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饮马(yin)萎靡不振(mi)私募(m)因噎废食(y) B.攫取(jue)寻瑕伺隙(xi)抵牾(w)一丘之貉(he) C.菁华(jn)春风骀荡(dai)包扎(za)撑天拄地(zhu) D.订正(ding)强劲有力(jing)谵语(zhan)惊鸿一瞥(pi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傅斯年不低调,不谦虚,不设城府,不留退路,不攻于心计,不屑于安排, 他更像一位敢怒敢言的西方斗士,而不像厚貌深衷的东方学者 B.这件作品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画上长长短短的题跋,表达了吴昌硕对于诗 意、绘画的理解,像是一部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迷你小说” C.辩论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正方二辩出奇不意地抛出三 个有力论据,令对方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 D.夸夸其谈、好大喜功历来为国人所不耻,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今天,如 果一个领导干部还满嘴“假大空”,老百姓怎么可能信任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三十年来始终代表华语电影最高水准的香港金像奖,如今已沦为“港片 式微”的最佳佐证,表明“香港制造”的旗帜正在慢慢蜕化。 B.胜利了,总会有些不相干的人来沾光,来捞稻草,就好像失败时总会有人开 脱责任一样,都属于官场陋习 C.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 最后一搏 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 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氨基酸即便有益无害,“吊瓶”即便真是为学生健康着想,但当高三学生竟 然要以“挂吊瓶,打点滴”的方式来维系健康,给大脑进补时,我们必须反思我 们的教育制度。 B.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 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C.鲁甸地震救援难度很大,这是由于余震不断并且地形复杂造成的。专家呼吁, 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灾区,以免造成交通压力。 D.昨天,记者从检疫局方面了解到,经过鉴定,确定这个物种为活体箭毒蛙, 这是南美过来的外来品种,属于外来物种,不过,这些入境的箭毒蛙是否携带毒 性,还将做进一步检测。 二、现代文学阅读(共20分,其中选择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 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 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 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浙江省诸暨市 2015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饮马(yìn) 萎靡不振(mǐ) 私募(mù) 因噎废食(yē) B. 攫取(jué) 寻瑕伺隙(xì) 抵牾(wǔ) 一丘之貉(hé) C. 菁华(jīn) 春风骀荡(dài) 包扎(zā) 撑天拄地(zhǔ) D. 订正(dìng) 强劲有力(jìng) 谵语(zhān) 惊鸿一瞥(piě)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傅斯年不低调,不谦虚,不设城府,不留退路,不攻于心计,不屑于安排, 他更像一位敢怒敢言的西方斗士,而不像厚貌深衷的东方学者。 B.这件作品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画上长长短短的题跋,表达了吴昌硕对于诗 意、绘画的理解,像是一部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迷你小说”。 C.辩论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正方二辩出奇不意地抛出三 个有力论据,令对方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 D.夸夸其谈、好大喜功历来为国人所不耻,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今天,如 果一个领导干部还满嘴“假大空”,老百姓怎么可能信任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三十年来始终代表华语电影最高水准的香港金像奖,如今已沦为“港片 式微”的最佳佐证,表明“香港制造”的旗帜正在慢慢蜕化。 B.胜利了,总会有些不相干的人来沾光,来捞稻草,就好像失败时总会有人开 脱责任一样,都属于官场陋习。 C. 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 最后一搏。 D. 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 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氨基酸即便有益无害,“吊瓶”即便真是为学生健康着想,但当高三学生竟 然要以“挂吊瓶,打点滴”的方式来维系健康,给大脑进补时,我们必须反思我 们的教育制度。 B. 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 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C. 鲁甸地震救援难度很大,这是由于余震不断并且地形复杂造成的。专家呼吁, 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灾区,以免造成交通压力。 D. 昨天,记者从检疫局方面了解到,经过鉴定,确定这个物种为活体箭毒蛙, 这是南美过来的外来品种,属于外来物种,不过,这些入境的箭毒蛙是否携带毒 性,还将做进一步检测。 二、现代文学阅读(共 20 分,其中选择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 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 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 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髙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 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 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 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 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 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 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 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 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 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 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 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 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 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 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 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 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 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 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髙层面,其根本 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 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 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5.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 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髙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 为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 诠释了这一点。 6.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 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 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 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 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 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 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 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 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 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 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 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 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 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 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 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 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 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 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 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 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 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 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 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 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5.