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994年,英国经济学家皮乐斯(D.W.Pearce)在研究环境资源问题时,将环境资源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前者再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后者分为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见表1-1)。表1-1环境资源的价值分类法环境资源的价值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存在价值将来的直接或环境遗产的使用维续存在的知识可直接消费的产品功能效益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所产生的价值冯尚友(2000)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专著中,系统阐述了水资源价值及计算方法,并提出了进行水资源核算和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想与具体措施。郑易生(2001)在《资源价值与利益集团》一文中,论述了国家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三重价值,即存在价值(非使用价值)v1,潜在经济价值v2和当前经济价值v3:然后,论述了这些不同价值对应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即v1是对于全人类或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而言,2主要对应着该资源所在地的居民,v3对应着资源开发集团:并由此探讨了价值、利益和行为的一般关系,包括vl是v2的来源,v2是v3的来源,v2转化为v3的条件;等等。张晓(2001)在《转型期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经济学理性》中论述了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一一商品开发的舒适使用性:间接使用价值一生态功能价值(比如减少污染、改善周边小气候、防止和减少水旱灾害等);选择价值一一资源未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是人们为选择将来使用资源而现在愿意支付的保护费用(比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价值一一资源内在的与人类存在与否完全无关的价值,它是通过人们确保资源存在而愿意支付的保护费用体现的(比如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等)。9
旅游资源价值及其评价以上价值理论成果从哲学的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产权理论与地租理论、价值工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价值问题。笔者认为虽然在价值问题上它们从各自的角度都有理论建树,但直接涉及旅游资源价值问题的不多。因此,笔者将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旅游资源与开发系统进行研究,整理出三条主线,分别从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涉及的三个方面一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论述旅游资源价值问题。二价值研究方法认识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采取的方式及运用的手段,被称之为方法。从价值研究的角度来看,方法与世界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认识过程是运用方法的过程,方法是实现认识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可能带来不同的研究结果,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方法的不断发展。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创造和使用资源的历史。古代农业经济社会经历了氏族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其主要依赖的资源是土地资源,这就规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主要是对重农轻商的自然流露。随着工业机器技术的发展,人类又逐渐变得依赖矿产资源,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类所依赖的资源从自然资源转向社会资源,资本成为其主要的资源,谁拥有了资本所有权,谁就拥有了进行投资、生产、交换、分配的支配权。到了知识经济社会里,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形成,环境资源、旅游资源就成为最为可贵的资源。纵观历史,价值研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价值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一)哲学方法哲学方法是一切方法中最一般、最基本的方法,它从深层次上支配着10
第一章绪论其他研究方法。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其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人们电于对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同,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看法就会不同。哲学范畴的价值观表现为人类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意愿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背定的作用,就表现为一个价值问题。晏智杰于2002年在《经济学价值理论新解》中指出,“·价值,这个概念,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应该是指作为客体的外界物与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任何东西有无价值及其天小,总要以它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欲望为转移”。在这种方法中,主体一般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人、团体和社会群体:客体是主体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作为主体的人,其本性或本质是需要,客体属性则是客体固有的特性和功能。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时,便称客体有价值,否则,即无价值。当人们把价值指向人所选择的对象或对象的性质时,是基于人的生存意识的考虑,这种生存意识是人自为的意识: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属于自已的自然存在物。这种存在不仅有人的类意识和作为主体的个体意识,而且它以自身为目的并不断追寻和实现自身。这种自身不是自满自足的,是人的生命和精神与有限确定的对象之间的矛盾。古希腊色诺芬的出发点,是人能否发现和实际地利用对象的益处,不是仅仅从对象本身或对象的特性出发,起关键作用的是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或创造性。人或者说生活主体周围的存在者包括他自身只有被他实际地用于实现自已的生存和发展,才对他来说是有价值的,色诺芬把这些看成人的“财富”。在色诺芬的哲学中,不断增加财富的重要途径是分工,色诺芬的分工理论又与秩序和谐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在《经济论一一雅典的收人》中说:“对人类来说,没有再比井然有序更好更方便的事情了。例如,合唱团是许多人组成的,如果它的团员随意行动,它就会成为混乱一团,看着毫无乐趣。”在柏拉图那里,分工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是因为每个人11
旅游资源价值及其评价有多种需要,且不能单自己达到自足就导致了分工的产生,大家分别从事不同的工作,获得生活必需品后再来进行交换。他还提出,理想的、最好的国家是共有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没有任何私有财产,他认为私有财产会激起人们的贪欲,导致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其次好的国家是按法律给公民分配土地和房屋,并限制财富的聚敛。亚里士多德则反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财产共有论,认为除了在某种意义上财产应当公有外,一般情况下应当私有,亚里士多德认为,私有财产相较于公有财产有三种益处:人关心自已的本性、自爱自乐的天性和懂概的德行。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从家庭与城邦的正义性来论述财产私有的必要性。大卫·休谟(DavidHume)则认为分工是因为相对于人类无数的需要和欲望来说,实现这些需要和欲望的手段非常薄弱,所以人们之间只有通过社会结合,才可以改变这个局面,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力量、技能和安全。依靠各种协作,人们的力量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增强;依靠不同的分工,人们的专门技艺才能够提高:依靠相互帮助,人们才能对付意外和偶然事件的袭击。在休谟的哲学中,财富稀缺和财富占有不稳定性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两个主要因素。财富稀缺导致财富的数量不足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欲望,财富转移诱发暴力劫取,是发生暴乱的根源。亚当·斯密从人性存在出发来说明经济分工,指出了分工与人性的关系,包括与需要帮助、交换倾向、利已之心的关系。他认为利已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正如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说,“每个人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无论在哪一个方面,每个人都比其他任何人更适宜和更能关心自已”。每个人总是有意把自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二,他又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改善自已状况的愿望。他同时指出,由于个人的经济行为一般来说都只是为了自已的利益,那么社会公共利益会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在休谟做出“是”与“应当”之间的区分之后,康德(ImmanuelKant)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了一道鸿沟,认为事实属于经验世界,价值属于先验12
第一章绪论世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则认为价值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和偏好,因为它缺少公度性,所以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命题。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客观存在,认为它存在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从这种理念出发,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将会是如何灭亡,最后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他认为不相于的事物之间,无所谓差异与冲突,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有差异和冲突的,冲突各方需要寻求共同点,寻求对话、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方式。消灭一切层面上的个性和多样化,达到抽象的大统一,并不排除主体的差异性。它们是相互盾、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二)数理方法数理方法包括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法、边际效用分析法、预期分析法、曲线分析法、函数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对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利于问题的分析和表达,可以使研究更为严密:更加具有说服力,因而也显得更为科学。以杰文斯,瓦尔拉斯等为代表的数理经济学派开了应用数理方法研究价值理论的先河。此后,AndreuMas-Collel(1985)、DirkWillen-bockel(1994)等许多人使用数理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数理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列方程和解方程。所谓列方程,就是用方程或方程组来描述经济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谓解方程,就是求解所列的方程或方程组,包括解的存在性、如果解存在的话是否唯一、解不唯一时的稳定性、解稳定时是否可控制、可控制时解是否能达到等相关间题。列方程的代表人物有瓦尔拉斯、冯·纽曼(JohnVonNeumann)、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等。瓦尔拉斯列出了产品市场供求平衡的联系方程,他是瑞士经济学家、洛桑大学经济学教授,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始人,是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等。冯·纽曼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在许多方面有开创性贡献,其发表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等是奠基性的著作,开辟了泛函分析和拓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