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始终把髙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人才强校 战略,牢固树立教师是办学主体的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髙人才培养质量 的根本保证。坚持“着眼长远,质量优先,专兼结合,保证重点”的原则,做好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加大外引和内培力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组织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即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髙端人才引 进工程、名师建设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充分发 挥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职能与作用,构建覆盖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老 教师等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学校一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强化“双 师型”教师培养,并逐步实现“双师型”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我校 “新金属功能材料硏究閉队”λ选山东省髙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徳铁 婴、张万民、张秀芳、翟明戈、戴景杰5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张秀芳 谢海军、戴景杰、翟明戈、韩玉芳、李红梅、贾玉生7人被评为“青岛市教学名 师”,李尚静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教师”;张宇、吕丽被评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拔 尖人才,陈立刚、翟明戈、李丹丹被评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徐丽达 李守红、翟艺、王巍等4人被评为2019年度“院级名师”,张亮等8人被评为 2019年度校级优秀专业负责人,韩娜等33人被评为2019年度校级优秀教师, 刘焕胜等5人被评为2019年度校级以老带新先进教师。 学校围绕办学定位及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实验室共享机制,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増强学校对核心资源配置的统筹能力,提髙资源使用效率,为内涵发展提供了支 撑和保障 、师资数量及结构 学校全面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 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97人,折合在校生人数
9 第三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始终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人才强校” 战略,牢固树立教师是办学主体的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根本保证。坚持“着眼长远,质量优先,专兼结合,保证重点”的原则,做好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加大外引和内培力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组织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即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高端人才引 进工程、名师建设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充分发 挥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职能与作用,构建覆盖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老 教师等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强化“双 师型”教师培养,并逐步实现“双师型”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我校 “新金属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德铁 婴、张万民、张秀芳、翟明戈、戴景杰 5 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张秀芳、 谢海军、戴景杰、翟明戈、韩玉芳、李红梅、贾玉生 7 人被评为“青岛市教学名 师”,李尚静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教师”;张宇、吕丽被评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拔 尖人才,陈立刚、翟明戈、李丹丹被评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徐丽达、 李守红、翟艺、王巍等 4 人被评为 2019 年度“院级名师”,张亮等 8 人被评为 2019 年度校级优秀专业负责人,韩娜等 33 人被评为 2019 年度校级优秀教师, 刘焕胜等 5 人被评为 2019 年度校级以老带新先进教师。 学校围绕办学定位及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实验室共享机制,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增强学校对核心资源配置的统筹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内涵发展提供了支 撑和保障。 一、师资数量及结构 学校全面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 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397 人,折合在校生人数
23743人,生师比为16.7: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1165人,占 82.45%;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590人,占41.76%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基本 合理,满足了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 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把师德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重要议事议程,成立了师德建设工 作指导委员会,各院部成立了师德建设工作指导小组。修订了《青岛滨海学院关 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 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 程。构建了“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考核机制,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和 职务评聘“师德一票否决制” 广大教师牢记“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创新之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坚 持青岛滨海学院“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学校(教师)发展” 做事准则、“严、精、实”做事标准,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乐于奉献,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书育人过程中。在教学、 科硏、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自觉遵守工作规范,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作为立 业之本,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和道德实践中去,把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贯彻到教 育教学的全过程,把教学责任细化到每个教学行为中,在敬业、乐业、精业、勤 业中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涌现出一大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先进 典型,2019年以来有80多人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9-2020学年,本科生主讲教师共有902人,其中教授105人,副教授309 人。共开设本科课程3722门次,本科课程中由教授授课231门次,副教授授课 1332门次。 2020年学校教师共获授权专利52项,发表论文175篇,其中SCI等论文20 篇,出版著作15部,出版教材7部;共签订横向合同28项,到账横向经费5390.4 千元,其中,自然科学类4008.4千元,人文社科类1382千元,其他社会收入 9194千元。代表性科技成果转化2项,社科类成果被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用 13项,其中,被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肯定性批示2项、市长批示1项、副 市长批示3项、其他市级领导批示或职能部门采用7项
