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0707) (Marine Science 学科门类:理学(07) 、学科简介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 有关的学科体系。海洋科学的主要学科方向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 物学与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和海洋技术。河海大学海洋科学学科覆盖四个二级 学科:物理海洋学(070701)、海洋生物学(070703)、海洋地质(070704)和海洋技 术(0707Z1) 河海大学的海洋科学学科可追溯至1958年开设的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具有 理工科结合特色。本学科拥有完备的一级海洋科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 人才培养体系。2005年获物理海洋学二级博士授权点,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 点学科,并被列入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2010年获海洋科学 硕士学位一级授予点;2018年获海洋科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良好。拥有“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民 政府“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海岸带滩涂资 源开发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 本学科在传统的海岸海洋动力学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已逐渐形成极地海洋与 全球变化、深远海工程环境、卫星遥感应用等相对优势学科,以及海洋生态与沉 积环境动力学等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特色学科方向。 、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培养满足下列要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有社会责任感;追求真理、 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 和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具有良好 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毕业后能胜任高 等院校、科硏院所及各行各业的海洋科学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
1 海洋科学(0707) (Marine Science) 学科门类:理学(07) 一、学科简介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 有关的学科体系。海洋科学的主要学科方向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 物学与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和海洋技术。河海大学海洋科学学科覆盖四个二级 学科:物理海洋学(070701)、海洋生物学(070703)、海洋地质(070704)和海洋技 术(0707Z1)。 河海大学的海洋科学学科可追溯至 1958 年开设的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具有 理工科结合特色。本学科拥有完备的一级海洋科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 人才培养体系。2005 年获物理海洋学二级博士授权点,2006 年被评为江苏省重 点学科,并被列入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2010 年获海洋科学 硕士学位一级授予点;2018 年获海洋科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良好。拥有“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民 政府“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海岸带滩涂资 源开发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 本学科在传统的海岸海洋动力学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已逐渐形成极地海洋与 全球变化、深远海工程环境、卫星遥感应用等相对优势学科,以及海洋生态与沉 积环境动力学等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特色学科方向。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培养满足下列要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有社会责任感;追求真理、 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 和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具有良好 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毕业后能胜任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行各业的海洋科学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海洋动力过程 2、海气相互作用 3、海洋地质构造与资源 4、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5、海洋装备与海洋能应用技术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4年(直博生5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不超 过6年(在职学习的可延长2年)。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培养年限一般为5-6年, 最长可延至7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3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9个学分,非学位课程为 4学分。另设教学环节。具体开设课程见附表 所有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直博生课程学习时间为2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生应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所有课程。硕博 连读研究生、直博生、应届优秀硕士报考的博士生经导师同意可减免博士生课程 总学分中任意3个学分 六、教学环节 1.个人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培养方案和学位 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其中学 习计划2个月内提交。 2.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专家学术讲座、研究生院组 织的博士生导师讲座,以及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的研究生学术研讨活动等。申请学 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20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博士生导师讲座至少10 次,公开的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至少2次,其中1次原则上应为外文。 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需填写《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本》, 由主办活动的单位或主讲专家签署意见或者盖章,做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对 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答辩前送交硏究生院培养与质量监控办公室审核
2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海洋动力过程 2、海气相互作用 3、海洋地质构造与资源 4、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5、海洋装备与海洋能应用技术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 4 年(直博生 5 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不超 过 6 年(在职学习的可延长 2 年)。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培养年限一般为 5-6 年, 最长可延至 7 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 13 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 9 个学分,非学位课程为 4 学分。另设教学环节。具体开设课程见附表。 所有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 1 年内完成,直博生课程学习时间为 2 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生应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所有课程。硕博 连读研究生、直博生、应届优秀硕士报考的博士生经导师同意可减免博士生课程 总学分中任意 3 个学分。 六、教学环节 1.个人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培养方案和学位 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其中学 习计划 2 个月内提交。 2.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专家学术讲座、研究生院组 织的博士生导师讲座,以及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的研究生学术研讨活动等。申请学 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 20 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博士生导师讲座至少 10 次,公开的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至少 2 次,其中 1 次原则上应为外文。 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需填写《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本》, 由主办活动的单位或主讲专家签署意见或者盖章,做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对 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答辩前送交研究生院培养与质量监控办公室审核
3.科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相关基础或应用基础科学研究课题, 并应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负责某专题或子题的研究工作经历。课题完成后由导师 提出综合评审意见。 4.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培养方案所列参考书目和文献的基础之上,在导师的 指导下,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 及交叉领域范围内,广泛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文 献阅读量应不少于80篇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文献综述报告力求文 字简练,内容充实,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必读的主要参 考书目、文献和重点期刊见附表。 文献综述报告最迟在入学后的第4学期结束前进行,文献综述报告书面材料 须经导师审核后交学院存档备查 七、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必须经过论文选题、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 学术论文撰写、论文预审、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 1.论文选题 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学术 调研等前期工作,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开始准备, 论文选题前应系统地査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硏究情况,对文献资料作 出分析和评述 2.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4 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研究生入学后第6学期前完 成,直博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6学期前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 年方可申请答辩。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随意改变,如论文选题有重大变 化的,需重做开题报告。 3.论文中期检查 博士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由博士研究生向专家评审组作论文中期报告,汇 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并写成书面报 告交与会专家审议。要在校内公开举行学术报告会,报告会需聘请本研究领域具
