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中国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肖炎舜内容提要: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之间有着非常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基于经济实际增长率的“谷一谷”划分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分为6个,我国实施了七轮宏观调控,其中五轮治理经济过热或偏快,两轮防止经济衰退。从中国财政政策历次调控经济周期的政策实践来看,中国财政政策取向的转变与经济周期的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反周期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都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提供借鉴。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周期政策取向转变波峰波谷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391(2017)01-0087-14DOI:10.19477/j.cnki.10-1368/f.2017.01.008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5轮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目前正处在第6轮经济周期。财政政策注重“逆经济风向而动”,较好发挥了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财政政策反周期调控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一轮经济周期调控提供借鉴。一、熨平经济周期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功能:文献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把探寻经济周期根源和政策设计作为核心。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减少是经济周期发生的主要原因:汉森一萨缪尔森提出“乘数一加速数模型,认为经济周期是投资与收入共同决定的;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和信贷扩张和收缩的结果;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归因于“创新浪潮;卢卡斯认为,经济波动取决于生产者对其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经济周期源于一些真实因素对经济的实际冲击,如大规模的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扰动等:卡莱斯基等则把经济波动归因于政治家对财政、货币政策的操纵。他们的政策主张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完全对立。无论如何,经济周期是一个客观事实,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国内最早公开提出经济周期问题的是乌家培、刘树成等人,他们1985年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波动”这个重要课题②,开启国内先河。在突破“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禁区后,国内学者将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周期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1993年起连续5年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年起连续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在财政收支上实施紧缩或扩张的反周期①《经济学》第14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胡代光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039页。②《刘树成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1月20日。87FISCALSCIENCEVol.13No.12017?1994-2017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FISCAL SCIENCE Vol.13 No.1 2017 中国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 肖炎舜 内容提要: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之间有着非常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基于经济实际 增长率的“谷-谷”划分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分为 6 个,我国实施了七轮宏观调 控,其中五轮治理经济过热或偏快,两轮防止经济衰退。从中国财政政策历次调控经济周期 的政策实践来看,中国财政政策取向的转变与经济周期的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反周期中也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都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财政政策 经济周期 政策取向转变 波峰波谷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391(2017)01-0087-14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 5 轮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目前正处在第 6 轮经济周期。 财政政策注重“逆经济风向而动”,较好发挥了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财政政策反周期 调控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一轮经济周期调控提供借鉴。 一、熨平经济周期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功能:文献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把探寻经济周期根源和政策设计作为核心。凯恩斯认为,总 需求减少是经济周期发生的主要原因;汉森-萨缪尔森提出“乘数-加速数模型”,认为经济周期 是投资与收入共同决定的;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和信贷扩张和收缩的结果;熊彼特把经 济周期归因于“创新”浪潮;卢卡斯认为,经济波动取决于生产者对其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基德兰 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经济周期源于一些真实因素对经济的实际冲击,如大规模的技术进步或生 产率的扰动等;卡莱斯基等则把经济波动归因于政治家对财政、货币政策的操纵。① 他们的政策主 张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完全对立。