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景区保护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博弈 陈小利周杲尧2余杰 (1.2.3.杭州市城市規划设计研究院,淅江杭州310000 摘要:随着杭州西湖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西湖景区游客的膨胀、交通的拥堵 与景区的世界遗产保护形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矛盾。常态化的交通拥堵对景区的生 态环境、空气质量、游览舒适度等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而单纯依靠常规地面公交难以有所突破和改善,是否可以通过在西湖景区内部引入 轨道交通来缓解景区地面交通拥堵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本文主要对西湖景区的保护 与轨道交通的建设两方面展开博弈讨论,认为需要秉承“科学保护论”的态度,对 西湖景区轨道交通进行充分论证和慎重决策,实现对西湖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 关镳词:西湖景区;保护;軌轨道交通;交通拥堵 图分类号:U213.2 The game between hangzhou West lake scenic area protection and rail Transit Constructi Chen Xiao-li, Zhou Gao-yao, Yu Jie (1.2.3. Hangzhou City Planning Design Academy, Hangzhou, 31000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in Hangzhou, the expansion of tourists, th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of the be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ir quality and comfort of tourism,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breakthroughs and improvements simply by relying on conventional ground bus system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construct rail transit inside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has caused a strong controvers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 transit. It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theory"attitude, fully demonstrate and carefully decide on the rail transit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to achieve better protection of the West Lake cultural 通讯作者:陈小利,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 杭州西湖景区保护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博弈 陈小利1 周杲尧2 余杰3 (1.2.3.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 随着杭州西湖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西湖景区游客的膨胀、交通的拥堵 与景区的世界遗产保护形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矛盾。常态化的交通拥堵对景区的生 态环境、空气质量、游览舒适度等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而单纯依靠常规地面公交难以有所突破和改善,是否可以通过在西湖景区内部引入 轨道交通来缓解景区地面交通拥堵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本文主要对西湖景区的保护 与轨道交通的建设两方面展开博弈讨论,认为需要秉承“科学保护论”的态度,对 西湖景区轨道交通进行充分论证和慎重决策,实现对西湖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 西湖景区; 保护; 轨道交通; 交通拥堵 中图分类号:U213.2 The Game between Hangzhou West Lake Scenic Area Protection and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Chen Xiao-li1 , Zhou Gao-yao 2 ,Yu Jie3 (1.2.3. Hangzhou City Planning & Design Academy, Hangzhou,31000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in Hangzhou, the expansion of tourists, th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of the scenic spot have formed a contradicti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Normalized traffic congestion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ir quality and comfort of tourism,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breakthroughs and improvements simply by relying on conventional ground bus system.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construct rail transit inside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has caused a strong controvers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 transit. It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theory" attitude, fully demonstrate and carefully decide on the rail transit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to achieve better protection of the West Lake cultural heritage. 通讯作者:陈小利,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
