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期 平顶山学院学报 Vol 35 No. 1 2020年2 Jourmal of Pingdingshan U Feb.2020 伦理学视野中儒家忠德思想的多维检视 以欧阳辉纯忠德思想研究为中心 李杰 (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103) 要:忠德是儒家伦理学的重要德目之一,也是常被人误解的道德范畴。欧阳辉纯教授的《传统儒家 忠德思想研究》一书从做人之忠、为政之忠等多雏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梳理和考证,阐释了儒 家忠德思想的真正内涵,厘清了忠德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分析了儒家忠德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和价值,代表了訢时期研究儒家忠德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忠德;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欧阳辉纯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20)01-0011-0 伦理学是教人“何以成人”的学问,人是文化师欧阳辉纯博士是国内学术界研究儒家忠德思想 的符号(卡西尔语),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样法(梁漱的学者,他对儒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 溟语),人的生活无法割断传统,“抛弃传统、丢掉求精神,他常说,自己阅读古籍,有一种“身在尘 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世,心游圣境”的感觉,正如明代儒者吴与弼说的 因此,人无法逃离过去,无法逃脱传统,人们生活在“睹道统一脉之传,不觉心醉”。对于他来说,“学 传统的掌心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人之不学,犹谷未 斯25年致力于对“传统”的研究,终成力作《论传成栗,米未成饭也”“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 统》,他说:“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索”。他从2012年6月取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 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土学位再到山东大学做政治学博士后研究这些年, 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一直专注儒学尤其是儒家伦理学的转型和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 会不可能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史、中国儒学和中国晢学。在《孔子研究》《自然辩 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齐鲁学刊》等重要期刊 性的改造。”口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传统儒家忠德 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就自然成为历代学人的职思想研究》(2017)《中国伦理思想的回顾与前膽》 责和使命。贵州师范大学欧阳辉纯教授正是认识(2017)《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中国伦理思想论文 到这一点,勇于担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集》(2015)和《朱熹忠德思想研究》(2018)等,在 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儒家忠德思想的研究,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2017年6月发表 的《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是他这方面的代表在《广西社会科学》期刊上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 作。有幸精心拜读了该书,掩卷沉思,感想颇多。义儒学》一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 笔者认为,欧阳教授的这部著作是国内研究儒家忠学术界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他认 德思想的优秀成果,也是一部儒家伦理学的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实践而产生 欧阳辉纯教授及其对忠德的研究 的一种新型的儒学,是儒学的当代发展与当代形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态。12在这篇文章中,欧阳教授还对中国特色社 收稿日期:2019-10-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6XJA710001);2018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JCl8112) 作者简介:李杰(1969—),男,安徽省亳州市人,晢学博士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命伦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9-10-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6XJA710001);2018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JC18112) 作者简介:李 杰(1969— ),男,安徽省亳州市人,哲学博士,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命伦理学研究。 伦理学视野中儒家忠德思想的多维检视 ———以欧阳辉纯忠德思想研究为中心 李 杰 (豫章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摘 要:忠德是儒家伦理学的重要德目之一,也是常被人误解的道德范畴。欧阳辉纯教授的《传统儒家 忠德思想研究》一书从做人之忠、为政之忠等多维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梳理和考证,阐释了儒 家忠德思想的真正内涵,厘清了忠德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分析了儒家忠德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和价值,代表了新时期研究儒家忠德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 键 词:忠德;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欧阳辉纯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20)01-0011-05 伦理学是教人“何以成人”的学问,人是文化 的符号(卡西尔语),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样法(梁漱 溟语),人的生活无法割断传统,“抛弃传统、丢掉 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 因此,人无法逃离过去,无法逃脱传统,人们生活在 传统的掌心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 斯 25年致力于对“传统”的研究,终成力作《论传 统》,他说:“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 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 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 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因而一个社 会不可能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 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 性的改造。”