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 题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12分) 都护在燕然 ,夜泊秦淮近酒家 (3) 东风无力百花残。 (4) 似曾相识燕归来。 (5)商女不知亡国恨, (6)春蚕到死丝方尽 (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8) 青鸟殷勤为探看。 (9)王维的《使至塞上》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10)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 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8分)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 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 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 其mei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 有着深刻的【甲】(底蕴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 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he乃至冲突,与观众【乙】(分享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 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 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4分) ①mei力( ②隔he(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 2018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 题 (本卷共 20 小题;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积累与运用(20 分) 1.古诗文默写。(12 分) (1) ,都护在燕然。 (2) ,夜泊秦淮近酒家。 (3) ,东风无力百花残。 (4) ,似曾相识燕归来。 (5)商女不知亡国恨, 。 (6)春蚕到死丝方尽, 。 (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8) ,青鸟殷勤为探看。 (9)王维的《使至塞上》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10)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 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8 分)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 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 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 其 mèi 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 有着深刻的【甲】(底蕴 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 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 hé乃至冲突,与观众【乙】(分享 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 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 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4 分) ① mèi 力( ) ② 隔 hé( )
③呈现 (A. cheng B.chen)④感慨 (A gai B kai)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2分) 【甲】 【乙】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阅读理解。(70分) (一)诗歌鉴赏。(5分)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 之情。(2 分) 4.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5-9题。(17分)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 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 石,以堙于东海
③ 呈.现 (A.chénɡ B.chén) ④ 感慨. (A.ɡài B.kǎi)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2 分) 【甲】 【乙】 。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 分) 。 二、阅读理解。(70 分) (一)诗歌鉴赏。(5 分)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 之情。(2 分) 4.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 5-9 题。(17 分)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 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 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①文首:头部有花纹②其鸣自詨:它的鸣声是呼叫自己的名字。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惧其不已也() (3)有鸟焉,其状如乌() (4)以堙于东海()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A.其如土石何有鸟焉,其状如乌B.河曲智叟亡以应以堙于东海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溺而不返D.虽我之死常衔西山之木石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 彻 )女娃游于东海 返 8.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乙】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分) 9.试分析愚公与精卫精神的相似之处,两则故事共同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朴素的 思想?(4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0分)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①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 没输过。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②“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③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 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 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④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⑤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 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骄矜,可放旷,可目中无人、藐视四野 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注释】①文首:头部有花纹 ②其鸣自詨:它的鸣声是呼叫自己的名字。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甚矣,汝之不惠.( ) (2)惧其不已.也( ) (3)有鸟焉,其状.如乌( ) (4)以堙.于东海( )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其.如土石何 有鸟焉,其.状如乌 B.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堙于东海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溺而.不返 D.虽我之.死 常衔西山之.木石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 彻: 。 ( 2 ) 女 娃 游 于 东 海 , 溺 而 不 返: 。 8.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乙】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2 分) 9.试分析愚公与精卫精神的相似之处,两则故事共同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朴素的 思想?(4 分) 答 : 。 (三)阅读下文,完成 10—12 题。(10 分)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①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 没输过。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②“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③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 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 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④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⑤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 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骄矜,可放旷,可目中无人、藐视四野, 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⑥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 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个饶人处。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⑦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 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 ⑧饶人,还是一种智慧。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得理且饶人呢, 境界更为超拔。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 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不讲理,是缺点 硬讲理,是盲点。 ⑨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 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⑩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 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 平处住,向宽处行。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11.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⑤段中“这饶人处”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 B.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 C.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反思。 D.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做学问要高屋建瓴、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 12.下面事例,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4分) 唐朝时,狄仁杰千方百计排挤娄师德。可娄师德心胸宽宏,以德报怨,上表“十许通”, 竭力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赞赏他的治国才能。狄仁杰看了荐表后羞愧难当,折服于娄师德 的包容之 (四)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3分)
⑥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 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个饶人处。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⑦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 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 暖。 ⑧饶人,还是一种智慧。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得理且饶人呢, 境界更为超拔。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 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不讲理,是缺点; 硬讲理,是盲点。 ⑨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 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⑩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 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 平处住,向宽处行。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答: 。 11.下面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选文第⑤段中“这饶人处”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 B.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 C.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反思。 D.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做学问要高屋建瓴、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 地。 12.下面事例,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4 分) 唐朝时,狄仁杰千方百计排挤娄师德。可娄师德心胸宽宏,以德报怨,上表“十许通”, 竭力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赞赏他的治国才能。狄仁杰看了荐表后羞愧难当,折服于娄师德 的包容之心。 答: 。 (四)阅读下文,完成 13—17 题。(23 分)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 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 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 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 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 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 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 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 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 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 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 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 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 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 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 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 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 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 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 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 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 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 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 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 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 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 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 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 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 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 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 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 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 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 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 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 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 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 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 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 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 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 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 小学,16 岁,21 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 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