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九年级十二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全卷150分,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文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笔架山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处,海拔752.3米。山顶三峰相连,犹如笔架,山以此而得名。夏天, 红花遍野、新绿满山、泉水淙淙、林涛阵阵,是一个休闲避暑胜地。笔架仙公寺传说因祀“何氏九仙”而 名,是泉州仙公始祖。寺中两根巨大的青龙石柱,气势 pangbo6,腾云驾雾,如摆脱羁绊飞向蓝天;左边 是“仙公阁”,中间是“观音殿”,右边是“三宝殿”,三殿处于同一水平面,甚是壮观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淙淙 羁绊 pang bo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正确修改。(2分) 病句:夏天,红花遍野、新绿满山、泉水淙淙、林涛阵阵,是一个休闲避暑胜地。 修改: 2、歇写相关联的句子。(11分) ①《如梦令》: 浓睡不消残酒。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④《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 ⑤《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 ⑥《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⑦《菩萨蛮》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⑧《论语》十则中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并凭坚强的意志去实现理想的句子是: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致蒋经国先生信》是作者为了 推心置腹地恳谈:《给儿子的一封信》 文中作者欣赏儿子的两个优点是 《给女儿的信》让我们领会 《世上没有傻问题》让我们懂得了 4、综合性学习(9分) 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湄洲湾素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之赞誉。海域宽阔,全湾纳潮面积516平 方公里,平均纳潮量24亿立方米;航道深,一般为12-20余米:深水岸线总长21.4公里;湄洲湾没有大
2015 年秋九年级十二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全卷 150 分,时间 120 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30 分) 1、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问题。(6 分) 笔架山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处,海拔 752.3 米。山顶三峰相连,犹如笔架,山以此而得名。夏天, 红花遍野、新绿满山、泉水淙淙、林涛阵阵,是一个休闲避暑胜地。笔架仙公寺传说因祀“何氏九仙”而 名,是泉州仙公始祖。寺中两根巨大的青龙石柱,气势 pángbó ,腾云驾雾,如摆脱羁绊飞向蓝天;左边 是“仙公阁”,中间是“观音殿”,右边是“三宝殿”,三殿处于同一水平面,甚是壮观。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 分) 淙.淙__ 羁.绊__ páng bó ( )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正确修改。(2 分) 病句:夏天,红花遍野、新绿满山、泉水淙淙、林涛阵阵,是一个休闲避暑胜地。 修改: 2、默写相关联的句子。(11 分) ①《如梦令》: ,浓睡不消残酒。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 ③《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④《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 。 ⑤《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 。 ⑥《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 ⑦《菩萨蛮》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 ⑧《论语》十则中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并凭坚强的意志去实现理想的句子是: “ ,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 分) 《致蒋经国先生信》是作者为了 推心置腹地恳谈;《给儿子的一封信》 一文中作者欣赏儿子的两个优点是 和 ;《给女儿的信》让我们领会 了 ;《世上没有傻问题》让我们懂得了 。 4、综合性学习(9 分) 根据下面三则 .. 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湄洲湾素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之赞誉。海域宽阔,全湾纳潮面积 516 平 方公里,平均纳潮量 24 亿立方米;航道深,一般为 12-20 余米;深水岸线总长 21.4 公里;湄洲湾没有大