[1]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就自然成为历代学人的职 责和使命。贵州师范大学欧阳辉纯教授正是认识 到这一点,勇于担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儒家忠德思想的研究,他 的《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是他这方面的代表 作。有幸精心拜读了该书,掩卷沉思,感想颇多。 笔者认为,欧阳教授的这部著作是国内研究儒家忠 德思想的优秀成果,也是一部儒家伦理学的佳作。 一、欧阳辉纯教授及其对忠德的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 师欧阳辉纯博士是国内学术界研究儒家忠德思想 的学者,他对儒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 求精神,他常说,自己阅读古籍,有一种“身在尘 世,心游圣境”的感觉,正如明代儒者吴与弼说的 “睹道统一脉之传,不觉心醉”。对于他来说,“学 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人之不学,犹谷未 成栗,米未成饭也”“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 索”。他从 2012年 6月取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再到山东大学做政治学博士后研究这些年, 一直专注儒学尤其是儒家伦理学的转型和发展。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 史、中国儒学和中国哲学。在《孔子研究》《自然辩 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齐鲁学刊》等重要期刊 上发表论文 50余篇。主要著作有《传统儒家忠德 思想研究》(2017)《中国伦理思想的回顾与前瞻》 (2017)《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中国伦理思想论文 集》(2015)和《朱熹忠德思想研究》(2018)等,在 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 2017年 6月发表 在《广西社会科学》期刊上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儒学》一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 学术界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他认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实践而产生 的一种新型的儒学,是儒学的当代发展与当代形 态。”[2] 在这篇文章中,欧阳教授还对中国特色社 第 35卷第 1期 2020年 2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JournalofPingdingshanUniversity Vol.35No.1 Feb.2020
平顶山学院学报 会主义儒学的研究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多的儒家道德规范。人们对“忠”的理解多停留在 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政治层面上,多认为臣对君要忠、下对上要忠,一提 入、细致地阐释。 到“忠”,便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 儒家忠德思想研究是欧阳辉纯教授多年来一亡,臣不得不亡”的“愚忠”。作者认为,“愚忠”仅 直研究的方向,他把儒家忠德思想作为儒学创造性是忠德的一种践履方式,不是忠德的全部内涵,如 转化和发展的切入点,取得了可喜的硕果和一定的果把忠仅仅理解为“下对上”“臣对君”的单一维 影响。忠德是伦理学的重要德目之一,它是儒学伦度,很容易走向极端和片面化。鉴于此,欧阳辉 理学重要的范畴,也是人们误读最多的儒家道德规纯教授在广泛吸取前人对忠德研究的基础上,全 范。欧阳教授将忠德的研究分为“三部曲”,即忠面、深入、系统、多维度对忠德含义进行考察。通过 德范畴研究、忠德个案硏究和忠德建设硏究。在忠对忠德起源及“忠”字意义的考辨,得岀“忠”的科 德范畴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传统儒家忠学内涵:“忠”是一种全德,包括做人之忠和为政之 德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忠德个案忠两个方面,其基本内涵是“尽己”32。 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朱熹忠德思想研究》 从做人之忠的维度来看,忠德包括三个方面的 (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忠德建设研究方面,取内容:尽己利人、待人以善、持事以敬。所谓尽己利 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201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人,就是说要做到无私、专一、尽心竭力和忠恕统 目“中国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的现代转化与社会忠 。可以说,“忠”体现了儒家做人的根本之 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XZXO12)。围绕该项道。这从孔子的思想中可以窥见一斑。孔子提倡 目作者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该项目即将完成。通过正名,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 多年来对忠德思想的研究,作者发现儒家忠德不仅都要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 是政治道德原则规范体系,而且是一种完善的德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 体系。儒家忠德并不是与现代社会忠德建设格格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 不入的封建糟粕,而是现代忠德秩序一个不可忽视本职工作,最后达到像孔子本人那样“发愤忘食, 的保证,也是现代忠德文明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之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无私境界,即孔子所 并为现代人类的生存指出可资借鉴的思想。 谓“仁”的境界。