key words: West Lake scenic area; protection; rail transit; traffic congestion 西湖景区的保护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 令,82年“杭州西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 985年“杭州西湖”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006年,“杭州西湖”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申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是到2008年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 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与这些湖泊类文化遗产相比, 西湖文化景观显出独一无二的“东方文化名湖”的特征。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如果遗产所在地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期限内采 取必要措施有效保护该遗产的价值,使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使其失去了作为世界遗 产的价值,该遗产将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因此,申遗成功后,杭州也更加注重对西湖景区的保护。但随着当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和杭州西湖的知名度提升,西湖景区“假日旅游”不断升温,游客的膨胀、景区的交通拥堵 与风景区的保护形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矛盾,尽管自2004年起杭州己经采取一些列交通管理 措施,包括单行线组织、单双号限行、潮汐车道、鼓励公交换乘、停车收费调节等,对景区 交通量调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严重的交通拥堵仍然对景区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文物建 筑等要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西湖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能否得到妥善保护仍然受到质疑。 二、对西湖景区轨道交通的考虑 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力手段,近年来,杭州也加大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投入, 目前三期建设规划正在加快推进,预计至2024年,杭州将建成11条线、总规模达456km的轨 道线网。 原轨道线网规划,鉴于西湖申遗的考虑,为了避免争议并未在西湖景区60平方公里范围 设置轨道线路和站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基本在景区北面和东岸擦肩而过。地铁1号线龙翔 桥站是距离西湖最近的站点,对景区客流的支撑服务效果显著,但每逢双休节假日必定人流 爆满,需经常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采取出入口单向通行。 其它轨道站点距离游客量大的热门景点也均较远:轨道3/10号线黄龙站离北线热门景点 杭州植物园、岳庙、杭州花圃、平湖秋月等的距离在2.5公里以上,7号线终点吴山广场站距 离湖滨柳浪闻莺景点的步行距离也有1公里,到南线热门景点雷峰塔、净寺、太子湾公园等 的距离有3公里以上,轨道交通对景区人流集中地的直接服务能力大大受限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 key words: West Lake scenic area; protection; rail transit; traffic congestion 一、西湖景区的保护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 1982 年“杭州西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 1985年“杭州西湖”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006年,“杭州西湖”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申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是到2008年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 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与这些湖泊类文化遗产相比, 西湖文化景观显出独一无二的“东方文化名湖”的特征。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如果遗产所在地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期限内采 取必要措施有效保护该遗产的价值,使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使其失去了作为世界遗 产的价值,该遗产将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因此,申遗成功后,杭州也更加注重对西湖景区的保护。但随着当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和杭州西湖的知名度提升,西湖景区“假日旅游”不断升温,游客的膨胀、景区的交通拥堵 与风景区的保护形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矛盾,尽管自2004年起杭州已经采取一些列交通管理 措施,包括单行线组织、单双号限行、潮汐车道、鼓励公交换乘、停车收费调节等,对景区 交通量调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严重的交通拥堵仍然对景区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文物建 筑等要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西湖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能否得到妥善保护仍然受到质疑。 二、对西湖景区轨道交通的考虑 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力手段,近年来,杭州也加大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投入, 目前三期建设规划正在加快推进,预计至2024年,杭州将建成11条线、总规模达456km的轨 道线网。 原轨道线网规划,鉴于西湖申遗的考虑,为了避免争议并未在西湖景区60平方公里范围 设置轨道线路和站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基本在景区北面和东岸擦肩而过。地铁1号线龙翔 桥站是距离西湖最近的站点,对景区客流的支撑服务效果显著,但每逢双休节假日必定人流 爆满,需经常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采取出入口单向通行。 其它轨道站点距离游客量大的热门景点也均较远:轨道3/10号线黄龙站离北线热门景点 杭州植物园、岳庙、杭州花圃、平湖秋月等的距离在2.5公里以上,7号线终点吴山广场站距 离湖滨柳浪闻莺景点的步行距离也有1公里,到南线热门景点雷峰塔、净寺、太子湾公园等 的距离有3公里以上,轨道交通对景区人流集中地的直接服务能力大大受限[1]
