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不同人生指南 如果,我所期盼的东西并不是你喜欢的,请不要 试图告诉我,这个选择是错误的。 如果,我的信仰与你的不同,至少请你稍候再去 纠正它们。 扣果,在同样的环境里,我的情感不如你或者比 你更强烈,请别让我违心地去感受。 不管我是否在按服你的意图做事,请不要干涉我。 我并没有要求你理解我,至少是现在。只有当你 不再一心一意地要把我复制成另外一个你的时候,我 才会对你说:“请理解我!” 如果你能够宽容我的某些要求、感情、信仰或者 行为,也许日后你会看到,它们对我来说并没有错,甚 或是对的。容忍我,是理解我的第一步。 我并不是要你也接受我的方式,但是当你面对似乎是很固执的 我时,请不要再表示恼怒或者失望。也许有一天,你在试图理解我的 过程中,会感到我违反常规的做法和想法是有一定意义的,那么,你 不仅再也不会想方设法地去改变我,而且还会保护甚至珍视那些独特 的个性表现。 我可能是你的爱人、父母、儿女、朋友或者同事,但不管我们是 何种关系,我深信:你我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我们都必须走自己的人 生之路。 最新修订本《请理解我》第二版与原书论点一致,即人们在本 质上是各不相同的,没有任何强迫性的手段能够改变他们,也没有理 PDG 由改变他们,因为多种个性共存或许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1·
·2·请理解我 我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思 想、体验、需求和信仰的不同以及说话、做事方式的不同。我们留意 一下便不难发现,周围到处存在着差异。遗憾的是,这些异类的行为 和观点往往会引起我们过于杞人忧天的反应:看到别人和我们自己不 一样,往往就会断定这些表现从某个角度看来是比较糟糕的,别人一 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才做出如此咄咄怪事来, 因此,对于他人的叛逆行为,我们出于本能地并不看作是自然 存在的差异的表现,而认为是由于这个人的缺点和不幸造成的,比如 他们是因为生病、愚蠢、无礼、或者发疯了才与众人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责任就是纠正这些偏差,至少是那些存在于我们 所关心的人们身上的偏差,正如传说中的雕刻家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在石头上努力塑造着他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像皮 格马利翁一样,我们也努力要把周围的人改造成我们心目中的那个 人。难道一日有了缺点,我们最终就不属于自己了吗?就不再是人类 思维、感情、语言、行动的最佳典范了吗?还记得电影《漂亮女人》 (取材于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中的台词吗:享利·海金斯感 到很惊讶,为什么伊丽莎·都利托不能纯粹地“像我一样”呢? 然而,我们的“皮格马利翁工程”应该停止了,要把别人塑造成 像我们-一样的人一这个目标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要求人们 改变他们的性格是根本行不通的。正如橡树的种子长不成松树,孤狸 无论如何变不成猫头鹰,我们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性格移植给别人。当 然我们自己也承受着来自他人的压力,这种压力只能束缚和扭曲我们 的个性。拔掉狮子的尖牙,它依然是凶猛的食肉动物,而不会变成温 顺的猫咪。如果你坚持要对你的孩子、你的爱人加以改造,强迫他们 变得如你一样,你很快就会看到他或她拒绝顺从的反抗表示,并且你 还需当心,不要酿成他们对你的怨恨。我们在重新塑造别人方面所做 的努力尝试也许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也只是病态的变化而 已,绝不可能是有效的改良。 PDG
第一章 不同人生指南·3· 气质理论:遗失和找回 人的基本气质和倾向在出生的时候便已经形成了,并以某种特 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观点由来已久。早在大约公元前370年,希 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初步建立了该理论的框架。公元I90年 左右,罗马医生盖伦(Galen)逐步将其完善,使之成为整个I9世纪医 学、哲学、文学领域的主导思想。 另一方面,20世纪早期又出现了与之相对的另一种理论,它主 张人生来没有任何倾向,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例如,伊凡·巴甫 洛夫(Ivan Pavlov)认为,人的行为不过是外界环境刺激下的机械 反应而已;最早的美国行为学家约翰·瓦特森(John Watson)干 脆声称,倘若将一个婴儿交由他来抚养,他可以把孩子调教成任何一 种他所需要的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研究学者也都认为,人们因为有着单 一、基本的动机而在本质上相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主张,人类被其内在的本能性欲所驱使,任何看起来高尚的 动机都只不过是这种本能的伪装形式而已.弗洛伊德的许多同事和追 随者尽管对此说法提出了异议,但其中多数人仍然承认单-一动机理 论。威尼斯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人类是 在朝着自我完善的最终目标努力。