为人,不要事事算计,要随感而 应,恪尽职守,遵循“天理”,做到无私忘我,这是儒 二、欧阳辉纯儒家忠德思想研究的理论内容 家为人之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也正 《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硏究》一书是欧阳辉纯对像王阳明在《大学问》一书中的阐释,他说《大学》 儒家忠德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采用历史唯就是阐述大人之学的一本书。何谓大人?王阳明 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解释为:能以自己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看天下 儒家忠德思想的内涵、起源、发展和历史实践及其像一个家,所有中国人像一个人。如果被身躯形体 当代价值。作者认为,儒家忠德思想是一个动态变所分隔,分你我、存己私的人就是小人。大人与天 化的过程,他的研究不仅要从政治维度进行考察,地浑然不分,不是以一己的意思认为如此,而是人 还要从文化维度和普通德性的维度去阐释,不仅要本来就具有的仁心就是这样的。人本有的仁心就 从“臣对君”的维度进行理解,更要从“君对臣、君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这是大人、小人都有的 对民、民对君、民对官、官对民、地方官员和属下之只不过小人把自己的仁心限隔起来才狭小了。这 间忠的维度加以考辨”,通过全面、系统、多维度地仁心自然灵通而不昏暗,所以叫“明德”(光明的 对儒家忠德思想的研究,澄清了人们对传统忠德思德性)。小人在没有被欲望打动本心、被私心蒙蔽 想的错误、偏颇的理解,还原了儒家忠德思想的真本心时,他的本心是不昏暗的,当被欲望打动本心 实面目,对正确认识传统儒家忠德思想在历史上的被私心蒙蔽本心时,使利害计较、怨怒仇恨在内心 作用做出了客观评价,并为当今人们如何继承和发交战不休,那时甚至骨肉至亲都可以残害,至此,原 展儒家忠德思想指明了方向。 本物我一体不分的仁心就亡失了、才昏暗的。大人 (一)忠德含义之辨:忠德基础论 也会丧失其仁心,也有被私心蒙蔽的危险,所以,才 忠”在传统社会中是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它叫“大人之学”。通过修身,知行合一,割除被蒙蔽 是儒家伦理学重要的范畴,也是人们误读、误解最的私欲,才能致良知,即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这是
会主义儒学的研究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 入、细致地阐释。 儒家忠德思想研究是欧阳辉纯教授多年来一 直研究的方向,他把儒家忠德思想作为儒学创造性 转化和发展的切入点,取得了可喜的硕果和一定的 影响。忠德是伦理学的重要德目之一,它是儒学伦 理学重要的范畴,也是人们误读最多的儒家道德规 范。欧阳教授将忠德的研究分为“三部曲”,即忠 德范畴研究、忠德个案研究和忠德建设研究。在忠 德范畴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传统儒家忠 德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忠德个案 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朱熹忠德思想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18年版)。忠德建设研究方面,取 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201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中国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的现代转化与社会忠 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XZX012)。围绕该项 目作者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该项目即将完成。通过 多年来对忠德思想的研究,作者发现儒家忠德不仅 是政治道德原则规范体系,而且是一种完善的德性 体系。儒家忠德并不是与现代社会忠德建设格格 不入的封建糟粕,而是现代忠德秩序一个不可忽视 的保证,也是现代忠德文明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之 一,并为现代人类的生存指出可资借鉴的思想。 二、欧阳辉纯儒家忠德思想研究的理论内容 《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一书是欧阳辉纯对 儒家忠德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采用历史唯 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 儒家忠德思想的内涵、起源、发展和历史实践及其 当代价值。作者认为,儒家忠德思想是一个动态变 化的过程,他的研究不仅要从政治维度进行考察, 还要从文化维度和普通德性的维度去阐释,不仅要 从“臣对君”的维度进行理解,更要从“君对臣、君 对民、民对君、民对官、官对民、地方官员和属下之 间忠的维度加以考辨”,通过全面、系统、多维度地 对儒家忠德思想的研究,澄清了人们对传统忠德思 想的错误、偏颇的理解,还原了儒家忠德思想的真 实面目,对正确认识传统儒家忠德思想在历史上的 作用做出了客观评价,并为当今人们如何继承和发 展儒家忠德思想指明了方向。 (一)忠德含义之辨:忠德基础论 “忠”在传统社会中是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它 是儒家伦理学重要的范畴,也是人们误读、误解最 多的儒家道德规范。人们对“忠”的理解多停留在 政治层面上,多认为臣对君要忠、下对上要忠,一提 到“忠”,便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 亡,臣不得不亡”的“愚忠”。作者认为,“愚忠”仅 是忠德的一种践履方式,不是忠德的全部内涵,如 果把忠仅仅理解为“下对上”“臣对君”的单一维 度,很容易走向极端和片面化[3]4 。鉴于此,欧阳辉 纯教授在广泛吸取前人对忠德研究的基础上,全 面、深入、系统、多维度对忠德含义进行考察。通过 对忠德起源及“忠”字意义的考辨,得出“忠”的科 学内涵:“忠”是一种全德,包括做人之忠和为政之 忠两个方面,其基本内涵是“尽己”[3]2 。 从做人之忠的维度来看,忠德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尽己利人、待人以善、持事以敬。所谓尽己利 人,就是说要做到无私、专一、尽心竭力和忠恕统 一[3]38-42 。可以说,“忠”体现了儒家做人的根本之 道。这从孔子的思想中可以窥见一斑。孔子提倡 正名,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 都要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 本职工作,最后达到像孔子本人那样“发愤忘食, 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无私境界,即孔子所 谓“仁”的境界。为人,不要事事算计,要随感而 应,恪尽职守,遵循“天理”,做到无私忘我,这是儒 家为人之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也正 像王阳明在《大学问》一书中的阐释,他说《大学》 就是阐述大人之学的一本书。何谓大人?王阳明 解释为:能以自己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看天下 像一个家,所有中国人像一个人。如果被身躯形体 所分隔,分你我、存己私的人就是小人。大人与天 地浑然不分,不是以一己的意思认为如此,而是人 本来就具有的仁心就是这样的。人本有的仁心就 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这是大人、小人都有的, 只不过小人把自己的仁心限隔起来才狭小了。这 一仁心自然灵通而不昏暗,所以叫“明德”(光明的 德性)。小人在没有被欲望打动本心、被私心蒙蔽 本心时,他的本心是不昏暗的,当被欲望打动本心、 被私心蒙蔽本心时,使利害计较、怨怒仇恨在内心 交战不休,那时甚至骨肉至亲都可以残害,至此,原 本物我一体不分的仁心就亡失了、才昏暗的。大人 也会丧失其仁心,也有被私心蒙蔽的危险,所以,才 叫“大人之学”。通过修身,知行合一,割除被蒙蔽 的私欲,才能致良知,即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这是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
