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 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 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还有睛。”(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 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 文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 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 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 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 文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
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12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和感染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12.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和感染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议论、记叙
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议论、记叙
A.描写: 1.正面描写 ①多角度,变换角度。養形、拟声、绘色(调动 视、听、唤、触等感官)。 “两个黄鸸呜翠柳,一行白雩上青天。”(杜甫《绝句》 ②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上下、俯仰等。 “茅撸长扫净无苔,花木成手自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三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明月松间照,请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人阏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鳴春涧 中。”(王维《乌呜涧》)
A.描写: 1.正面描写 ①多角度,变换角度。摹形、拟声、绘色(调动 视、听、嗅、触等感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②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上下、俯仰等。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 (王维《 鸟鸣涧》)
④白描。不加修饰渲,只是简单勾勒。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庭筠《商山早 行》) ⑤虛写、实写,虛实结合。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分列如麻。”(李白) “今育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⑥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 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④白描。不加修饰渲染,只是简单勾勒。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 行》) ⑤ 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⑥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 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