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了解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参数的点估计及其优良性 (6学时) 敦学内容: 8.1矩估计法8.2极大似然估计法8.3估计量优良性的评定标准 教学要求: 1.掌握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法。 2.理解参数估计的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出席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20%。其中:作业和出勤各10%。 (2)期末成绩80%。闭卷笔试,在期末考试时学生可带计算器。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冯散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主要参老书: 1.王松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王艳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步辅导.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撰写人:王艳芳 审核人:梁平 课程负责人:王艳芳 16
16 4.了解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参数的点估计及其优良性 (6 学时) 教学内容: 8.1 矩估计法 8.2 极大似然估计法 8.3 估计量优良性的评定标准 教学要求: 1.掌握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法。 2.理解参数估计的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出席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 20%。其中:作业和出勤各 10%。 (2)期末成绩 80%。闭卷笔试,在期末考试时学生可带计算器。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冯敬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主要参考书: 1.王松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王艳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步辅导.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撰写人:王艳芳 审核人:梁 平 课程负责人:王艳芳
《大学物理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B 总学时:80 讲授学时:80 学 分: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各专业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物理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 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 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的自然观、字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 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 作用。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是: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各种理想 物理模型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 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其学会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 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 果,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 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楚的笔记、小结 或读书心得。 4.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 的适应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由于本课程将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物理问题,为保证 其水平和质量,本课程适宜在第三学期开课。 2.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理工类名专业的许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 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其联系和分工,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包 括避免与中学物理内容的重复),也要避免脱节。 3.在处理与《理论力学》、《电工学》等课程的配合和分工时,本课程将系
17 《大学物理 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B 总 学 时:80 讲授学时:80 学 分: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各专业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一) 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物理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 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 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 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 作用。 (二) 教学目的与任务是: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各种理想 物理模型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 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其学会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 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 果,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 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楚的笔记、小结 或读书心得。 4.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 的适应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 由于本课程将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物理问题,为保证 其水平和质量,本课程适宜在第三学期开课。 2.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理工类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 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其联系和分工,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包 括避免与中学物理内容的重复),也要避免脱节。 3. 在处理与《理论力学》、《电工学》等课程的配合和分工时,本课程将系
统地讲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侧重于从物理本质上加以阐述和理解 (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1,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学 得活些,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得广些。 2.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CAI、录像和演示实验等形 象化教学手段,展示某种物理现象或某一现象的静态和动态过程,提高课堂讲授 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问题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示范、 启发、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演算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外作业应包括一定数量的计算题和一定数量的概念题。除安排一般必 做习题外,也可增加若干较难的题目给优秀学生选做,以利因材施教。 5.为反映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物理学为基础的 相关现代工程技术的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选。 (五)教学基本要求的级别说明: 教学基本要求分三级:堂握、理解、了解。 掌握:属较高要求,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等的内容、 物理意义及适用条件)都应比较透彻明了。并能熟练用以分析和计算工科大学物 理水平有关问题,对于那些能由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要求会推导。 理解:属一般要求。对于要求理解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等的内容、 物理意义及适用条件)都应明了,并能用以分析和计算工科大学物理水平的有关问 题。对于那些能由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不要求会推导。 了解:属较低要求。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应该知道所涉及的问题的现象和 有关试验,并能对他们进行定性解释,还应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 等的物理意义。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在经典物理部分一般不要求定量计算:在 近代物理部分要求能作代公式性的一类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讲授:12学时)(习题课:4学时)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重点在于使学生能运用微 积分及矢量运算,加深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 角速度、角加速度、角动量、变力的功、保守力的功、力矩等概念的理解。明确 牛顿力学连续性、因果性、决定性…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地应用运动定律及 守恒定律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篇还 要使学生注意区别质点和刚体两个模型及其适用的定理、定律。 说明和建议: 1.力学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的意义及其成立条件 2.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 学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 18
18 统地讲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侧重于从物理本质上加以阐述和理解。 (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1.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学 得活些,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得广些。 2. 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 CAI、录像和演示实验等形 象化教学手段,展示某种物理现象或某一现象的静态和动态过程,提高课堂讲授 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 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问题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示范、 启发、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演算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外作业应包括—定数量的计算题和一定数量的概念题。除安排一般必 做习题外,也可增加若干较难的题目给优秀学生选做,以利因材施教。 5. 为反映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物理学为基础的 相关现代工程技术的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选。 (五)教学基本要求的级别说明: 教学基本要求分三级:掌握、理解、了解。 掌握:属较高要求,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等的内容、 物理意义及适用条件)都应比较透彻明了。并能熟练用以分析和计算工科大学物 理水平有关问题,对于那些能由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要求会推导。 理解:属一般要求。对于要求理解的内容(包括定理、定律、原理等的内容、 物理意义及适用条件)都应明了,并能用以分析和计算工科大学物理水平的有关问 题。对于那些能由基本定律导出的定理不要求会推导。 了解:属较低要求。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应该知道所涉及的问题的现象和 有关试验,并能对他们进行定性解释,还应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 等的物理意义。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在经典物理部分一般不要求定量计算:在 近代物理部分要求能作代公式性的一类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讲授: 12 学时)(习题课: 4 学时)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重点在于使学生能运用微 积分及矢量运算,加深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 角速度、角加速度、角动量、变力的功、保守力的功、力矩等概念的理解。明确 牛顿力学连续性、因果性、决定性……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地应用运动定律及 守恒定律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篇还 要使学生注意区别质点和刚体两个模型及其适用的定理、定律。 说明和建议: 1. 力学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的意义及其成立条件。 2. 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 学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
