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edical Microbiology理论部分绪论[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概念、种类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定义: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及其发展简史2.能力目标:阐述三大类型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并能举例说明,明确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自的及正确方法。[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种类。2.三大类型微生物的基本特点。3.微生物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4.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向。5.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及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重点内容]1.什么是微生物、病原微生物?2.微生物分哪几儿类?各有何特征?3.学习为促进微生物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细菌(bacterium)的形态与测量单位,细菌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的特点与功能:列举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方法。2.能力目标:在学习细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以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细菌感染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共有组分肽聚糖的组成,G+菌特殊组分磷壁酸和G-菌特殊组分外膜的结构特点(2)细胞膜: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中介体(3)细胞质: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的结构特点(4)核质:又称拟核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特点、培养条件及致病力。4.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5.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重点内容]1.细菌的测量单位与基本形态。2.G+菌和G-菌肽聚糖的组成及联结方式。3.脂多糖(LPS)的组成和功能,4.核糖体、质粒和拟核的主要特征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Medical Microbiology 理论部分 绪论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概念、种类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定义;认识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及其发展简史。 2.能力目标:阐述三大类型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并能举例说明,明确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及正确方法。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种类。 2.三大类型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3.微生物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 4.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向。 5.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及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重点内容] 1.什么是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3.学习为促进微生物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细菌(bacterium)的形态与测量单位,细菌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的特点与 功能;列举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方法。 2.能力目标:在学习细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以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 机制,为临床预防细菌感染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共有组分肽聚糖的组成,G+菌特殊组分磷壁酸和G-菌特殊组分外膜的结构特点。 (2)细胞膜: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中介体。 (3)细胞质: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的结构特点。 (4)核质:又称拟核。 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特点、培养条件及致病力。 4.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5.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重点内容] 1.细菌的测量单位与基本形态。 2.G+菌和G-菌肽聚糖的组成及联结方式。 3.脂多糖(LPS)的组成和功能。 4.核糖体、质粒和拟核的主要特征
5.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定义、功能及其医学意义。[难点内容]1.列表比较革兰阳性菌(G+菌)和革兰阴性菌(G-菌)细胞壁结构。2.脂多糖(LPS)的组成和致病性。[自主学习内容]1.溶菌酶和青霉素人工诱导细菌L型形成的机理?2.临床常用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机制有哪些?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描述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绘制细菌群体生长曲线及各期的特点。(2)分别说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和常见生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及意义,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3)明确常用术语灭菌、消毒、防腐、无菌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4)掌握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和化学消毒灭菌法。2.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制备培养基,提供细菌所需要的条件;观察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现象:针对不同微生物污染,熟练运用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处理。[教学内容]1.细菌的理化性状。2.细菌的营养物质与生长紧殖的必备条件。3.细菌个体生长紧殖方式和群体生长曲线。4.细菌的分解代谢和相关生化反应。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应用。6.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范围。7.紫外线的杀菌作用。[重点内容]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pH、温度、气体。2.细菌个体生长方式:二分裂。3.生长曲线的分期和医学意义: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4.IMViC试验的原理和结果判断。5.细菌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医学意义?6.巴氏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和紫外线杀菌作用的原理、条件和应用。[自主学习内容]1.细菌的分类原则和命名法。第三章噬菌体[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明确区分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的概念,阐述溶菌性周期和溶原性周期的相互关系。2.能力目标:在细菌的检测、鉴定、治疗以及基因工程等分子生物学实验领域中,能够熟练使用噬菌体这一重要研究工具
