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 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 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_的诱惑。 A.顺应坚不可摧形形色色 B.顺应牢不可破形形色色 C.顺遂坚不可摧应有尽有 顺遂牢不可破应有尽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顺应”是顺着某种趋势去适应:“顺遂”是事 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从语境看,“天性”应与“顺应”搭配,与“顺遂人愿”无关。“牢 不可破”指坚固得不可破坏,形容事情或观念已固定,难以破除或改变;“坚不可摧”指极 为坚固,不能摧毀。语境中的“家园”不能用“坚不可摧”来修饰。“形形色色”形容事物 品类繁多、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从语境看,“诱惑”不能用“应该有 的”来修饰。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 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 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本题中,第一处是考査近义词“顺应”和“顺遂” 的辨析,要注意语境中的使用对象:第二处和第三处是考査成语的辨析,要注意语境的分析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停止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 。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①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②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③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 ④一派雨后初睛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⑤远山凹处,红日正沉,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苏州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 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 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 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 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 的诱惑。 A. 顺应 坚不可摧 形形色色 B. 顺应 牢不可破 形形色色 C. 顺遂 坚不可摧 应有尽有 D. 顺遂 牢不可破 应有尽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顺应”是顺着某种趋势去适应;“顺遂”是事 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从语境看,“天性”应与“顺应”搭配,与“顺遂人愿”无关。“牢 不可破”指坚固得不可破坏,形容事情或观念已固定,难以破除或改变;“坚不可摧”指极 为坚固,不能摧毀。语境中的“家园”不能用“坚不可摧”来修饰。“形形色色”形容事物 品类繁多、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从语境看,“诱惑”不能用“应该有 的”来修饰。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 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 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本题中,第一处是考查近义词“顺应”和“顺遂” 的辨析,要注意语境中的使用对象;第二处和第三处是考查成语的辨析,要注意语境的分析。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停止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 冰。 。 。 。 。 。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①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②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③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 ④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⑤远山凹处,红日正沉,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A.①④②⑤③ B.①⑤②③④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由“水已成冰”可知,下句应为①,排除 CD项,“桔梗上漾着绮辉”,“绮辉”二字暗示后面应为写红日之光,接⑤,排除A项。②③ 写“画框”按照逻辑顺序应相连,③中“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与④中“似与这黄昏全不相 干”相连也合情理,因此可得出顺序为B项。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彀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诗句中意境的感悟能力。“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出 自曹植的《空竹赋》,所以对应的应该是“抖空竹”,排除A、C项。“雾毂云销妙剪裁,好 风相送上瑶台”出自清代诗人杨仲愈《美人风筝》,从“妙剪裁”“好风相送”中也可以推断 出是“放风筝”,所以排除C项,选D项。当然“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也 符合“下围棋”意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恒娥到月边”符合古代女子荡秋千意境,且 前两句是“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条大河从村边奔腾而去,雪白的浪花激荡涌起,宛如白玉般地迸溅开来,滋润了整个村 B.内无余钱剩米,外无豪友强援,衣食不继,生计成忧,在生存和生活两方面,唐伯虎已被 逼至悬崖边
A. ①④②⑤③ B. ①⑤②③④ C. ②①⑤③④ D. ②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由“水已成冰”可知,下句应为①,排除 CD 项,“桔梗上漾着绮辉”,“绮辉”二字暗示后面应为写红日之光,接⑤,排除 A 项。②③ 写“画框”按照逻辑顺序应相连,③中“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与④中“似与这黄昏全不相 干”相连也合情理,因此可得出顺序为 B 项。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 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 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 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 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境的感悟能力。“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出 自曹植的《空竹赋》,所以对应的应该是“抖空竹”,排除 A、C 项。“雾毂云销妙剪裁,好 风相送上瑶台”出自清代诗人杨仲愈《美人风筝》,从“妙剪裁”“好风相送”中也可以推断 出是“放风筝”,所以排除 C 项,选 D 项。当然“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也 符合“下围棋”意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恒娥到月边”符合古代女子荡秋千意境,且 前两句是“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一条大河从村边奔腾而去,雪白的浪花激荡涌起,宛如白玉般地迸溅开来,滋润了整个村 子。 B. 内无余钱剩米,外无豪友强援,衣食不继,生计成忧,在生存和生活两方面,唐伯虎已被 逼至悬崖边
C.我们呼唤,在现实生活中能有更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为了民族的未来而思考,而奋斗。 D.这些带着本乡土产去贩卖的车子,往往成群成帮,队伍拉得老长,道上飞扬的尘土是他们 的旗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 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题中C项,句中的“像”仅表示例举:B项,“困难的边缘 喻为“悬崖”;C项,“浪花”喻为“白玉”;D项,“尘土”喻为“旗号”。故选C。 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此类题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 人物(包括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语言)、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抓住能反映画面 特征的信息进行详细描绘。再和选项中的诗句内容逐一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画面中包 括弯月、人、树及影子等,由人所站立的姿态来看,应是向远处眺望,好似有所企盼。A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 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诗句的意境与画 面意境不符。B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中“八月十五夜”与画面中的弯月