的河流注入,常年不冻不淤;并具有大港湾隐蔽,风浪小,避风条件好等特点。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 生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中就设想把湄洲湾建成“东方第一大港” 【材料二】泉港主要产有甘薯、水稻、大麦、花生、大豆、蚕豆和豌豆等作物:盛产龙眼、荔枝、余 甘、枇杷、柑橘等名果,其中涂岭镇丘后村的特稀晩熟荔枝曾作为进京贡品。水产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有 牡蛎、缢蛏、青蟹、对虾、鲍鱼、花蛤、紫菜、海带等,其中鲍鱼养殖、吊蛎养殖、浅海养殖和网箱养鱼 的面积和产量均居泉州首位 【材料三】泉港区域内文化名胜古迹现有56处:沙格灵慈宫、闽林始祖陵、东岳庙、天湖岩寺、虎岩 寺、朝天石笏、仙公山等以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而闻名,其中沙格灵慈宫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上面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可以概括为海港」 物产 和古 (3分) (2)、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各地方政府和老百姓也越来越重视。泉港的旅游产业还有巨大挖掘潜力 请你为泉港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性的建议.(4分) (3)、发挥你的才华,参考例文或考卷第1题的文字,为你家乡的某个名胜古迹写一段推介词。(40个 字左右)(2分) 例文:下炉“玉笏朝天 进入泉港境内的涂岭下炉,举目可见一块突兀的菇形顽石,此石乃闻名海内外的“玉笏朝天 泉港人称“玉笏朝天”凝聚着泉港人的精灵,象征着泉港人的拼搏冲劲 我选的景点 我的推介词: 、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5-9小题。(17分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文: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 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 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
的河流注入,常年不冻不淤;并具有大港湾隐蔽,风浪小,避风条件好等特点。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 生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中就设想把湄洲湾建成“东方第一大港”。 【材料二】泉港主要产有甘薯、水稻、大麦、花生、大豆、蚕豆和豌豆等作物;盛产龙眼、荔枝、余 甘、枇杷、柑橘等名果,其中涂岭镇丘后村的特稀晚熟荔枝曾作为进京贡品。水产资源极其丰富 ,主要有 牡蛎、缢蛏、青蟹、对虾、鲍鱼、花蛤、紫菜、海带等,其中鲍鱼养殖、吊蛎养殖、浅海养殖和网箱养鱼 的面积和产量均居泉州首位。 【材料三】泉港区域内文化名胜古迹现有 56 处:沙格灵慈宫、闽林始祖陵、东岳庙、天湖岩寺、虎岩 寺、朝天石笏、仙公山等以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而闻名,其中沙格灵慈宫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上面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可以概括为海港 、物产 和古 迹 。(3 分) (2)、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各地方政府和老百姓也越来越重视。泉港的旅游产业还有巨大挖掘潜力。 请你为泉港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性的建议. (4 分) ① ② (3)、发挥你的才华,参考例文或考卷第 1 题的文字,为你家乡的某个名胜古迹写一段推介词。(40 个 字左右)(2 分) 例文:下炉“玉笏朝天” 进入泉港境内的涂岭下炉,举目可见一块突兀的菇形顽石,此石乃闻名海内外的“玉笏朝天”。 泉港人称“玉笏朝天”凝聚着泉港人的精灵,象征着泉港人的拼搏冲劲。 我选的景点: 我的推介词: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 5-9 小题。(17 分)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文: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 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 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
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i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1):纯 黑色马。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概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三月而反 )(4)尚弗能知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 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 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千里马不常有”,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马竟然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 9、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 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10-15小题(13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 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一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 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 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
