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淀粉制糖技术 本章重点和学习目标 各种淀粉糖的性质及应用;淀粉糖的生产原理和工艺;酶液化和酶糖化的工艺方法及工 艺要点;果葡糖浆的生产原理及工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淀粉制糖生产中的应用。 淀粉糖是以淀粉为原料,通过酸或酶的催化水解反应生产的糖品的总称,是淀粉深加工 的主要产品。在美国,淀粉糖年产量已达 1 000 万 t,占玉米深加工总量的 60%,从 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内淀粉糖消费量已超过蔗糖。我国淀粉糖工业目前仍处于发展 的起步阶段,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生产淀粉糖所用酶制 剂品种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使淀粉糖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产量以年均 10%的速度增长, 而且品种也日益增加,形成了各种不同甜度及功能的麦芽糊精、葡萄糖、麦芽糖、功能性糖 及糖醇等几大系列的淀粉糖产品。 淀粉糖的原料是淀粉,任何含淀粉的农作物,如玉米、大米、木薯等均可用来生产淀粉 糖,生产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淀粉糖在口感、功能性上比蔗糖更能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 要,并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加工性能,如低聚异麦芽糖可以增殖双歧杆菌、防龋齿;麦芽糖 浆、淀粉糖浆在糖果、蜜饯制造中代替部分蔗糖可防止“返砂”、“发烊”等,这些都是蔗 糖无可比拟的。因此,淀粉糖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淀粉糖的种类及特性 一、淀粉糖的种类 淀粉糖种类按成分组成来分大致可分为液体葡萄糖、结晶葡萄糖(全糖)、麦芽糖浆(饴 糖、高麦芽糖浆、麦芽糖)、麦芽糊精、麦芽低聚糖、果葡糖浆等。 1 液体葡萄糖:是控制淀粉适度水解得到的以葡萄糖、麦芽糖以及麦芽低聚糖组成的 混合糖浆,葡萄糖和麦芽糖均属于还原性较强的糖,淀粉水解程度越大,葡萄糖等含量越高, 还原性越强。淀粉糖工业上常用葡萄糖值(dextrose equivalent)简称 DE 值(糖化液中还原 性糖全部当做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称葡萄糖值)来表示淀粉水解的程度。液体葡 萄糖按转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 3 大类。工业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中等转化糖浆,其 DE,值为 30%~50%,其中 DE 值为 42%左右的又称为标准葡萄糖浆。高转化糖浆 DE!值在 50%~70%,低转化糖浆 DE 值 30%以下。不同 DE 值的液体葡萄糖在性能方面有一定差异, 因此不同用途可选择不同水解程度的淀粉糖。 2 葡萄糖:是淀粉经酸或酶完全水解的产物,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所得葡萄糖产品 的纯度也不同,一般可分为结晶葡萄糖和全糖两类,其中葡萄糖占干物质的 95%~97%, 其余为少量因水解不完全而剩下的低聚糖,将所得的糖化液用活性炭脱色,再流经离子交换 树脂柱,除去无机物等杂质,便得到了无色、纯度高的精制糖化液。将此精制糖化液浓缩