美国医生哈里·沙利文(Harry Sullivan)则将社会安定视为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另外,存在主义心 理学家如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亚伯拉竿·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主张,我们都应当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上主张有一 个共同之处,即认为人类只有…个基本的动机,至于这个动机是什 么,则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 直到1920年,-一位名,叫卡尔·荣格(Carl Jung)的瑞士医生 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在他的《心理学类型》(Physiological Types) 一书中写道,人们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强调说,人类有许多的 被称为“原型”的本能,从其自身内部驾驭着他们,并且这些本能 PDG 说不上哪一个更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自然倾向一一内向或者外
·4·请理解我 向。这两种倾向分别与他所说的“四个基本心理学功能”一“思 想、体验、感觉、直觉”中的一个相联系。他认为,我们每个人 对这四种功能的选择都是独特的,所以,利用这个选择可以辨别 和划分人的类型。于是,荣格提出了“功能类型”,或者叫做“心 理学类型”。 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其他一些研究者也重新恢复了对人类个性 的进-一步研究,哲学家约翰·S·穆勒(John Stewart Mill)把它 叫做“人类学”,心理学家享利·缪瑞(Henry Murray)后来又称 为“人格学”。但是,他们的著作连同荣格的《心理学类型》一道被 沉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了,而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动力理论以及巴甫 洛夫学派的条件反射理论则在心理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类的行为 被归于无意识的动机或条件作用的结果,或者由二者共同引起。人类 行为和态度的先天性差异理论被彻底忽视了。 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往往来自于外部的冲击,荣格 的理论几乎是在偶然情况下被赋予了新生。19世纪中叶,一位名叫 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Myers)的非专业人土同她的母亲凯瑟琳· 布里格思(Kathryn Briggs)一道,重新研究了荣格的《心理学类 型》,设计出一种用于鉴别不同类型人格的问卷调查表,并将其命名 为“迈尔斯~布里格思个性分类指标(MBTI)”。该调查表受到荣格 著作的极大启示,将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划定为16种类型。它曾经风 靡一时,以至于19世纪90年代,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个人参加 测试,并在美洲和欧洲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人格分类学的兴趣。(另外, 从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该测试已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得到广泛传播。 1962年,也就是I.迈尔斯的“迈尔斯-布里格思个性分类指标”公 布于世的那一年,日本也开始关注这个理论。) 让我们假设一下,人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人格,并且他们的态 度和行为模式在其肉体形成的那-一刻起便已经存在了。那么,是不是 可以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是优秀的和富于创造性的呢?他们 使用不同的方式与人沟通?他们有不同的择偶、教养子女和领导模 PDG 式?他们期望在学校里学到不同的知识?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将在不
第一幸不同人生指南·5· 同类别的专业领域发挥出色?那些流行的说法一“还人们-一个真 实的自我”、“术业有专攻”、“走你自己的路”,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得 到恰当的应用呢? 我们如果能够意识到人类的这些内在差异,将会受益匪浅;反 之,如果忽视或者责怪它们,便会丧失许多宝贵的东西。要体察出另 一个与你有着差异的个体的独特性,你就应该很好地了解你自己的性 格特征,最好的方式当然是注意自己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时间和地 点,到底在做些什么。没有什么方法比这种仔细而有针对性的观察更 有效。但是,自我检查对许多人来说是十分不相千的事,所以某些方 法比如填写问卷调查表,可以帮助你有效地了解自己所愿意选择的态 度和行为模式。 凯尔西气质类型调查问卷II 3 选择答案a或者b,填在第10页答卷的相应位置。根据所提供 的记分标准算出得分。你的答案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因为无论你选 P 择哪一个,总是有一半的人同意你的选择。 1.电话铃响的时候,你会: a.马上第一个去接 b.希望别人去接 2。你更倾向于: 一a.敏锐而不内省 b.内省而不敏锐 3.对你来说哪种情况更槽糕: 一a.想入非非 b.循规蹈矩 4.同别人在一起,你通常: a.坚定而不随和 b.随和而不坚定 5.哪种事更使你感到惬意: a.做出权威判断 b.做出有价值的判断 6.面对工作环境里的噪音,你会: a.抽出时间整顿 b.最大限度地忍耐 7.你的做事方式: PDG a.果断 b.某种程度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