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破解中国经济困局:基于总供给一总需求的分析框架伍戈刘琨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刘易斯拐点等的冲击,中国经济正造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总需求调整受到越来越多制约。外需无法回至危机前:消需求短期也难以大幅提升:投资需求受前期房价高企及金融危机后融资条件等约束,刺激空间也明显缩小。因此,单靠传统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彻底破解中国经济的固局。本文在总供给一总需求(AD-AS)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下,借鉴供给学派的部分主张,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以避免走过度依赖投货币、上项目的老路,实现更加合意的经济均衡:一方面应继续坚持逆周期的总需求调控,但要格外注重追求投资效率、把握刺激力度,充分考虑物价对总需求扩张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应试图寻求破解困局的突破点,全方位推进总供给调整进程。关键词:总需求总供给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持续高增长之后,目前中国经济似乎呈现出与以往宏观经济周期不尽相同的特征。除了对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关注外,各界已越来越多地开始担优深层次以及中长期问题,而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的短期增长。从国际层面来看,2008年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危机前“大缓和”(Great作者伍戈、刘琨均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感谢医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当然,文中观点仅代表笔者学术观点,并不必然代表供职单位意见。40?1994-201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
《 国 际经济评论 》 破解 中 国 经济 困 局 : 基 于总供 给 一 总需求 的 分析框架 伍 戈 刘 混 由 于 受 到 国 际金 融危机 、 国 内 刘 易 斯拐 点 等 的 冲 击 , 中 国 经 济正 遭遇前所 未有 的 挑 战 , 总 需 求调 整 受 到越 来越 多 制 约 。 外 需 无 法 回 至 危机前 ; 消 费 需求短期 也难 以 大 幅提升 ; 投 资 需 求受 前期 房价 高 企及金融危 机后 融资 条件等约 束 , 剌 激 空 间 也 明 显缩 因 此 , 单 靠传 统的 逆周 期 宏观调 控政 策 难以 彻底破解 中 国 经 济 的 困 局 。 本文在 总 供給一 总 需求 ( 的 系 统性 分析框 架 下 , 借鉴供 给学 派 的 部 分 主 张 , 对 中 国 当 前的 经 济 因 境进 行剖 析 , 并 提 出 具 体政 策 建议以 避免 走过度依赖 投 货 币 、 上 项 目 的 老 路 , 实 现 更加 合意 的 经 济均 衡 : 一 方 面 应 继续 坚持逆 周 期 的 总 需 求调控 , 但要格 外 注 重 追求投 资 效 率 、 把握 刺 激 力 度 , 充 分考 虑 物 价 对总 需 求 扩张 的 敏 感 程度 另 一 方 面 , 应 试 图 寻求 破 解困 局 的 突破点 , 全 方位推进 总供给调 整进程 。 关 键词 : 总 需 求 总 供给 宏 观调 控 货 币 政 策 经历 了 改革 开放三 十 多年持 续高增 长之后 , 目 前 中 国 经济似乎呈 现 出与 以往 宏 观经济周 期不 尽相 同 的 特 征 。 除 了 对 短 期经济 周 期波 动的 关注外 , 各界 已 越来 越多 地开始 担忧 深层次 以 及 中长 期 问 题 , 而 这些深 层次 问 题的 解决 与否也直 接影 响 着 宏 观 经济 的 短 期增 长 。 从 国 际 层 面 来看 , 年 全面爆 发 的 国 际 金 融危 机 以 及 随 之 而 来 的 欧 债 危 机 的 影 响 仍 未 消 除 , 危 机 前 “ 大 缓 和 ” ( 作 者伍 戈、 刘琨均供职于中 国 人 民银 行货 币 政 策二司 。 感谢匿 名 审 稿 人对本文 的 建 设性意 见和 建议 。 当然 , 文 中观 点仅代 表笔 者学 术观 点 , 并 不 必然 代 表 供职 单位意 见