第六章 淀粉制糖技术 本章重点和学习目标 各种淀粉糖的性质及应用;淀粉糖的生产原理和工艺;酶液化和酶糖化的工艺方法及工 艺要点;果葡糖浆的生产原理及工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淀粉制糖生产中的应用。 淀粉糖是以淀粉为原料,通过酸或酶的催化水解反应生产的糖品的总称,是淀粉深加工 的主要产品。在美国,淀粉糖年产量已达 1 000 万 t,占玉米深加工总量的 60%,从 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内淀粉糖消费量已超过蔗糖。我国淀粉糖工业目前仍处于发展 的起步阶段,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生产淀粉糖所用酶制 剂品种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使淀粉糖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产量以年均 10%的速度增长, 而且品种也日益增加,形成了各种不同甜度及功能的麦芽糊精、葡萄糖、麦芽糖、功能性糖 及糖醇等几大系列的淀粉糖产品。 淀粉糖的原料是淀粉,任何含淀粉的农作物,如玉米、大米、木薯等均可用来生产淀粉 糖,生产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淀粉糖在口感、功能性上比蔗糖更能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 要,并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加工性能,如低聚异麦芽糖可以增殖双歧杆菌、防龋齿;麦芽糖 浆、淀粉糖浆在糖果、蜜饯制造中代替部分蔗糖可防止“返砂”、“发烊”等,这些都是蔗 糖无可比拟的。因此,淀粉糖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淀粉糖的种类及特性 一、淀粉糖的种类 淀粉糖种类按成分组成来分大致可分为液体葡萄糖、结晶葡萄糖(全糖)、麦芽糖浆(饴 糖、高麦芽糖浆、麦芽糖)、麦芽糊精、麦芽低聚糖、果葡糖浆等。 1 液体葡萄糖:是控制淀粉适度水解得到的以葡萄糖、麦芽糖以及麦芽低聚糖组成的 混合糖浆,葡萄糖和麦芽糖均属于还原性较强的糖,淀粉水解程度越大,葡萄糖等含量越高, 还原性越强。淀粉糖工业上常用葡萄糖值(dextrose equivalent)简称 DE 值(糖化液中还原 性糖全部当做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称葡萄糖值)来表示淀粉水解的程度。液体葡 萄糖按转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 3 大类。工业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中等转化糖浆,其 DE,值为 30%~50%,其中 DE 值为 42%左右的又称为标准葡萄糖浆。高转化糖浆 DE!值在 50%~70%,低转化糖浆 DE 值 30%以下。不同 DE 值的液体葡萄糖在性能方面有一定差异, 因此不同用途可选择不同水解程度的淀粉糖。 2 葡萄糖:是淀粉经酸或酶完全水解的产物,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所得葡萄糖产品 的纯度也不同,一般可分为结晶葡萄糖和全糖两类,其中葡萄糖占干物质的 95%~97%, 其余为少量因水解不完全而剩下的低聚糖,将所得的糖化液用活性炭脱色,再流经离子交换 树脂柱,除去无机物等杂质,便得到了无色、纯度高的精制糖化液。将此精制糖化液浓缩
在结晶罐冷却结晶,得含水α一葡萄糖结晶产品;在真空罐中于较高温度下结晶,得到无水 β一葡萄糖结晶产品;在真空罐中结晶,得无水α一葡萄糖结晶产品。 3 果葡糖浆:如果把精制的葡萄糖液流经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柱,使其中葡萄糖一部 分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变成其异构体果糖,得到糖分组成主要为果糖和葡萄糖的糖浆,再经 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精制,浓缩得到无色透明的果葡糖浆产品。这种产品的质量分数为 71%,糖分组成为果糖 42%(干基计),葡萄糖 53 %,低聚糖 5%,这是国际上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大量生产的果葡糖浆产品,甜度等于蔗糖,但风味更好,被称为第一代果葡 糖浆产品。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世界上研究成功用无机分子筛分离果糖和葡萄糖技术,将第 一代产品用分子筛模拟移动床分离,得果糖含量达 94%的糖液,再与适量的第一代产品混 合,得果糖含量分别为 55%和 90 %两种产品。