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集锦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比较 常州市 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 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 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 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 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 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 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 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 项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 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4分)
1 2008 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集锦 一、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比较 常州市 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 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 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 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 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 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 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2 分。任选 4 个作答) (1)简拔: (2)裨 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 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 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 .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 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4 分)
答案:16.(1)选拔;(2)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 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共2分 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17.(1)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 的事情。(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8.D(2分)19.诸葛亮推 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 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福建三明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6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 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 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15.(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 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 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3分。每处1分)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济而未成列员 芜湖市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2 答案:16.(1)选拔;(2)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 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共 2 分。 对 2 个得 1 分,得满 2 分为止)17.(1)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 的事情。(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共 4 分,每句 2 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8.D(2 分)19.诸葛亮推 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 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福建三明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 14——16 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 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 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公将鼓.之 ( ) (2)宋人既.成列(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 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 分)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 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 14.(2 分。每小题 1 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15.(5 分)(1)(2 分。每个分句 1 分)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 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 分。每个分句 1 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 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3 分。每处 1 分) 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济而未成列员 芜湖市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 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 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盜贼滋炽。则吾与 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 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余至扶风之明年( (3)既而弥月不雨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 《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4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答 答案:17.(3分)(1)跟从,随从(2)第二年(3)下雨(各1分) 18.(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 分)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19.(4分)关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对即可。答“喜雨”给1分)与民同乐(2分,意思 对即可) 20.(4分)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 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 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3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 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 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 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 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雨 (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 《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4 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 分) 答 : 答案:17.(3 分)(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各 1 分) 18.(4 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 分)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 分) 19.(4 分)关心人民疾苦(2 分,意思对即可。答“喜雨”给 1 分) 与民同乐(2 分,意思 对即可) 20.(4 分)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6—19 题。(共 10 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 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 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 (共4分) 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10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 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 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 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⑩[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 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故余虽愚 虽有子 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 之处有哪些?(2分) 答案:8、B 9、A有时B地方区域等C交往D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
4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 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 分) (2)感激(1 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 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 分) (共 4 分) 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 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10 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 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 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 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 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 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 4 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 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 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 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 之处有哪些? (2 分) 答案:8、B 9、A 有时 B 地方区域等 C 交往 D 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 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 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 即可得满分) 福建龙岩市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乙)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 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 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③;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选自《汉书·宣公好 射》) 【注释】①说(yue):同“悦”高兴,喜欢。②用强:使用强弓。 ③九石名也:九石是虚名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臣之妻私臣。( (2)期年之 )(3)非大王孰能用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左右皆引试之 8.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答出2点)(3分) 6、(3分)(1)偏爱 (2)满一年 (3)谁 7、(4分)(1)臣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大臣们都拉弓试了试 (3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满分) 答题要点 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 ②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 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柳州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 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
5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 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 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 即可得满分) 福建龙岩市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乙)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 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 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③;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选自《汉书·宣公好 射》) 【注释】①说(yuè):同“悦”高兴,喜欢。②用强:使用强弓。 ③九石名也:九石是虚名。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 分) ⑴臣之妻私臣。( )⑵期年之后。( )⑶非大王孰能用是?(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⑵左右皆引试之。 8.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答出2点)(3分) 6、(3 分)(1)偏爱 (2)满一年 (3)谁 7、(4 分)(1)臣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大臣们都拉弓试了试。 8、(3 分)(答出一点得 1 分,两点得满分) 答题要点: 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 ②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 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柳州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 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