破解中国经济困局:基于总供给一总需求的分析框架Moderation)以及全球失衡的增长模式正在瓦解,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目前来看,这一轮危机或许并不是简单的短期外部冲击,其调整很可能是长期而深刻的。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长期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出口急剧萎缩,国内刘易斯拐点临近,潜在经济增速可能下滑。再加之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的显现,以及资本流动的高度不确定性等,可谓“外忧内患”与“远患近忧”并存。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且相互交织,这显然并非是以往传统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所能彻底解决的,事实上,一国宏观经济不断遇到现实困局而文不断突破的历史往往也是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史。历史上,各个宏观经济学流派一般都是在旧的理论框架难以解释以及解决当时宏观经济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孕育而生的,例如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70年代货币主义以及供给学派等的兴起。反过来,宏观经济学新思想的产生及其指导下的政策运用又往往会给现实宏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面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困局,我们应厘清思路,首要的是从宏观经济学理念和框架上进行部析,并结合具体国情进行探索甚至创新,方能有的放关,事半功倍。下面我们将在总供给一总需求(AD-AS)的基本逻辑框架下,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总需求调整受到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试图寻求破解困局的突破点,力图避免走过度依赖投货币、上项目的老路。建议在优化总需求调控的同时,强化总供给调整的力度,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下一轮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困局:总需求调整受到越来越多制约在一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或者下行风险突出的时期,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刺激总需求,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刺激往往是摆在宏观决策者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通过政策手段不断刺激总需求,弥补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在各国的政策实践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应对过程中,该理念明显占据上风,积极主动的总需求管理似乎成为各国宏观经济[1]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得主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Spence)指出,自2008年危机以来,几个持续依赖过度杠杆效应和消费来维持需求的发达国家,不得不修复其私营部门及公共资产负债表,此举旷日持久,使得经济在中短期内只能适度增长,其他发达国家情况也一样,全球经济将面临延续多年的低增长期。详见斯宾塞:“全球增长的严酷现实”,《财经》,2012年第24期。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41?1994-201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
破解中国经济困局 基于总 供给一 总 需求的分析框架 以及 全球 失衡的 增长模式正在瓦解 , 主要 发达经济体都在 去杠杆化 的 过程中 。 目 前来 看 , 这一 轮危机或许并 不是简 单的 短期外部冲 击, 其调 整很可 能是长 期而深刻 的 。 从中 国 的 实 际情况来看, 长期过度依赖外 需 的 增 长模式正 遭遇前所 未有 的挑战 。 在此背景下 , 出 口 急剧 萎缩, 国 内 刘易 斯拐 点临 近 , 潜在 经济增速可能下 滑 。 再 加之房 地产价格上涨压力 的 显现, 以及资本流动 的 高度不 确定性等 , 可谓 “ 外忧 内 患 ” 与 “ 远虑近忧 ” 并存。 上述 问 题错综 复杂 且相互交 织 , 这显 然并非 是 以往传统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所能 彻底解决的 。 事实上, 一 国 宏观 经济不 断遇 到现实 困局 而又不断 突破的 历史 往往 也是宏 观 经济学 体系 的 发展史 。 历史上 , 各个宏观经济学流派一 般都是在旧 的 理 论框架难 以解 释 以 及解决当 时宏 观经济现实 问 题的 情 况下 孕育 而生 的 , 例 如 世纪 年 代凯 恩斯主义 , 年代货 币 主 义 以及供 给学派 等 的 兴 起 。 反 过来 , 宏 观经济学 新思想 的 产生及其指导下 的 政策运用又 往往会给现实宏观经济注入新的 活力 。 