无论如何,经济周期是一个客观事实,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也是 一个客观事实。 国内最早公开提出经济周期问题的是乌家培、刘树成等人,他们 1985 年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 增长有没有周期波动”这个重要课题②,开启国内先河。在突破“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禁区后,国 内学者将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周期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 1993 年起连续 5 年实施适度从紧的 财政政策、1998 年起连续 6 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在财政收支上实施紧缩或扩张的反周期 ① 《经济学》第 14 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胡代光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年 6 月第 1 版,第 1039 页。 ② 《刘树成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 年 1 月 20 日。 专题研讨: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 87 DOI:10.19477/j.cnki.10-1368/f.2017.01.008
中国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操作”已经成为基本的常识,“人们早已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许多研究认同并证实了财政政策调控对经济周期具有重要影响,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看法。第一,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密切关系。高培勇(2013)认为,财政政策从来都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主要手段,财政收支深刻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消费、投资和社会总供求,进而牵动整个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2黄蕾、孙楚仁(2008)对1978年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是财政政策变化对GDP增长率变动的确产生了影响,财政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起着正向作用。③第二,财政政策调控依托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扶择两种机制。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内在于财政制度框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自动发挥宏观经济调节作用。相机快择是政府主动运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意识的干预。郭庆旺、贾俊雪、刘晓路(2007)分析了1992年2005年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发现财政支出政策的相机决择变化比较符合“逆势而动”的特点,有助于实体经济稳定。第三,财政政策调控可以采取扩张、紧缩、中性三种政策取向。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实践中被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实践中被称为从紧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在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实践中被称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楼继伟(2006)主编的《中国公共财政》明确提出财政政策通常可分为扩张、紧缩、中性三种类型,这在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实践中,所对应其实就是“积极”、“从紧”或“适度从紧”、“稳健”的财政政策。第四,财政政策调控可运用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财政政策调控为达到既定目标,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收支活动,利用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各种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金人庆(2006)对我国1993年起实施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8年起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2005年起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第五,财政政策调控要受到财政规则的约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开始通过财政规则对政府相机扶择的权力进行限制,以此解决政府的永久性债务偏好和财政“公共池塘问题”。一是赤字规则,如欧盟要求成员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保持在3%以内;二是借贷规则,比如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禁止政府从中央银行借款,我国1993年开始实施此规则;三是公共债务规则,主要是限制存量债务水平,如欧盟要求成员国债务存量占GDP比重不超过60%;四是黄金规则,只有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通过公共债务进行融资,经常开支需严格遵守动态预算平衡原则;五是公共财政导向①高培勇:《由“积极”转向“中性”:财政政策经历艰难执择》,《财贸经济》2004年第8期,第13-19页。②高培勇:《宏观经济分析中的财政政策》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③黄蕾、孙楚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2008年8月,《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第158-163页。④郭庆旺、贾俊雪、刘晓路:《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情势转变视角》,《管理世界》,2007年第5期,第7-17页。?楼继伟:《中国公共财政》,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12页。③金人庆:《中国:科学发展与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④杨攻研、刘洪钟:《政府债务削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一来自发达国家长期历史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期,第127-154页。