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 世界,超越生活的生活,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 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 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者提 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 程中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这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 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 美愉悦,不仅仅来自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 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 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 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 足”。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对于 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治只是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 有趣的。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 是有趣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 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法的全部 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 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第三,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 自由支配感既是学习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 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 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 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 息、打榜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一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鲁迅又何尝不 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样板呢,谁读了鲁迅的 小说都会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 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 悟得到。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 于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 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所以, 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B.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 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山东省青岛市 2018 届高三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 世界,超越生活的生活,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 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 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者提 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 程中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这 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 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 美愉悦,不仅仅来自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 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 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 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 足”。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对于 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治只是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 有趣的。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 是有趣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 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法的全部 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 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第三,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 自由支配感既是学习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 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 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 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 息、打榜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鲁迅又何尝不 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样板呢,谁读了鲁迅的 小说都会拒绝做阿 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 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 悟得到。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 于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 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所以, 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B.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 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C.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 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就能找到答案。 D.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 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读者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出于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 式和审视空间 B.文章从读者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迷惘者必要的 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 C.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 和外在气质 D.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 以便认识自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雕花象牙扇 华灯初上,一辆辆小轿车络绎不绝地驶进古色古香的大院,按序停在绿荫丛中的 会议厅前。 在医学界闻名遐迩的外科专家慕容教授的车来得比较晚,悄悄地停在一侧。司机 拉开了车门,后坐上的慕容教授以外科专家习惯,在车内顶灯柔和的光环下又审 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方才款款下车。整个院子笼罩在光辉中,仿若白昼。她抬 起头来,幽深的夜空高悬着一轮明月,她失神地凝望着明月,不知在想什么。司 机轻轻地提醒着她,她才回过神来,用手抚了抚满头银丝,姗姗步入大厅。 大厅里飘逸着音乐,那是很好听的《花好月圆》,江南丝竹的味儿,又揉进了电 子音乐的伴奏,不高不低,徐缓有致,声声入耳,象是二三开的碧螺春,绵甜、 幽香,沁人心脾。她在服务小姐引导下就了座,旁座坐着一位老翁,朝着她的方 向看了看,她朝他颔首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位老翁虽然不熟,却也见过几次, 大抵都在类似的场合。她只知道他是省内曲艺界硕果仅存的泰斗,一部《三国演 义》说了他家祖孙四代,甚是精彩 全国各界名人共聚一堂的中秋联欢会一年一度,她被邀的原因大概有很多,然而 欣然赴会却是近几年的事情。抓了几十年的手术刀,近几年终于觉得自己太累了; 况且,终年独自在家面对孤灯,她也确实是有点厌了。 节目都是精选的,很像她平素喜欢的小菜,清淡、雅致,却别具一格正欣赏着, 有人来到她席前,递上一个狭长的小纸包,说是刚从海峡彼岸探亲归来,受人之 托带来的。她忙道谢、让座,身边那位泰斗刚好上台说书去了,旁边的座位空着。 可他不坐