面 对 当前中 国宏 观经济 面临 的 困局, 我们 应厘清思路 , 首 要 的 是从宏观经济学理念 和框 架上进行剖析, 并结 合具体 国情进行探索甚至创新 , 方能有的 放矢 , 事半功 倍 。 下面我们 将在总 供给 一 总 需 求 ( 的 基本逻辑框架下 , 对当 前中 国宏 观经 济中 总需 求调整受到 的 制约 因 素 进行分析, 试 图寻 求破解困 局 的 突破点 , 力 图避免走过度 依赖投货 币 、 上项 目 的老路。 建议在优化 总 需求调 控的 同 时 , 强化 总供给调 整的 力度 , 完 善宏观 经济政策组合, 从而促进 中 国 经济下 一 轮的 持续健 康发展。 当前中 国经济的 困局 : 总需求调整受到越来越多制约 在 一 国 经济增 长动 力不足或者 下行风险突 出 的 时期 , 宏观经济 政策是否应刺 激总 需求 , 或 者在多 大程度 上实施刺 激往往是摆在宏 观决策者 面前的 重 大现实 问 题 。 传统的凯恩斯主 义认为 , 应该通过政策手段不 断刺 激总 需求, 弥补 国 内 有效 需求的 不足, 从而拉 动经济增长 。 近年来在各 国 的 政策实践特别 是金融危机的 应 对过程 中 , 该 理念明 显 占据上风, 积极 主动 的 总 需求管 理似乎成为 各国 宏观 经济 诺 贝尔 经济学 奖 年得主 迈克 尔 斯宾 塞 ( 指 出 , 自 年危机 以来 , 几 个 持续依 赖过度杠杆效应和 消 费 来维持需 求的 发达 国家 , 不 得不修复 其私营部 门 及公 共资 产负 债表 此 举 旷 日 持 久 , 使 得经济在 中 短 期 内 只 能 适度增长 , 其他发达 国 家情况 也 一 样 , 全 球经济将面 临 延续 多 年 的低 增长 期 。 详 见斯 宾塞 : “ 全球增 长 的严酷现实 , 《财经》 , 年第 期 。 国 际 经济评 论 年 第 期
伍戈刘琨管理的常态。然而,现实中这种政策思路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例如,目前国际上主要发达经济体就面临总需求调整受到制约,宏观政策空间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究竟是应保增长还是减赤字难以取舍:"货币政策利率几乎触及零的底线,超常规数量宽松政策的现实成效依然众说纷绘。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多半都已经从2008一2009年的危机中迅速复苏,但其目前的反周期政策空间与几年前相比更加受限,假如发达国家的形势急剧恶化,还要糟糕得多的结果不难想见。阅其实,中国同样也面临着总需求调整方面的困惑,其空间逐步收窄且边际成本增加,制约因素与日俱增,基至有人开始怀疑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分析框架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的总需求调整方面(即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确实面临不少现实瓶颈。(一)净出口需求:外生特性明显,无法回至危机前与消费和投资相比,净出口需求(特别是出口)显然是外生性更强的变量。除非政府在短时间内主动大幅干预汇率水平,否则国内宏观当局很难改变外需的基本趋势。图1就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中国出口形势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十分显著,中国的出口很难与世界经济“脱钩”。目前,各界的一个共识性判断是,受到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危机前那种全球失衡情形下的“大缓和”难以为继,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危机中被动地去杠杆化甚至进行深层次结构改革(图2)。危机后全球经济的调整恐怕也不会一而就,甚至是长期的过程。主要发达经济体即使走出危机的阴影,其宏观经济也难以再现危机前低通胀、高增长的理想状态。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经济危机,并不是一场一般性的周期性危机,中国应该为发达国家经济的长期不振做好准备。4这无疑对中国的净出口需求造成直接且深远的影响,预计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进行被动调整,外需的不足或许只能通过内需的调整来进行适当弥补。当然,中国所面临的这种挑战也许并非个例。当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时,依赖发达经济[1]例如,对于欧债危机的解决,各界都希望用财政紧缩、继续增长这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从目前来看是不太可能的。详见汪涛:“欧债危机的出路”,《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6期。[2] Leonardo Gambacorta, Boris Hofmann and Gert Peersman, "The Efectiveness of UnconventionalMonetary Policy at the Zero Lower Bound: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BIS Working Papers, No. 384, August 2012.[3]林毅夫:“世界经济复苏前路漫漫,发展中国家能做些什么?”,《财经界》,2012年第1期,[4]余永定:“美国经济恐将长期“亚火””,《中国外汇》,2011年第19期。42IntermationalEconomicReview?1994-201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icn