李杰:伦理学视野中儒家忠德思想的多维检视 为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之忠的最高境界。 (二)忠德观念的历史演变论 也可以从存在论和目的论的角度理解儒家的 欧阳辉纯教授对历史上忠德思想进行了细心 做人之忠。人既是自在的存在,又是自为的存在,梳理,把儒家忠德在中国漫长的伦理思想发展分为 既是自然的存在,也是自由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整合与创建、发展与抗争、批判与重构等几个阶段。 人是自为自由的存在,因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创造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对忠观念的整合 性,人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作为一种目的论的存与创建做出了贡献。从德性伦理学角度看,先秦儒 在,人不同于草木禽兽,“有生有气有知且有义”,家把忠德整合为“德之正也”“令德”“全德”,使忠 做人就要像人的样子,就如“一首曲子必须优美,德成为众德之基。从政治道德角度,先秦儒家把三 否则只是噪音;一种法律制度必须表现正义并且普代以来“上对下”的“忠”发展提升到了忠德在实践 遍有效,否则就不成为法律”。所以,一名医生必上具有平等性、互惠性的层面。从忠德实践角度, 须尽心尽力治病救人,否则就够不上是一名医生;先秦儒家提出了忠德的层次性内涵。孔子认为,忠 一个朋友如果不仗义就不是一个朋友;一个人必须德至少包括四个层面的内涵:为子之忠、为弟之忠 有着做人的尊严,否则他就不是一个人而只是具有为朋友之忠、为臣之忠3m3。墨家认为“忠”是 人的生理现象的存在。可以说,儒家为人之忠思“天德”在人类社会秩序中的德性体现,在人类社 想揭示了“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会中要建立“兼爱”的社会秩序,以与天德相配。 真谛,这些思想给当今迷失于物欲横流世界的当代道家反对忠德,认为忠德是统治者为自己谋取利益 人提供了指路明灯。 的手段,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提 从为政之忠的维度来看,为政之忠是指政治领倡“无为”,对儒家忠德思想提出了批判。法家主 域中的一种德行和德性,这一忠德主要包括一心事要强调忠德的政治层面内涵,主要强调臣对君的 君、公忠爱国和明道救世等内容。儒家一心事君的忠,认为忠是人臣最基本的政治道德品质,也是人 价值理念是希望通过作为“政统”代表的君来实现臣为官行事的道德操守,体现了“君为臣刚”的初 儒家的“道统”,使“道统”的价值能够在实践中得步政治道德原则3。 到呈现、落实和贯彻。因此,一心事君是实现儒家 汉唐至明清之际,是忠德思想的发展与抗争阶 道统”价值体系的一种方式1。“一心事君”,包段。这个时期,为政之忠得到强化,做人之忠体现 括“爱君敬君、谏君和不变节”等内容-。儒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汉儒提出“三纲”,这成为 家公忠爱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核心,这个时期忠德的基本内容。唐宋时期,忠德思想趋 也是忠德的精华,其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国家统于成熟,其标志是一方面出现了经典著作《忠经》 抗敌御侮、报国亡身,励精图治、心怀祖国,忧国另一方面忠德思想得以理学化的论证。明清时期, 忧民”等”。这一传统精神代表了中国的脊由于皇权专制思想得到加强,忠德思想出现抗争的 梁,正如鲁迅所概括的:“我们自古就有埋头苦干局面,一方面直接批判君主专制政府,另一方面与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专制政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31。 法的人。”儒家明道济世强调个人社会责任、弘扬 近现代以来,忠德得以批判和重建。近代中国 社会正义、以天下为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经历了“数千年之大变局”,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儒士们责寻求救国的良方,维系中国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传 任感的集中体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统文化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尤其是传统忠德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了儒士们的价值遭到了最彻底的批判,从主张改良的维新派到五四 追求。“君子忧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无不对忠德思想进行全面、彻 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之所忧,正是为了广大人底地批判。批判是为了重构,批判的同时,陈独秀、 民弘扬正义,最终实现一个“大同”社会,即实现所孙中山等人对传统文化和忠德思想进行了重构,建 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构新的道德、新忠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为政之忠与做人之忠是忠德两个不同领域,两用“忠于人民”这四个字来全面概括新忠德的内涵 者在道德实践中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这是对传统忠德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融,不分你我,区分这两个范畴,只是理论上的需 (三)忠德实践论 要,为了更好地论述两者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儒家伦理注重知行合一,强调美德与规范的统
为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之忠的最高境界。 也可以从存在论和目的论的角度理解儒家的 做人之忠。人既是自在的存在,又是自为的存在, 既是自然的存在,也是自由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 人是自为自由的存在,因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创造 性,人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作为一种目的论的存 在,人不同于草木禽兽,“有生有气有知且有义”, 做人就要像人的样子,就如“一首曲子必须优美, 否则只是噪音;一种法律制度必须表现正义并且普 遍有效,否则就不成为法律”。所以,一名医生必 须尽心尽力治病救人,否则就够不上是一名医生; 一个朋友如果不仗义就不是一个朋友;一个人必须 有着做人的尊严,否则他就不是一个人而只是具有 人的生理现象的存在。[4]可以说,儒家为人之忠思 想揭示了“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 真谛,这些思想给当今迷失于物欲横流世界的当代 人提供了指路明灯。 从为政之忠的维度来看,为政之忠是指政治领 域中的一种德行和德性,这一忠德主要包括一心事 君、公忠爱国和明道救世等内容。