甜度高过蔗糖分别为蔗糖甜度的 1.1 倍和 1.4 倍,也被称为第二、第三代产品。第二代产品的质量分数为 77%,果糖 55%(干基计), 葡萄糖 40%,低聚糖 5%。第三代产品的质量分数为 80%,果糖 90%(干基计),葡萄糖 7%, 低聚糖 3%。 4 麦芽糖浆:是以淀粉为原料,经酶或酸结合法水解制成的一种淀粉糖浆,和液体葡 萄糖相比,麦芽糖浆中葡萄糖含量较低(一般在 10%以下),而麦芽糖含量较高(一般在 40%~90%),按制法和麦芽糖含量不同可分别称为饴糖、高麦芽糖浆、超高麦芽糖浆等, 其糖分组成主要是麦芽糖、糊精和低聚糖。 二、淀粉糖的性质 不同淀粉糖产品在许多性质方面存在差别,如甜度、黏度、胶黏性、增稠性、吸潮性和 保潮性,渗透压力和食品保藏性、颜色稳定性、焦化性、发酵性、还原性、防止蔗糖结晶性、 泡沫稳定性等等。这些性质与淀粉糖的应用密切相关,不同的用途,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淀 粉糖品。下面简单的叙述淀粉糖的有关特性。 1 甜度 甜度是糖类的重要性质,但影响甜度的因素很多,特别是浓度。浓度增加,甜度增高, 但增高程度不同糖类之间存在差别,葡萄糖溶液甜度随浓度增高的程度大于蔗糖,在较低的 浓度,葡萄糖的甜度低于蔗糖,但随浓度的增高差别减小,当含量达到 40%以上两者的甜 度相等(表 6—1)。淀粉糖浆的甜度随转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此外,不同糖品混合使用有 相互提高的效果。下面是几种糖类的甜度。 表 6-1 几种糖类的相对甜度 糖类名称 相对甜度 糖类名称 相对甜度 蔗糖 1.0 果葡糖浆(42 型) 1.0 葡萄糖 0.7 淀粉糖浆(DE 值 42) 0.5 果糖 1.5 淀粉糖浆(DE 值 70) 0.8 麦芽糖 0.5 2 溶解度 各种糖的溶解度不相同,果糖最高,其次是蔗糖、葡萄糖。葡萄糖的溶解度较低,在室 温下浓度约为 50%,过高的浓度则葡萄糖结晶析出。为防止有结晶析出,工业上储存葡萄 糖溶液需要控制葡萄糖含量 42%(干物质)以下,高转化糖浆的糖分组成保持葡萄糖 35%~ 40%,麦芽糖 35%~40%,果葡糖浆(转化率 42%)的质量分数一般为 71%。 3 结晶性质 蔗糖易于结晶,晶体能生长很大。葡萄糖也容易结晶,但晶体细小。果糖难结晶。淀粉
在结晶罐冷却结晶,得含水α一葡萄糖结晶产品;在真空罐中于较高温度下结晶,得到无水 β一葡萄糖结晶产品;在真空罐中结晶,得无水α一葡萄糖结晶产品。 3 果葡糖浆:如果把精制的葡萄糖液流经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柱,使其中葡萄糖一部 分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变成其异构体果糖,得到糖分组成主要为果糖和葡萄糖的糖浆,再经 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精制,浓缩得到无色透明的果葡糖浆产品。这种产品的质量分数为 71%,糖分组成为果糖 42%(干基计),葡萄糖 53 %,低聚糖 5%,这是国际上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大量生产的果葡糖浆产品,甜度等于蔗糖,但风味更好,被称为第一代果葡 糖浆产品。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世界上研究成功用无机分子筛分离果糖和葡萄糖技术,将第 一代产品用分子筛模拟移动床分离,得果糖含量达 94%的糖液,再与适量的第一代产品混 合,得果糖含量分别为 55%和 90 %两种产品。甜度高过蔗糖分别为蔗糖甜度的 1.1 倍和 1.4 倍,也被称为第二、第三代产品。第二代产品的质量分数为 77%,果糖 55%(干基计), 葡萄糖 40%,低聚糖 5%。第三代产品的质量分数为 80%,果糖 90%(干基计),葡萄糖 7%, 低聚糖 3%。 4 麦芽糖浆:是以淀粉为原料,经酶或酸结合法水解制成的一种淀粉糖浆,和液体葡 萄糖相比,麦芽糖浆中葡萄糖含量较低(一般在 10%以下),而麦芽糖含量较高(一般在 40%~90%),按制法和麦芽糖含量不同可分别称为饴糖、高麦芽糖浆、超高麦芽糖浆等, 其糖分组成主要是麦芽糖、糊精和低聚糖。 二、淀粉糖的性质 不同淀粉糖产品在许多性质方面存在差别,如甜度、黏度、胶黏性、增稠性、吸潮性和 保潮性,渗透压力和食品保藏性、颜色稳定性、焦化性、发酵性、还原性、防止蔗糖结晶性、 泡沫稳定性等等。