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一一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 静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 4.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的方法。 5.掌握用点电荷电势和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电势的方法。 6。能用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解较简单带电系统的电场强度。 第六意:静电场中导体与电介质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静电场中的导体第2节:静由场中的由个质 第3节: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第4节:电容电容器 第5节: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教学要求: 1,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 体在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2.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3。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4.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并会用它来计算对称电场的电场强度。 5. 理解电容的定义,并能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电容器的电容。 6。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 7.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能用能量密度计算电场能量 8.了解申偶极子概念。 第七章:稳恒磁场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恒定电流第2节:磁场磁感强度 第3节: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第4节: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 第5节:安培环路定理第6节: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7节: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第8节:磁场中的磁介质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一一磁感强度的概念。2.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能利用它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强度 4.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 和运动。 7.了解磁矩的概今能计算简单几何形状找流导体和战流平面线圈在均句 磁场中或在无限长载流直导体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
21 第 7 节: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 2. 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 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 静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 4. 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的方法。. 5. 掌握用点电荷电势和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电势的方法。 6. 能用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解较简单带电系统的电场强度。 第六章:静电场中导体与电介质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静电场中的导体 第 2 节: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第 3 节:电位移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第 4 节:电容 电容器 第 5 节:静电场的能量 能量密度 教学要求: 1. 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 体在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2. 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3. 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4. 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并会用它来计算对称电场的电场强度。 5. 理解电容的定义,并能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电容器的电容。 6. 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 7. 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能用能量密度计算电场能量。 8. 了解电偶极子概念。 第七章:稳恒磁场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恒定电流 第 2 节:磁场 磁感强度 第 3 节:毕奥—萨伐尔定律 第 4 节:磁通量 磁场的高斯定理 第 5 节:安培环路定理 第 6 节: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 7 节: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第 8 节:磁场中的磁介质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磁感强度的概念。2. 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 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利用它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强度。 4. 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 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 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 和运动。 7. 了解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 磁场中或在无限长载流直导体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
8.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9.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 的安培环路定理。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八章:电磁感应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磁感应定律第2节动生电动势电源电动势感生电动势 第3节自感和互感第4节磁场的能量磁场能量密度 第5节位移电流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教学要求: 1.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来计算感应电动势, 并判明其方向。 2.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3.了解有旋电场的概念。 4.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会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导体的自感和互感。 5.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会计算均匀磁场和对称磁场的能 量。 6.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 式)的物理意义。 第三部分:振动与波动 (讲授:10学时)(习期课:2学时)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一。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动 方程等重要规律及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 说明和建议: 1.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 的基础。应强调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 位差的物理竞义。 2。要闸明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 式,突出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讲述机械波要为讨论电 磁波(光波),以及物质波的概念提供基础。 3.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线性运动叠加原理,并通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阻 尼摆的混沌现象分析对非线性问题的特征有所了解 4.振动和波是应用演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 和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 合成、李萨如图形、驻波、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 思想和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第九章:振动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简谐振动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第2节旋转矢量 第3节单摆和复摆第4节简谐运动的能量第5节简谐振动的合成
