7. 狩猎-采集系统[28]。除了中国的 4 个农业文化遗产系 统之外,其他保护试点分别为: “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 阿尔及利亚) 、“智鲁岛屿农业系统”( 智 利) 、“马赛游牧系统”( 肯尼亚、坦桑尼亚) 、“安第斯山高原农业系统”( 秘鲁) 、“伊富高稻作梯田系 统”( 菲律宾) 、“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 坦桑尼亚) 、“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 突尼斯) 、“佐渡沿海 乡村景观系统”( 日本) 、“能登山地乡村景观系统”( 日本) 、“克什米尔藏红花系统”( 印度) 以及 “阿特拉斯山脉绿洲农业系统”( 摩洛哥) 。这些农业系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加法萨绿洲农业 系统”延续了约 4 000 年,“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和“佐渡沿海乡村景观系统”延续了 2 000 年,“能 登山地乡村景观系统”和“马赛游牧系统”也分别有着1 300 和1 000 多年的历史。全球重要农业文 化遗产项目开展以来,这些作为世界农业文化源头的遗产地都在积极开展着研究、传承与保护的工 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11 年 6 月 9 日,以“农业文明之间的对话”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 业文化遗产( GIAHS) 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意等 17 个国家的 120 余名决策者和科学 家交流了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与经验,并向全球发布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宣 言》[29]。 (一)传统农业系统的文化表征 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分布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如东非的牲畜、香蕉、咖 啡; 北非的棕榈树、椰枣、豆类; 南美洲西部的马铃薯、玉米、驼羊; 亚洲东部的水稻、珍惜鸟类以及高 原的藏红花等等。以作物为中心,这些古老的农业区域都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农业系统并传承至 今。在绿洲农业区,为了应对缺少水源和土壤的生境,传统的灌溉结构、水土资源管理方法、节水知 识、坎儿井等农业技术,使沙漠中央的绿洲农业成为可能。这些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自成体系,是 宏观生态系统的微缩模型。南美的农业区域完好地保存了筛选、驯化动物的经验以及未经杂交、适 应性极强的原生种子。拥有发达牧业的热带草原地区保存了传统的畜牧系统,不仅仍在应用当地 的乡规民约和传统组织来管理自然资源、牲畜移动和日常生活,还能依仗牧草种类的多样性,通过 牲畜与野生动物分食不同种类牧草的方式,与外部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在季风区,稻作梯田是一种 被普遍采用的土地管理方式,它能够很好地保持水土。同时,季风区存在着大量林业、牧业、种植 第 3 期 孙庆忠等: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3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业、养殖业多种农业生产复合的情况,并具有实施小规模的农田耕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当地人通 过轮歇制度、习俗礼仪以及对土地的重视,有序地顺应了自然的声息韵律,进行着复杂的农业生产 在这些种植业发达、粮食产量大的地方,一般村落密集,人口众多,所以在水资源的分配上也有着独 特的制度。例如:日本能登半岛里山-里海地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供水池塘,村落之间不会由此 发生纠纷,同时村落的节日又能将整个地区联系起来 (二)农业文化系统传承的困境 作为世界遗产,这些古老的农业文明在遭遇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危险, 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也深陷传承危机。这些困境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 的农业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如“马赛游牧系统”的干旱周期从15至20年缩短到3至5年;“安第斯 高原农业系统”、“克什米尔藏红花系统”这些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系统,也因气候的变化致使固有的 生态系统难以维系。第二,农业文化遗产受到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加法萨绿洲农业系 统”,由于其周边的加法萨市对于饮用水需求的增加,使得加法萨绿洲灌溉系统面临巨大压力。同 时,外来的工业品和旅游人群带来了系统内部难以消化的垃圾。第三,农业文化遗产地面临着和其 他农业地区相同的贫困问题,而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处于现代化最为边缘的地方,其所面临的贫困 问題尤为严重。第四,全球经济的波动给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农林复合 系统”过去一直作为咖啡种植园,依附于发达国家,没有制定过综合的发展战略;“克什米尔藏红花 系统”也同样对国外的采购有很大程度的依赖,经常受到全球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民们为生计 挣扎,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威胁;“能登山地乡村景观系统”则因为属于发达国家日本,接受着城 市化的席卷,人口向城市流动与老龄化一起造成了该地区严重的人力资源缺乏,导致土地荒芜,农 业文化遗产后继无人。除了这几个主要问题,少数农业文化遗产地还面临着难以被主流的发展思 潮所理解认同、缺乏保护资金等困境。这些问题都表明,农业文化遗产地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系统, 它们始终属于全球生态和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问题能否在农业文化遗产的试点中得到重视和 改善,关系到世界农业的命运。 (三)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模式 农业文化遗产地无法游离于世界市场体系之外运作,同时,农业文化遗产地所面临的问题也是 亟需破译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并不能仅仅凭借项目区或者当地政府的 努力,而是需要建立多方合作的保护模式才能实现。目前,从各国政府到各种国际组织、非政府组 织、科研院所以及社区组织、各类农民协会、社区居民都已经积极参与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 和行动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有过接受发展援助经验的社区都积极开展了参与式的调查活 动,并且加强了对妇女劳动的重视。