伍 戈 刘 琨 管理 的 常态。 然而 , 现 实 中这种政策 思路也遇到 一 些新的 挑战 。 例如 , 目 前 国 际 上主 要发达经 济体就面 临总 需 求调 整受 到制约 , 宏观政策空 间不足的 问题 : 在经 济复 苏 乏力 的情 况下 , 财政 赤字居 高不 下 , 究竟 是应保增 长还是减赤字难 以取 舍; ⑴货 币政 策利 率几乎 触及零的 底 线 , 超常规数量宽 松政策的 现实成效 依然 众 说纷纭 。 对于发展 中 国 家 而言 , 多 半都 已 经从 — 年的 危 机中 迅速复 苏, 但其 目 前的 反周 期政策 空 间 与几 年前相 比 更加 受限, 假如 发达 国 家的 形势急 剧 恶 化, 还要 糟糕得多 的 结 果不难想见 。 其实 , 中 国 同 样也面 临着 总 需求调 整 方面的 困惑 , 其空 间 逐步 收窄且 边际成本增 加 , 制约 因 素与 日 俱增 , 甚至 有人开 始怀 疑中 国 过去 的发展模式是否 已经 走到 尽头 。 从凯恩 斯主 义 的基本分析框架来 看 , 当 前中 国经济 的 总 需 求调整方面 ( 即 消费 、 投资与 净 出 口 ) 确 实面 临 不少现 实瓶颈 。 一 ) 净 出 口 需求: 外 生特性 明 显, 无法回 至危机前 与消 费和 投资 相 比 , 净 出 口 需求 ( 特别 是 出 口 ) 显然是 外生 性更强 的 变量 除非 政府在短 时 间 内 主动 大幅干预汇率水平, 否 则 国 内 宏观当 局 很难改变外需 的 基本 趋势 。 图 就很 明 显地 说明 了 这个问 题, 中 国 出 口 形 势与 发达经济体经济 周 期 相关性十分 显著 , 中 国 的 出 口 很 难与世界经济 “ 脱钩 ” 。 目 前 , 各界 的 一 个共 识性判断是, 受到此轮国 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 , 危机前那种全球失衡情形下 的 “ 大 缓和 ” 难以 为 继, 主要 发达经济体都在危机 中被动地去 杠杆化甚至进行深层 次结 构改 革 ( 图 。 危机后 全球经济 的调 整 恐怕 也 不会一 蹴而 就 , 甚 至 是长期 的 过程。 主要发达经济体 即 使走出 危机的 阴影 , 其宏观经 济也难 以再 现危机前低 通胀、 高增 长的 理想状态。 这次以 美国 次贷危机为 发端 的 经济 危机 , 并不是 一 场 一 般性 的 周期 性危机, 中 国 应 该为 发达 国 家经济 的 长期 不振做好准备 。 这无疑 对中 国 的 净出 口 需求造成直接且深远的 影响 , 预计很难恢 复到危机前的 状态 。 在 此次危机的 冲击下 , 中 国过度依赖外 需的 经 济增长模式可能进行被动 调整, 外需 的 不足或许只能 通过内 需 的 调整来进行适当 弥补 。 当然, 中 国 所面 临 的这种 挑战 也许并非个例 。 当 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 向 新兴经 济体 时 , 依 赖发达经济 例 如 , 对于 欧 债危机的 解决 , 各 界都 希望 用 财政紧縮、 继续增 长这 种方式, 但这种 方式从 目 前 来看是不太可能 的 。 详见汪涛: “ 欧债危机 的 出 路” , 《 国际 经济评论》 , 年第 期 。 林毅 夫: “ 世界经济复苏 前路漫漫 , 发展中 国家能 做些什么 ” , 《 財 经界 》 , 年第 期 余永定 : “ 美国 经济恐将长期 ‘ 现火 ’ ” , 《 中 国外 汇》 , 年第 期
破解中国经济困局:基于总供给一总需求的分析框架体需求的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需要了。501040300100106蛋星量量蛋蛋管星星一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值(右轴,同比)中国的出口(左轴,同此)图1中国出口与发达经济周期相关性强(%)注:图中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值采用的是IMF的工业生产指数。来源:笔者根据CEIC以及IMFIFS数据计算整理。图2去杠杆化对欧元区GDP影响显著注:1.此图为欧盟银行去杠杆过程对欧元区各国GDP的影响(相对于WEO基线预测的变动百分点)。2.此图的前提假设为“弱势政策条件”,即:由于外围国家对改革的政治抵制,当前承诺无法履行,欧元区分裂压力加大,潜在金融缺口扩大,金融压抑增加,欧元区内资本账户危机外溢等。其中,欧元区核心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德国和荷兰,外图国家包括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菊牙和西班牙。来源:笔者根据IMFGFSR数据计算整理。(二)消费需求:基本保持稳定,短期难以大幅提升从近十来年的数据看,中国的消费需求大体是比较稳定的。