儒家一心事君的 价值理念是希望通过作为“政统”代表的君来实现 儒家的“道统”,使“道统”的价值能够在实践中得 到呈现、落实和贯彻。因此,一心事君是实现儒家 “道统”价值体系的一种方式[3]51 。“一心事君”,包 括“爱君、敬君、谏君和不变节”等内容[3]51-56 。儒 家公忠爱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核心, 也是忠德的精华,其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国家统 一,抗敌御侮、报国亡身,励精图治、心怀祖国,忧国 忧民”等[3]57-61 。这一传统精神代表了中国的脊 梁,正如鲁迅所概括的:“我们自古就有埋头苦干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儒家明道济世强调个人社会责任、弘扬 社会正义、以天下为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儒士们责 任感的集中体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了儒士们的价值 追求。“君子忧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之所忧,正是为了广大人 民弘扬正义,最终实现一个“大同”社会,即实现所 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为政之忠与做人之忠是忠德两个不同领域,两 者在道德实践中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 融,不分你我,区分这两个范畴,只是理论上的需 要,为了更好地论述两者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二)忠德观念的历史演变论 欧阳辉纯教授对历史上忠德思想进行了细心 梳理,把儒家忠德在中国漫长的伦理思想发展分为 整合与创建、发展与抗争、批判与重构等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对忠观念的整合 与创建做出了贡献。从德性伦理学角度看,先秦儒 家把忠德整合为“德之正也”“令德”“全德”,使忠 德成为众德之基。从政治道德角度,先秦儒家把三 代以来“上对下”的“忠”发展提升到了忠德在实践 上具有平等性、互惠性的层面。从忠德实践角度, 先秦儒家提出了忠德的层次性内涵。孔子认为,忠 德至少包括四个层面的内涵:为子之忠、为弟之忠、 为朋友之忠、为臣之忠[3]71-78 。墨家认为“忠”是 “天德”在人类社会秩序中的德性体现,在人类社 会中要建立“兼爱”的社会秩序,以与天德相配。 道家反对忠德,认为忠德是统治者为自己谋取利益 的手段,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提 倡“无为”,对儒家忠德思想提出了批判。法家主 要强调忠德的政治层面内涵,主要强调臣对君的 忠,认为忠是人臣最基本的政治道德品质,也是人 臣为官行事的道德操守,体现了“君为臣刚”的初 步政治道德原则[3]87 。 汉唐至明清之际,是忠德思想的发展与抗争阶 段。这个时期,为政之忠得到强化,做人之忠体现 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汉儒提出“三纲”,这成为 这个时期忠德的基本内容。唐宋时期,忠德思想趋 于成熟,其标志是一方面出现了经典著作《忠经》, 另一方面忠德思想得以理学化的论证。明清时期, 由于皇权专制思想得到加强,忠德思想出现抗争的 局面,一方面直接批判君主专制政府,另一方面与 专制政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3]119 。 近现代以来,忠德得以批判和重建。近代中国 经历了“数千年之大变局”,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 寻求救国的良方,维系中国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传 统文化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尤其是传统忠德思想 遭到了最彻底的批判,从主张改良的维新派到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无不对忠德思想进行全面、彻 底地批判。批判是为了重构,批判的同时,陈独秀、 孙中山等人对传统文化和忠德思想进行了重构,建 构新的道德、新忠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用“忠于人民”这四个字来全面概括新忠德的内涵, 这是对传统忠德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三)忠德实践论 儒家伦理注重知行合一,强调美德与规范的统 第 1期 李 杰:伦理学视野中儒家忠德思想的多维检视 ·13·
平顶山学院学报 忠德作为一种道德范畴也是如此。忠德体现的受人称赞的有功之人,力争实现“内圣外王之道”, 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性、一种做人的根本,做一个对社会有功之人,它与立言、立德是一致的 更是一种实践活动。立德、立言、立功是儒家忠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明道济世、建功立业、为民 实践的主要表现方式。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忠德品造福。 质,也是忠德实践的重要内容。 德品格如何养成?欧阳辉纯教授认为应当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忠德离不开实践的主体、从文化教育、个体修养、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努力。 客体。忠德实践的主体是指忠德的实践者、认识 文化教育方面,欧阳辉纯教授强调“人是文化 者,或忠德对象性活动的行为者本身。忠德的客体的符号”,有文化方能为人、方能成人,教育是一项 是指忠德实践的对象、认识的对象,或任何忠德主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一个人的教育主要通过家庭 体行为的对象本身1。自孔子创立儒家以后,忠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渠道。家庭教育对 德的主体主要是儒士或者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他们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不经过教育自然成为的父 具有人格独立性、道德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公”的母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的 忧患意识。忠德的客体主要有两种:君主——有条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 件客体;民众——无条件客体4。君主之所以是用。古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无道理。社会 有条件的客体,在儒家看来,这个条件就是君主必想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父母 须有德。只有有德的君主才是儒家效忠的对象。为人父母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才能成为称 民众之所以是无条件的客体,在儒家看来,君权来职的父母。要培养忠德的品格,首先在家庭中父母 自天命,但是,天命最终落在民意上,所以,儒家强要具有这样的品格,这是培养忠德品格的关键 调的是“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忠君的终极目的环。学校教育是忠德品格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 也是为民。