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2019届高三语文期末冲刺卷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宗其香先生的作品中,能感受出他曾经激情澎湃 的艺术人生。 宗其香注重写生,一生数十次赴祖国各地采风,在大自然中 笔墨, 感悟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他的创作能以传统笔墨,参入西洋画法,水墨色淋漓 尽致,主客观情与景遇,真善美纤毫 A.一波三折磨炼毕现 B.跌宕起伏锤炼毕现 C.跌宕起伏磨炼毕备 D.一波三折锤炼毕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 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 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 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阿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形容事情进行 中阻碍、变化很多。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该处形容艺术人生,故 用“跌宕起伏”。第二处,磨炼:(在艰难困苫的环境中)锻炼。锤炼:磨炼: 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该处言艺术创作,故用“锤炼”。第 三处,毕现:全部显露。毕备:全都具备:完备。根据语境可知,该处说的是真 善美能完全显现出来,故用“毕现”。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完善、调适,都不是有关部门某个时刻的突发奇 想,都有一个深谋远虑、多方论证、不断调整的过程 B.“中国梦”传递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凝聚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激发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豪迈的进取心。 C.在网上买东西遇到商品质量不过关或者服务态度不够好的情况,消费者可以 在网上写差评表达不满,这是监督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最见效的手段。 D.中美贸易的走势,确实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方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把 结果交由市场决定,让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进行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 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 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 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 的一项”,A项,语序不当,应为“调适、完善”;B项,搭配不当,“凝聚” 和“探索与奋斗”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提升商品和服务”后应加“质 量”。故选D。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 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 但汉字却拉近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距离。 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
江苏省苏州 2019 届高三语文期末冲刺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宗其香先生的作品中,能感受出他曾经激情澎湃、 的艺术人生。 宗其香注重写生,一生数十次赴祖国各地采风,在大自然中 笔墨, 感悟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他的创作能以传统笔墨,参入西洋画法,水墨色淋漓 尽致,主客观情与景遇,真善美纤毫 。 A. 一波三折 磨炼 毕现 B. 跌宕起伏 锤炼 毕现 C. 跌宕起伏 磨炼 毕备 D. 一波三折 锤炼 毕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 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 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 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阿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形容事情进行 中阻碍、变化很多。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该处形容艺术人生,故 用“跌宕起伏”。第二处,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锤炼:磨炼; 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该处言艺术创作,故用“锤炼”。第 三处,毕现:全部显露。毕备:全都具备;完备。根据语境可知,该处说的是真 善美能完全显现出来,故用“毕现”。故选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完善、调适,都不是有关部门某个时刻的突发奇 想,都有一个深谋远虑、多方论证、不断调整的过程。 B. “中国梦”传递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凝聚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激发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豪迈的进取心。 C. 在网上买东西遇到商品质量不过关或者服务态度不够好的情况,消费者可以 在网上写差评表达不满,这是监督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最见效的手段。 D. 中美贸易的走势,确实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方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把 结果交由市场决定,让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进行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 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 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 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 的一项”,A 项,语序不当,应为“调适、完善”;B 项,搭配不当,“凝聚” 和“探索与奋斗”不搭配;C 项,成分残缺,“提升商品和服务”后应加“质 量”。故选 D。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 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 , 。 , , , , 但汉字却拉近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距离。 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
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 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 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 A.③⑤①④②⑥ B.③①⑥⑤④② C.⑥①③⑤④② D.⑥①②⑤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 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 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 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由“虽然……但…”的关联词固定搭配以及横 线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内容可确定末两条横线处应为④②,排除A、D 两项;由横线前的内容以及第二条横线后的句号提示可知,前两条横线处的内容 应是对欧洲拼音文字的特点的进一步说明,由此可确定前两条横线处应为⑥①, 排除B项。故选C。 【点睛】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 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 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 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 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对,就进 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4.下列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甲】一军难撼声威远 三字含冤忠孝全 【乙】犹留正气春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丙】经天纬地才能傲世整纪维纲德行服人 【丁】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A.韩信/文天祥/岳飞/张衡 B.岳飞/文天祥/张衡/韩信 C.韩信/张衡/文天祥/岳飞 D.文天祥/岳飞/张衡/韩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核 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文学知识等,解答此类题,平时注意积累,尤 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 出“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根据对联中 相关信息判断出对联咏颂的哪位历史人物,然后选出正确答案。(甲)“一军难 撼”指金人称颂岳家军时所说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三字”指“莫须 有”,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岳飞。(乙)“正气”指《正气歌》,“丹心照 古今”,即《过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文 天祥。(丙)“经天纬地”指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等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 “整纪维纲”,指张衡出京担任河间相时,整顿法纪、打击豪强之事,据此可知 此联所咏人物是张衡。(丁)“生死一知己”,暗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