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 黑色马。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 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三月而反. ( ) (4)尚弗.能知 ( )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8、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 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 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千里马不常有”,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马竟然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 9、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 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 分) (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 10-15 小题(13 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 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 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 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
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 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0、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 敌论据是 (4分) 1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2 分) 12、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1分) 13、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 自欺力’是指 (2分) 14、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1分) 15、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国民党政府和一些社会名流不是积 极抵抗,而是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靠不住的东西,因此遭到作者批判。今天你面对日本右翼“南京大 屠杀从未发生”的错误论调,请你结合学过《南京大屠杀》或课外资料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3分) (三)阅读《祖母》(作者李弘),回答16-20题。(22分) 我的童年,是和祖母一起度过的。父母的影子早就模糊了,模糊得只剩下清明节时坟前的野草。 生活,就像坡地上的蒲公英,无奈的苦涩中,总有些幽香。那时,山里的日子清淡,一包蓝靛,就是 农家的全部颜色。奶奶那架老掉牙的纺车,缠完了太阳缠月亮,把我童年的酸甜苦辣,也都缠在了上面 当红日欲出未出的时候,晨曦被朝霞扑满金粉,大山给远天一片希望。晨雾用亦真亦假的变换,幻化 夏日里,坐在老梨树下,听奶奶讲故事,正在流失的晩霞,淡入了黄昏,清香在蒲扇中飘逸。望着奶 奶指出的牛郎织女星,默数着满天的星斗,我的心中充满了欢乐和童话。 上学那天,按照我们乡下的习惯,为了讨个彩儿,祖母给我绣了个大红冠子公鸡,挂在脖子上。就在 那年秋天,劳累过度的祖母病了,昏睡了几天几夜,我真怕她再也不能醒来。就是那年,奶奶卖掉了出嫁 时那对手镯,才给我凑足了学费。 奶奶病好后,望着我熬红的眼睛说:“孩子,你还没长大呢,我怎么舍得走呢!” 读中学时,每次回家,望着老人菜色的脸,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终于走出大山,到省城读书去了。临行那天晚上,老人给我打点行李,缝补穿旧的衣服,清点我 儿时的玩具,翻看我小时候用过的笔记本。夜深了,老旱烟在黄铜烟锅里闪烁着如豆的一点星火,老人家 久久没有睡去。到校打开行李我才发现,里面有十几个红皮鸡蛋和一双手工布鞋。双手捧着那双鞋,耳边 又响起了祖母常说的那句话:“鞋穿不正,就要崴脚哇!山里的路是咱山里人走出来的呀!”那双布鞋, 我始终没舍得穿。寒假时,拿回老家,珍贵地放在祖母出嫁时那口铜页包金的山榆老柜里。 参加工作后,几次接老人出来,她总是说:“冷不丁儿挪窝,舍不得走啊!”每次探家临行时,她总
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 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0、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敌论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1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________(1 分) 13、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4、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1 分) 15、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国民党政府和一些社会名流不是积 极抵抗,而是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靠不住的东西,因此遭到作者批判。今天你面对日本右翼“南京大 屠杀从未发生”的错误论调,请你结合学过《南京大屠杀》或课外资料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祖母》(作者李弘),回答 16—20 题。(22 分) 我的童年,是和祖母一起度过的。父母的影子早就模糊了,模糊得只剩下清明节时坟前的野草。 生活,就像坡地上的蒲公英,无奈的苦涩中,总有些幽香。那时,山里的日子清淡,一包蓝靛,就是 农家的全部颜色。奶奶那架老掉牙的纺车,缠完了太阳缠月亮,把我童年的酸甜苦辣,也都缠在了上面。 当红日欲出未出的时候,晨曦被朝霞扑满金粉,大山给远天一片希望。晨雾用亦真亦假的变换,幻化 出无穷无尽的野趣。 夏日里,坐在老梨树下,听奶奶讲故事,正在流失的晚霞,淡入了黄昏,清香在蒲扇中飘逸。望着奶 奶指出的牛郎织女星,默数着满天的星斗,我的心中充满了欢乐和童话。 上学那天,按照我们乡下的习惯,为了讨个彩儿,祖母给我绣了个大红冠子公鸡,挂在脖子上。就在 那年秋天,劳累过度的祖母病了,昏睡了几天几夜,我真怕她再也不能醒来。就是那年,奶奶卖掉了出嫁 时那对手镯,才给我凑足了学费。 奶奶病好后,望着我熬红的眼睛说:“孩子,你还没长大呢,我怎么舍得走呢!” 读中学时,每次回家,望着老人菜色的脸,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终于走出大山,到省城读书去了。临行那天晚上,老人给我打点行 李,缝补穿旧的衣服,清点我 儿时的玩具,翻看我小时候用过的笔记本。夜深了,老旱烟在黄铜烟锅里闪烁着如豆的一点星火,老人家 久久没有睡去。到校打开行李我才发现,里面有十几个红皮鸡蛋和一双手工布鞋。双手捧着那双鞋,耳边 又响起了祖母常说的那句话:“鞋穿不正,就要崴脚哇!山里的路是咱山里人走出来的呀!”那双布鞋, 我始终没舍得穿。寒假时,拿回老家,珍贵地放在祖母出嫁时那口铜页包金的山榆老柜里。 参加工作后,几次接老人出来,她总是说:“冷不丁儿挪窝,舍不得走啊!”每次探家临行时,她总