这些性质与淀粉糖的应用密切相关,不同的用途,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淀 粉糖品。下面简单的叙述淀粉糖的有关特性。 1 甜度 甜度是糖类的重要性质,但影响甜度的因素很多,特别是浓度。浓度增加,甜度增高, 但增高程度不同糖类之间存在差别,葡萄糖溶液甜度随浓度增高的程度大于蔗糖,在较低的 浓度,葡萄糖的甜度低于蔗糖,但随浓度的增高差别减小,当含量达到 40%以上两者的甜 度相等(表 6—1)。淀粉糖浆的甜度随转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此外,不同糖品混合使用有 相互提高的效果。下面是几种糖类的甜度。 表 6-1 几种糖类的相对甜度 糖类名称 相对甜度 糖类名称 相对甜度 蔗糖 1.0 果葡糖浆(42 型) 1.0 葡萄糖 0.7 淀粉糖浆(DE 值 42) 0.5 果糖 1.5 淀粉糖浆(DE 值 70) 0.8 麦芽糖 0.5 2 溶解度 各种糖的溶解度不相同,果糖最高,其次是蔗糖、葡萄糖。葡萄糖的溶解度较低,在室 温下浓度约为 50%,过高的浓度则葡萄糖结晶析出。为防止有结晶析出,工业上储存葡萄 糖溶液需要控制葡萄糖含量 42%(干物质)以下,高转化糖浆的糖分组成保持葡萄糖 35%~ 40%,麦芽糖 35%~40%,果葡糖浆(转化率 42%)的质量分数一般为 71%。 3 结晶性质 蔗糖易于结晶,晶体能生长很大。葡萄糖也容易结晶,但晶体细小。果糖难结晶。淀粉
糖浆是葡萄糖、低聚糖和糊精的混合物,不能结晶,并能防止蔗糖结晶。糖的这种结晶性质 与其应用有关。例如,硬糖果制造中,单独使用蔗糖,熬煮到水分 1.5%以下,冷却后, 蔗糖结晶,破裂,不能得到坚韧、透明的产品。若添加部分淀粉糖浆可防止蔗糖结晶,防止 产品储存过程中返砂,淀粉糖浆中的糊精,还能增加糖果的韧性、强度和黏性,使糖果不易 破碎,此外,淀粉糖浆的甜度较低,有冲淡蔗糖甜度的效果,使产品甜味温和。 4 吸湿性和保湿性 不同种类食品对于糖吸湿性和保湿性的要求不同。例如,硬糖果需要吸湿性低,避免遇 潮湿天气吸收水分导致溶化,所以宜选用蔗糖、低转化或中转化糖浆为好。转化糖和果葡糖 浆含有吸湿性强的果糖,不宜使用。但软糖果则需要保持一定的水分,面包、糕点类食品也 需要保持松软,应使用高转化糖浆和果葡糖浆为宜。果糖的吸湿性是各种糖中最高的。 5 渗透压力 较高浓度的糖液能抑制许多微生物的生长,这是由于糖液的渗透压力使微生物菌体内的 水分被吸走,生长受到抑制。不同糖类的渗透压力不同,单糖的渗透压力约为二糖的两倍, 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力和食品保藏效果,果葡糖浆的糖分组成为葡萄 糖和果糖,渗透压力也较高,淀粉糖浆是多种糖的混合物,渗透压力随转化程度的增加而升 高。此外,糖液的渗透压力还与浓度有关,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加。 6 黏度 葡萄糖和果糖的黏度较蔗糖低,淀粉糖浆的黏度较高,但随转化度的增高而降低。利用 淀粉糖浆的高黏度,可应用于多种食品中,提高产品的稠度和可口性。 7 化学稳定性 葡萄糖、果糖和淀粉糖浆都具有还原性,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化学稳定性低,受热易分 解生成有色物质,也容易与蛋白质类含氮物质起羰氨反应生成有色物质。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化学稳定性高,但在 pH 值 9 以上受热易分解产生有色物质。食品一 般是偏酸性的,淀粉糖在酸性条件下稳定。 8 发酵性 酵母能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等,但不能发酵较高的低聚糖和糊精。有的食 品需要发酵,如面包、糕点等;有的食品不需要发酵,如蜜饯、果酱等。淀粉糖浆的发酵糖 分为葡萄糖和麦芽糖,且随转化程度而增高。生产面包类发酵食品应用发酵糖分高的高转化 糖浆和葡萄糖为好。 第二节 淀粉糖的酸糖化工艺 淀粉在酸或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其水解最终产物随所用的催化剂种类而 异。在酸作用下,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在淀粉酶作用下,随酶的种类不同而产物 各异。 一、酸糖化机理 淀粉乳加入稀酸后加热,经糊化、溶解,进而葡萄糖苷链裂解,形成各种聚合度的糖类 混合溶液。在稀溶液的情况下,最终将全部变成葡萄糖。在此,酸仅起催化作用。淀粉的酸 水解反应可由化学式简示于下: (C6H10O5)n + nH2O nC6H12O6