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 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 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 为一。 D.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 诠释了这一点。 6. 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 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 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 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 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孑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 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 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岀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 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晢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 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 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1分) 胡念邦 有一种笛声己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是中国的竹笛,又短又细的那种,不是舞台上 的表演,是三十多年以前,在深秋和初冬的夜晚,在冷清的门洞里,一个少年面 对着寂寥的夜空,面对着荒凉的街道在吹奏。 这是一条贫民聚居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源自贫穷 我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少年、度过了我的青年。在这里 我尝受过饥饿、尝受过寒冷、还尝受过被剥夺被遗弃的那种伤痛,同时我还享用 过另外一种东西。也许可以说,我所享用的是生活里温馨的那一部分,可这样说 显然远远不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我很难说清楚,我只有在老街才能 享用到它 夜晚是从家家户户简陋的晚饭开始的。在这条街上,每家每户的食谱几乎都是 样的。每一棵白菜、每一块豆腐、每一滴花生油、每一两玉米面,都是定量供给。 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重视对饭莱的品尝。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以极其认真的态 度,来做来吃这顿清汤寡水的晚饭。常常饭还没有吃完,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拉 亮十五瓦的电灯,挂上厚厚的缀着补丁的棉窗帘,这样家与外部世界似乎就完全 隔离开了。不用出门,我也会想象出屋外的荒寒。阒无一人的街道、孤零零的路 灯、幽暗的街角一只猫倏忽而过,所有的门窗在沉睡。深夜在八点钟就已经来临 了 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了笛声。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 气,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 壁盘旋而上,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这是那首著名的民乐曲《喜洋洋》。 随着欢快的乐曲,一种崭新的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生活骤然间自天而降。老街一下 子被这种生活照得明亮通透,仿佛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喧闹声,有许多人正欢笑着 涌向街头。这笛声在房屋与街面之间、在台阶与墙角之间、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婉 转地回响。这笛声把老街带入了一个神奇之境。乐曲起始的快板像是轻捷的风, 在沉寂的院落吹动、在衰败的门洞吹动,吹拂着老槐树干枯的枝条。随后乐曲转 入慢板,像是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破旧的门窗、抚摸着暗淡的灯光、抚摸着老街 夜晚的落寞与荒凉。 这是住在和兴里大杂院里的三胜吹的,三胜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吹笛子。我不记得 他在别的时候吹过笛子,在春天、在夏天、在清晨、在整个白天,我都没有听他 吹过笛子,他只在深秋的夜晚和初冬的夜晚吹。在这种季节,几乎每一个晚上
D. 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 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 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 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 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 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 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 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 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11 分) 笛 声 胡念邦 有—种笛声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是中国的竹笛,又短又细的那种,不是舞台上 的表演,是三十多年以前,在深秋和初冬的夜晚,在冷清的门洞里,一个少年面 对着寂寥的夜空,面对着荒凉的街道在吹奏。 这是一条贫民聚居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源自贫穷。 我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少年、度过了我的青年。在这里 我尝受过饥饿、尝受过寒冷、还尝受过被剥夺被遗弃的那种伤痛,同时我还享用 过另外一种东西。也许可以说,我所享用的是生活里温馨的那—部分,可这样说 显然远远不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我很难说清楚,我只有在老街才能 享用到它。 夜晚是从家家户户简陋的晚饭开始的。在这条街上,每家每户的食谱几乎都是一 样的。每一棵白菜、每一块豆腐、每一滴花生油、每一两玉米面,都是定量供给。 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重视对饭莱的品尝。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以极其认真的态 度,来做来吃这顿清汤寡水的晚饭。常常饭还没有吃完,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拉 亮十五瓦的电灯,挂上厚厚的缀着补丁的棉窗帘,这样家与外部世界似乎就完全 隔离开了。不用出门,我也会想象出屋外的荒寒。阒无一人的街道、孤零零的路 灯、幽暗的街角一只猫倏忽而过,所有的门窗在沉睡。深夜在八点钟就已经来临 了。 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了笛声。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 气,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 壁盘旋而上,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这是那首著名的民乐曲《喜洋洋》。 随着欢快的乐曲,一种崭新的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生活骤然间自天而降。老街一下 子被这种生活照得明亮通透,仿佛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喧闹声,有许多人正欢笑着 涌向街头。这笛声在房屋与街面之间、在台阶与墙角之间、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婉 转地回响。这笛声把老街带入了一个神奇之境。乐曲起始的快板像是轻捷的风, 在沉寂的院落吹动、在衰败的门洞吹动,吹拂着老槐树干枯的枝条。随后乐曲转 入慢板,像是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破旧的门窗、抚摸着暗淡的灯光、抚摸着老街 夜晚的落寞与荒凉。 这是住在和兴里大杂院里的三胜吹的,三胜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吹笛子。我不记得 他在别的时候吹过笛子,在春天、在夏天、在清晨、在整个白天,我都没有听他 吹过笛子,他只在深秋的夜晚和初冬的夜晚吹。在这种季节,几乎每一个晚上
这个矮个子少年准时走出他那不足十平方米的拥挤不堪的家,走下陡峭阴暗的楼 梯,站在和兴里冷清的门洞口吹笛子。他从来没有吹过别的曲子,他只吹《喜洋 洋》。他每天晚上反复吹奏的只是这支曲子。我至今不知道,三胜为什么只在这 样的晚上吹笛子,他为什么只吹这一支曲子。住在这条街的人们都喜欢这笛声 邻居们当着三胜的面对他的吹奏夸赞不已。如果有一个晚上听不到他的笛声,就 会有人去问他 三胜用他灵巧的嘴唇和双手,用一根小小的竹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欢乐情绪, 契和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这笛声传达出了无望之中的盼望、破灭之后的 梦想。也许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欢乐的生活情绪无疑是老街人们每时每 刻的所想所求,哪怕只是一晚上、只是一小时,哪怕只是来自一首乐曲的些许抚 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老街的邻居们,请原谅我说起这一切。 每天晚上我都等待这笛声,倾听这笛声,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娱乐、没有书读的日 子太枯干。我从这笛声中还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尤其是当笛声停止、无边无际 的空旷重又在老街降临时,这种声音就在我心里嘹亮起来。我始终说不清楚这是 种什么声音。 听着悠扬的笛声,母亲在默默做着手工活,缝制出口的髙级羊皮手套。昏黄的灯 光把她瘦弱的身影映照在窗帘上。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她终日操劳不停,日复 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今天晚上老街的窗户上映照出多少母亲劳碌的身影,可 我知道这条街上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一直在坚韧地生活着 寂寞的夜晩,苍凉的街道,我的老街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是“天空的一道伤 口”。三胜一一这个在贫穷中长大的孩子面对着这道伤口在吹笛子 今天,老街的邻居们都住进了高层商品楼,三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但老街的笛 声并没有离弃我,如今听到这沿着岁月的街道传采的笛声,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 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当我走过一条条灯火辉煌、高楼林立陌生的宽阔大 街,满怀疲惫地走进家门,在我把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我就又回到了老街, 听到了那消逝已久的遥远的笛声 8.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笛声的?请具体分析。(4分) 9.作者为什么写笛声中劳作的母亲?(3分) 10.结合全文,说说“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究竟是什么?(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8分)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 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 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 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 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