10 23743 人,生师比为 16.7: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 1165 人,占 82.45%;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 590 人,占 41.76%。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基本 合理,满足了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把师德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重要议事议程,成立了师德建设工 作指导委员会,各院部成立了师德建设工作指导小组。修订了《青岛滨海学院关 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 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 程。构建了“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考核机制,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和 职务评聘“师德一票否决制”。 广大教师牢记“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创新之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坚 持青岛滨海学院“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学校(教师)发展” 做事准则、“严、精、实”做事标准,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乐于奉献,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书育人过程中。在教学、 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自觉遵守工作规范,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作为立 业之本,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和道德实践中去,把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贯彻到教 育教学的全过程,把教学责任细化到每个教学行为中,在敬业、乐业、精业、勤 业中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涌现出一大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先进 典型,2019 年以来有 80 多人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9-2020 学年,本科生主讲教师共有 902 人,其中教授 105 人,副教授 309 人。共开设本科课程 3722 门次,本科课程中由教授授课 231 门次,副教授授课 1332 门次。 2020 年学校教师共获授权专利 52 项,发表论文 175 篇,其中 SCI 等论文 20 篇,出版著作 15 部,出版教材 7 部;共签订横向合同 28 项,到账横向经费 5390.4 千元,其中,自然科学类 4008.4 千元,人文社科类 1382 千元,其他社会收入 9194 千元。代表性科技成果转化 2 项,社科类成果被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用 13 项,其中,被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肯定性批示 2 项、市长批示 1 项、副 市长批示 3 项、其他市级领导批示或职能部门采用 7 项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教学经费管理按照“优先安排,稳定增长,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原则,采 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教学经费保障机制。以“生均”为预算主要依据,完善经 费使用和分配制度,按照规范、便捷原则理顺财务管理机制,提髙服务效率。在 统筹规范,合理配置办学经费的同时,根据需要逐年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为培 养髙质量人才提供了正常的资金保障。近年来,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占学费收 入比例逐年提高,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持续增长,2019年生均教学日 常运行支出2243.61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98.27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支出 141.17元。 (一)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学校重视教学设施建设工作,共有教学行政用房582655.78平方米,教室面 积190467.3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298230.99平方米,图书馆面积46385平方米, 建有10个校企一体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实体和27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 创业实习基地33个,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15个。所有教学设施均达到和超过上 级规定的办学要求,满足教学需要和所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全校共有14个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其中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 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金属功能材料及先进表面工程实验室获批“十三五” 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 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机电工程学院与青岛滨大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习基地“机械加工中 心”,与青岛滨大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共建“焊接工程实践中心”。机械加工中心 具有普通车床、铣床、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各种实习设备106台套,可以 完成车、铣、刨、磨、钻、钳等加工工艺,完成各种实习和实训活动。该中心按 照“1、2、8”运作模式,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提供了硬件和软件的 支持。“1”是指一个平台,即产教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2”是指该平台 兼有“工程训练中心”和“青岛滨大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两个身份,以企业化的 方式开展运营工作,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8”是指该平台的8大职 能,即:探索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承担实习实训任务,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对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技术成果辅助转化,开展各类技能鉴定工作,学生在此