“治国养民”“民贵君轻”,这些都说明是一个人接受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品德教育的重 民众是忠德的无条件客体。 要场所,在忠德教育上,学校需要在教育方法、教育 忠德的实践类型主要有三种:立德、立言、立原则教育内容上下功夫。社会教育对一个人忠德 功。儒家强调“自天子以致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品质的养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存在物,不 修身是立德的体现。德者,国之基也。人无德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社会舆 立,国无德不兴,传统中国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儒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一个社会弘扬 家思想又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伦理道德是人之为人什么理念、褒扬和批判什么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品 的根本,是社会的灵魂,是人类发展前行的根本指格养成至关重要。 针。难怪梁漱溟先生称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早熟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要靠内在的力量 的文化,因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靠自己内心的接受和认可,所以,忠德品格的养成 人如果丢掉了“德”,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除了外在的教育外,还要靠个人内在的个体修养 族、这个人就会失去灵魂,物质再发达,也无济于欧阳辉纯教授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忠德品格养成来 事,人类也不会幸福,当下的时代正是如此。梁漱说,个体忠德修养是终生的,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 溟晚年的预言没有错:儒家文化的复兴,将是人类忠德思想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修养。10 的希望,是人类的前进方向。立言之忠在实践中主在个体修养方面,儒士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们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清议,二是不虚美、不隐强调儒学是实践之学、生命体验之学,注重知行合 恶,三是直言进谏1。清议是士大夫讽议朝政 身心和谐、理论和实践的一致。王阳明心学是 臧否人物、评论时政的一种方式。不虚美、不隐恶,这方面的代表之一,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 就是指在评价、记录人物时,对事实采取价值中立知”等思想就是对当时朱子不重视反求内心的道 的态度,全面客观记录事实真相,这是立言之忠的德根源只专意于穷究学问而陷入支离、困难进行思 重要体现之一。直言进谏是士大夫对君主、王公大考的成果 人的过错和邪恶毫不讳言,怀有杀身成仁、舍身取 忠德品质的养成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义的精神忠言直谏,它体现了儒士们弘扬正义、以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一个社会成员忠 天下为己任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立功之德品格的养成非常重要。正义的环境需要正义的 忠是指儒士们做事方面,力争做个名留青史、世代制度保障。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
一,忠德作为一种道德范畴也是如此。忠德体现的 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性、一种做人的根本, 更是一种实践活动。立德、立言、立功是儒家忠德 实践的主要表现方式。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忠德品 质,也是忠德实践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忠德离不开实践的主体、 客体。忠德实践的主体是指忠德的实践者、认识 者,或忠德对象性活动的行为者本身。忠德的客体 是指忠德实践的对象、认识的对象,或任何忠德主 体行为的对象本身[3]137 。自孔子创立儒家以后,忠 德的主体主要是儒士或者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他们 具有人格独立性、道德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公”的 忧患意识。忠德的客体主要有两种:君主———有条 件客体;民众———无条件客体[3]145 。君主之所以是 有条件的客体,在儒家看来,这个条件就是君主必 须有德。只有有德的君主才是儒家效忠的对象。 民众之所以是无条件的客体,在儒家看来,君权来 自天命,但是,天命最终落在民意上,所以,儒家强 调的是“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忠君的终极目的 也是为民。“治国养民”“民贵君轻”,这些都说明 民众是忠德的无条件客体。 忠德的实践类型主要有三种:立德、立言、立 功。儒家强调“自天子以致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立德的体现。德者,国之基也。人无德不 立,国无德不兴,传统中国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儒 家思想又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伦理道德是人之为人 的根本,是社会的灵魂,是人类发展前行的根本指 针。难怪梁漱溟先生称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早熟 的文化,因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 人如果丢掉了“德”,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 族、这个人就会失去灵魂,物质再发达,也无济于 事,人类也不会幸福,当下的时代正是如此。梁漱 溟晚年的预言没有错:儒家文化的复兴,将是人类 的希望,是人类的前进方向。立言之忠在实践中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清议,二是不虚美、不隐 恶,三是直言进谏[3]164 。清议是士大夫讽议朝政、 臧否人物、评论时政的一种方式。不虚美、不隐恶, 就是指在评价、记录人物时,对事实采取价值中立 的态度,全面客观记录事实真相,这是立言之忠的 重要体现之一。直言进谏是士大夫对君主、王公大 人的过错和邪恶毫不讳言,怀有杀身成仁、舍身取 义的精神忠言直谏,它体现了儒士们弘扬正义、以 天下为己任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立功之 忠是指儒士们做事方面,力争做个名留青史、世代 受人称赞的有功之人,力争实现“内圣外王之道”, 做一个对社会有功之人,它与立言、立德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明道济世、建功立业、为民 造福。 忠德品格如何养成?欧阳辉纯教授认为应当 从文化教育、个体修养、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努力。 