这个矮个子少年准时走出他那不足十平方米的拥挤不堪的家,走下陡峭阴暗的楼 梯,站在和兴里冷清的门洞口吹笛子。他从来没有吹过别的曲子,他只吹《喜洋 洋》。他每天晚上反复吹奏的只是这支曲子。我至今不知道,三胜为什么只在这 样的晚上吹笛子,他为什么只吹这一支曲子。住在这条街的人们都喜欢这笛声。 邻居们当着三胜的面对他的吹奏夸赞不已。如果有一个晚上听不到他的笛声,就 会有人去问他。 三胜用他灵巧的嘴唇和双手,用—根小小的竹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欢乐情绪, 契和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这笛声传达出了无望之中的盼望、破灭之后的 梦想。也许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欢乐的生活情绪无疑是老街人们每时每 刻的所想所求,哪怕只是一晚上、只是一小时,哪怕只是来自一首乐曲的些许抚 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老街的邻居们,请原谅我说起这一切。 每天晚上我都等待这笛声,倾听这笛声,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娱乐、没有书读的日 子太枯干。我从这笛声中还听到了另外—种声音,尤其是当笛声停止、无边无际 的空旷重又在老街降临时,这种声音就在我心里嘹亮起来。我始终说不清楚这是 —种什么声音。 听着悠扬的笛声,母亲在默默做着手工活,缝制出口的高级羊皮手套。昏黄的灯 光把她瘦弱的身影映照在窗帘上。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她终日操劳不停,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今天晚上老街的窗户上映照出多少母亲劳碌的身影,可 我知道这条街上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样,一直在坚韧地生活着。 寂寞的夜晚,苍凉的街道,我的老街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是“天空的一道伤 口”。三胜——这个在贫穷中长大的孩子面对着这道伤口在吹笛子。 今天,老街的邻居们都住进了高层商品楼,三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但老街的笛 声并没有离弃我,如今听到这沿着岁月的街道传采的笛声,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 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当我走过一条条灯火辉煌、高楼林立陌生的宽阔大 街,满怀疲惫地走进家门,在我把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我就又回到了老街, 听到了那消逝已久的遥远的笛声。 8. 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笛声的?请具体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作者为什么写笛声中劳作的母亲?(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结合全文,说说“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究竟是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 28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18 分)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 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 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 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 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
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 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絰,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 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 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 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 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 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 《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 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 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 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 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 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 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 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 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属文 属:写作B.流宕忘反 反:返回 C.何能赞务 赞:赞扬D.自非怀经抱质 自非:如果不是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此事业,谔之力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朝闻其死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以撞 D.子孙辄嫁卖之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 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 而嘉之”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 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 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 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3分)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7分) 酒楼秋望 华岳0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 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 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 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 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 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 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 《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 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 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 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 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 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 引预 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 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 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学解属文 属:写作 B. 流宕忘反 反:返回 C. 何能赞务 赞:赞扬 D. 自非怀经抱质 自非:如果不是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朝闻其死围之不继, 吾其还也 C.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 樊哙侧其盾以撞 D. 子孙辄嫁卖之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 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 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 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C. 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 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 点。 D. 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 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3 分)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3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7 分) 酒楼秋望 华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