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的α一淀粉酶生成的极限糊精结构和大小不尽相同。 2)酶源 来源于芽孢杆菌的α一淀粉酶水解淀粉分子中的α一 1,4 键时,最初速度 很快,淀粉分子急速减小,淀粉浆黏度迅速下降,工业上称之为“液化”。随后,水解速度 变慢,分子继续断裂、变小,产物的还原性也逐渐增高,用碘液检验时,淀粉遇碘变蓝色, 糊精随分子由大至小,分别呈紫、红和棕色,到糊精分子小到一定程度(聚合度小于 6 个葡 萄糖单位时)就不起碘色反应,因此实际生产中,可用碘液来检验α一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 程度。 3)酶的性质 α一淀粉酶较耐热,但不同来源的α一淀粉酶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和 最适反应温度。目前市售酶制剂中,以地衣芽孢杆菌所产α一淀粉酶耐热性最高,其最适反 应温度达 95℃左右,瞬间可达 105~110℃,因此该酶又称耐高温淀粉酶。由枯草杆菌所产 生的α一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为 70℃,称为中温淀粉酶。来源于真菌的α一淀粉酶,最 适反应温度仅为 55℃左右,为非耐热性α一淀粉酶,一般作为糖化酶使用。 一般而言,工业生产用α一淀粉酶均不耐酸,当 pH 值低于 4.5 时,活力基本消失。在 pH 值为 5.O~8.0 之间较稳定,最适 pH 值为 5.5~6.5。不同来源的α一淀粉酶在此范 围内略有差异。 不同来源的α一淀粉酶均含有钙离子,钙与酶分子结合紧密,钙能保持酶分子最适空间 构象,使酶具有最高活力和最大稳定性。钙盐对细菌α一淀粉酶的热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 液化操作时,可在淀粉乳中加少量 Ca2+,对α一淀粉酶有保护作用,可增强其耐热力至 90~C 以上,因此最适液化温度为 85~90℃. 2 β-淀粉酶 1)作用点: B-淀粉酶是一种外切型淀粉酶,它作用于淀粉时从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 开相隔的β一 1,4 键,顺次将它分解为两个葡萄糖基,同时发生尔登转化作用,最终产物 全是 B 一麦芽糖。所以也称麦芽糖酶。β-淀粉酶能将直链淀粉全部分解,如淀粉分子由偶 数个葡萄糖单位组成,最终水解产物全部为麦芽糖;如淀粉分子由奇数个葡萄糖单位组成, 则最终α水解产物除麦芽糖外,还有少量葡萄糖。但β一淀粉酶不能水解支链淀粉的α一 1, 6 键,也不能跨过分支点继续水解,故水解支链淀粉是不完全的,残留下β一极限糊精。β 一淀粉酶水解淀粉时,由于从分子末端开始,总有大分子存在,因此黏度下降慢,不能作为 糖化酶使用;而β一淀粉酶水解淀粉水解产物如麦芽糖、麦芽低聚糖时,水解速度很快,可 作为糖化酶使用。 β淀粉酶活性中心含有巯基(一 SH),因此,一些氧化剂、重金属离子以及巯基试剂均 可使其失活,而还原性的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对其有保护作用。 2)酶源:β一淀粉酶以大麦芽及麸皮中含量最丰富。 3)性质:最适 PH 5.0-5.4 最适温度 60℃ 3 糖化酶(葡萄糖淀粉酶) 1)作用点: 糖化酶(葡萄糖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是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 依次水解α一 1,4 葡萄糖苷键,顺次切下每个葡萄糖单位,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淀粉酶专一性差,除水解α一 1,4 葡萄糖苷键外,还能水解。α一 1,6 键和α 一 1,3 键,但后两种键的水解速度较慢,由于该酶作用于淀粉糊时,糖液黏度下降较慢, 还原能力上升很快,所以又称糖化酶,不同微生物来源的糖化酶对淀粉的水解能力也有较大 区别。 2)酶原和性质: 不同来源的葡萄糖淀粉酶在糖化的最适温度和 pH 值上存在一定的差 异。其中,黑曲霉为 55~60℃,pH 值 3.5~5.O;根霉 50~55℃,pH 值 4.5~5.5;拟