糖浆是葡萄糖、低聚糖和糊精的混合物,不能结晶,并能防止蔗糖结晶。糖的这种结晶性质 与其应用有关。例如,硬糖果制造中,单独使用蔗糖,熬煮到水分 1.5%以下,冷却后, 蔗糖结晶,破裂,不能得到坚韧、透明的产品。若添加部分淀粉糖浆可防止蔗糖结晶,防止 产品储存过程中返砂,淀粉糖浆中的糊精,还能增加糖果的韧性、强度和黏性,使糖果不易 破碎,此外,淀粉糖浆的甜度较低,有冲淡蔗糖甜度的效果,使产品甜味温和。 4 吸湿性和保湿性 不同种类食品对于糖吸湿性和保湿性的要求不同。例如,硬糖果需要吸湿性低,避免遇 潮湿天气吸收水分导致溶化,所以宜选用蔗糖、低转化或中转化糖浆为好。转化糖和果葡糖 浆含有吸湿性强的果糖,不宜使用。但软糖果则需要保持一定的水分,面包、糕点类食品也 需要保持松软,应使用高转化糖浆和果葡糖浆为宜。果糖的吸湿性是各种糖中最高的。 5 渗透压力 较高浓度的糖液能抑制许多微生物的生长,这是由于糖液的渗透压力使微生物菌体内的 水分被吸走,生长受到抑制。不同糖类的渗透压力不同,单糖的渗透压力约为二糖的两倍, 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力和食品保藏效果,果葡糖浆的糖分组成为葡萄 糖和果糖,渗透压力也较高,淀粉糖浆是多种糖的混合物,渗透压力随转化程度的增加而升 高。此外,糖液的渗透压力还与浓度有关,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加。 6 黏度 葡萄糖和果糖的黏度较蔗糖低,淀粉糖浆的黏度较高,但随转化度的增高而降低。利用 淀粉糖浆的高黏度,可应用于多种食品中,提高产品的稠度和可口性。 7 化学稳定性 葡萄糖、果糖和淀粉糖浆都具有还原性,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化学稳定性低,受热易分 解生成有色物质,也容易与蛋白质类含氮物质起羰氨反应生成有色物质。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化学稳定性高,但在 pH 值 9 以上受热易分解产生有色物质。食品一 般是偏酸性的,淀粉糖在酸性条件下稳定。 8 发酵性 酵母能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等,但不能发酵较高的低聚糖和糊精。有的食 品需要发酵,如面包、糕点等;有的食品不需要发酵,如蜜饯、果酱等。淀粉糖浆的发酵糖 分为葡萄糖和麦芽糖,且随转化程度而增高。生产面包类发酵食品应用发酵糖分高的高转化 糖浆和葡萄糖为好。 第二节 淀粉糖的酸糖化工艺 淀粉在酸或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其水解最终产物随所用的催化剂种类而 异。在酸作用下,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在淀粉酶作用下,随酶的种类不同而产物 各异。 一、酸糖化机理 淀粉乳加入稀酸后加热,经糊化、溶解,进而葡萄糖苷链裂解,形成各种聚合度的糖类 混合溶液。在稀溶液的情况下,最终将全部变成葡萄糖。在此,酸仅起催化作用。淀粉的酸 水解反应可由化学式简示于下: (C6H10O5)n + nH2O nC6H12O6
在淀粉的水解过程中,颗粒结晶结构被破坏。α一 1,4 糖甙键和α一 1,6 糖甙键被水 解生成葡萄糖,而α一 1,4 糖甙键的水解速度大于α一 1,6 糖甙键。 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受酸和热的催化作用,又发生复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复合反应是 葡萄糖分子通过α一 1,6 键结合生成异麦芽糖、龙胆二糖、潘糖和其他具有α-1,6 键的 低聚糖类。复合糖可再次经水解转变成葡萄糖,此反应是可逆的。分解反应是葡萄糖分解成 5L 羟甲基糠醛、有机酸和有色物质等。葡萄糖的复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简示于下如图 6—1 所 示: 淀粉——葡萄糖 龙胆二糖和其他低聚糖 ↓ 5-羟甲基糠醛——有色聚合物 ↓ 甲酸和其他有机酸 图 6—1 葡萄糖的复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在糖化过程中,水解、复合和分解 3 种化学反应同时发生,而水解反应是主要的。