这表明国际发展援助的部分理念已经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所采纳并加以应用, 各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都在进行积极的恢复性的保护工作。例如“伊富高稻作梯田 系统”和“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对灌溉系统进行了修缮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启动了垃圾有机 化处理项目;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引进了香草和玉米等作物替代单一的咖啡种植;“阿特拉斯山 绿洲农业系统”采用了新的节水科技更好地利用水源。与恢复性的保护进程同时,各遗产地采取 建立农产品品牌和发展旅游业两种方式,实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佐渡沿海乡村景观系 统”为其区域内生产的产品制定了商标;建设国家公园的“马赛游牧系统”和“阿特拉斯山绿洲农业 系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保护实践中,有些遗产地保留了传统的社区组织,另一些则成立 了新的协会与管理组织。例如“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的“坑洼协会”和“马赛游牧系统”的“手 工艺合作”。“能登山地乡村景观系统”、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还组织了外来志愿者培训,支 援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业、养殖业多种农业生产复合的情况,并具有实施小规模的农田耕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当地人通 过轮歇制度、习俗礼仪以及对土地的重视,有序地顺应了自然的声息韵律,进行着复杂的农业生产。 在这些种植业发达、粮食产量大的地方,一般村落密集,人口众多,所以在水资源的分配上也有着独 特的制度。例如: 日本能登半岛里山 - 里海地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供水池塘,村落之间不会由此 发生纠纷,同时村落的节日又能将整个地区联系起来。 (二)农业文化系统传承的困境 作为世界遗产,这些古老的农业文明在遭遇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危险, 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也深陷传承危机。这些困境可以归纳为 4 个方面。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 的农业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如“马赛游牧系统”的干旱周期从15 至20 年缩短到3 至5 年; “安第斯 高原农业系统”、“克什米尔藏红花系统”这些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系统,也因气候的变化致使固有的 生态系统难以维系。第二,农业文化遗产受到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 “加法萨绿洲农业系 统”,由于其周边的加法萨市对于饮用水需求的增加,使得加法萨绿洲灌溉系统面临巨大压力。同 时,外来的工业品和旅游人群带来了系统内部难以消化的垃圾。第三,农业文化遗产地面临着和其 他农业地区相同的贫困问题,而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处于现代化最为边缘的地方,其所面临的贫困 问题尤为严重。第四,全球经济的波动给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例如: “农林复合 系统”过去一直作为咖啡种植园,依附于发达国家,没有制定过综合的发展战略; “克什米尔藏红花 系统”也同样对国外的采购有很大程度的依赖,经常受到全球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民们为生计 挣扎,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威胁; “能登山地乡村景观系统”则因为属于发达国家日本,接受着城 市化的席卷,人口向城市流动与老龄化一起造成了该地区严重的人力资源缺乏,导致土地荒芜,农 业文化遗产后继无人。除了这几个主要问题,少数农业文化遗产地还面临着难以被主流的发展思 潮所理解认同、缺乏保护资金等困境。这些问题都表明,农业文化遗产地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系统, 它们始终属于全球生态和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问题能否在农业文化遗产的试点中得到重视和 改善,关系到世界农业的命运。 (三)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模式 农业文化遗产地无法游离于世界市场体系之外运作,同时,农业文化遗产地所面临的问题也是 亟需破译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并不能仅仅凭借项目区或者当地政府的 努力,而是需要建立多方合作的保护模式才能实现。目前,从各国政府到各种国际组织、非政府组 织、科研院所以及社区组织、各类农民协会、社区居民都已经积极参与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 和行动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有过接受发展援助经验的社区都积极开展了参与式的调查活 动,并且加强了对妇女劳动的重视。这表明国际发展援助的部分理念已经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所采纳并加以应用。 各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都在进行积极的恢复性的保护工作。例如: “伊富高稻作梯田 系统”和“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对灌溉系统进行了修缮; “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启动了垃圾有机 化处理项目; “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引进了香草和玉米等作物替代单一的咖啡种植; “阿特拉斯山 绿洲农业系统”采用了新的节水科技更好地利用水源。与恢复性的保护进程同时,各遗产地采取 建立农产品品牌和发展旅游业两种方式,实现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 “佐渡沿海乡村景观系 统”为其区域内生产的产品制定了商标; 建设国家公园的“马赛游牧系统”和“阿特拉斯山绿洲农业 系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保护实践中,有些遗产地保留了传统的社区组织,另一些则成立 了新的协会与管理组织。例如: “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的“坑洼协会”和“马赛游牧系统”的“手 工艺合作社”。“能登山地乡村景观系统”、“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还组织了外来志愿者培训,支 援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 ·38·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