来源的α一淀粉酶生成的极限糊精结构和大小不尽相同。 2)酶源 来源于芽孢杆菌的α一淀粉酶水解淀粉分子中的α一 1,4 键时,最初速度 很快,淀粉分子急速减小,淀粉浆黏度迅速下降,工业上称之为“液化”。随后,水解速度 变慢,分子继续断裂、变小,产物的还原性也逐渐增高,用碘液检验时,淀粉遇碘变蓝色, 糊精随分子由大至小,分别呈紫、红和棕色,到糊精分子小到一定程度(聚合度小于 6 个葡 萄糖单位时)就不起碘色反应,因此实际生产中,可用碘液来检验α一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 程度。 3)酶的性质 α一淀粉酶较耐热,但不同来源的α一淀粉酶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和 最适反应温度。目前市售酶制剂中,以地衣芽孢杆菌所产α一淀粉酶耐热性最高,其最适反 应温度达 95℃左右,瞬间可达 105~110℃,因此该酶又称耐高温淀粉酶。由枯草杆菌所产 生的α一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为 70℃,称为中温淀粉酶。来源于真菌的α一淀粉酶,最 适反应温度仅为 55℃左右,为非耐热性α一淀粉酶,一般作为糖化酶使用。 一般而言,工业生产用α一淀粉酶均不耐酸,当 pH 值低于 4.5 时,活力基本消失。在 pH 值为 5.O~8.0 之间较稳定,最适 pH 值为 5.5~6.5。不同来源的α一淀粉酶在此范 围内略有差异。 不同来源的α一淀粉酶均含有钙离子,钙与酶分子结合紧密,钙能保持酶分子最适空间 构象,使酶具有最高活力和最大稳定性。钙盐对细菌α一淀粉酶的热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 液化操作时,可在淀粉乳中加少量 Ca2+,对α一淀粉酶有保护作用,可增强其耐热力至 90~C 以上,因此最适液化温度为 85~90℃. 2 β-淀粉酶 1)作用点: B-淀粉酶是一种外切型淀粉酶,它作用于淀粉时从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 开相隔的β一 1,4 键,顺次将它分解为两个葡萄糖基,同时发生尔登转化作用,最终产物 全是 B 一麦芽糖。所以也称麦芽糖酶。β-淀粉酶能将直链淀粉全部分解,如淀粉分子由偶 数个葡萄糖单位组成,最终水解产物全部为麦芽糖;如淀粉分子由奇数个葡萄糖单位组成, 则最终α水解产物除麦芽糖外,还有少量葡萄糖。但β一淀粉酶不能水解支链淀粉的α一 1, 6 键,也不能跨过分支点继续水解,故水解支链淀粉是不完全的,残留下β一极限糊精。β 一淀粉酶水解淀粉时,由于从分子末端开始,总有大分子存在,因此黏度下降慢,不能作为 糖化酶使用;而β一淀粉酶水解淀粉水解产物如麦芽糖、麦芽低聚糖时,水解速度很快,可 作为糖化酶使用。 β淀粉酶活性中心含有巯基(一 SH),因此,一些氧化剂、重金属离子以及巯基试剂均 可使其失活,而还原性的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对其有保护作用。 2)酶源:β一淀粉酶以大麦芽及麸皮中含量最丰富。 