3.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 的科学研究方法。 4.应注意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运动学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质点运动的描述: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速度、加速度 第2节:平面极坐标、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 动 基本要求: 1.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 量。2.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掌握运用运动方程确定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第 类题),以及己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运动方程的方法(第二 类题)。 5.能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 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运动定律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牛顿定律第2节: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第3节:几种常见的力第4节: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基本要求: 1.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2.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 4.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 势能。 第三章:基本定理和守恒定律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第2节:动量守恒定律 第3节:动能定理第4节: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第5节: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第6节:能量守恒定律 基本要求: 1.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通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理解角 动量(动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 的简单力学问题。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 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9
19 3. 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 的科学研究方法。 4. 应注意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运动学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质点运动的描述: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速度、加速度 第 2 节:平面极坐标、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 动 基本要求: 1. 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 量。 2. 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 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 掌握运用运动方程确定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第一 类题),以及已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运动方程的方法(第二 类题)。 5. 能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 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运动定律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牛顿定律 第 2 节: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第 3 节:几种常见的力 第 4 节: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基本要求: 1.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2.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 4.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 势能。 第三章:基本定理和守恒定律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第 2 节:动量守恒定律 第 3 节:动能定理 第 4 节: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势能 第 5 节:功能原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 6 节:能量守恒定律 基本要求: 1. 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通过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情况理解角 动量(动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 的简单力学问题。 2.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 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第四章:刚体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刚体的定轴转动第2节: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第3节: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4节:力矩作功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基本要求: 1.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2.掌握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3.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4.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5.理解角动量概念 6.掌握质点在平面内运动以及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问题。 7。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能在有刚体绕定轴转动的问题中正 确地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能运用以上规律分析和解决包括质点和刚体的简单系 统的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电磁学 (讲授:24学时)(习题课:6学时)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一重 要的场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申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尊 循的基本规律,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相 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不随时间改变的申磁场的讨论,讲一步时论一般的由磁场 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本篇教学使学生学会能根据所研究问颗抓住主要因素,忽路次要因素,对所 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简化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微积分及矢量运算,场论等分 析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说明和建议: 1.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 容,讲述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3.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 度、电场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并加强学生应用微积分解决物理问 题的训练。 4.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 基本假设,并阐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 念以及认识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静电场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荷的量子化电荷守恒定律第2节:库仑定律 第3节:电场强度第4节:电场强度通量高斯定理 第5节: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能第6节:电势 20
20 第四章:刚体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刚体的定轴转动 第 2 节:力矩 转动定律 转动惯量 第 3 节: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 4 节:力矩作功 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基本要求: 1. 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2. 掌握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3. 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4. 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5. 理解角动量概念。 6. 掌握质点在平面内运动以及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问题。 7. 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能在有刚体绕定轴转动的问题中正 确地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能运用以上规律分析和解决包括质点和刚体的简单系 统的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电磁学 (讲授: 24 学时)(习题课: 6 学时)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一重 要的场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遵 循的基本规律,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相 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一般的电磁场 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本篇教学使学生学会能根据所研究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所 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简化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微积分及矢量运算,场论等分 析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说明和建议: 1. 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 容,讲述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 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3. 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 度、电场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并加强学生应用微积分解决物理问 题的训练。 4. 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 基本假设,并阐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 念以及认识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静电场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电荷的量子化 电荷守恒定律 第 2 节:库仑定律 第 3 节:电场强度 第 4 节:电场强度通量 高斯定理 第 5 节: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势能 第 6 节: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