5.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定义、功能及其医学意义。 [难点内容] 1.列表比较革兰阳性菌(G+菌)和革兰阴性菌(G-菌)细胞壁结构。 2.脂多糖(LPS)的组成和致病性。 [自主学习内容] 1.溶菌酶和青霉素人工诱导细菌L型形成的机理? 2.临床常用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描述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绘制细菌群体生长曲 线及各期的特点。 (2)分别说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和常见生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及意义,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3)明确常用术语灭菌、消毒、防腐、无菌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4)掌握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和化学消毒灭菌法。 2.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制备培养基,提供细菌所需要的条件;观察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现 象;针对不同微生物污染,熟练运用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处理。 [教学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状。 2.细菌的营养物质与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 3.细菌个体生长繁殖方式和群体生长曲线。 4.细菌的分解代谢和相关生化反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应用。 6.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7.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重点内容]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pH、温度、气体。 2.细菌个体生长方式:二分裂。 3.生长曲线的分期和医学意义: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IMViC试验的原理和结果判断。 5.细菌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医学意义? 6.巴氏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和紫外线杀菌作用的原理、条件和应用。 [自主学习内容] 1.细菌的分类原则和命名法。 第三章 噬菌体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明确区分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 性细菌、溶原性的概念,阐述溶菌性周期和溶原性周期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在细菌的检测、鉴定、治疗以及基因工程等分子生物学实验领域中,能够熟练使用噬菌体这一重 要研究工具
[教学内容]1.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2.毒性噬菌体及溶菌性周期,噬斑的概念。3.温和噬菌体及溶原性周期。[重点内容]1.什么是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以及前噬菌体?2.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包括几个阶段?3.温和噬菌体的溶菌性周期和溶原性周期。[难点内容]1.溶菌性周期和溶原性周期的相互关系。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熟记细菌基因组的主要组成和特殊结构,归纳总结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细菌变异现象和规律,正确判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教学内容]1.细菌基因组的主要组成:染色体、质粒和噬菌体基因组。2.细菌基因组中的主要特殊结构:转座元件。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重点内容]1.质粒:概念和分类,与医学相关的重要质粒。2.转座元件:插入序列(IS)、转座子(Tn)、整合子(In)的概念。3.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难点内容]1.质粒和转座元件的特性。2.比较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四种方式的异同点。[自主学习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有哪些?2.结合本章的理论知识,了解细菌获得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明确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以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2.能力目标:为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学会合理使用抗菌药,寻找对耐药菌具有高效、低毒、药理性能好的抗菌药物。[教学内容]1.抗菌药物的种类:(1)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2)按生物来源分类: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真菌产生的抗生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主要来源)。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3.耐药性:概念,最小抑菌浓度(MIC)。4.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教学内容] 1.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 2.毒性噬菌体及溶菌性周期,噬斑的概念。 3.温和噬菌体及溶原性周期。 [重点内容] 1.什么是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以及前噬菌体? 2.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包括几个阶段? 3.温和噬菌体的溶菌性周期和溶原性周期。 [难点内容] 1.溶菌性周期和溶原性周期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熟记细菌基因组的主要组成和特殊结构,归纳总结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细菌变异现象和规律,正确判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教学内容] 1.细菌基因组的主要组成:染色体、质粒和噬菌体基因组。 2.细菌基因组中的主要特殊结构:转座元件。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重点内容] 1.质粒:概念和分类,与医学相关的重要质粒。 2.转座元件:插入序列(IS)、转座子(Tn)、整合子(In)的概念。 3.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难点内容] 1.质粒和转座元件的特性。 2.比较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四种方式的异同点。 [自主学习内容] 1.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有哪些? 2.结合本章的理论知识,了解细菌获得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明确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以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能力目标:为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学会合理使用抗菌药,寻找对耐药菌具有高效、低毒、药理性能好的 抗菌药物。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 (1)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2)按生物来源分类: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真菌产生的抗生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主要来源)。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耐药性:概念,最小抑菌浓度(MIC)。 4.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1)染色体突变:(2)可传递的耐药性:R质粒的转移,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整合子的作用。5.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6.细菌耐药性的防治。[重点内容]1.耐药性的概念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含义2.联系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阐述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正常菌群,成为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掌握细菌的致病性,熟悉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2.能力目标:分析细菌的致病机制和感染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教学内容]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与菌群失调。2.细菌的致病作用:(1)侵装力:黏附素、荚膜、侵装性酶和细菌生物被膜。(2)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素。3.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2)感染类型: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点内容]1.正常菌群成为机会致病菌的特定条件?2.什么是细菌的毒力?其物质基础是什么?3.内毒素与外毒素有何区别?4.细菌全身性感染的临床类型有哪些?[难点内容]1.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性质及作用。[自主学习内容]1.抗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特点。2.医院感染的主要微生物,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目标要求]1.知识自标:通过学习,熟悉细菌感染的检查程序和常用的诊断方法:列表比较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2.