3)性质:最适 PH 5.0-5.4 最适温度 60℃ 3 糖化酶(葡萄糖淀粉酶) 1)作用点: 糖化酶(葡萄糖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是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 依次水解α一 1,4 葡萄糖苷键,顺次切下每个葡萄糖单位,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淀粉酶专一性差,除水解α一 1,4 葡萄糖苷键外,还能水解。α一 1,6 键和α 一 1,3 键,但后两种键的水解速度较慢,由于该酶作用于淀粉糊时,糖液黏度下降较慢, 还原能力上升很快,所以又称糖化酶,不同微生物来源的糖化酶对淀粉的水解能力也有较大 区别。 2)酶原和性质: 不同来源的葡萄糖淀粉酶在糖化的最适温度和 pH 值上存在一定的差 异。其中,黑曲霉为 55~60℃,pH 值 3.5~5.O;根霉 50~55℃,pH 值 4.5~5.5;拟
内孢霉为 50℃,pH 值 4·8~5·0。糖化时间根据相应淀粉糖质量指标中 DE 值的要求而定, 一般为 12~48 h;糖化温度一般采用 55℃以上可避免长时间保温过程中细菌的生长;糖化 pH 值一般为弱酸性,不易生成有色物质,有利于提高糖化液的质量。 4 脱支酶 脱支酶是水解支链淀粉、糖原等大分子化合物中α一 1,6 糖苷键的酶,脱支酶可分为 直接脱支酶和间接脱支酶两大类,前者可水解未经改性的支链淀粉或糖原中的α一 1,6 糖 苷键,后者仅可作用于经酶改性的支链淀粉或糖原,这里仅讨论直接脱支酶。 根据水解底物专一性的不同,直接脱支酶可分为异淀粉酶和普鲁蓝酶两种。异淀粉酶只 能水解支链结构中的α一 1,6 糖苷键,不能水解直链结构中的α—l,6 糖苷键;普鲁蓝酶 不仅能水解支链结构中的 a 一 1,6 糖苷键,也能水解直链结构中的α-1,6 糖苷键,因此 它能水解含α一 1,6 糖苷键的葡萄糖聚合物。 脱支酶在淀粉制糖工业上的主要应用是和β一淀粉酶或葡萄糖淀粉酶协同糖化,提高淀 粉转化率,提高麦芽糖或葡萄糖得率。 二、液化 液化是使糊化后的淀粉发生部分水解,暴露出更多可被糖化酶作用的非还原性末端。它 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程度,使黏度大为降低,流动性增高,所以工 业上称为液化。酶液化和酶糖化的工艺称为双酶法或全酶法。液化也可用酸,酸液化和酶糖 化的工艺称为酸酶法。 由于淀粉颗粒的结晶性结构,淀粉糖化酶无法直接作用于生淀粉,必需加热生淀粉乳, 使淀粉颗粒吸水膨胀,并糊化,破坏其结晶结构,但糊化的淀粉乳黏度很大,流动性差,搅 拌困难,难以获得均匀的糊化结果,特别是在较高浓度和大量物料的情况下操作有困难。而 α一淀粉酶对于糊化的淀粉具有很强的催化水解作用,能很快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范围大小 的分子,黏度急速降低,流动性增高。此外,液化还可为下一步的糖化创造有利条件,糖化 使用的葡萄糖淀粉酶属于外酶,水解作用从底物分子的非还原尾端进行。在液化过程中,分 子被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范围的大小程度,底物分子数量增多,糖化酶作用的机会增多,有 利于糖化反应。 1 液化机理 液化使用α一淀粉酶,它能水解淀粉和其水解产物分子中的α一 1,4 糖苷键,使分子 断裂,黏度降低。α一淀粉酶属于内酶,水解从分子内部进行,不能水解支链淀粉的α一 1, 6 葡萄糖苷键,当α一淀粉酶水解淀粉切断α一 1,4 键时,淀粉分子支叉地位的α一 1,6 键仍然留在水解产物中,得到异麦芽糖和含有α一 1,6 键、聚合度为 3~4 的低聚糖和糊精。 但α一淀粉酶能越过α一 1,6 键继续水解α一 1,4 键,不过α一 1,6 键的存在,对于水 解速度有降低的影响,所以α一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的速度较直链淀粉慢。 