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创阶段(19世纪未至1949年) 50年又可划分三个时期 1.1滥觞时期:两个世纪之交 1.2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 1.3雏形时期:30至40年代
1、初创阶段(19世纪末至1949年) 50年又可划分三个时期 年又可划分三个时期 1.1 滥觞时期:两个世纪之交 1.2 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 1.3 雏形时期: 30至40年代
1.1滥觞时期:两个世纪之交 奠基之作有两部: 一是叶昌炽的《藏书■二是叶德辉的《书林 纪事诗》(1897) 清话》(1911) 是一部记述自五代到清 直接引用了60余种 末藏书家事迹的著作, 740多卷书目题跋, 收录人物739人,其体例 把全书论及的内容 是“领以绝句,缀以事 细分为126个主题 迹,必要时殿以案语” 每一标题即是一篇 专论
1.1滥觞时期:两个世纪之交 奠基之作有两部: 一是叶昌炽的《藏书 纪事诗》(1897) 二是叶德辉的《书林 清话》(1911) 是一部记述自五代到清 末藏书家事迹的著作, 收录人物739人,其体例 是 “领以绝句,缀以事 迹,必要时殿以案语 ”。 直接引用了60余种 740多卷书目题跋 , 把全书论及的内容 细分为126个主题, 每一标题即是一篇 专论
1.2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 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1918) 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两浙古刊本 考》、《五代两宋监本考》 叶长青的《闽本考》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 向达的《唐代刊书考》(1928) 1925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卡特 Thomas francis carter882-1925)撰写的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1.2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 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1918) 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两浙古刊本 考》、《五代两宋监本考》 叶长青的《闽本考》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 向达的《唐代刊书考》(1928) 1925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卡特 (Thomas Francis Carter 1882-1925)撰写的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1.3雏形时期:30至40年代 ˉ郑鹤声、郑鹤春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贺圣鼎、赖于彦的《近代印刷术》(1934) 陈彬和、查猛济的《中国书史》(1935) 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1936) 1946年,上海永祥印书馆出饭的杨寿清著 《中国出版界简史》 这是第一部以“出版史”命 名的著作
1.3 雏形时期:30至40年代 郑鹤声、郑鹤春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贺圣鼎、赖于彦的《近代印刷术》(1934) 陈彬和、查猛济的《中国书史》(1935) 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1936) 1946年,上海永祥印书馆出版的杨寿清著 《中国出版界简史》 这是第一部以“出版史”命 名的著作
小结:初创阶段的特点 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研究对象和研究 范围均不明确。 研究成果的内容:多偏重于图书印刷史和收藏 史,研究领域十分有限,而且显得零散。 从研究方法上看:由于受清代学术遗风的影响 此阶段的论著大多为考据之作,资料收集较为丰 富,但在理论上总结提高的不够
小结:初创阶段的特点 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研究对象和研究 范围均不明确。 研究成果的内容:多偏重于图书印刷史和收藏 史,研究领域十分有限,而且显得零散。 从研究方法上看:由于受清代学术遗风的影响, 此阶段的论著大多为考据之作,资料收集较为丰 富,但在理论上总结提高的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