C.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 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就能找到答案。 D.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 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读者拒绝做阿 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出于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 式和审视空间。 B. 文章从读者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迷惘者必要的 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 C.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 和外在气质。 D.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 以便认识自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雕花象牙扇 钱凯 华灯初上,一辆辆小轿车络绎不绝地驶进古色古香的大院,按序停在绿荫丛中的 会议厅前。 在医学界闻名遐迩的外科专家慕容教授的车来得比较晚,悄悄地停在一侧。司机 拉开了车门,后坐上的慕容教授以外科专家习惯,在车内顶灯柔和的光环下又审 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方才款款下车。整个院子笼罩在光辉中,仿若白昼。她抬 起头来,幽深的夜空高悬着一轮明月,她失神地凝望着明月,不知在想什么。司 机轻轻地提醒着她,她才回过神来,用手抚了抚满头银丝,姗姗步入大厅。 大厅里飘逸着音乐,那是很好听的《花好月圆》,江南丝竹的味儿,又揉进了电 子音乐的伴奏,不高不低,徐缓有致,声声入耳,象是二三开的碧螺春,绵甜、 幽香,沁人心脾。她在服务小姐引导下就了座,旁座坐着一位老翁,朝着她的方 向看了看,她朝他颔首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位老翁虽然不熟,却也见过几次, 大抵都在类似的场合。她只知道他是省内曲艺界硕果仅存的泰斗,一部《三国演 义》说了他家祖孙四代,甚是精彩。 全国各界名人共聚一堂的中秋联欢会一年一度,她被邀的原因大概有很多,然而 欣然赴会却是近几年的事情。抓了几十年的手术刀,近几年终于觉得自己太累了; 况且,终年独自在家面对孤灯,她也确实是有点厌了。 节目都是精选的,很像她平素喜欢的小菜,清淡、雅致,却别具—格正欣赏着, 有人来到她席前,递上一个狭长的小纸包,说是刚从海峡彼岸探亲归来,受人之 托带来的。她忙道谢、让座,身边那位泰斗刚好上台说书去了,旁边的座位空着。 可他不坐
他似乎有点误会,也有些激动,“不,该谢的是令亲!我偶感小恙,去了日月潭 附近的那座有名的医院,不料,端木院长闻知,竟然亲自为我诊治,且分文不收, 说是万里之外见乡亲,岂可言阿堵?!我委实过意不去……” 听了“端木”二字,她的心骤然紧缩 纸包长可七八寸,横头不到一寸见方。她紧紧捏着,欲拆开却又迟疑,心口只是 怦怦地跳。40多年前圣约翰大学银杏树下风雨一别,这可恨的书痴竟然还记着 我,莫非还是厚厚一叠痴话。想起那些默诵了近半个世纪的痴话,她顿觉面红耳 热。她想提前退场,回到卧室,静静地享用这等了太久的音讯。 不知怎的,她的手却拆开了纸包。是只紫色的天鹅绒小盒。打开小盒,她眼一亮, 盒里静静地卧着一柄雕花象牙折扇,正面看反面瞧,一片片扇骨细瞅,竟无一字, 她恍然若失,天涯海角地托人送来,竟无片言只字!这木头! 小姐送来凉毛巾,她在额前拭过,忽觉那精美的雕花、刀法似曾相识。同窗数载 他为了练眼、练手指,一味苦心孤诣。她以为读懂了这“无字书”,于是将折扇 合起,缓缓向外走去。 阵掌声将她惊住,老翁的《三国演义》博得了满堂彩。她猛然记起老翁最后收 篇的警句 分久必合。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慕容教授“又审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的动作细节,可以反映出她做事情极其 认真仔细的习惯。 B.《花好月圆》符合中秋节联欢的场合,营造了团圆和乐的气氛,衬托出宴会宾 客的喜悦之情 C.“分久必合”警句既呼应了上文老翁上台说《三国演义》的情节,又在结尾给 人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D.本文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用直白朴实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沉 的故事 5.小说标题“雕花象牙扇”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是慕容教授,也有人说是慕容教授和端木院长两个人,你 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36岁 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格既没有显赭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 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 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 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 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 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 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
他似乎有点误会,也有些激动,“不,该谢的是令亲!我偶感小恙,去了日月潭 附近的那座有名的医院,不料,端木院长闻知,竟然亲自为我诊治,且分文不收, 说是万里之外见乡亲,岂可言阿堵?!我委实过意不去……” 听了“端木”二字,她的心骤然紧缩。 纸包长可七八寸,横头不到一寸见方。她紧紧捏着,欲拆开却又迟疑,心口只是 怦怦地跳。40 多年前圣约翰大学银杏树下风雨一别,这可恨的书痴竟然还记着 我,莫非还是厚厚一叠痴话。想起那些默诵了近半个世纪的痴话,她顿觉面红耳 热。她想提前退场,回到卧室,静静地享用这等了太久的音讯。 不知怎的,她的手却拆开了纸包。是只紫色的天鹅绒小盒。打开小盒,她眼一亮, 盒里静静地卧着一柄雕花象牙折扇,正面看反面瞧,一片片扇骨细瞅,竟无一字。 她恍然若失,天涯海角地托人送来,竟无片言只字!这木头! 小姐送来凉毛巾,她在额前拭过,忽觉那精美的雕花、刀法似曾相识。同窗数载, 他为了练眼、练手指,一味苦心孤诣。她以为读懂了这“无字书”,于是将折扇 合起,缓缓向外走去。 一阵掌声将她惊住,老翁的《三国演义》博得了满堂彩。她猛然记起老翁最后收 篇的警句:……分久必合。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慕容教授“又审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的动作细节,可以反映出她做事情极其 认真仔细的习惯。 B.《花好月圆》符合中秋节联欢的场合,营造了团圆和乐的气氛,衬托出宴会宾 客的喜悦之情。 C.“分久必合”警句既呼应了上文老翁上台说《三国演义》的情节,又在结尾给 人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D.本文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用直白朴实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沉 的故事。 5.小说标题“雕花象牙扇”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6.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是慕容教授,也有人说是慕容教授和端木院长两个人,你 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 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 36 岁。 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格既没有显赭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 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 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 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 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 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 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
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 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 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年8月4曰,许地山逝世,他 接任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由于陈寅恪懂日 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 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髙薪聘请其仼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中科院拟仼 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曰的《对科学院 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 治。”第二条:“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陈寅格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 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 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 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 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硏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 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 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老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 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 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 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 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 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硏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 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骨灰 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 园。