文化教育方面,欧阳辉纯教授强调“人是文化 的符号”,有文化方能为人、方能成人,教育是一项 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一个人的教育主要通过家庭 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渠道。家庭教育对 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不经过教育自然成为的父 母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的 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 用。古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无道理。社会 想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父母, 为人父母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才能成为称 职的父母。要培养忠德的品格,首先在家庭中父母 要具有这样的品格,这是培养忠德品格的关键一 环。学校教育是忠德品格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 是一个人接受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品德教育的重 要场所,在忠德教育上,学校需要在教育方法、教育 原则、教育内容上下功夫。社会教育对一个人忠德 品质的养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存在物,不 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社会舆 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一个社会弘扬 什么理念、褒扬和批判什么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品 格养成至关重要。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要靠内在的力量, 靠自己内心的接受和认可,所以,忠德品格的养成 除了外在的教育外,还要靠个人内在的个体修养。 欧阳辉纯教授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忠德品格养成来 说,个体忠德修养是终生的,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 忠德思想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修养。[3]270 在个体修养方面,儒士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们 强调儒学是实践之学、生命体验之学,注重知行合 一、身心和谐、理论和实践的一致。王阳明心学是 这方面的代表之一,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 知”等思想就是对当时朱子不重视反求内心的道 德根源只专意于穷究学问而陷入支离、困难进行思 考的成果。 忠德品质的养成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一 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一个社会成员忠 德品格的养成非常重要。正义的环境需要正义的 制度保障。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 ·14·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
李杰:伦理学视野中儒家忠德思想的多维检视 15 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意义。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巨大进步,可是人 论,无论它怎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性并没有多大进展。正像《历史的教训》所总结 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我们尚没有培养出足以阻止我们贪婪、自私、好斗 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本性的道德规范。我们认为在人性方面并无本质 改造或废除。”1所以,忠德品质的养成需要一个上的改变,所有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只能视为是完 完善的制度保障。 成老目的的新方法而已——货物的取得,两性的互 三、欧阳辉纯忠德思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追,竞争的取胜,战争的格斗,莫不如此。在我们觉 醒的时代,有一个令人失望的现象,乃是科学是中 忠德是儒家伦理学重要的范畴,也是常常被人立的…我们行走的速度二倍、三倍、百倍的增加, 们误读的儒家道德规范。欧阳辉纯教授采用历史但是也丧失了我们行走的勇气。就是我们像用两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创造性地继承和条腿每小时行两千里,我们仍是穿上裤子的猿 发展了儒家忠德理论,澄清了儒家忠德的真正内猴。从近几年来一些冲破道德底线的事件也可 涵,厘清了忠德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分析了以证明这一结论。从小悦悦事件、地沟油、毒奶粉 儒家忠德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和价值,代人贩子,到最近发生的疫苗事件……在这个喧嚣浮 表了新时期研究儒家忠德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躁、人们被贪欲牵引、欲望狂欢的时代,儒家忠德伦 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理思想大有作为。从做人之忠来看,它要求一个人 从学术价值来看,对儒家忠德思想真正内涵的尽己所能做人该做的事,做到像个人的样子,“ 澄清,批判了人们对儒家忠德思想的错误观念及其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认识,树立了对儒家忠德思想的科学观念,这对于人”,最终达到去私欲、循“天理”无私忘我的境界,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人。从为政之忠来看,要求执政者忠 人们对传统文化往往没有经过精细的研究和分析,于职守、忠于人民,以天下为己任。如果儒家忠德 不假思考,或者道听途说,或者一知半解,于是便把伦理在当今能够贯彻和落实,如果今天的官员都能 这些认识接受下来,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他认为的样遵循儒家忠德伦理而行事,那么贪腐问题就不至于 子,别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观点他便对传统文化加这么严重,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社会 以批判,别人赞扬他就欢呼,人云亦云。可悲的是会更加和谐。 些所谓的“学者”也是如此。正像欧阳教授所 说:“在中国,一些学者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更多来 自想当然的假设,或者来自一些带有成见学者的介 绍,而没能够自己真正深入经典,认真地看看儒家参考文献: 的《四书》究竟讲了些什么,这是令人遗憾的。一[1]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 些学者对忠德的认识也是如此,认为儒家忠德只是 海人民出版社,2009:2. 