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拉动往往在5个百分点的水平上下窄幅波动(图3),与整个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联系似乎并不明显。如何解释消费需求及其变化呢?从国际上消费理[1]朱民:“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新兴经济的新挑战”,《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10期。43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21994-201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
破解中 国经济困局 基于总 供给一 总 需求的分析框架 体需 求 的增长 模式 已经不 能适应新 兴经 济体 的 发展需 要 了 。 ⑴ — 二 :: 仁土 拉 一 一 — 名一 等 与一 ■ — 兰 — 中 国 的 出 口 (左 柚 , 同 比) 发达国 家 的 工业生 产 值 ( 右轴 , 同 比 ) 图 中 国 出 口 与 发达经济周 期相关性 强 ( % 注 : 图 中 发达 国 家 的 工 业 生产值 采用 的 是 的 工 业 生 产 指数 。 来 源 : 笔者 根据 以 及 数据 计 算整理 。 — ‘ ‘ ‘ ‘ 歒无 外 因 国 家 歎 元 核心 《 家 图 去 杠 杆化对 欧元区 影 响 显著 注 : 此 图 为 欧盟银行去 杠杆过程 对 欧元 区 各国 的 影 响 ( 相对 于 基 线 预 测 的 变动 百 分点 ) 。 此 图 的 前提假设 为 “ 弱 势 政策 条件 ” , 即 : 由 于外 围 国 家 对改 革 的 政治 抵制 , 当 前 承诺无 法 履行 , 欧元 区 分裂压力 加 大 , 潜在金 融缺 口 扩大 , 金融 压抑 增 加 , 欧元 区 内 资 本账 户 危机 外 溢 等 。 其 中 , 欧元 区 核心 国 家 包 括奥 地利 、 比 利 时 、 芬 兰 、 德 国 和荷 兰 , 外 围 国 家 包括希 腊、 爱 尔 兰 、 意 大利 、 葡 萄 牙和 西班 牙。 来 源 : 笔者 根据 数据计 算整理。 二 ) 消 费需求 : 基本 保持稳定 , 短 期难 以大 幅提升 从近十 来年 的数 据看 , 中 国 的 消 费 需 求大 体是 比 较稳定 的 。 最 终消 费 支 出 对 增 长 的拉动 往往在 个百 分点 的 水平 上下 窄幅波动 ( 图 与 整个宏 观经济 周 期 波 动的 联系 似乎 并不 明 显 。 如 何解释 消 费 需求及其变化呢? 从 国 际上 消 费理 朱 民 : “ 世界 经济结 构的 深 刻 变化 和新 兴经济 的 新挑 战 ” , 《 国 际 金融 研究 》 , 年第 期 。 国 际 经 济评论 年 第 期
伍戈刘琨论的演进来看,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经历了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理论的变迁,消费的决定因素由具体的现期收入、过去收入丰富为抽象的总收入、持久收入以及各种收入的组合,消费者面临的约束由简单的预算约束过渡到资本市场弱势有效条件下的流动性约束,而消费者行为由完全理性合理化为理性预期,并据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决策。但这些理论在移植到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难免“水土不服”,市场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特点等方面都与经典消费理论的假设南北辙。余永定、李军分析了中国居民消费的短视行为,认为中国居民的消费既不是按凯恩斯的即期也不是按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来寻求效用最大化,而是依据现期收入和流动性资产水平以“最近的将来”收入来安排支出;[2]杭斌、郭香俊从消费习惯角度分析了消费者的储蓄行为,这也是近年来国际消费函数研究的理论前沿。这些对消费者行为的细致化研究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函数理论框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总的来看,在中国尽管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十分复杂且莫衷一是,但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与一些深层次的经济体制等原因有关,如社保、住房、医疗预防性储蓄动机甚至是文化传统等。而这些因素似乎都是短期内难以发生大幅变化的经济变量,这很可能是造成现阶段中国的消费需求保持基本稳定的原因。因此,从中短期来看,我们也不能期待消费能在拉动内需过程中发挥超常作用。(三)投资需求:受房价及融资等约束,刺激空间缩小在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的现实情况下,中国投资需求的波动显得较为剧烈。