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 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 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第一课 ❖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 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 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B.子适卫,冉有 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 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 C.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日:“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哀公问于有若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日:“盍 彻乎?″日: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日:“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 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B. 子适卫,冉有 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C.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 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 时4、反对横征暴敛 5、 “足民”藏富于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 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 E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 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 E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 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答案示例: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 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 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 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 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 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 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 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 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 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自身的修炼 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 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 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 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统治者自身的榜样 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 答案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 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 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