11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教学经费管理按照“优先安排,稳定增长,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原则,采 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教学经费保障机制。以“生均”为预算主要依据,完善经 费使用和分配制度,按照规范、便捷原则理顺财务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在 统筹规范,合理配置办学经费的同时,根据需要逐年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为培 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正常的资金保障。近年来,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占学费收 入比例逐年提高,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持续增长,2019 年生均教学日 常运行支出 2243.61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198.27 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支出 141.17 元。 (一)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学校重视教学设施建设工作,共有教学行政用房 582655.78 平方米,教室面 积 190467.38 平方米,实验室面积 298230.99 平方米,图书馆面积 46385 平方米, 建有 10 个校企一体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实体和 273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 创业实习基地 33 个,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 15 个。所有教学设施均达到和超过上 级规定的办学要求,满足教学需要和所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全校共有 14 个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其中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 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金属功能材料及先进表面工程实验室获批“十三五” 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 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机电工程学院与青岛滨大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习基地“机械加工中 心”,与青岛滨大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共建“焊接工程实践中心”。机械加工中心 具有普通车床、铣床、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各种实习设备 106 台套,可以 完成车、铣、刨、磨、钻、钳等加工工艺,完成各种实习和实训活动。该中心按 照“1、2、8”运作模式,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提供了硬件和软件的 支持。“1”是指一个平台,即产教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2”是指该平台 兼有“工程训练中心”和“青岛滨大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两个身份,以企业化的 方式开展运营工作,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8”是指该平台的 8 大职 能,即:探索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承担实习实训任务,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对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技术成果辅助转化,开展各类技能鉴定工作,学生在此
实践的“工分”和“学分”互认,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生产活动,为周边企业开 展技术服务等。 建筑工程学院在青岛开发区五岳建筑工程公司建立教学基地已10余年,该 公司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多人,拥有房屋建筑二级资质,每年开工面积10 余万平方米,技术设备先进,为建筑工程类专业实习、实训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和场所。 信息工程学院与校办企业青岛新缤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600余万元建 立的考宝网、学校投资2000余万元成立的精准医学与保健研究中心以及其它多 家校外企业合作搭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出 有效汇聚、整合、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的三种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1)以共 赢和发展为目标,创建了计算机学科专业群与青岛软件园及黄岛光谷软件园企业 群协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了“企业全程介入”的企 业学习不断线模式,解决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践形式单一、能力片面分割、挑 战机会有限的普遍化问题。(2)以资源优化利用为目标,通过整合校企双方优 势资源,构建校企合作科硏模式。以大数据等实验室为依托,以合作科硏项目为 牵引,整合校企双方的人力、设备、场地和经费等资源,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研 发前沿技术、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探索出有效的协作道路。(3)以追求专业学 生实习的实效性为目标,构建了校企合作专业实习模式。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师资 队伍、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体系、企业大讲堂、大学生实训平台、 人才测评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等内容。以5个真实即真实的企业环境、项目经理、 实习案例、工作压力和就业机会为核心方式,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实习教学体系和 管理机制。 商学院依托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合作企业共同打造学生 应用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践体。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 米,下设13个专业实验室,面向15个本专科专业,每年可接纳经济管理类学生 4000余人,实验人时数年约20万。同时商学院与60余家校外企业保持战略合 作关系,从毕业实习、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等三种合作模式展开全方面合作。 目前这种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践锻炼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已在物流管理、国际经 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取得良好效果,学生