22 8. 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9. 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 的安培环路定理。 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八章:电磁感应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电磁感应定律 第 2 节 动生电动势 电源 电动势 感生电动势 第 3 节 自感和互感 第 4 节 磁场的能量 磁场能量密度 第 5 节 位移电流 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 教学要求: 1. 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来计算感应电动势, 并判明其方向。 2. 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 3. 了解有旋电场的概念。 4. 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会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导体的自感和互感。 5. 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 会计算均匀磁场和对称磁场的能 量。 6. 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 式)的物理意义。 第三部分:振动与波动 (讲授: 10 学时)(习题课: 2 学时)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一。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动 方程等重要规律及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 说明和建议: 1. 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 的基础。应强调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 位差的物理意义。 2. 要阐明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 式,突出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讲述机械波要为讨论电 磁波(光波),以及物质波的概念提供基础。 3. 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线性运动叠加原理,并通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阻 尼摆的混沌现象分析对非线性问题的特征有所了解。 4. 振动和波是应用演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 和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 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 合成、李萨如图形、驻波、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 思想和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第九章:振动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简谐振动 振幅 周期和频率 相位 第 2 节 旋转矢量 第 3 节 单摆和复摆 第 4 节 简谐运动的能量 第 5 节 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间的 关系。 2.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法和图线表示法,并会用于简谐运动规律 的讨论和分析。 3.掌握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运动的运动方 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4.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规律。 5.了解拍和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6.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的发生条件及规律。 第十章:波动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简谐波的几个概念第2节: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第3节:波的能量能流密度第4节: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和干涉 第5节:驻波第6节:多普勒效应第7节:平面电磁波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3.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 4. 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5.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 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7.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第四部分:相对论基础 (讲授:6学时)(习题课:2学时) 说明和建议: L,本部分重点讲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通过与绝对时空观 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2.注意学习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 第1节:伽利略变换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第2节:迈克耳孙一莫雷实验 第3节: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洛伦兹变换式 第4节: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第5节:相对论性动量和能量 基本要求: 1.理解经典力学的话用范围。 2.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洛伦滋变换式」 3.了解狭义相对论中同时的相对性,以及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的概念。 4,了解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以及二者的差异。 5.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动量与速度的关系,以及质量与能量间的关系。 23
23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间的 关系。 2. 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法和图线表示法,并会用于简谐运动规律 的讨论和分析。 3. 掌握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运动的运动方 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4.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规律。 5.了解拍和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6.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的发生条件及规律。 第十章:波动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简谐波的几个概念 第 2 节: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第 3 节:波的能量 能流密度 第 4 节:惠更斯原理 波的衍射和干涉 第 5 节:驻波 第 6 节:多普勒效应 第 7 节:平面电磁波 教学要求: 1. 掌握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 2. 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3. 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 4. 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5. 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 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7. 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第四部分: 相对论基础 (讲授: 6 学时)(习题课: 2 学时) 说明和建议: 1. 本部分重点讲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通过与绝对时空观 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2. 注意学习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 第 1 节:伽利略变换式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第 2 节: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第 3 节: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洛伦兹变换式 第 4 节: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第 5 节:相对论性动量和能量 基本要求: 1. 理解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2. 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洛伦兹变换式。 3. 了解狭义相对论中同时的相对性,以及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的概念。 4.了解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以及二者的差异。 5. 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动量与速度的关系,以及质量与能量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量子物理基础 (讲授:12学时)(习题课:2学时) 量子物理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讨论光的量子性,使学生 进一步认识到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也具有粒子性,即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的物质。通过介绍量子力学基本知识,着重使学生认识到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 二象性。对于作为量子力学基础的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方程等,要求学生能有正 确的认识和理解。 说明和建议: 1.