进一步观察图3,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投资与净出口在趋势上似乎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甚至是“镜像”)关系,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外需疲软时,中国宏观决策者往往采用凯恩斯学派的思路,积极地通过投资刺激政策进行应对。这种策略本身应该是没有太多值得争议的,但问题是其使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稳定的融资来支持,其具体的行业投向必须合理并且是具有经济效率的,此外过度的投资刺激也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攀升以及金融风险的滋生。如果不考虑上述这些条件而一一味地想去拉动投资,其空间会受到严重限制。为了深入分析这[1]朱信凯、骆展:“消费函数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化: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2]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3]杭斌、郭香俊:“基于习惯形成的预防性储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4]伍戈:“转型中国的货币政策:挑战与应对”,《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6月15日。44IntemationalEconomicReview?1994-201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
伍 戈 刘 琨 论 的 演 进来看 , 世纪 年代 以 来, 有关研究经历 了 绝 对收入理论、 相对 收入 理 论 、 生命周 期 理论 、 持 久收入理 论的 变迁 , 消 费 的 决 定 因 素 由 具体 的 现期 收 入、 过去 收入丰 富为 抽 象的 总 收入 、 持 久收入 以及各 种 收入的组合 , 消 费 者面临 的 约束 由 简 单的预算约束过渡到 资 本市 场弱势有效条件下的 流动 性约束 , 而消 费 者 行为 由完全理性合理化为 理性预 期 , 并据其在不 确定 性条件下 进行决策。 但这 些 理论在移 植到 中 国 及其他 发展中 国 家 的过程 中 难免 “ 水土 不 服” , 市 场环 境 、 经济 发 展水 平 以 及人 口 特 点等方 面都 与 经 典 消 费理 论的 假设南 辕北辙 。 余永 定 、 李 军分 析了 中 国居 民消 费 的 短视行 为 , 认为 中 国居 民 的 消 费 既不 是按凯 恩斯 的 即 期 也 不 是按 莫迪利 安 尼 ( 的 生 命周 期 来 寻 求 效 用 最 大 化 , 而是依据现期收 入和 流动 性资 产水平 以 “ 最近 的将来 ” 收 入来安排支 出 ; 杭斌、 郭香 俊从 消费 习 惯角 度分析 了 消费 者的 储蓄行为 , 这也是近年来 国 际 消 费 函 数研究 的 理论前沿 。 这些对消 费者行为 的细致化 研究为 建立符 合中 国 国 情 的 消 费 函 数理 论框架进行了 有益 的尝试。 总 的 来看 , 在中 国 尽管影 响 消 费 需 求的 因 素 十分复杂且莫 衷 一 是 , 但这些 因素很大程度上 与 一 些深层 次的 经济体制 等原 因 有关, 如社 保、 住房 、 医疗预 防性储蓄动机甚至 是文化传统 等 。 而这些 因 素似乎 都是短期 内 难以 发生 大幅变化的 经济变量 , 这很 可能是造成现阶 段中 国 的 消 费需 求保持基本稳定的 原 因 。 因 此, 从 中 短期 来看, 我们 也不 能期待 消 费 能在 拉动 内 需过程 中发挥超常作用 。 三) 投资需求 : 受房价及融资等约 束 , 剌 激空间 缩小 在 消 费 需求 相对稳定 的 现实 情况下 , 中 国投资需求 的波动显得较为 剧 烈 。 进 一 步观察 图 , 我们 可以 发现 , 近年来投资 与 净出 口 在趋势上似乎存在 一 定的 负 相关 ( 甚至是 “ 镜像 ” ) 关 系, 这或许在 一 定程度上 说明 , 一 旦 外需疲软 时 , 中 国宏 观 决策 者往往采用 凯 恩斯 学派的 思路, 积极地通过投资 刺 激政策进行应 对 。 这种策略本身 应该是没有太多值得争议的 , 但问 题是 其使用 并不是无条件 的 , 它 需要稳定 的 融 资 来支持, 其具体的行业投 向 必 须合理 并且 是具有经济效率 的 , 此 外 过度 的投资剌 激也容易 引 发 资产 价格攀升 以及 金融风 险 的滋生 。 如果 不考虑 上述这些条件而一 味地想 去 拉动投 资 , 其空 间会受到严重 限制 。 为 了深入分析这 】 朱信凯 、 骆晨 : “ 消费 函数 的理论逻辑 与 中 国化 : 一 个文献综述” , 《 经济研究 》 , 年第 期 。 】 余永定 、 李 军 : “ 中 国居 民消 费 函数 的理论与 验证” , 《 中 国 社会科学》 , 年第 期。 杭斌 、 郭香俊 : “ 基于 习 惯 形 成的 预防 性储 蓄一 中 国 城镇居 民 消 费 行为 的 实证 分析 ” , 《 经济 研 究》 , 年第 期 。 伍戈: “ 转型 中 国 的 货 币 政策 : 挑战 与应对 ” , 《 世纪经济报道》 ,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