C. 我们呼唤,在现实生活中能有更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为了民族的未来而思考,而奋斗。 D. 这些带着本乡土产去贩卖的车子,往往成群成帮,队伍拉得老长,道上飞扬的尘土是他们 的旗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 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题中 C 项,句中的“像”仅表示例举;B 项,“困难的边缘” 喻为“悬崖”;C 项,“浪花”喻为“白玉”;D 项,“尘土”喻为“旗号”。故选 C。 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C.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此类题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 人物(包括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语言)、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抓住能反映画面 特征的信息进行详细描绘。再和选项中的诗句内容逐一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画面中包 括弯月、人、树及影子等,由人所站立的姿态来看,应是向远处眺望,好似有所企盼。A 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 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诗句的意境与画 面意境不符。B 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中“八月十五夜”与画面中的弯月
不符。C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月明”与画面不符。D项,“今夜故 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意思是“今天晚上朋友到底还会不会来啊?让人立在梧桐树 下直到树影散尽”,符合图上的情境。故选D项 6.下列各项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安在其不辱也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之二虫又何知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 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 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题中B项,被动句,其余三项宾语前置句。故选B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 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 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 “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 “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7.下列各项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猥以微贱 B.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及其所之既倦 C.某所,而母立于兹 固主上所戏弄 D.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 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 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B项,之,结构助词,取独/动词,到;C项,所,名词,处所/助词,所字结构:D项,副词, 大概,表猜测。故选D。 8.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不符。C 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月明”与画面不符。D 项,“今夜故 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意思是“今天晚上朋友到底还会不会来啊? 让人立在梧桐树 下直到树影散尽”,符合图上的情境。故选 D 项。 6.下列各项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安在其不辱也 B.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 之二虫又何知 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 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 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题中 B 项,被动句,其余三项宾语前置句。故选 B。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 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 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 “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 “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7.下列各项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猥以.微贱 B.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及其所之.既倦 C. 某所.,而母立于兹 固主上所.戏弄 D.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 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 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 A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B 项,之,结构助词,取独/动词,到;C 项,所,名词,处所/助词,所字结构;D 项,副词, 大概,表猜测。故选 D。 8.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B.审矣,何足怪乎审:清楚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鉴别D.再休似此处栖迟栖迟:留恋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 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C项,鉴:察。故选C。 9.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东犬西吠D.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 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 项,数词意动用法,把……等同:其余三项名词作状语,亲手、向西、像牛马一样。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先生传 ①蔡先生者,讳霁。生而端慧,进止如成人。大父授之经,退务刺其大义。家贫,父自 食永春掾史。公内自念:“吾父虽安此,然赵景真闻父叱牛声而泣,岂必其父之不安于耕乎? 致身显亲,子职尔。”遂慨然欲以经术自奋 ②遂从入永春。父携公请令。令试而奇之,曰:“勿以俗学没之!”具束脩,令学于傅 君。乙亥,出就试,邑令首拔之,补诸生。举万历己卯乡试。丙戌,上春官不第。己丑,始 得补玉田县教谕。抵延津,父讣至,一痛几绝。 ③服除,补闽之长泰谕。凡孝廉为此职者,得题其衔曰“署”,明其非守官也,外资其 禄而心厌薄之。公曰:“否。有禄即官也,何署为?且署独不得有所事事乎?”其立教依经 行,而以宽栗剂之。每出私钱具食讲艺,所拔识多显者。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 为督学白之。某生持进谢,辞遣之。 ④乙未,迁蜀之乐至令。会有采木之役,木所产,人兽绝迹,官给镪①募民役,悬格② 啖之耳。约事竣而给之。民先出钱,所给多不能雠其直。桀黠者多相规卸免,单朴者始承其
A.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B. 审.矣,何足怪乎 审:清楚 C.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鉴别 D. 再休似此处栖迟.. 栖迟:留恋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 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 C 项,鉴:察。故选 C。 9.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B.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 东犬西.吠 D.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 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 A 项,数词意动用法,把……等同;其余三项名词作状语,亲手、向西、像牛马一样。故选 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先生传 ①蔡先生者,讳霁。生而端慧,进止如成人。大父授之经,退务刺其大义。家贫,父自 食永春掾史。公内自念:“吾父虽安此,然赵景真闻父叱牛声而泣,岂必其父之不安于耕乎? 致身显亲,子职尔。”遂慨然欲以经术自奋。 ②遂从入永春。父携公请令。令试而奇之,曰:“勿以俗学没之!”具束脩,令学于傅 君。乙亥,出就试,邑令首拔之,补诸生。举万历己卯乡试。丙戌,上春官不第。己丑,始 得补玉田县教谕。抵延津,父讣至,一痛几绝。 ③服除,补闽之长泰谕。凡孝廉为此职者,得题其衔曰“署”,明其非守官也,外资其 禄而心厌薄之。公曰:“否。有禄即官也,何署为?且署独不得有所事事乎?”其立教依经 行,而以宽栗剂之。每出私钱具食讲艺,所拔识多显者。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 为督学白之。某生持进谢,辞遣之。 ④乙未,迁蜀之乐至令。会有采木之役,木所产,人兽绝迹,官给镪①募民役,悬格② 啖之耳。约事竣而给之。民先出钱,所给多不能雠其直。桀黠者多相规卸免,单朴者始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