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 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 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 A. ③⑤①④②⑥ B. ③①⑥⑤④② C. ⑥①③⑤④② D. ⑥①②⑤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 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 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 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由“虽然……但……”的关联词固定搭配以及横 线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内容可确定末两条横线处应为④②,排除 A、D 两项;由横线前的内容以及第二条横线后的句号提示可知,前两条横线处的内容 应是对欧洲拼音文字的特点的进一步说明,由此可确定前两条横线处应为⑥①, 排除 B 项。故选 C。 【点睛】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 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 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 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 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对,就进 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4.下列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甲】一军难撼声威远 三字含冤忠孝全 【乙】犹留正气春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丙】经天纬地才能傲世 整纪维纲德行服人 【丁】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A. 韩信/文天祥/岳飞/张衡 B. 岳飞/文天祥/张衡/韩信 C. 韩信/张衡/文天祥/岳飞 D. 文天祥/岳飞/张衡/韩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核 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文学知识等,解答此类题,平时注意积累,尤 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 出“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根据对联中 相关信息判断出对联咏颂的哪位历史人物,然后选出正确答案。(甲)“一军难 撼”指金人称颂岳家军时所说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三字”指“莫须 有”,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岳飞。(乙)“正气”指《正气歌》,“丹心照 古今”,即《过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文 天祥。(丙)“经天纬地”指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等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 “整纪维纲”,指张衡出京担任河间相时,整顿法纪、打击豪强之事,据此可知 此联所咏人物是张衡。(丁)“生死一知己”,暗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
故事;“存亡两妇人”分别指施食救韩信一命的漂母和杀害韩信的吕雉,据此可 知此联所咏人物是韩信。故选B。 5.对下列诗句中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日越王勾践还宫时的繁盛和眼 前只剩下几只鹧鸪飞来飞去的凄凉进行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在词中以对华美服饰的描写,反衬人 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以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C.“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 来鹧鸪鸣叫,声声悲戚,勾起了词人悲愤而忧虑的复杂心情。 D.“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作者用鹧鸪的鸣叫烘托女郎们的欢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把握古诗歌中意象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 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 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题要求选出“对诗句中 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考査学生理解把握诗句中“鹧鸪”这一意象能力。 古诗词中“鹧鸪”形象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它的叫声 像“行不的哥哥”,充满离愁别绪,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 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义 和象征:一为离别;二为悲情;三为爱情;四为相思。题中D项,“烘托女郎们 的欢快”有误,根据诗句中“欢不见”的内容,可知鹧鸪的鸣叫衬托了女郎们的 寂寞和烦恼。故选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传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 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伍胥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 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四年,吴伐楚,取六与濡。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 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后二岁,阖闾使太子夫差将 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都。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 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 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齬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 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齬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 听,用太宰龉计,与越平 吴太宰齬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 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 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 此起祸不难。且齬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
故事;“存亡两妇人”分别指施食救韩信一命的漂母和杀害韩信的吕雉,据此可 知此联所咏人物是韩信。故选 B。 5.对下列诗句中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日越王勾践还宫时的繁盛和眼 前只剩下几只鹧鸪飞来飞去的凄凉进行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B.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在词中以对华美服饰的描写,反衬人 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以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C.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 来鹧鸪鸣叫,声声悲戚,勾起了词人悲愤而忧虑的复杂心情。 D.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作者用鹧鸪的鸣叫烘托女郎们的欢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古诗歌中意象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 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 “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题要求选出“对诗句中 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句中“鹧鸪”这一意象能力。 古诗词中“鹧鸪”形象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它的叫声 像“行不的哥哥”,充满离愁别绪,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 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义 和象征:一为离别;二为悲情;三为爱情;四为相思。题中 D 项,“烘托女郎们 的欢快”有误,根据诗句中“欢不见”的内容,可知鹧鸪的鸣叫衬托了女郎们的 寂寞和烦恼。故选 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传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 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伍胥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 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 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后二岁,阖闾使太子夫差将 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 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 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 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 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 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 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 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