复合 与分解反应是次要的,且对糖浆生产是不利的,降低了产品的收得率,增加了糖液精制的困 难,所以要尽可能降低这两种反应。 二 、影响酸糖化的因素 1 酸的种类和浓度 由于各种酸的电离常数不同,虽摩尔数相同,但 H +浓度不同,因而水解能力不同。若以 盐酸的水解力为 100,则硫酸为 50.35,草酸为 20.42,亚硫酸为 4.82,醋酸为 6.8。 因此淀粉糖工业常用盐酸来水解淀粉。盐酸水解,用碳酸钠中和,生成的氯化钠存在于 糖液中,若生成大量的氯化钠,就会增加灰分和咸味,且盐酸对设备的腐蚀性很大,对葡萄 糖的复合反应催化作用也强。 硫酸催化效率仅次于盐酸,用硫酸水解后,经石灰中和,生成的硫酸钙沉淀在过滤时大 部分可除去,但它仍具有一定的溶解度,会有少量溶于糖液中,在糖液蒸发时,形成结垢, 影响蒸发效率,且糖浆在储存中,硫酸钙会慢慢析出而变混浊,因此,工业上很少使用硫酸。 草酸虽然催化效率不高,但生成的草酸钙不溶于水,过滤时可全部除去,而且可减少葡 萄糖的复合分解反应,糖液的色泽较浅,不过草酸价格贵,因此,工业上也较少采用。 酸水解时,生产上常控制糖化液 pH 值为 1.5~2.5。同一种酸,浓度增大,能增进水 解作用,但两者之间并不表现为等比例关系,因此,酸的浓度就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不良 后果。 2 淀粉乳浓度 酸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在酸和热的作用下,会发生复合和分解反应,影响葡萄 糖的产率和增加糖化液精制的困难。所以生产上要尽可能降低这两种副反应,有效的方法是 通过调节淀粉乳的浓度来控制,生产淀粉糖浆一般淀粉乳浓度控制在 22~24 波美度,结晶 葡萄糖则为 12~14 波美度。淀粉乳浓度越高,水解糖液中葡萄糖浓度越大,葡萄糖的复合 分解反应就强烈,生成龙胆二糖(苦味)和其他低聚糖也多,影响制品品质,降低葡萄糖产率; 但淀粉乳浓度太低,水解糖液中葡萄糖浓度也过低,设备利用率降低,蒸发浓缩耗能大。 3 温度、压力、时间 温度、压力、时间的增加均能增进水解作用,但过高温度、压力或过长时间,也会引起 不良后果。生产上对淀粉糖浆一般控制在 283~303 kPa,温度 142~145℃,时间 8~9 min; 结晶葡萄糖则采用 252~353 kPa,温度 138~147lC,时间 16~35 min
在淀粉的水解过程中,颗粒结晶结构被破坏。α一 1,4 糖甙键和α一 1,6 糖甙键被水 解生成葡萄糖,而α一 1,4 糖甙键的水解速度大于α一 1,6 糖甙键。 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受酸和热的催化作用,又发生复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复合反应是 葡萄糖分子通过α一 1,6 键结合生成异麦芽糖、龙胆二糖、潘糖和其他具有α-1,6 键的 低聚糖类。复合糖可再次经水解转变成葡萄糖,此反应是可逆的。分解反应是葡萄糖分解成 5L 羟甲基糠醛、有机酸和有色物质等。葡萄糖的复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简示于下如图 6—1 所 示: 淀粉——葡萄糖 龙胆二糖和其他低聚糖 ↓ 5-羟甲基糠醛——有色聚合物 ↓ 甲酸和其他有机酸 图 6—1 葡萄糖的复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在糖化过程中,水解、复合和分解 3 种化学反应同时发生,而水解反应是主要的。复合 与分解反应是次要的,且对糖浆生产是不利的,降低了产品的收得率,增加了糖液精制的困 难,所以要尽可能降低这两种反应。 二 、影响酸糖化的因素 1 酸的种类和浓度 由于各种酸的电离常数不同,虽摩尔数相同,但 H +浓度不同,因而水解能力不同。若以 盐酸的水解力为 100,则硫酸为 50.35,草酸为 20.42,亚硫酸为 4.82,醋酸为 6.8。 因此淀粉糖工业常用盐酸来水解淀粉。盐酸水解,用碳酸钠中和,生成的氯化钠存在于 糖液中,若生成大量的氯化钠,就会增加灰分和咸味,且盐酸对设备的腐蚀性很大,对葡萄 糖的复合反应催化作用也强。 