国内常用的α一淀粉酶有由芽孢杆菌BF一7658产的液化型淀粉酶和由枯草杆菌产生的 细菌糖化型α一淀粉酶以及由霉菌产生的α一淀粉酶。因其来源不同,各种酶的性能和对淀 粉的水解效能亦各有差异。 2 液化程度 在液化过程中,淀粉糊化、水解成较小的分子,应当达到何种程度合适?葡萄糖淀粉酶 属于外酶,水解只能由底物分子的非还原尾端开始,底物分子越多,水解生成葡萄糖的机会 越多。但是,葡萄糖淀粉酶是先与底物分子生成络合结构,而后发生水解催化作用,这需要 底物分子的大小具有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生成这种络合结构,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宜。根据生
内孢霉为 50℃,pH 值 4·8~5·0。糖化时间根据相应淀粉糖质量指标中 DE 值的要求而定, 一般为 12~48 h;糖化温度一般采用 55℃以上可避免长时间保温过程中细菌的生长;糖化 pH 值一般为弱酸性,不易生成有色物质,有利于提高糖化液的质量。 4 脱支酶 脱支酶是水解支链淀粉、糖原等大分子化合物中α一 1,6 糖苷键的酶,脱支酶可分为 直接脱支酶和间接脱支酶两大类,前者可水解未经改性的支链淀粉或糖原中的α一 1,6 糖 苷键,后者仅可作用于经酶改性的支链淀粉或糖原,这里仅讨论直接脱支酶。 根据水解底物专一性的不同,直接脱支酶可分为异淀粉酶和普鲁蓝酶两种。异淀粉酶只 能水解支链结构中的α一 1,6 糖苷键,不能水解直链结构中的α—l,6 糖苷键;普鲁蓝酶 不仅能水解支链结构中的 a 一 1,6 糖苷键,也能水解直链结构中的α-1,6 糖苷键,因此 它能水解含α一 1,6 糖苷键的葡萄糖聚合物。 脱支酶在淀粉制糖工业上的主要应用是和β一淀粉酶或葡萄糖淀粉酶协同糖化,提高淀 粉转化率,提高麦芽糖或葡萄糖得率。 二、液化 液化是使糊化后的淀粉发生部分水解,暴露出更多可被糖化酶作用的非还原性末端。它 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程度,使黏度大为降低,流动性增高,所以工 业上称为液化。酶液化和酶糖化的工艺称为双酶法或全酶法。液化也可用酸,酸液化和酶糖 化的工艺称为酸酶法。 由于淀粉颗粒的结晶性结构,淀粉糖化酶无法直接作用于生淀粉,必需加热生淀粉乳, 使淀粉颗粒吸水膨胀,并糊化,破坏其结晶结构,但糊化的淀粉乳黏度很大,流动性差,搅 拌困难,难以获得均匀的糊化结果,特别是在较高浓度和大量物料的情况下操作有困难。而 α一淀粉酶对于糊化的淀粉具有很强的催化水解作用,能很快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范围大小 的分子,黏度急速降低,流动性增高。此外,液化还可为下一步的糖化创造有利条件,糖化 使用的葡萄糖淀粉酶属于外酶,水解作用从底物分子的非还原尾端进行。在液化过程中,分 子被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范围的大小程度,底物分子数量增多,糖化酶作用的机会增多,有 利于糖化反应。 1 液化机理 液化使用α一淀粉酶,它能水解淀粉和其水解产物分子中的α一 1,4 糖苷键,使分子 断裂,黏度降低。α一淀粉酶属于内酶,水解从分子内部进行,不能水解支链淀粉的α一 1, 6 葡萄糖苷键,当α一淀粉酶水解淀粉切断α一 1,4 键时,淀粉分子支叉地位的α一 1,6 键仍然留在水解产物中,得到异麦芽糖和含有α一 1,6 键、聚合度为 3~4 的低聚糖和糊精。 但α一淀粉酶能越过α一 1,6 键继续水解α一 1,4 键,不过α一 1,6 键的存在,对于水 解速度有降低的影响,所以α一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的速度较直链淀粉慢。 国内常用的α一淀粉酶有由芽孢杆菌BF一7658产的液化型淀粉酶和由枯草杆菌产生的 细菌糖化型α一淀粉酶以及由霉菌产生的α一淀粉酶。