88财政科学2017年第1期(总第13期)?1994-2017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财政科学 2017 年第 1 期(总第 13 期) 操作”已经成为基本的常识,“人们早已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① 许多研究认同并证实了财政政策 调控对经济周期具有重要影响,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看法。 第一,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密切关系。高培勇(2013)认为,财政政策从来都是宏 观经济调控的一个主要手段,财政收支深刻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消费、投资和社会总供求,进而牵动 整个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②黄蕾、孙楚仁(2008)对 1978 年-2002 年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对经济周 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是财政政策变化对 GDP 增长率变动的确产生了影响,财政支出增长对经 济增长起着正向作用。③ 第二,财政政策调控依托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两种机制。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内在于财政制 度框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自动发挥宏观经济调节作用。相机抉择是政府主动运用反周期的 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意识的干预。郭庆旺、贾俊雪、刘晓路(2007)分析了 1992 年- 2005 年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发现财政支出政策的相机抉择变化比较符合“逆势而动” 的特点,有助于实体经济稳定。④ 第三,财政政策调控可以采取扩张、紧缩、中性三种政策取向。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我国财政政 策调控实践中被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实践中被称为从紧 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在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实践中被称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楼继 伟(2006)主编的《中国公共财政》明确提出财政政策通常可分为扩张、紧缩、中性三种类型⑤,这在 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实践中,所对应其实就是“积极”、“从紧”或“适度从紧”、“稳健”的财政政策。 第四,财政政策调控可运用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财政 政策调控为达到既定目标,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收支活动,利用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 资、财政补贴等各种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金人庆(2006)对我国 1993 年起实施的适度从 紧财政政策、1998 年起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2005 年起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 全面地总结了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使用情况。⑥ 第五,财政政策调控要受到财政规则的约束。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开始通过财政规 则对政府相机抉择的权力进行限制,以此解决政府的永久性债务偏好和财政“公共池塘问题”。⑦一 是赤字规则,如欧盟要求成员国财政赤字占 GDP 比重保持在 3%以内;二是借贷规则,比如大多数 工业化国家禁止政府从中央银行借款,我国 1993 年开始实施此规则;三是公共债务规则,主要是限 制存量债务水平,如欧盟要求成员国债务存量占 GDP 比重不超过 60%;四是黄金规则,只有政府投 资性支出可以通过公共债务进行融资,经常开支需严格遵守动态预算平衡原则;五是公共财政导向 ① 高培勇:《由“积极”转向“中性”:财政政策经历艰难抉择》,《财贸经济》2004 年第 8 期,第 13-19 页。 ② 高培勇:《宏观经济分析中的财政政策》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年 10 月第 1 版。 ③ 黄蕾、孙楚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2008 年 8 月,《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 学者大会论文集》,第 158-163 页。 ④ 郭庆旺、贾俊雪、刘晓路:《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情势转变视角》,《管理世界》,2007 年第 5 期,第 7-17 页。 ⑤ 楼继伟:《中国公共财政》,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1 版,第 112 页。 ⑥ 金人庆:《中国:科学发展与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 1 版。 ⑦ 杨攻研、刘洪钟:《政府债务削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来自发达国家长期历史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 年第 1 期,第 127-154 页。 中国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 88
专题研讨: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性规则,即公共投资不能与私人投资直接竞争;六是对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结构比例建立数量限制规则,例如德国自1982年起规定,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不能快于财政收人。①二、中国财政政策取向转变与经济周期的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从政策决策角度考察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有一些分歧,主要是方法不同所致。一种是基于经济实际增长率的“谷-谷”划分法;另一种是HP滤波法,即对经济进行周期划分前,先消除其长期趋势。本文借鉴刘树成等采用传统“谷-谷”划分法②,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运行时段分为6个周期(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经历了5个周期是学术界共识),分别是1977年一1981年第六个周期,1982年一1986年第七个周期,1987年一1990年第八个周期,1991年一1999年第九个周期,2000年一2009年第十个周期,2010年进入第十一个周期(见图1)。