硫酸催化效率仅次于盐酸,用硫酸水解后,经石灰中和,生成的硫酸钙沉淀在过滤时大 部分可除去,但它仍具有一定的溶解度,会有少量溶于糖液中,在糖液蒸发时,形成结垢, 影响蒸发效率,且糖浆在储存中,硫酸钙会慢慢析出而变混浊,因此,工业上很少使用硫酸。 草酸虽然催化效率不高,但生成的草酸钙不溶于水,过滤时可全部除去,而且可减少葡 萄糖的复合分解反应,糖液的色泽较浅,不过草酸价格贵,因此,工业上也较少采用。 酸水解时,生产上常控制糖化液 pH 值为 1.5~2.5。同一种酸,浓度增大,能增进水 解作用,但两者之间并不表现为等比例关系,因此,酸的浓度就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不良 后果。 2 淀粉乳浓度 酸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在酸和热的作用下,会发生复合和分解反应,影响葡萄 糖的产率和增加糖化液精制的困难。所以生产上要尽可能降低这两种副反应,有效的方法是 通过调节淀粉乳的浓度来控制,生产淀粉糖浆一般淀粉乳浓度控制在 22~24 波美度,结晶 葡萄糖则为 12~14 波美度。淀粉乳浓度越高,水解糖液中葡萄糖浓度越大,葡萄糖的复合 分解反应就强烈,生成龙胆二糖(苦味)和其他低聚糖也多,影响制品品质,降低葡萄糖产率; 但淀粉乳浓度太低,水解糖液中葡萄糖浓度也过低,设备利用率降低,蒸发浓缩耗能大。 3 温度、压力、时间 温度、压力、时间的增加均能增进水解作用,但过高温度、压力或过长时间,也会引起 不良后果。生产上对淀粉糖浆一般控制在 283~303 kPa,温度 142~145℃,时间 8~9 min; 结晶葡萄糖则采用 252~353 kPa,温度 138~147lC,时间 16~35 min
三、酸糖化工艺 1 间断糖化法 这种糖化方法是在一密闭的糖化罐内进行的,糖化进料前,首先开启糖化罐进汽阀门, 排除罐内冷空气。在罐压保持 0.03~O.05 MPa 的情况下,连续进料,为了使糖化均匀, 尽量缩短进料时间。进料完毕,迅速升压至规定压力,并立即快速放料,避免过度糖化。由 于间断糖化在放料过程中仍可继续进行糖化反应,为了避免过度糖化,其中间品的 DE 值要 比成品的 DE 值标准略低。 2 连续糖化 由于间断糖化操作麻烦,糖化不均匀,葡萄糖的复合、分解反应和糖液的转化程度控制 困难,又难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许多国家采用连续糖化技术。连续糖化分为直接加热 式和间接加热式两种。 1 ) 直接加热式 直接加热式的工艺过程是淀粉与水在一个贮槽内调配好,酸液在另一个槽内储存,然后 在淀粉乳调配罐内混合,调整浓度和酸度。利用定量泵输送淀粉乳,通过蒸汽喷射加热器升 温,并送至维持罐,流入蛇管反应器进行糖化反应,控制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流速,以完成 糖化过程。而后糖化液进入分离器闪急冷却。二次蒸汽急速排出,糖化液迅速至常压,冷却 到 100℃以下,再进入贮槽进行中和。 2 ) 间接加热式 间接加热式的工艺过程为:淀粉浆在配料罐内连续自动调节 pH 值,并用高压泵打人 3 套管式的管束糖化反应器内,被内外间接加热。反应一定时间后,经闪急冷却后中和。物料 在流动中可产生搅动效果,各部分受热均匀,糖化完全,糖化液颜色浅,有利于精制,热能 利用效率高。蒸汽耗量和脱色用活性炭比间断糖化法节约 第三节 淀粉的酶液化和酶糖化工艺 一、淀粉酶 淀粉的酶水解法是用专一性很强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相应的糖。在葡萄糖及淀粉糖浆 生产时应用α一淀粉酶与糖化酶(葡萄糖苷酶)的协同作用,前者将高分子的淀粉割断为短链 糊精,后者便迅速地把短链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同理,生产饴糖时,则用α一淀粉酶与β一 淀粉酶配合,α一淀粉酶转变的短链糊精被β一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 1 α-淀粉酶 1)作用点: α一淀粉酶属内切型淀粉酶,它作用于淀粉时从淀粉分子内部以随机的方 式切断α一 1,4 糖苷键,但水解位于分子中间的α一 1,4 键的概率高于位于分子末端的α 一 1,4 键,a 一淀粉酶不能水解支链淀粉中的α一 1,6 键,也不能水解相邻分支点的α一 1,4 键;不能水解麦芽糖,但可水解麦芽三糖及以上的含α一 1,4 键的麦芽低聚糖。由于 在其水解产物中,还原性末端葡萄糖分子中 C,的构型为α一型,故称为α一淀粉酶。 