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问题海因兹偷药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将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3级水平6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二阶段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 第三阶段 人际和谐与遵从阶 习俗水平 第四阶段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 四、简单的评价 对犯罪人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1.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2.研究内容上的启示 思考与实践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述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别ackburn,Ronald著(1993),吴宗宪、划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汉斯,托奇著,周嘉桂译(1986):《同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用静态的观点来分析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重点是对心理学因素的掌握。 难点是对生物因素的理解。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6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问题 海因兹偷药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将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 3 级水平6 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二阶段 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 第三阶段 人际和谐与遵从阶段 习俗水平 第四阶段 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 四、简单的评价 对犯罪人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1.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2.研究内容上的启示。 思考与实践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述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 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汉斯,托奇著,周嘉桂译(1986):《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用静态的观点来分析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重点是对心理学因素的掌握。 难点是对生物因素的理解。 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特征: (一)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二)犯罪生物学因素是 种内 (三)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性因素 二、透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族史研究 (二)双生子研究 三)染色体研 (四)收养子女研究 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年龄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从定量研究上看,全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表明,犯罪的高发人群时青少年 2.从定性研究上看,不同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一定的差异。 (二)性别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需势和动机 人的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总是具体的,总有自己的对象,不同的需要指向不同的对象 2。需要是没有止境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不断 生新的需要 3.需要具有紧张性和驱动性,需要越强烈,就越感到紧张,驱动行为的力量就越大。 (二)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性格与犯罪心理 (二)气质与犯罪心理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环墙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结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案例期望不当,酿成恶果 1.溺爱型:对子女过分娇宠,情感过剩,理智不足。 2.粗暴型: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3.放任型: 4.矛盾型 5.奢望型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学校教有内容的缺陷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7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特征: (一)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二)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种内因 (三)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性因素 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族史研究 (二)双生子研究 (三)染色体研究 (四)收养子女研究 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年龄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从定量研究上看,全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表明,犯罪的高发人群时青少年。 2.从定性研究上看,不同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一定的差异。 (二)性别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需要和动机 人的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总是具体的,总有自己的对象,不同的需要指向不同的对象 2.需要是没有止境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 3.需要具有紧张性和驱动性,需要越强烈,就越感到紧张,驱动行为的力量就越大。 (二)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性格与犯罪心理 (二)气质与犯罪心理 第三节 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结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案例 期望不当,酿成恶果 1.溺爱型:对子女过分娇宠,情感过剩,理智不足。 2.粗暴型: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3.放任型: 4.矛盾型: 5.奢望型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学校教育内容的缺陷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上的偏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工作上的失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 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不良居住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复杂、恶劣的居住环墙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2.社区居住环境中,如果正气不压邪气,也会对生活在该社区的人们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社区中不良的人际交往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单位管理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工作环境风气不正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障碍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 二、不同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原因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 四、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田老与立我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2.家庭环境在个体犯罪心理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刘邦惠,《心理学摄论》(200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2002),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动态的角度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规律和过程。重点是了解和掌握犯 罪行为的发生过程。难点在于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从个体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存在者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渐进式, 突发式和机遇式
8 (二)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上的偏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工作上的失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不良居住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复杂、恶劣的居住环境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2.社区居住环境中,如果正气不压邪气,也会对生活在该社区的人们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社区中不良的人际交往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单位管理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工作环境风气不正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障碍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 三、不同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原因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 四、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思考与实践 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2.家庭环境在个体犯罪心理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 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刘邦惠,《心理学概论》(200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2002),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动态的角度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规律和过程。重点是了解和掌握犯 罪行为的发生过程。难点在于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从个体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存在着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渐进式, 突发式和机遇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