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周山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 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 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 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 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 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 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 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 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 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 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 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 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 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 《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 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 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洪涝旱灾,欠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 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 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 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 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 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 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 “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 “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 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 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山东省青岛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周山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 10 篇文字,故 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 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 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 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 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 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 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 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 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 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 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 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 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 《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 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 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洪涝旱灾,欠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 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 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 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 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 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 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 “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 “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 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 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 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 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 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 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 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 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 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 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D.《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 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2.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B.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 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C.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 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D.《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 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地决定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 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 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 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一一《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 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 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 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 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 不呆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 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 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 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 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 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 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 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 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D.《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 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2.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B.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 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C.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 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D.《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 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地决定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 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 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 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 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 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 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 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 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 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 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 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 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 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 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 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 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 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 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 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 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 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 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 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 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 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 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 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 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 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 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 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 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 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 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 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 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 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 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 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 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 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 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 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 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 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 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 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 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 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 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 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 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 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 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 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 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 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 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 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 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 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 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 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不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 身体长得快;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 颖,主题有教益。 D.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 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5.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6.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 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髙峰 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姚玉峰,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成功主持了 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姚玉峰创 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 之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 姚玉峰曾留学日本,他的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 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 授,姚玉峰贏得了田野的喜爱。另一位眼科“巨头”,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 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 他 1992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 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绕开机理硏究的细节, 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有研究过。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 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 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 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 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 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不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 身体长得快;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 颖,主题有教益。 D.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 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5.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5 分) 6.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 感受最深的一点。(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 ——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姚玉峰,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成功主持了 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姚玉峰创 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 之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 姚玉峰曾留学日本,他的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 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 授,姚玉峰赢得了田野的喜爱。另一位眼科“巨头”,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 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 他。 1992 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 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绕开机理研究的细节, 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有研究过。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 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 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
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姚 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他希望回到祖 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 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 上幸次 姚玉峰硏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1700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 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 1906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但是,发生了排异。 整个20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 1976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査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 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 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从此,证明理査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 “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 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医学界16年的“理査德上皮移植假说”,而且独创 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 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岀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 术”。1995年5月20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 他继续攀登。 人类的角膜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厚度约0 毫米。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内皮,只有6微米厚。理论 的推导,让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的6微米内皮层完整保留,逻辑上就不产生 排斥反应。 怎样才能让这6微米不在手术中发生破损? 6微米,这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距离! 6微米,这是攻克角膜移植排异难题的制高点 6微米,也是横亘在姚玉峰面前的最后难关! 姚玉峰尝试几十种方法进行试验,但均未成功。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而头发是死的, 小鼠是活的。给小鼠打麻药,打多一点会死,打少了会动。手法已非常娴熟的姚 玉峰一天能做12只小鼠的角膜移植手术。 牛顿观苹果落地而悟岀万有引力定律。姚玉峰的苹果何时才能掉落? 1995年3月,姚玉峰生命中的苹果终于掉落。 这天早晨,仍停留在实验冥想中的姚玉峰去吃早餐。他拿起鸡蛋轻轻一磕,随手 剥开一片蛋壳 咦?蛋壳剥落,蛋衣竟完好保留!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蛋衣……突然,姚玉峰感到 醍醐灌顶: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 分离。而后,再剥“蛋壳”,剥破“蛋衣”的概率不就可能明显降低吗? 姚玉峰浑身颤抖起来:3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世纪难题瞬间有了解决办法。 1995年5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 在母校附属医院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
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姚 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他希望回到祖 国。 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 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 上幸次。 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1700 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 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 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 1906 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但是,发生了排异。 整个 20 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 1976 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查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 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 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从此,证明理查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 “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 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医学界 16 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而且独创制 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 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出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 术”。1995 年 5 月 20 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 他继续攀登。 人类的角膜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厚度约 0.5 毫米。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内皮,只有 6 微米厚。理论 的推导,让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的 6 微米内皮层完整保留,逻辑上就不产生 排斥反应。 怎样才能让这 6 微米不在手术中发生破损? 6 微米,这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距离! 6 微米,这是攻克角膜移植排异难题的制高点。 6 微米,也是横亘在姚玉峰面前的最后难关! 姚玉峰尝试几十种方法进行试验,但均未成功。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而头发是死的, 小鼠是活的。给小鼠打麻药,打多一点会死,打少了会动。手法已非常娴熟的姚 玉峰一天能做 12 只小鼠的角膜移植手术。 牛顿观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姚玉峰的苹果何时才能掉落? 1995 年 3 月,姚玉峰生命中的苹果终于掉落。 这天早晨,仍停留在实验冥想中的姚玉峰去吃早餐。他拿起鸡蛋轻轻一磕,随手 剥开一片蛋壳。 咦?蛋壳剥落,蛋衣竟完好保留!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蛋衣……突然,姚玉峰感到 醍醐灌顶: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 分离。而后,再剥“蛋壳”,剥破“蛋衣”的概率不就可能明显降低吗? 姚玉峰浑身颤抖起来:3 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世纪难题瞬间有了解决办法。 1995 年 5 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 在母校附属医院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