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终生恪守的“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 (有改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 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B.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遂等都来听 他的课,主要是因为刘文典对他评价甚高。 C.1941年底香港沦陷,生活物资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表现出他的民族 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D.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尤其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对学术 研究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 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41 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 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 年 8 月 4 曰,许地山逝世,他 接任系主任。1941 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由于陈寅恪懂日 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 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 年中科院拟任 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 1953 年 12 月 1 曰的《对科学院 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 治。” 第二条:“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陈寅格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 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 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 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 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 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 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老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 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 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 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 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 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 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骨灰 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直到 2003 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 园。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终生恪守的 “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 (有改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 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B.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遂 等都来听 他的课,主要是因为刘文典对他评价甚高。 C.1941 年底香港沦陷,生活物资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表现出他的民族 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D.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尤其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对学术 研究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 举行,没有不及格的,说明陈寅恪比较善良和关心学生。 B.不管是本土派还是留洋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学、治学 面广,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C.在陈寅恪看来,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如果要证明它为 无’,委实不易,因为资料是很难找齐全的。 D.文章列举了傅斯年、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目的是突出陈寅恪的博学、治 学严谨以及在学术界崇高的地位 E.文章介绍了陈寅恪传奇的经历,让读者比较立体地了解一代大师的风采。他生 前获得众人的尊重,逝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9.陈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在陈寅恪身 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 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 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 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 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 乃上疏曰朝廷増用谏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 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 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 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 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 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 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 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 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 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 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 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増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A.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 举行,没有不及格的,说明陈寅恪比较善良和关心学生。 B.不管是本土派还是留洋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学、治学 面广,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C.在陈寅恪看来,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如果要证明它为 ‘无’,委实不易,因为资料是很难找齐全的。 D. 文章列举了傅斯年、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目的是突出陈寅恪的博学、治 学严谨以及在学术界崇高的地位。 E.文章介绍了陈寅恪传奇的经历,让读者比较立体地了解一代大师的风采。他生 前获得众人的尊重,逝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9.陈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在陈寅恪身 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 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 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 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 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 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 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 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 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 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 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 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 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 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 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 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 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 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