因其来源不同,各种酶的性能和对淀 粉的水解效能亦各有差异。 2 液化程度 在液化过程中,淀粉糊化、水解成较小的分子,应当达到何种程度合适?葡萄糖淀粉酶 属于外酶,水解只能由底物分子的非还原尾端开始,底物分子越多,水解生成葡萄糖的机会 越多。但是,葡萄糖淀粉酶是先与底物分子生成络合结构,而后发生水解催化作用,这需要 底物分子的大小具有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生成这种络合结构,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宜。根据生
产实践,淀粉在酶液化工序中水解到葡萄糖值 15~20 范围合适。水解超过此程度,不利于 糖化酶生成络合结构,影响催化效率,糖化液的最终葡萄糖值较低。 利用酸液化,情况与酶液化相似,在液化工序中需要控制水解程度在葡萄糖值 15~20 之间为宜,水解程度高,则影响糖化液的葡萄糖值降低;若液化到葡萄糖值 15 以下,液化 淀粉的凝沉性强,易于重新结合,对于过滤性质有不利的影响。 3 液化方法 液化方法有 3 种:升温液化法、高温液化法和喷射液化法。 1 ) 升温液化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液化方法。30%~40%的淀粉乳调节 pH 值为 6.0~6.5,加入 CaCl2 调节钙离子浓度到 O.01 mol/L,加入需要量的液化酶,在保持剧烈搅拌的情况下, 喷入蒸汽加热到 85~90℃,在此温度保持 30~60 min 达到需要的液化程度,加热至 100℃ 以终止酶反应,冷却至糖化温度。此法需要的设备和操作都简单,但因在升温糊化过程中, 黏度增加使搅拌不均匀,料液受热不均匀,致使液化不完全,液化效果差,并形成难于受酶 作用的不溶性淀粉粒,引起糖化后糖化液的过滤困难,过滤性质差。为改进这种缺点,液化 完后加热煮沸 10 min,谷类淀粉(如玉米)液化较困难,应加热到 140℃,保持几分钟。虽然 如此加热处理能改进过滤性质,但仍不及其他方法好。 2 ) 高温液化法 将淀粉乳调节好 pH 值和钙离子浓度,加入需要量的液化酶,用泵打经喷淋头引入液化 桶中约 90℃的热水中,淀粉受热糊化、液化,由桶的底部流出,进入保温桶中,于 90℃保 温约 40 min 或更长的时间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此法的设备和操作都比较简单,效果也不 差。缺点是淀粉不是同时受热,液化欠均匀,酶的利用也不完全,后加入的部分作用时间较 短。对于液化较困难的谷类淀粉(如玉米),液化后需要加热处理以凝结蛋白质类物质,改进 过滤性质。在 130℃加热液化 5~10 min 或在 150℃加热 1~1.5 min。 3 ) 喷射液化法 先通蒸气人喷射器预热到 80~90℃,用位移泵将淀粉乳打入,蒸气喷入淀粉乳的薄层, 引起糊化、液化。蒸气喷射产生的湍流使淀粉受热快而均匀,黏度降低也快。液化的淀粉乳 由喷射器下方卸出,引入保温桶中在 85~90℃保温约 40 min,达到需要的液化程度。此法 的优点是液化效果好,蛋白质类杂质的凝结好,糖化液的过滤性质好,设备少,也适于连续 操作。马铃薯淀粉液化容易,可用 40%浓度;玉米淀粉液化较困难,以 27%~33%浓度为 宜,若浓度在 33 %以上,则需要提高用酶量两倍。 酸液化法的过滤性质好,但最终糖化程度低于酶液化法。酶液化法的糖化程度较高,但 过滤性质较差。为了利用酸和酶液化法的优点,有酸酶合并液化法,先用酸液化到葡萄糖值 约 4,再用酶液化到需要程度,经用酶糖化,糖化程度能达到葡萄糖值约 97,稍低于酶液化 法,但过滤性质好,与酸液化法相似。此法只能用管道设备连续进行,因为调节 pH 值、降 温和加液化酶的时间快,也避免回流。若不用管道设备,则由于低葡萄糖值淀粉液的黏度大, 凝沉性也强,过滤性质差。 三、糖化 在液化工序中,淀粉经α一淀粉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范围的较小分子产物,糖化是利 用葡萄糖淀粉酶进一步将这些产物水解成葡萄糖。纯淀粉通过完全水解,会增重,每 100 份淀粉完全水解能生成 lll 份葡萄糖,但现在工业生产技术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双酶法工
