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 任课教师:张霞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 课程代码:16051202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课时:32学时 分:2学分 适合对象: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占40%,平时占60% 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限选课,共32学时。犯罪心理学是研究 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 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 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犯罪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 过程和规律,为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和方法。 2、教学目的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了 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以及预防 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揭示犯罪心理 和犯罪行为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1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 任课教师:张霞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 课程代码:16051202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课 时:32 学时 学 分:2 学分 适合对象: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占 40%,平时占 60% 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限选课,共 32 学时。犯罪心理学是研究 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 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 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犯罪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 过程和规律,为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和方法。 2、教学目的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了 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以及预防、 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揭示犯罪心理 和犯罪行为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导论(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和现状。重点和难点是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了社会、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心 理学的犯罪概。 与刑法的犯罪概念有所不同。 (二)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2对犯罪人的理解 3.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必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颗,包括学科性质、对象、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犯罪心理 学理论研究的历中 (二)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理论,包括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三、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 (二)犯罪心理学与犯罪 (三)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五)犯罪心理学与法律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犯罪心理 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舞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研究 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 造罪犯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友观性原 (二)系统性原则 就是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进行研究 (三)理论联系 (四)伦理性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2 和现状。重点和难点是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了社会、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心 理学的犯罪概念与刑法的犯罪概念有所不同。 (二)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一门学科。 1.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2.对犯罪人的理解。 3.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必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犯罪心理 学理论研究的历史。 (二)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理论,包括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三、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 (二)犯罪心理学与犯罪 (三)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五)犯罪心理学与法律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研究 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 造罪犯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就是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进行研究 (三)理论联系实际 (四)伦理性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二)调查法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三)测验法 (四)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一)交叉时滞平面分析 (二)路轻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以问题为中心 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二)注意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一)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以科际整合的方式取代过去单打独斗的研究取向 神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注重实证研究 3.重视对犯罪人生理因素在决定违法犯罪行为上的研究 4,注重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刑事司法实践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 2 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3.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4.强调运用综合控制的方法预防犯罪心理 (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思考与实践 1.犯罪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2.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3 观察法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二)调查法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三)测验法 (四)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法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一)交叉时滞平面分析 (二)路径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以问题为中心,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二)注意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一)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以科际整合的方式取代过去单打独斗的研究取向 2.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注重实证研究 3.重视对犯罪人生理因素在决定违法犯罪行为上的研究 4.注重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刑事司法实践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1.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 2.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3.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4.强调运用综合控制的方法预防犯罪心理 (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思考与实践 1.犯罪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2.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 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汉斯,托奇著,周嘉桂译(1986):《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重点是学握各个代表性的理论的主要 观点。难点是对各个理论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第一节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概论 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学流派。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成。 1.意识 2.前意识 3.前意识 人格结构学说及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设想了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2.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 ③性器期(3-5岁)。④潜伏期(5-12岁)。⑤生殖器(12-20岁)。 3。木能论」 4.焦虑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防御方式有10种 :①压抑。②投射。③内向投射。④反 向投射。⑤抵消。⑥固若。⑦退行。⑧认同。⑨合理花。⑩升华。 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一)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1.本能与犯罪 2.人格与犯罪 3.罪恶感与犯罪 (二)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1,重视法律的作用。 2,提倡运用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等方式防止犯罪】 四、丽德勒的犯罪观 (一)犯罪的原因与动村 (二)对犯罪的防 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一)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二)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缺陷 犯罪者超我的缺陷:①发展不足的超我。②严厉的超我。③越轨超我。 (三)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
4 汉斯,托奇著,周嘉桂译(1986):《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第二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重点是掌握各个代表性的理论的主要 观点。难点是对各个理论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第一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概论 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 19 世纪末创立的心理学流派。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命题,主张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 成。 1.意识 2.前意识 3.前意识 (二)人格结构学说及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设想了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2.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①口唇期(0-1 岁)。②肛门期(1-3 岁)。 ③性器期(3-5 岁)。④潜伏期(5-12 岁)。⑤生殖器(12-20 岁)。 3.本能论。 4.焦虑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防御方式有10 种::①压抑。②投射。③内向投射。④反 向投射。⑤抵消。⑥固着。⑦退行。⑧认同。⑨合理花。⑩升华。 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一)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1.本能与犯罪 2.人格与犯罪 3.罪恶感与犯罪 (二)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1.重视法律的作用。 2.提倡运用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等方式防止犯罪。 四、阿德勒的犯罪观 (一)犯罪的原因与动机 (二)对犯罪的防治 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一)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二)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缺陷 1.犯罪者的自我及其特征 2.犯罪者超我的缺陷:①发展不足的超我。②严厉的超我。③越轨超我。 (三)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
(四)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 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贡献 1.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2.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用 3.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 (二)局限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早期行为主义 (二)新行为主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 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2人类行为的起 三元交互作 论 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认为人类的政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①观察学习。②亲历学习。 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①厌恶性鼓动者。②激励性鼓动者。③示范性鼓动者。④训导性 唆使者。⑤妄想性唆使者 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①外部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三、其他学者的研究 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 一)优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为犯罪学者研究犯罪行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犯罪心理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不足 1.理论深度不够 2。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第三节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行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提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路线发展,并据此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 的年龄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 (二)他律道德阶段 (三)自律道德阶段
5 (四)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 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1.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2.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3.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 (二)局限 第二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一)早期行为主义 (二)新行为主义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径——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2.人类行为的起因——三元交互作用论 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①观察学习。②亲历学习。 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①厌恶性鼓动者。②激励性鼓动者。③示范性鼓动者。④训导性 唆使者。⑤妄想性唆使者。 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①外部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三、其他学者的研究 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 (一)优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为犯罪学者研究犯罪行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犯罪心理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不足 1.理论深度不够 2.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第三节 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行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提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路线发展,并据此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 的年龄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 (二)他律道德阶段 (三)自律道德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