能力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对病原体能够进行准确的检测分析,针对细菌感染做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教学内容]1.生物制品: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细胞制剂及诊断用品等。2.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1)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1)染色体突变: (2)可传递的耐药性:R质粒的转移,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整合子的作用。 5.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6.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重点内容] 1.耐药性的概念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含义。 2.联系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阐述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正常菌群,成为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掌握细 菌的致病性,熟悉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2.能力目标:分析细菌的致病机制和感染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理论 基础。 [教学内容] 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与菌群失调。 2.细菌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黏附素、荚膜、侵袭性酶和细菌生物被膜。 (2)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素。 3.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2)感染类型: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重点内容] 1.正常菌群成为机会致病菌的特定条件? 2.什么是细菌的毒力?其物质基础是什么? 3.内毒素与外毒素有何区别? 4.细菌全身性感染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难点内容] 1.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自主学习内容] 1.抗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2.医院感染的主要微生物,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熟悉细菌感染的检查程序和常用的诊断方法;列表比较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 疫。 2.能力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对病原体能够进行准确的检测分析,针对细菌感染做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教学内容] 1.生物制品: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细胞制剂及诊断用品等。 2.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1)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2)细菌的检测:药物敏感试验。(3)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3.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1)人工主动免疫:疫苗,类毒素。(2)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血清丙种球蛋白、抗菌血清。【重点内容]1.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2.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第八章球菌[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分别说出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球菌种类,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能力目标: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正确诊断和治疗常见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炎症疾病。[教学内容]1.化脓性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3.链球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4.奈瑟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重点内容]1.葡萄球菌属细菌产生的色素、溶血环及分类。2.葡萄球菌A蛋白(SPA)的特性与临床应用。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4.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5.链球菌属细菌的溶血现象和分类。6.A群链球菌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有哪些?7.抗O试验的原理与应用。8.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荚膜为主要致病物质,引起大叶性肺炎,9.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标本采集和培养注意事项。[自主学习内容]1.熟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2.肠球菌的致病特点和耐药性。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第九章肠杆菌科[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分别说出埃希菌属、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能力自标:利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检测分析临床标本中感染的肠道杆菌。[教学内容]1.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特性。2.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
(2)细菌的检测:药物敏感试验。 (3)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3.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1)人工主动免疫:疫苗,类毒素。 (2)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血清丙种球蛋白、抗菌血清。 [重点内容] 1.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2.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 第八章 球菌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分别说出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球菌种类,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 免疫性。 2.能力目标: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正确诊断和治疗常见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炎症疾病。 [教学内容] 1.化脓性球菌概述。 2.葡萄球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3.链球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4.奈瑟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重点内容] 1.葡萄球菌属细菌产生的色素、溶血环及分类。 2.葡萄球菌A蛋白(SPA)的特性与临床应用。 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4.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 5.链球菌属细菌的溶血现象和分类。 6.A群链球菌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有哪些? 7.抗O试验的原理与应用。 8.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荚膜为主要致病物质,引起大叶性肺炎。 9.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标本采集和培养注意事项。 [自主学习内容] 1.熟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2.肠球菌的致病特点和耐药性。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九章 肠杆菌科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分别说出埃希菌属、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特 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能力目标:利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检测分析临床标本中感染的肠道杆菌。 [教学内容] 1.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