产实践,淀粉在酶液化工序中水解到葡萄糖值 15~20 范围合适。水解超过此程度,不利于 糖化酶生成络合结构,影响催化效率,糖化液的最终葡萄糖值较低。 利用酸液化,情况与酶液化相似,在液化工序中需要控制水解程度在葡萄糖值 15~20 之间为宜,水解程度高,则影响糖化液的葡萄糖值降低;若液化到葡萄糖值 15 以下,液化 淀粉的凝沉性强,易于重新结合,对于过滤性质有不利的影响。 3 液化方法 液化方法有 3 种:升温液化法、高温液化法和喷射液化法。 1 ) 升温液化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液化方法。30%~40%的淀粉乳调节 pH 值为 6.0~6.5,加入 CaCl2 调节钙离子浓度到 O.01 mol/L,加入需要量的液化酶,在保持剧烈搅拌的情况下, 喷入蒸汽加热到 85~90℃,在此温度保持 30~60 min 达到需要的液化程度,加热至 100℃ 以终止酶反应,冷却至糖化温度。此法需要的设备和操作都简单,但因在升温糊化过程中, 黏度增加使搅拌不均匀,料液受热不均匀,致使液化不完全,液化效果差,并形成难于受酶 作用的不溶性淀粉粒,引起糖化后糖化液的过滤困难,过滤性质差。为改进这种缺点,液化 完后加热煮沸 10 min,谷类淀粉(如玉米)液化较困难,应加热到 140℃,保持几分钟。虽然 如此加热处理能改进过滤性质,但仍不及其他方法好。 2 ) 高温液化法 将淀粉乳调节好 pH 值和钙离子浓度,加入需要量的液化酶,用泵打经喷淋头引入液化 桶中约 90℃的热水中,淀粉受热糊化、液化,由桶的底部流出,进入保温桶中,于 90℃保 温约 40 min 或更长的时间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此法的设备和操作都比较简单,效果也不 差。缺点是淀粉不是同时受热,液化欠均匀,酶的利用也不完全,后加入的部分作用时间较 短。对于液化较困难的谷类淀粉(如玉米),液化后需要加热处理以凝结蛋白质类物质,改进 过滤性质。在 130℃加热液化 5~10 min 或在 150℃加热 1~1.5 min。 3 ) 喷射液化法 先通蒸气人喷射器预热到 80~90℃,用位移泵将淀粉乳打入,蒸气喷入淀粉乳的薄层, 引起糊化、液化。蒸气喷射产生的湍流使淀粉受热快而均匀,黏度降低也快。液化的淀粉乳 由喷射器下方卸出,引入保温桶中在 85~90℃保温约 40 min,达到需要的液化程度。此法 的优点是液化效果好,蛋白质类杂质的凝结好,糖化液的过滤性质好,设备少,也适于连续 操作。马铃薯淀粉液化容易,可用 40%浓度;玉米淀粉液化较困难,以 27%~33%浓度为 宜,若浓度在 33 %以上,则需要提高用酶量两倍。 酸液化法的过滤性质好,但最终糖化程度低于酶液化法。酶液化法的糖化程度较高,但 过滤性质较差。为了利用酸和酶液化法的优点,有酸酶合并液化法,先用酸液化到葡萄糖值 约 4,再用酶液化到需要程度,经用酶糖化,糖化程度能达到葡萄糖值约 97,稍低于酶液化 法,但过滤性质好,与酸液化法相似。此法只能用管道设备连续进行,因为调节 pH 值、降 温和加液化酶的时间快,也避免回流。若不用管道设备,则由于低葡萄糖值淀粉液的黏度大, 凝沉性也强,过滤性质差。 三、糖化 在液化工序中,淀粉经α一淀粉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范围的较小分子产物,糖化是利 用葡萄糖淀粉酶进一步将这些产物水解成葡萄糖。纯淀粉通过完全水解,会增重,每 100 份淀粉完全水解能生成 lll 份葡萄糖,但现在工业生产技术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双酶法工