α一淀粉酶作用于直链淀粉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速度较快,能将直链淀粉 全部水解为麦芽糖、麦芽三糖及直链麦芽低聚糖;第二阶段速度很慢,如酶量充分,最终将 麦芽三糖和麦芽低聚糖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α一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时,可任意水解α 一 1,4 键,不能水解α一 1,6 键及相邻的α一 1,4 键,但可越过分支点继续水解α一 1, 4 键,最终水解产物中除葡萄糖、麦芽糖外还有一系列带有α一 1,6 键的极限糊精,不同
三、酸糖化工艺 1 间断糖化法 这种糖化方法是在一密闭的糖化罐内进行的,糖化进料前,首先开启糖化罐进汽阀门, 排除罐内冷空气。在罐压保持 0.03~O.05 MPa 的情况下,连续进料,为了使糖化均匀, 尽量缩短进料时间。进料完毕,迅速升压至规定压力,并立即快速放料,避免过度糖化。由 于间断糖化在放料过程中仍可继续进行糖化反应,为了避免过度糖化,其中间品的 DE 值要 比成品的 DE 值标准略低。 2 连续糖化 由于间断糖化操作麻烦,糖化不均匀,葡萄糖的复合、分解反应和糖液的转化程度控制 困难,又难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许多国家采用连续糖化技术。连续糖化分为直接加热 式和间接加热式两种。 1 ) 直接加热式 直接加热式的工艺过程是淀粉与水在一个贮槽内调配好,酸液在另一个槽内储存,然后 在淀粉乳调配罐内混合,调整浓度和酸度。利用定量泵输送淀粉乳,通过蒸汽喷射加热器升 温,并送至维持罐,流入蛇管反应器进行糖化反应,控制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流速,以完成 糖化过程。而后糖化液进入分离器闪急冷却。二次蒸汽急速排出,糖化液迅速至常压,冷却 到 100℃以下,再进入贮槽进行中和。 2 ) 间接加热式 间接加热式的工艺过程为:淀粉浆在配料罐内连续自动调节 pH 值,并用高压泵打人 3 套管式的管束糖化反应器内,被内外间接加热。反应一定时间后,经闪急冷却后中和。物料 在流动中可产生搅动效果,各部分受热均匀,糖化完全,糖化液颜色浅,有利于精制,热能 利用效率高。蒸汽耗量和脱色用活性炭比间断糖化法节约 第三节 淀粉的酶液化和酶糖化工艺 一、淀粉酶 淀粉的酶水解法是用专一性很强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相应的糖。在葡萄糖及淀粉糖浆 生产时应用α一淀粉酶与糖化酶(葡萄糖苷酶)的协同作用,前者将高分子的淀粉割断为短链 糊精,后者便迅速地把短链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同理,生产饴糖时,则用α一淀粉酶与β一 淀粉酶配合,α一淀粉酶转变的短链糊精被β一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 1 α-淀粉酶 1)作用点: α一淀粉酶属内切型淀粉酶,它作用于淀粉时从淀粉分子内部以随机的方 式切断α一 1,4 糖苷键,但水解位于分子中间的α一 1,4 键的概率高于位于分子末端的α 一 1,4 键,a 一淀粉酶不能水解支链淀粉中的α一 1,6 键,也不能水解相邻分支点的α一 1,4 键;不能水解麦芽糖,但可水解麦芽三糖及以上的含α一 1,4 键的麦芽低聚糖。由于 在其水解产物中,还原性末端葡萄糖分子中 C,的构型为α一型,故称为α一淀粉酶。 α一淀粉酶作用于直链淀粉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速度较快,能将直链淀粉 全部水解为麦芽糖、麦芽三糖及直链麦芽低聚糖;第二阶段速度很慢,如酶量充分,最终将 麦芽三糖和麦芽低聚糖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α一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时,可任意水解α 一 1,4 键,不能水解α一 1,6 键及相邻的α一 1,4 键,但可越过分支点继续水解α一 1, 4 键,最终水解产物中除葡萄糖、麦芽糖外还有一系列带有α一 1,6 键的极限糊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