突出讲授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思想,对中学已讲解的光电效应可适当 简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本部分重点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波粒二象性和 量子化的概念,这是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过渡的重要阶梯。理解微观物质的描 述方式和波函数的统计意义,并通过一维无限深势阱的量子力学描述以及与经典 驻波的比照,帮助学生理解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状态描述的手段。 3.注意通过几个重要实验和模型,给出量子力学作为新理论创立和发展的 过程以及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给学生以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 启油。 教学内容: 第1节:黑体辐射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第2节: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3节:康普顿效应第4节: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第5节:德布罗意波实物粒子的二象性第6节:不确定关系 第7节:量子力学简介第8节:氢原子的量子理论简介第9节:激光 其木要求: 1.了解热辐射的实验定律,以及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热辐射时所遇到的困 难。2.理解普朗克量子假设。 3.了解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时所遇到的闲难。 4.理解爱因斯坦光子假设。5。掌握爱因斯坦方程。 6.理解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以及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对这个效应的解 释。7.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8.了解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氢原子光谱时时所遇到的困难。 9. 理解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0.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 11.了解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12.了解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一一波函数。 13.了解波恩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14.了解薛定谔方程。 15.了解激光的发光机理、激光器的基本结构、激光的特点和激光的应用。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相关的物理实验独立开课,另行制定教学大纲。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 (一)期末考试:
24 第五部分: 量子物理基础 (讲授: 12学时)(习题课: 2学时) 量子物理是近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讨论光的量子性,使学生 进一步认识到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也具有粒子性,即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的物质。通过介绍量子力学基本知识,着重使学生认识到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 二象性。对于作为量子力学基础的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方程等,要求学生能有正 确的认识和理解。 说明和建议: 1. 突出讲授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思想,对中学已讲解的光电效应可适当 简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 本部分重点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波粒二象性和 量子化的概念,这是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过渡的重要阶梯。理解微观物质的描 述方式和波函数的统计意义,并通过一维无限深势阱的量子力学描述以及与经典 驻波的比照,帮助学生理解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状态描述的手段。 3. 注意通过几个重要实验和模型,给出量子力学作为新理论创立和发展的 过程以及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给学生以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 启迪。 教学内容: 第 1 节:黑体辐射 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第 2 节:光电效应 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 3 节:康普顿效应 第 4 节: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第 5 节: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二象性 第 6 节:不确定关系 第 7 节:量子力学简介 第 8 节:氢原子的量子理论简介 第 9 节:激光 基本要求: 1. 了解热辐射的实验定律,以及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热辐射时所遇到的困 难。2. 理解普朗克量子假设。 3. 了解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时所遇到的困难。 4. 理解爱因斯坦光子假设。5. 掌握爱因斯坦方程。 6. 理解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以及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对这个效应的解 释。7. 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8. 了解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氢原子光谱时时所遇到的困难。 9. 理解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0.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 11.了解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12.了解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波函数。 13.了解波恩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4.了解薛定谔方程。 15.了解激光的发光机理、激光器的基本结构、激光的特点和激光的应用。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相关的物理实验独立开课,另行制定教学大纲。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 (一)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半开卷、笔试,时间为11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占总 成绩的70%。 2.试题类型:(1)填空题(2)选择题(3)计算题(4)简述题 “半开卷考试用纸”使用说明: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物 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避免死记硬背,《大学物理B》期 末考试实行“半开卷科学化考试” 一由学生自己做个人复习总结,考试时带入 考场,考试结束时随考卷一同交给监考教师。 具体说明如下: ①参加《大学物理B》期末考试的学生,可将自己平时学习的小结和体会 归纳整理在“总结用纸”的正反面上,内容包括:基本物理量、定理定律、公式、 常系数等。 ②请切勿将例题、习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内容写在上面,违者按考试作弊处 理。 ③请切勿使用铅笔填写,切勿使用涂改液涂抹,违者按考试作弊处理。 ④正反面盖有物理学院公章的总结用纸有效,复印件无效。 ⑤每人只限一张,两张以上者按考试作弊处理。 ⑥考试结束时必须随考卷一同上交,不交者一律取消考试成绩, ⑦请妥善保管和使用考试用纸,丢失者请将书面“说明”于开考之前交给 监考教师。 (二)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30%。 2.平时成绩计算公式:(出勤+作业+期中考试)÷2+表现加分 3.平时成绩记分方法: 了迟到扣1分/次 (1)出勤:满分100分 请假扣1分/次 ,旷课扣10分/次 了1.第一、二、三章 2.第四章 3.第五章 (2)作业:10×7=70分 4.第六章 5.第七章 6.第八章 7.第九、十章 (3)期中考试:10×3=30分 三道计算题(每题10分) 「第一题:一~四章综合题
25 1.考试方式:半开卷、笔试,时间为 110 分钟,卷面满分为 100 分,占总 成绩的 70% 。 2.试题类型:(1)填空题 (2)选择题 (3)计算题 (4)简述题 “半开卷考试用纸”使用说明: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物 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避免死记硬背,《大学物理 B》期 末考试实行“半开卷科学化考试”——由学生自己做个人复习总结,考试时带入 考场,考试结束时随考卷一同交给监考教师。 具体说明如下: ① 参加《大学物理 B》期末考试的学生,可将自己平时学习的小结和体会 归纳整理在“总结用纸”的正反面上,内容包括:基本物理量、定理定律、公式、 常系数等。 ② 请切勿将例题、习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内容写在上面,违者按考试作弊处 理。 ③ 请切勿使用铅笔填写,切勿使用涂改液涂抹,违者按考试作弊处理。 ④ 正反面盖有物理学院公章的总结用纸有效,复印件无效。 ⑤ 每人只限一张,两张以上者按考试作弊处理。 ⑥ 考试结束时必须随考卷一同上交,不交者一律取消考试成绩。 ⑦ 请妥善保管和使用考试用纸,丢失者请将书面“说明”于开考之前交给 监考教师。 (二)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满分 100 分,占总成绩的 30% 。 2.平时成绩计算公式: (出勤+作业+期中考试) 2 +表现加分 .3.平时成绩记分方法: 迟到扣 1 分/ 次 (1)出勤:满分 100 分 请假扣 1 分/ 次 . 旷课扣 10 分/ 次 1. 第一、二、三章 2. 第四章 3. 第五章 (2)作业:10×7=70分 4. 第六章 5. 第七章 6. 第八章 7. 第九、十章 (3)期中考试:10×3=30分——三道计算题(每题10分) 第一题:一~四章 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