艺的现在水平,每 100 份纯淀粉只能生成 105~108 份葡萄糖,这是因为有水解不完全的剩 余物和复合产物如低聚糖和糊精等存在。如果在糖化时采取多酶协同作用的方法,例如除葡 萄糖淀粉酶以外,再加上异淀粉酶或普鲁蓝酶并用,能使淀粉水解率提高,且所得糖化液中 葡萄糖的百分率可达 99%以上。 双酶法生产葡萄糖工艺的现在水平,糖化 2 d 葡萄糖值达到 95~98。在糖化的初阶段, 速度快,第一天葡萄糖达到 90 以上,以后的糖化速度变慢。葡萄糖淀粉酶对于α一 1,6 糖苷键的水解速度慢。提高用酶量能加快糖化速度,但考虑到生产成本和复合反应,不能增 加过多。降低浓度能提高糖化程度,但考虑到蒸发费用,浓度也不能降低过多,一般采用浓 度约 30%。 1 糖化机理 糖化是利用葡萄糖淀粉酶从淀粉的非还原性尾端开始水解α一 1,4 葡萄糖苷键,使葡 萄糖单位逐个分离出来,从而产生葡萄糖。它也能将淀粉的水解初产物如糊精、麦芽糖和低 聚糖等水解产生 B 一葡萄糖。它作用于淀粉糊时,反应液的碘色反应消失很慢,糊化液的黏 度也下降较慢,但因酶解产物葡萄糖不断积累,淀粉糊的还原能力却上升很快,最后反应几 乎将淀粉 100%水解为葡萄糖。 葡萄糖淀粉酶不仅由于酶源不同造成对淀粉分解率有差异,即使是同一菌株产生的酶中 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糖化淀粉酶。如将黑曲菌产生的粗淀粉酶用酸处理,使其中的α一淀粉 酶破坏,然后用玉米淀粉吸附分级,获得易吸附于玉米淀粉的糖化型淀粉酶 I 及不吸附于玉 米淀粉的糖化型淀粉酶Ⅱ2 个分级,其中 I 能 100%地分解糊化过的糯米淀粉和较多的 a 一 1,6 键的糖原及 B 一界限糊精,而酶Ⅱ仅能分解 60%~70%的糯米淀粉,对于糖原及 B 一界 限糊精则难以分解。除了淀粉的分解率因酶源不同而有差异外,耐热性、耐酸性等性质也会 因酶源不同而有差异。 不同来源的葡萄糖淀粉酶在糖化的适宜温度和 pH 值也存在差别。例如曲霉糖化酶为 55~60℃,pH 值 3.5~5.0;根霉的糖化酶为 50~55℃,pH 值 4.5~5.5;拟内孢酶为 50℃,pH 值 4.8~5.O。 2 糖化操作 糖化操作比较简单,将淀粉液化液引入糖化桶中,调节到适当的温度和 pH 值,混入需 要量的糖化酶制剂,保持 2~3 d 达到最高的葡萄糖值,即得糖化液。糖化桶具有夹层,用 来通冷水或热水调节和保持温度,并具有搅拌器,保持适当的搅拌,避免发生局部温度不均 匀现象。 糖化的温度和 pH 值决定于所用糖化酶制剂的性质。曲霉一般用 60℃,pH 值 4.O~4.5, 根霉用 55℃,pH 值 5.O。根据酶的性质选用较高的温度,可使糖化速度较快,感染杂菌的 危险较小。选用较低的 pH 值,可使糖化液的色泽浅,易于脱色。加入糖化酶之前要注意先 将温度和 pH 值调节好,避免酶与不适当的温度和 pH 值接触,活力受影响。在糖化反应过程 中,pH 值稍有降低,可以调节 pH 值,也可将开始的 pH 值稍高一些。 达到最高的葡萄糖值以后,应当停止反应,否则,葡萄糖值趋向降低,这是因为葡萄糖 发生复合反应,一部分葡萄糖又重新结合生成异麦芽糖等复合糖类。这种反应在较高的酶浓 度和底物浓度的情况下更为显著。葡萄糖淀粉酶对于葡萄糖的复合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糖化液在 80℃,受热 20 min,酶活力全部消失。实际上不必单独加热,脱色过 程中即达到这种目的。活性炭脱色一般是在 80℃保持 30 min,酶活力同时消失。 提高用酶量,糖化速度快,最终葡萄糖值也增高,能缩短糖化时问。但提高有一定的限 度,过多反而引起复合反应严重,导致葡萄糖值降低