08+一经济增速25一物价涨幅2015109100090960200202000200020图11978年一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变化情况资料来源: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一)第六个经济周期中,GDP增长率最高是1978年的11.7%,党中央于1979年4月正式提出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79年一1981年改革开放后第一轮宏观调控,是针对1978年经济过热采取的紧缩取向的宏观调控。1978年CDP增长11.7%,尽管当年物价水平只上升0.7%,财政收支也是基本平衡的,还有10.18亿元结余,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经济已经出现过热。1979年4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三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1979年开始,我国财政政策取向发生明显变化(见表1),当年国家财政预算收支安排都是1120亿元,相当于上年决算数,没有安排赤字;1980年国家预算总收人1062.9亿元,总支出1142.9亿元,①:李永友、周达军:《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执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第10-17页;郝宇彪:《财政预算理念:演变、影响与重构一一基于美国财政收支变迁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6期,第127-134页。②田如柱、金辉:《尊重经济规律才能成功驾驭宏观经济一一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刘树成》,《经济参考报》,2011年6月28日。89FISCALSCIENCEVol.13No.12017?1994-2017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FISCAL SCIENCE Vol.13 No.1 2017 性规则,即公共投资不能与私人投资直接竞争;六是对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结构比例建立数量限 制规则,例如德国自 1982 年起规定,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不能快于财政收入。① 二、中国财政政策取向转变与经济周期的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 从政策决策角度考察 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有一些分歧,主要是方法不同所致。一种是基于经济实际增长率 的“谷-谷”划分法;另一种是 HP 滤波法,即对经济进行周期划分前,先消除其长期趋势。本文借鉴 刘树成等采用传统“谷-谷”划分法②,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运行时段分为 6 个周期(改革开放前 中国经济经历了 5 个周期是学术界共识),分别是 1977 年—1981 年第六个周期,1982 年—1986 年第 七个周期,1987 年—1990 年第八个周期,1991 年—1999 年第九个周期,2000 年—2009 年第十个周 期,2010 年进入第十一个周期(见图 1)。 (一)第六个经济周期中,GDP 增长率最高是 1978 年的 11.7%,党中央于 1979 年 4 月 正式提出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1979 年—1981 年改革开放后第一轮宏观调控,是针对 1978 年经济过热采取的紧缩取向的宏 观调控。1978 年 GDP 增长 11.7%,尽管当年物价水平只上升 0.7%,财政收支也是基本平衡的,还有 10.18 亿元结余,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经济已经出现过热。1979 年 4 月,党中央召开工作 会议,正式提出用三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 1979 年开始,我国财政政策取向发生明显变化(见表 1),当年国家财政预算收支安排都是 1120 亿 元,相当于上年决算数,没有安排赤字;1980 年国家预算总收入 1062.9 亿元,总支出 1142.9 亿元, ① 李永友、周达军:《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财贸经济》,2007 年第 2 期,第 10-17 页;郝宇彪:《财政预算理念:演变、影响与重构——基于美国财政收支变迁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 较》,2014 年第 6 期,第 127-134 页。 ② 田如柱、金辉:《尊重经济规律才能成功驾驭宏观经济——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刘树 成》,《经济参考报》,2011 年 6 月 28 日。 专题研讨: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 图 1 1978 年—2015 年中国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 89
中国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低于上年决算数,支大于收80亿元;1981年国家预算在作出安排后又进行调整,调整后概算总收人和总支出都是1056.6亿元。但从预算执行结果看,1979年、1980年的财政政策是宽松的,1981年才真正实行了紧缩,这反映在各年的决算中。1979年国家决算总收入比预算短收16.7亿元,决算总支出比预算超支153.9亿元,出现170.6亿元赤字;1980年国家决算总收人比预算超收22.3亿元,决算总支出比预算超支69.8亿元,财政赤字超预算47.5亿元;1981年国家决算总收入超概算32.86亿元,决算总支出超概算58.37亿元,财政赤字25.51亿元。这三年,财政预算安排都是从紧的,但预算执行中,1979年和1980年财政支出较多超出预算,1981年才较好完成预算任务。因此,许多学者认为,1979年一1980年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双松搭配”,1981年是“紧财政”、“松货币”的“松紧搭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79年、1980年各级政府认识不统一,政策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没降下来。1980年12月,党中央决定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大调整,紧缩财政政策才真正落实到位。还要指出的是,当时我国并没有提出经济周期问题,财政工作主要是受到“财政规则”约束,特别是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财政要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表11978年一1981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基本建设拨款年份预算决算预算决算预算决算预算决算19781121.111119.3010.18451.921979112011200390*514.71103.301273.90170.6801980373.5419.41062.91085.201142.91212.70127.5198101056.61089.461056.61114.9725.51323.3330.63资料来源: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开的财政预决算报告。