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要点: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 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 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 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 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 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答题要点: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 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 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 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 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 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 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 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 有道理? 答题要点:“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 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 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 能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 意的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 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 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 有道理? 答题要点: “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 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 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 能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 意的
出题示例二: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 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 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 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出题示例二: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 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 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 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 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 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本课 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 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 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本课 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文章要点: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 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 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 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 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 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 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 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 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 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 实行
文章要点: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 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 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 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 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 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 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 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 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 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 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