是站在山道上,望着我渐去渐远的身影,在大山的背景下久久不动。我回过头来,望着那风中飘动的白发, 禁不住落下泪来。 直到那段人所共知的年月,因为父母当时说不清的历史问题,我被隔绝了和外界的一切往来。这时, 我多么惦记着祖母啊,想起了那双蹒跚在山间小道上的小脚,想起了那个没有经济来源和几乎丧失生活能 力的老人… 又一个中秋,我回到故乡,小溪瘦成一条泪水,顺着大山的腮边流下,父母被认定为烈士,祖母也 故去多时了。听乡亲们说,后事是被我一位远房姑母发送的。那是一个多风多雨的季节,身边没有一个亲 人,连骨灰都没有留下。这时,我多想大哭一场啊,可是,想找个祭奠的地方都没有。姑母告诉我,老人 临终前欲说不能,似乎有些话要告诉我。如今,这些都被昨日的风刮走了,只有蟋蟀在墙角边,对着秋天 悲鸣。 重新站在生我养我的小院里,望着一片荒芜的田园,爬山虎翻过颓圮的院墙,无望地对着蓝天,寂 寞地开着紫花。望着推走无数人间风雨推走苦乐年华的那盘石磨,望着依然陈旧依然引起我儿时记忆的关 东木格子窗,那架纺车还在,那盏油灯还在,屋前祖母亲手栽的那棵梨树还在,连我童年玩过的弓箭和木 刀还悬挂在当年的老地方。仿佛锅里仍在散发着玉米饼子的清香;灶里,仍在跳动着大柴的火苗 可是眼前呢?沾满铜锈的老钟,无声的沉默。难道说,奶奶真的走远了吗?那只老黄狗呢? 我多想找出那份谜一样的遗言啊!尘封的四壁,隐去了一切,落叶在阶前遮住了往日的足痕。祖母啊, 你把要说的话留在了那里?我清理书籍时,意外惊喜地发现了个包裹,里面包着一个玉石烟嘴,一对耳环 当年的那双布鞋,也规规矩矩地躺在那里 望着这些遗物,我沉思了很久。老人似乎把千言万语都写在密密麻麻的针脚上。老人是在告诉我, 鞋不可穿错,路不能走歪呢?还是要我一定记住这些金玉良言?这时,我想起了祖母一生的顽强和执着, 生的期待和盼望。仿佛她此刻正站在门口上,送走南行的雁群,遥望走出大山的儿孙。这些遗物,我始 终珍藏着。只是那双布鞋,我寄给了正在他乡见识风雨的儿子 而此刻,屋外正在滴雨,家乡已是深秋了。该有金果坠地了吧?真不知道,那个包裹,远方收到 了没有 16.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祖母对“我”深沉的爱,请依次概括能体现这种爱的一些生活小事。(6分) 17.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同属于什么描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景色的变化?(5分) 18.我找到了祖母给我的遗言吗?为什么?(4分) 19.祖母给我的仅仅是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20.“只是那双布鞋,我寄给了正在他乡见识风雨的儿子。”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真不知道,那个包裹, 远方收到了没有?”你在生活中一定也收到过类似的“包裹”,请简要说说“包裹”的内容。(4分)
是站在山道上,望着我渐去渐远的身影,在大山的背景下久久不动。我回过头来,望着那风中飘动的白发, 禁不住落下泪来。 直到那段人所共知的年月, 因为父母当时说不清的历史问题,我被隔绝了和外界的一切往来。这时, 我多么惦记着祖母啊,想起了那双蹒跚在山间小道上的小脚,想起了那个没有经济来源和几乎丧失生活能 力的老人…… 又一个中秋,我回到故乡,小溪瘦成一条泪水,顺着大山的腮边流下, 父母被认定为烈士,祖母也 故去多时了。听乡亲们说,后事是被我一位远房姑母发送的。那是一个多风多雨的季节,身边没有一个亲 人,连骨灰都没有留下。这时,我多想大哭一场啊,可是,想找个祭奠的地方都没有。姑母告诉我,老人 临终前欲说不能,似乎有些话要告诉我。如今,这些都被昨日的风刮走了,只有蟋蟀在墙角边,对着秋天 悲鸣。 重新站在生我养我的小院里,望着一片荒芜的田园,爬山虎翻过颓圮的 院墙,无望地对着蓝天,寂 寞地开着紫花。望着推走无数人间风雨推走苦乐年华的那盘石磨,望着依然陈旧依然引起我儿时记忆的关 东木格子窗,那架纺车还在,那盏油灯还在,屋前祖母亲手栽的那棵梨树还在,连我童年玩过的弓箭和木 刀还悬挂在当年的老地方。仿佛锅里仍在散发着玉米饼子的清香;灶里,仍在跳动着大柴的火苗。 可是眼前呢?沾满铜锈的老钟,无声的沉默。难道说,奶奶真的走远了吗?那只老黄狗呢? 我多想找出那份谜一样的遗言啊!尘封的四壁,隐去了一切,落叶在阶前遮住了往日的足痕。祖母啊, 你把要说的话留在了那里?我清理书籍时,意外惊喜地发现了个包裹,里面包着一个玉石烟嘴,一对耳环, 当年的那双布鞋,也规规矩矩地躺在那里。 望着这些遗物,我沉思了很久。老人似乎把千言万语都写在密密麻麻的 针脚上。老人是在告诉我, 鞋不可穿错,路不能走歪呢?还是要我一定记住这些金玉良言?这时,我想起了祖母一生的顽强和执着, 一生的期待和盼望。仿佛她此刻正站在门口上,送走南行的雁群,遥望走出大山的儿孙。这些遗物,我始 终珍藏着。只是那双布鞋,我寄给了正在他乡见识风雨的儿子。 而此刻,屋外正在滴雨,家乡已是深秋了。该有金果坠地了吧?真不知道,那个包裹,远方收到 了没有? 16.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祖母对“我”深沉的爱,请依次概括能体现这种爱的一些生活小事。(6 分) 17.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同属于什么描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景色的变化? (5 分) 18.我找到了祖母给我的遗言吗?为什么?(4 分) 19.祖母给我的仅仅是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3 分) 20.“只是那双布鞋,我寄给了正在他乡见识风雨的儿子。”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真不知道,那个包裹, 远方收到了没有?”你在生活中一定也收到过类似的“包裹”,请简要说说“包裹”的内容。(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