图1西湖景区周边规划的轨道交通 那么,城市轨道交通是否有必要深入西湖景区? 实际上,近几年规划上一直在思考西湖景区内引入轨道交通的问题,如沿杨公堤-南山 路一湖滨路—曙光路环西湖一周,形成西湖轨道环线,以独立运营的环线来实现对遗产区的 “积极保护”,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者 瓶密 余杭 主城 图2轨道交通环湖线 基于交通需求的现实来考虑设置轨道的“交通需求论”。部分景区管理工作者和专 家、咨询机构认为从景区旅游客流的组织角度对轨道交通有一定需求,轨道交通是改善景区 交通的根本性的改善措施,对提升景区旅游交通的服务水平有益。 “严格保护论”,认为西湖景区的文化景观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特征,游客集中的 核心景区“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均应严格保护”,在景区从事动土工程就是对景区的破坏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3 图1 西湖景区周边规划的轨道交通 那么,城市轨道交通是否有必要深入西湖景区? 实际上,近几年规划上一直在思考西湖景区内引入轨道交通的问题,如沿杨公堤-南山 路—湖滨路--曙光路环西湖一周,形成西湖轨道环线,以独立运营的环线来实现对遗产区的 “积极保护”,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图2 轨道交通环湖线 一、基于交通需求的现实来考虑设置轨道的“交通需求论”。部分景区管理工作者和专 家、咨询机构认为从景区旅游客流的组织角度对轨道交通有一定需求,轨道交通是改善景区 交通的根本性的改善措施,对提升景区旅游交通的服务水平有益。 二、 “严格保护论”,认为西湖景区的文化景观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特征,游客集中的 核心景区“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均应严格保护”,在景区从事动土工程就是对景区的破坏
积极的“科学保护论”,在实现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更好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对景区缓 解交通难题有益的项目和工程也是对景区的一种积极保护的措施,经充分论证后应鼓励实施。 总体上看,对于在西湖景区内引入轨道交通,形成支持和反对两种派系。 、景区保护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博弈 (一)关于景区交通发展的出路 支持方:西湖景区道路资源条件十分局促,在地面公交长期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借力轨 道交通深入景区是最长远、最有效的景区交通发展对策。 西湖景区三面云山一面城,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60平方公里 景区范围内的道路普遍存在设计标准偏低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道路宽路均在20米以下,其中 道路宽度小于12米的占比42%,小于20米的占比68%。接近90%的道路车道数量在双向2车道以 义风 图3西湖景区内部道路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4 三、积极的“科学保护论”,在实现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更好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对景区缓 解交通难题有益的项目和工程也是对景区的一种积极保护的措施,经充分论证后应鼓励实施。 总体上看,对于在西湖景区内引入轨道交通,形成支持和反对两种派系。 三、 景区保护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博弈 (一) 关于景区交通发展的出路 支持方:西湖景区道路资源条件十分局促,在地面公交长期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借力轨 道交通深入景区是最长远、最有效的景区交通发展对策。 西湖景区三面云山一面城,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60平方公里 景区范围内的道路普遍存在设计标准偏低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道路宽路均在20米以下,其中 道路宽度小于12米的占比42%,小于20米的占比68%。接近90%的道路车道数量在双向2车道以 下 [2]。 图3 西湖景区内部道路
■L<12■12sL<20■20sL<30mL>30 2车道及以下■2车道以上 图4景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指标比例 图5景区内部道路车道数指标比例 而景区地面交通深受城市机动化冲击,小汽车出游比例不断上升。虽然景区地面公交 在车辆和线路方面不断优化,但公交服务水平提升困难。一到双休节假日,大量的小汽车占 用道路资源导致公交与小汽车一起堵在排队长龙中,公交车是等不到、挤不上、也开不走 公交的服务质量跟不上,优势无法发挥,优先无法体现,与小汽车相比亳无竞争力可言。据 公交公司调度数据显示,在9月-10月秋季黄金周期间,公交车一圈因路堵脱班时间达40分钟 即使在淡季,脱班时间也达20分钟。如此造成道路拥堵一公交脱班严重一服务水平低一小汽 车出行增加一道路拥堵的恶性循环。 杭州本地游客去景区交通结构变化图 40.00% 30.00% 20.00% 10.00% ILL 0.00% 公交巴士出租车私家车步行自行车其他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 外地游客去景区交通结构变化图 公交巴士 私家车步行自行车其他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 景区提倡公交出行的前提条件是“乘车方便”+“道路通畅”,但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 图 4 景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指标比例 图 5 景区内部道路车道数指标比例 而景区地面交通深受城市机动化冲击,小汽车出游比例不断上升[3]。虽然景区地面公交 在车辆和线路方面不断优化,但公交服务水平提升困难。一到双休节假日,大量的小汽车占 用道路资源导致公交与小汽车一起堵在排队长龙中,公交车是等不到、挤不上、也开不走, 公交的服务质量跟不上,优势无法发挥,优先无法体现,与小汽车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据 公交公司调度数据显示,在9月-10月秋季黄金周期间,公交车一圈因路堵脱班时间达40分钟; 即使在淡季,脱班时间也达20分钟。如此造成道路拥堵—公交脱班严重—服务水平低—小汽 车出行增加—道路拥堵的恶性循环。 景区提倡公交出行的前提条件是“乘车方便”+“道路通畅”,但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公交 巴士 出租车 私家车 步行 自行车 其他 杭州本地游客去景区交通结构变化图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0% 10% 20% 30% 40% 50% 60% 公交 巴士 出租车 私家车 步行 自行车 其他 外地游客去景区交通结构变化图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