为维护封建统治制度服务的,是过时的东西,在当[2]欧阳辉纯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J广西社会科 代没有多大价值。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 儒家忠德的价值。儒家忠德和其他文化价值一样, [3]欧阳辉纯.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 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它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版社,2017 [4]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 部分。”1}对忠德观念的历史演变的清晰梳理和 学出版社,2010:82 对忠德实践的考察,丰富了儒家伦理的理论,为当[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 代儒学的研究和复兴做出了出色贡献。对儒家忠 会科学出版社,1998:1 德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的科学评价,为中国[6]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M]倪玉平,张闶,译成 特色社会主义儒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93 从实践意义来看,欧阳教授儒家忠德思想的研 究对当今社会道德的建构、价值观的弘扬具有重要 (责任编辑:马东景)
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 论,无论它怎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 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 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 改造或废除。”[5]所以,忠德品质的养成需要一个 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欧阳辉纯忠德思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忠德是儒家伦理学重要的范畴,也是常常被人 们误读的儒家道德规范。欧阳辉纯教授采用历史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创造性地继承和 发展了儒家忠德理论,澄清了儒家忠德的真正内 涵,厘清了忠德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分析了 儒家忠德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和价值,代 表了新时期研究儒家忠德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重 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从学术价值来看,对儒家忠德思想真正内涵的 澄清,批判了人们对儒家忠德思想的错误观念及其 认识,树立了对儒家忠德思想的科学观念,这对于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人们对传统文化往往没有经过精细的研究和分析, 不假思考,或者道听途说,或者一知半解,于是便把 这些认识接受下来,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他认为的样 子,别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观点他便对传统文化加 以批判,别人赞扬他就欢呼,人云亦云。可悲的是 一些所谓的“学者”也是如此。正像欧阳教授所 说:“在中国,一些学者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更多来 自想当然的假设,或者来自一些带有成见学者的介 绍,而没能够自己真正深入经典,认真地看看儒家 的《四书》究竟讲了些什么,这是令人遗憾的。一 些学者对忠德的认识也是如此,认为儒家忠德只是 为维护封建统治制度服务的,是过时的东西,在当 代没有多大价值。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 儒家忠德的价值。儒家忠德和其他文化价值一样, 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它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3]248 对忠德观念的历史演变的清晰梳理和 对忠德实践的考察,丰富了儒家伦理的理论,为当 代儒学的研究和复兴做出了出色贡献。对儒家忠 德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的科学评价,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儒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从实践意义来看,欧阳教授儒家忠德思想的研 究对当今社会道德的建构、价值观的弘扬具有重要 意义。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巨大进步,可是人 性并没有多大进展。正像《历史的教训》所总结: 我们尚没有培养出足以阻止我们贪婪、自私、好斗 本性的道德规范。我们认为在人性方面并无本质 上的改变,所有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只能视为是完 成老目的的新方法而已———货物的取得,两性的互 追,竞争的取胜,战争的格斗,莫不如此。在我们觉 醒的时代,有一个令人失望的现象,乃是科学是中 立的……我们行走的速度二倍、三倍、百倍的增加, 但是也丧失了我们行走的勇气。就是我们像用两 条腿每小时行两千里,我们仍是穿上裤子的猿 猴。[6] 从近几年来一些冲破道德底线的事件也可 以证明这一结论。从小悦悦事件、地沟油、毒奶粉、 人贩子,到最近发生的疫苗事件……在这个喧嚣浮 躁、人们被贪欲牵引、欲望狂欢的时代,儒家忠德伦 理思想大有作为。从做人之忠来看,它要求一个人 尽己所能做人该做的事,做到像个人的样子,“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最终达到去私欲、循“天理”无私忘我的境界, 这才是真正的人。从为政之忠来看,要求执政者忠 于职守、忠于人民,以天下为己任。如果儒家忠德 伦理在当今能够贯彻和落实,如果今天的官员都能 遵循儒家忠德伦理而行事,那么贪腐问题就不至于 这么严重,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社会 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9:2. [2]欧阳辉纯.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儒学[J].广西社会科 学,2017(6):56. [3]欧阳辉纯.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7. [4]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M].第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0:82.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8:1. [6]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M].倪玉平,张闶,译.成 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93. (责任编辑:马东景) 第 1期 李 杰:伦理学视野中儒家忠德思想的多维检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