3 3.科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相关基础或应用基础科学研究课题, 并应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负责某专题或子题的研究工作经历。课题完成后由导师 提出综合评审意见。 4.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培养方案所列参考书目和文献的基础之上,在导师的 指导下,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 及交叉领域范围内,广泛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文 献阅读量应不少于 80 篇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50%。文献综述报告力求文 字简练,内容充实,字数一般不少于 5000 字。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必读的主要参 考书目、文献和重点期刊见附表。 文献综述报告最迟在入学后的第 4 学期结束前进行,文献综述报告书面材料 须经导师审核后交学院存档备查。 七、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必须经过论文选题、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 学术论文撰写、论文预审、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 1.论文选题 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学术 调研等前期工作,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开始准备, 论文选题前应系统地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对文献资料作 出分析和评述。 2.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 4 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研究生入学后第 6 学期前完 成,直博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 6 学期前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 1 年方可申请答辩。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随意改变,如论文选题有重大变 化的,需重做开题报告。 3.论文中期检查 博士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由博士研究生向专家评审组作论文中期报告,汇 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并写成书面报 告交与会专家审议。要在校内公开举行学术报告会,报告会需聘请本研究领域具
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对中期报告进行审议(一般为5人,其中副高职称的不超 过2人),报告会由导师主持。与会专家应对报告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论文中 期报告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材料,经导师和与会专家审查后交研究生院备案 4.学术论文 博士研究生应达到学校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具体按照《河海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有关文件执行。 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以汉语撰写(外籍学生经批准可用外文撰写),字数为8-10万 字。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数据可靠、推理严谨、表述准确、层次分明、文字简 练。论文格式按《河海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执行
4 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对中期报告进行审议(一般为 5 人,其中副高职称的不超 过 2 人),报告会由导师主持。与会专家应对报告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论文中 期报告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材料,经导师和与会专家审查后交研究生院备案。 4.学术论文 博士研究生应达到学校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具体按照《河海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有关文件执行。 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以汉语撰写(外籍学生经批准可用外文撰写),字数为 8-10 万 字。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数据可靠、推理严谨、表述准确、层次分明、文字简 练。论文格式按《河海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执行
八、博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主要时间安排表 时间 序工作项目 内容 普通博士研究生 号 直博生 (含硕博连读生) 开学典礼、校史与河海精神教 育、专业学习教育、校规校纪 入学与入学教育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讲 入学1个月内完成 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心理 测评 2/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个人培养计划在入学第2个月内提交 制定 人培养计划和学位论文计划 课程学习 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 第1学年内完成 第1、2学年内完 文献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 文献不少于50%,报告不少于 文献阅读综述 报告 5000字;学科根据本学科培 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 养目标给学生列出主要参考 书目和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参 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专家学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20次以 学术活动(含博|讲座、研究生院组织的博士/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博士生导师 导讲座) 导师讲座,以及以学院为单位 讲座至少10次,公开的学术报告(论 组织的研究生学术研讨活动 文开题报告除外)至少2次,其中1次 原则上应为外文 第4学期结束前 博士研究生开题前一般应査|完成(硕博连读研 新,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究生开题报告原第6学期前完成 6论文开题进入论文工作阶段,一年后方则上在研究生入 可答辩 学后第6学期前 7论文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需检查其课程学习 情况和论文进展情况 第5学期前完成第7学期前完成 学术论文 按照《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有关文件执行。 论文预审必须包括导师初审、博士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至少应比 论文预审论文预答辩和形式审查3个预计答辩时间提前3个月提交审查申 环节 请 提交盲审用纸质版和电子版/论文评阅时间不得少于30天,涉密论 10 论文评阅 论文、进行复制率检测 文的评阅时间一般不少于60个工作 日 论文答辩开展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管 理办法》有关文件执行 证书领取 校学位委员会通过后颁发学一般为6月、12月(其中学位证书在 历/学位证书 校学位委员会通过后有3个月的公示
5 八、博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主要时间安排表 序 号 工作项目 内容 时间 普通博士研究生 (含硕博连读生) 直博生 1 入学与入学教育 开学典礼、校史与河海精神教 育、专业学习教育、校规校纪 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讲 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心理 测评 入学 1 个月内完成 2 个人培养计划 制定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 人培养计划和学位论文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在入学第 2 个月内提交 3 课程学习 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 程 第 1 学年内完成 第 1、2 学年内完 成 4 文献阅读综述 报告 文献不少于 80 篇,其中外文 文献不少于 50%,报告不少于 5000 字;学科根据本学科培 养目标给学生列出主要参考 书目和文献 第 4 学期结束前完成 5 学术活动(含博 导讲座) 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参 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专家学术 讲座、研究生院组织的博士生 导师讲座,以及以学院为单位 组织的研究生学术研讨活动 等。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20次以 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博士生导师 讲座至少 10 次,公开的学术报告(论 文开题报告除外)至少 2 次,其中 1 次 原则上应为外文。 6 论文开题 博士研究生开题前一般应查 新,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 进入论文工作阶段,一年后方 可答辩 第 4 学期结束前 完成(硕博连读研 究生开题报告原 则上在研究生入 学后第 6 学期前 完成) 第 6 学期前完成 7 论文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需检查其课程学习 情况和论文进展情况 第 5 学期前完成 第 7 学期前完成 8 学术论文 按照《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有关文件执行。 9 论文预审 论文预审必须包括导师初审、 论文预答辩和形式审查 3 个 环节。 博士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至少应比 预计答辩时间提前 3 个月提交审查申 请。 10 论文评阅 提交盲审用纸质版和电子版 论文、进行复制率检测 论文评阅时间不得少于 30 天,涉密论 文的评阅时间一般不少于 60 个工作 日。 11 论文答辩 开展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管 理办法》有关文件执行 12 证书领取 校学位委员会通过后颁发学 历/学位证书 一般为 6 月、12 月(其中学位证书在 校学位委员会通过后有 3 个月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