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齬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 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 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 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 因命曰胥山。 (节选自《史记》 濶:音qiωn,古地名,在今中国安徽省霍山县。鞅鞅:通“怏怏”。因不满而 郁郁不乐。鸱夷革:皮革袋子。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曰伍举 先:祖先 B.且齬使人微伺之 微:稍稍 C.令可以为器 器:棺材 D.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抉:挖出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B.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其皆出于此乎 C.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羡长江之无穷 D.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2)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9.文中吴王夫差“忘恩负义”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7.D 8.(1)他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 (2)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推辞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 出征。 9.忘恩:忘记了伍子胥使他的父亲称霸;忘记了伍子胥使他得到了王位;忘记 了伍子胥没有和他分享治国权。负义:用属镂之剑赐死伍子胥;将伍子胥的尸体 扔到了胥江里。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 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 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 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 入看是否通顺,选项B,微:暗中。故答案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 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査 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 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 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 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 因命曰胥山。 (节选自《史记》) 灊:音 qián,古地名,在今中国安徽省霍山县。鞅鞅:通“怏怏”。因不满而 郁郁不乐。鸱夷革:皮革袋子。 6.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先曰伍举 先:祖先 B. 且嚭使人微伺之 微:稍稍 C. 令可以为器 器:棺材 D. 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抉:挖出 7.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B. 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其皆出于此乎 C.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羡长江之无穷 D. 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2)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9. 文中吴王夫差“忘恩负义”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6. B 7. D 8. (1)他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 (2)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推辞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 出征。 9. 忘恩:忘记了伍子胥使他的父亲称霸;忘记了伍子胥使他得到了王位;忘记 了伍子胥没有和他分享治国权。负义:用属镂之剑赐死伍子胥;将伍子胥的尸体 扔到了胥江里。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 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 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 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 入看是否通顺,选项 B,微:暗中。故答案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 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 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 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 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选项A,中的前 个“因”通过。后一个“因”由于;选项B,中的第一个“其”代词,他。后 个“其”为副词,难道:选项C,中的前一个“之”助词不译。后一个“之”结 构助词取独;选项D,两个“以”都是介词,用。故答案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 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沮”败坏、“毁”诋毁、“徒” 只、“幸”希望、“之”助词、“以”连词,来、“其”代词,自己。(2)“而” 然而“谏”劝谏“不用”不被采纳“因”因此“佯”假装 【9题详解】 本题考査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的能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 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 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题干问的 是:文中吴王夫差“忘恩负义”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考生 可以有如下的筛选: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灣。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 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后二岁, 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都。当是时,吴 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 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 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 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yan,云)。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 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 很有名气。 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伍子胥到达吴都,吴王僚刚 刚当权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就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 阖庐四年(前511),吴国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濶(qian,潜)地。阖庐 五年,攻打越国,并战败了它。阖庐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领兵攻打吴国。吴 国派伍子胥迎战,在豫章打败了楚国的军队,夺取了楚国的居巢。又过了两年, 阖庐派太子夫差领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国军队再次大规模地进攻 就离开郢城,迁都都邑。在这个时候,吴国用伍子胥、孙武的战略,向西打败了 强大的楚国,向北威镇齐国、晋国,向南降服了越国。 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 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发作,很严重,快要死的时候对太子夫差说: “你能忘掉勾践杀你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庐就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 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 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选项 A,中的前一 个“因”通过。后一个“因”由于;选项 B,中的第一个“其”代词,他。后一 个“其”为副词,难道;选项 C,中的前一个“之”助词不译。后一个“之”结 构助词取独;选项 D,两个“以”都是介词,用。故答案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 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沮”败坏、“毁”诋毁、“徒” 只、“幸”希望、“之”助词、“以”连词,来、“其”代词,自己。(2)“而” 然而“谏”劝谏“不用”不被采纳“因”因此“佯”假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的能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 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 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题干问的 是:文中吴王夫差“忘恩负义”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考生 可以有如下的筛选: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 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后二岁, 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 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 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 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 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yún,云)。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 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 很有名气。 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伍子胥到达吴都,吴王僚刚 刚当权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就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 阖庐四年(前 511),吴国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灊(qián,潜)地。阖庐 五年,攻打越国,并战败了它。阖庐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领兵攻打吴国。吴 国派伍子胥迎战,在豫章打败了楚国的军队,夺取了楚国的居巢。又过了两年, 阖庐派太子夫差领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国军队再次大规模地进攻, 就离开郢城,迁都鄀邑。在这个时候,吴国用伍子胥、孙武的战略,向西打败了 强大的楚国,向北威镇齐国、晋国,向南降服了越国。 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 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发作,很严重,快要死的时候对太子夫差说: “你能忘掉勾践杀你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