艺的现在水平,每 100 份纯淀粉只能生成 105~108 份葡萄糖,这是因为有水解不完全的剩 余物和复合产物如低聚糖和糊精等存在。如果在糖化时采取多酶协同作用的方法,例如除葡 萄糖淀粉酶以外,再加上异淀粉酶或普鲁蓝酶并用,能使淀粉水解率提高,且所得糖化液中 葡萄糖的百分率可达 99%以上。 双酶法生产葡萄糖工艺的现在水平,糖化 2 d 葡萄糖值达到 95~98。在糖化的初阶段, 速度快,第一天葡萄糖达到 90 以上,以后的糖化速度变慢。葡萄糖淀粉酶对于α一 1,6 糖苷键的水解速度慢。提高用酶量能加快糖化速度,但考虑到生产成本和复合反应,不能增 加过多。降低浓度能提高糖化程度,但考虑到蒸发费用,浓度也不能降低过多,一般采用浓 度约 30%。 1 糖化机理 糖化是利用葡萄糖淀粉酶从淀粉的非还原性尾端开始水解α一 1,4 葡萄糖苷键,使葡 萄糖单位逐个分离出来,从而产生葡萄糖。它也能将淀粉的水解初产物如糊精、麦芽糖和低 聚糖等水解产生 B 一葡萄糖。它作用于淀粉糊时,反应液的碘色反应消失很慢,糊化液的黏 度也下降较慢,但因酶解产物葡萄糖不断积累,淀粉糊的还原能力却上升很快,最后反应几 乎将淀粉 100%水解为葡萄糖。 葡萄糖淀粉酶不仅由于酶源不同造成对淀粉分解率有差异,即使是同一菌株产生的酶中 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糖化淀粉酶。如将黑曲菌产生的粗淀粉酶用酸处理,使其中的α一淀粉 酶破坏,然后用玉米淀粉吸附分级,获得易吸附于玉米淀粉的糖化型淀粉酶 I 及不吸附于玉 米淀粉的糖化型淀粉酶Ⅱ2 个分级,其中 I 能 100%地分解糊化过的糯米淀粉和较多的 a 一 1,6 键的糖原及 B 一界限糊精,而酶Ⅱ仅能分解 60%~70%的糯米淀粉,对于糖原及 B 一界 限糊精则难以分解。除了淀粉的分解率因酶源不同而有差异外,耐热性、耐酸性等性质也会 因酶源不同而有差异。 不同来源的葡萄糖淀粉酶在糖化的适宜温度和 pH 值也存在差别。例如曲霉糖化酶为 55~60℃,pH 值 3.5~5.0;根霉的糖化酶为 50~55℃,pH 值 4.5~5.5;拟内孢酶为 50℃,pH 值 4.8~5.O。 2 糖化操作 糖化操作比较简单,将淀粉液化液引入糖化桶中,调节到适当的温度和 pH 值,混入需 要量的糖化酶制剂,保持 2~3 d 达到最高的葡萄糖值,即得糖化液。糖化桶具有夹层,用 来通冷水或热水调节和保持温度,并具有搅拌器,保持适当的搅拌,避免发生局部温度不均 匀现象。 糖化的温度和 pH 值决定于所用糖化酶制剂的性质。曲霉一般用 60℃,pH 值 4.O~4.5, 根霉用 55℃,pH 值 5.O。根据酶的性质选用较高的温度,可使糖化速度较快,感染杂菌的 危险较小。选用较低的 pH 值,可使糖化液的色泽浅,易于脱色。加入糖化酶之前要注意先 将温度和 pH 值调节好,避免酶与不适当的温度和 pH 值接触,活力受影响。在糖化反应过程 中,pH 值稍有降低,可以调节 pH 值,也可将开始的 pH 值稍高一些。 达到最高的葡萄糖值以后,应当停止反应,否则,葡萄糖值趋向降低,这是因为葡萄糖 发生复合反应,一部分葡萄糖又重新结合生成异麦芽糖等复合糖类。这种反应在较高的酶浓 度和底物浓度的情况下更为显著。葡萄糖淀粉酶对于葡萄糖的复合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糖化液在 80℃,受热 20 min,酶活力全部消失。实际上不必单独加热,脱色过 程中即达到这种目的。活性炭脱色一般是在 80℃保持 30 min,酶活力同时消失。 提高用酶量,糖化速度快,最终葡萄糖值也增高,能缩短糖化时问。但提高有一定的限 度,过多反而引起复合反应严重,导致葡萄糖值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