(二)第七个经济周期中,GDP增长率最高是1984年的15.2%,1985年-1986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第二轮宏观调控1.1982年一1984年连续3年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1981年,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到5.1%,是第六个经济周期的谷底。1981年12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使1982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比1981年高一点。由此,1982年财政收支安排保持了一定增长速度,并主动安排少量赤字,当年预算总收人为110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长3.9%;总支出为11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长4%;支大于收30亿元。这标志着紧缩财政政策发生方向性转变,开始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2.1985年采取“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84年增长率达到15.2%,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速度,次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比赛增长速度的现象。1985年国家预算安排财政总收人比上年增长4.8%,总支出比上年增长3.3%,在上年财政收支实际增速都在20%左右的情况下,这体现了紧缩的政策取向。从实际执行结果看,1985年国家预算完成情况大大超过预算安排,财政总收人为1854.11亿元,完成预算的120.8%,财政总支出为1825.94亿元,完成预算的116.7%,财政结余为28.17亿元,扭转了财政赤字局面。这次从紧的财政政策名符其实,特别是国家财政平衡状况由略有赤字,转变为收支略有结余,被视为一个巨大成绩。90财政科学2017年第1期(总第13期)?1994-2017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财政科学 2017 年第 1 期(总第 13 期) 低于上年决算数,支大于收 80 亿元;1981 年国家预算在作出安排后又进行调整,调整后概算总收 入和总支出都是 1056.6 亿元。但从预算执行结果看,1979 年、1980 年的财政政策是宽松的,1981 年 才真正实行了紧缩,这反映在各年的决算中。1979 年国家决算总收入比预算短收 16.7 亿元,决算总 支出比预算超支 153.9 亿元,出现 170.6 亿元赤字;1980 年国家决算总收入比预算超收 22.3 亿元, 决算总支出比预算超支 69.8 亿元,财政赤字超预算 47.5 亿元;1981 年国家决算总收入超概算 32.86 亿元,决算总支出超概算 58.37 亿元,财政赤字 25.51 亿元。这三年,财政预算安排都是从紧的,但预 算执行中,1979 年和 1980 年财政支出较多超出预算,1981 年才较好完成预算任务。因此,许多学者 认为,1979 年—1980 年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双松搭配”,1981 年是“紧财政”、“松货币”的 “松紧搭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1979 年、1980 年各级政府认识不统一,政策贯彻执 行不力,基建总规模没降下来。1980 年 12 月,党中央决定 1981 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大调整,紧 缩财政政策才真正落实到位。还要指出的是,当时我国并没有提出经济周期问题,财政工作主要是受 到“财政规则”约束,特别是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财政要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 资料来源: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开的财政预决算报告。 表 1 1978 年—1981 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 基本建设拨款 预算 决算 预算 决算 预算 决算 预算 决算 1978 1121.11 1119.30 10.18 451.92 1979 1120 1103.30 1120 1273.90 0 -170.6 390* 514.7 1980 1062.9 1085.20 1142.9 1212.70 -80 -127.5 373.5 419.4 1981 1056.6 1089.46 1056.6 1114.97 0 -25.51 323.3 330.63 (二)第七个经济周期中,GDP 增长率最高是 1984 年的 15.2%,1985 年-1986 年我国 实施改革开放后第二轮宏观调控 1.1982 年—1984 年连续 3 年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 1981 年,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到 5.1%,是第六个经济周期的谷底。1981 年 12 月五届人大四次会 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使 1982 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比 1981 年高一点。由此,1982 年财 政收支安排保持了一定增长速度,并主动安排少量赤字,当年预算总收入为 1100 亿元,比上年预计 数增长 3.9%;总支出为 1130 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长 4%;支大于收 30 亿元。这标志着紧缩财政政 策发生方向性转变,开始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 2.1985 年采取“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84 年增长率达到 15.2%,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速度,次年 3 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 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比赛增长速度的现 象。1985 年国家预算安排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 4.8%,总支出比上年增长 3.3%,在上年财政收支 实际增速都在 20%左右的情况下,这体现了紧缩的政策取向。从实际执行结果看,1985 年国家预算 完成情况大大超过预算安排,财政总收入为 1854.11 亿元,完成预算的 120.8%,财政总支出为 1825.94 亿元,完成预算的 116.7%,财政结余为 28.17 亿元,扭转了财政赤字局面。这次从紧的财政政策名 符其实,特别是国家财政平衡状况由略有赤字,转变为收支略有结余,被视为一个巨大成绩。 中国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 90