12 实践的“工分”和“学分”互认,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生产活动,为周边企业开 展技术服务等。 建筑工程学院在青岛开发区五岳建筑工程公司建立教学基地已 10 余年,该 公司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60 多人,拥有房屋建筑二级资质,每年开工面积 10 余万平方米,技术设备先进,为建筑工程类专业实习、实训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和场所。 信息工程学院与校办企业青岛新缤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 600 余万元建 立的考宝网、学校投资 2000 余万元成立的精准医学与保健研究中心以及其它多 家校外企业合作搭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出 有效汇聚、整合、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的三种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1)以共 赢和发展为目标,创建了计算机学科专业群与青岛软件园及黄岛光谷软件园企业 群协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了“企业全程介入”的企 业学习不断线模式,解决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践形式单一、能力片面分割、挑 战机会有限的普遍化问题。(2)以资源优化利用为目标,通过整合校企双方优 势资源,构建校企合作科研模式。以大数据等实验室为依托,以合作科研项目为 牵引,整合校企双方的人力、设备、场地和经费等资源,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研 发前沿技术、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探索出有效的协作道路。(3)以追求专业学 生实习的实效性为目标,构建了校企合作专业实习模式。校企双方合作建设师资 队伍、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体系、企业大讲堂、大学生实训平台、 人才测评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等内容。以 5 个真实即真实的企业环境、项目经理、 实习案例、工作压力和就业机会为核心方式,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实习教学体系和 管理机制。 商学院依托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合作企业共同打造学生 应用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践体。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约 3000 平方 米,下设 13 个专业实验室,面向 15 个本专科专业,每年可接纳经济管理类学生 4000 余人,实验人时数年约 20 万。同时商学院与 60 余家校外企业保持战略合 作关系,从毕业实习、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等三种合作模式展开全方面合作。 目前这种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践锻炼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已在物流管理、国际经 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取得良好效果,学生
取得专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60余人次,培养了3位青岛市大学生十佳创业明 星 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了酒店管理专业餐饮实训基地一一行知餐厅,参照洛 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模式进行格局设计,基地面积2400余平方米。投资4亿元 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了4.3万平方米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珠山大饭 店)。酒店管理学院教学实习设施完善,使用情况良好,实习实训利用率高,成 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得天独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占地226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三甲标准青岛 滨海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军民融合医院),是我校医学院护理学、助产学、康复 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医院医疗 设备级别等次、卫技人员职称数量完全按一级综合医院比例配备,拥有德国罗氏 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仪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飞利浦公司的四维彩超、美 国GE公司的十二导心电图机等先进的医学诊断设备、康复医疗设备和医学急救 设备。附属医院一方面为滨海学院的师生员工和医院周边社会群众提供临床医 疗、预防保健、急诊救助,同时也是医学院学生的见习实践场所。 学校投资建设的1.35万平方米的母婴护理实训中心,也是我校医学院护理 学、助产学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附属幼儿园目前有三个园,是山东省省级示范幼儿园,总占地面积为 14667平方米,园所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3500余平方米,绿 化面积9000余平方米,一方面为社会服务,解决家长和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另 一方面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中心。该园隶属于教育学部,承担学前教育专 业实训教学任务,已经形成了鲜明的“院园一体”办学特色。 外国语国际合作学院依托山东省暨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一一青岛 滨海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打造学生语言文化实践教学 基体。“地球村”使用面积约5000平方米,面向韩、日、英、俄、汉、翻译等 10个本专科专业,每年接纳相关专业2000余人参与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实践教 学人时数年约12万,师生组织语言文化实践活动年均200余场。村内共设11 个国家村,包括联合国村、中国村、韩国村、日本村、美国村、英国村、加拿大 村、法国村、西班牙村、俄罗斯村和德国村。另外还设有翻译实训室、同声传译
13 取得专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 60 余人次,培养了 3 位青岛市大学生十佳创业明 星。 投资 1200 余万元建设了酒店管理专业餐饮实训基地——行知餐厅,参照洛 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模式进行格局设计,基地面积 2400 余平方米。投资 4 亿元 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了 4.3 万平方米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珠山大饭 店)。酒店管理学院教学实习设施完善,使用情况良好,实习实训利用率高,成 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得天独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总投资 30 亿元人民币、占地 226 亩、建筑面积 37 万平方米的三甲标准青岛 滨海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军民融合医院),是我校医学院护理学、助产学、康复 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医院医疗 设备级别等次、卫技人员职称数量完全按一级综合医院比例配备,拥有德国罗氏 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仪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飞利浦公司的四维彩超、美 国 GE 公司的十二导心电图机等先进的医学诊断设备、康复医疗设备和医学急救 设备。附属医院一方面为滨海学院的师生员工和医院周边社会群众提供临床医 疗、预防保健、急诊救助,同时也是医学院学生的见习实践场所。 学校投资建设的 1.35 万平方米的母婴护理实训中心,也是我校医学院护理 学、助产学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附属幼儿园目前有三个园,是山东省省级示范幼儿园,总占地面积为 14667 平方米,园所建筑面积 1.7 万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 3500 余平方米,绿 化面积 9000 余平方米,一方面为社会服务,解决家长和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另 一方面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中心。该园隶属于教育学部,承担学前教育专 业实训教学任务,已经形成了鲜明的“院园一体”办学特色。 外国语国际合作学院依托山东省暨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青岛 滨海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打造学生语言文化实践教学 基体。“地球村”使用面积约 5000 平方米,面向韩、日、英、俄、汉、翻译等 10 个本专科专业,每年接纳相关专业 2000 余人参与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实践教 学人时数年约 12 万,师生组织语言文化实践活动年均 200 余场。村内共设 11 个国家村,包括联合国村、中国村、韩国村、日本村、美国村、英国村、加拿大 村、法国村、西班牙村、俄罗斯村和德国村。另外还设有翻译实训室、同声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