专题研讨: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3.1986年“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半途而废”实施“双紧”政策后,1986年经济增速回落到8.9%,是第七个经济周期的谷底。这个速度并不低,与当年政策执行中很快就调整方向有很大关系。从1986年预算安排和执行看出,这次宏观调控并不彻底。1986年国家预算财政收支都是2141.47亿元,是连续4年安排预算赤字后,第一次预算没有安排赤字;但实际执行结果出现了70.8亿元赤字,这个赤字水平为1981年以来最高,实际上是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实施了一年,就转变为“双松”政策组合,财政政策转向节点与经济周期谷底几乎重叠。表21982年一1986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财政收人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财政赤字年份预算决算预算预算预算决算决算决算198211001123.9711301153.31-2029.34297.26309.15198312321248.9912621292.45-3043.46361.82382.811984301338.51501.861368.51546.444.54441.6478.591985-3015351854.1115651825.9428.17483.63569.73019862141.472220.32141.472291.170.8567.8655.7资料来源: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开的财政预决算报告。(三)第八个经济周期中,1988年-1990年我国实施了以“治理整顿”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开放后第三轮宏观调控1.本轮宏观调控聚焦治理通货膨胀1987年、1988年GDP增长率达到11.7%和11.2%,1988年、1989年物价涨幅达到18.8%和18%,是这轮宏观调控的大背景。1988年物价上涨与价格改革有密切关系,这一年国家出台对基本生活消费品由暗补改明补、对高档及耐用消费品价格调整和放开、较大幅度提高基础产业产品价格等措施,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短缺经济”情况下,各类价格应声而起。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的重要决策,之后国务院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策。在系列调控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速迅速下降,1989年GDP增长率只有4.2%,物价涨幅仍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是翘尾因素所致,是1988年价格“闯关”的后遗症。2.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比较大这次宏观调控即使面对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但由于把通货膨胀形势估计得相当严重,中央继续采取严厉调控措施,在整个治理整顿期间都坚持实行紧缩的方针政策。1989年9月份工业增速已经下滑到-0.9%,10月份进一步下滑到-2.1%;物价指数从1月份的27%,下降到8月份的15.2%,11月份进一步下降到7.1%?。但是,1988年9月开始实施的紧缩性政策并没有转变。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三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要求继续控制社①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1989年经济形势分析及1990年展望》,《计划经济研究》,1990年第1期,第47-53页。91FISCALSCIENCEVol.13No.12017?1994-2017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FISCAL SCIENCE Vol.13 No.1 2017 3.1986 年“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半途而废” 实施“双紧”政策后,1986 年经济增速回落到 8.9%,是第七个经济周期的谷底。这个速度并不 低,与当年政策执行中很快就调整方向有很大关系。从 1986 年预算安排和执行看出,这次宏观调控 并不彻底。1986 年国家预算财政收支都是 2141.47 亿元,是连续 4 年安排预算赤字后,第一次预算 没有安排赤字;但实际执行结果出现了 70.8 亿元赤字,这个赤字水平为 1981 年以来最高,实际上 是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实施了一年,就转变为“双松”政策组 合,财政政策转向节点与经济周期谷底几乎重叠。 资料来源: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开的财政预决算报告。 表 2 1982 年—1986 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 基本建设拨款 预算 决算 预算 决算 预算 决算 预算 决算 1982 1100 1123.97 1130 1153.31 -20 -29.34 297.26 309.15 1983 1232 1248.99 1262 1292.45 -30 -43.46 361.82 382.81 1984 1338.5 1501.86 1368.5 1546.4 -30 -44.54 441.6 478.59 1985 1535 1854.11 1565 1825.94 -30 28.17 483.63 569.73 1986 2141.47 2220.3 2141.47 2291.1 0 -70.8 567.8 655.7 (三)第八个经济周期中,1988 年-1990 年我国实施了以“治理整顿”为核心内容的改 革开放后第三轮宏观调控 1.本轮宏观调控聚焦治理通货膨胀 1987 年、1988 年 GDP 增 长率 达 到 11.7% 和 11.2% ,1988 年、1989 年 物 价 涨 幅 达 到 18.8% 和 18%,是这轮宏观调控的大背景。1988 年物价上涨与价格改革有密切关系,这一年国家出台对基本 生活消费品由暗补改明补、对高档及耐用消费品价格调整和放开、较大幅度提高基础产业产品价 格等措施,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短缺经济”情况下,各类价格应声而起。1988 年 9 月,党的十三 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的重要决策,之后国务院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策。在系列调控政策作用下,我国 经济增速迅速下降,1989 年 GDP 增长率只有 4.2%,物价涨幅仍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是翘尾因素所 致,是 1988 年价格“闯关”的后遗症。 2.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比较大 这次宏观调控即使面对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但由于把通货膨胀形势估计得相当严重,中央继续 采取严厉调控措施,在整个治理整顿期间都坚持实行紧缩的方针政策。1989 年 9 月份工业增速已 经下滑到 -0.9%,10 月份进一步下滑到 -2.1%;物价指数从 1 月份的 27%,下降到 8 月份的 15.2%, 11 月份进一步下降到 7.1%①。但是,1988 年 9 月开始实施的紧缩性政策并没有转变。1989 年 11 月,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三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要求继续控制社 ①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1989 年经济形势分析及 1990 年展望》,《计划经济研究》,1990 年第 1 期, 第 47-53 页。 专题研讨: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