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2015-2016年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张勇董志新尹凤玲(张掖中学) 审题人:贺萍 (高台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学校、班级、科类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秋战国这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剧变的时期,是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 的传统社会的发展时期。当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学”,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 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东汉时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 说,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天而不人”,要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 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儒家也看到道家在“天道” 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因而也从理论上努力为儒家学说提 出自己的“天道”依据。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 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 的特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相反而相成”,有了长远的生命力。 ③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春秋时期,“和”与“同”的区分 是很清楚的。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 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④孔子丰富了“和”与“同”的概念。他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⑤“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 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张掖市 2015-2016 年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张 勇 董志新 尹凤玲(张掖中学) 审题人:贺 萍 (高台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学校、班级、科类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春秋战国这 500 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剧变的时期,是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一 的传统社会的发展时期。当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学”,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 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东汉时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 说,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天而不人”,要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 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儒家也看到道家在 “天道” 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因而也从理论上努力为儒家学说提 出自己的“天道”依据。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 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 的特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相反而相成”,有了长远的生命力。 ③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春秋时期,“和”与“同”的区分 是很清楚的。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 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④孔子丰富了“和”与“同”的概念。他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⑤“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 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⑥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见于《礼记·礼运篇》。这部书是战 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的描述:“大同”社会 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 ⑦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不是私人所藏有的,而是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的。在“大 同”社会中,人人都要为全体利益而劳动。在“大同”社会中,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 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爱, 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在“大同”社会中,公共事务由大家来 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 ⑧这样的“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 例如“选贤举能”和“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的一节, 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 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则是道家的术语。 可以说,“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而非一家之专利 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连 绵不断 (节选自张恺之《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而不同”源自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 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B.“和”就像八音的和谐,各种不同的声调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百家争鸣”是“和 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 C.“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 不是一家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 D.《吕氏春秋》一书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 它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春秋战国讲起,是概说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子学”,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相反而相成”。 B.文章第二段具体举例说明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主张。道家主张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 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
⑥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见于《礼记·礼运篇》。这部书是战 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的描述:“大同”社会 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 ⑦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不是私人所藏有的,而是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的。在“大 同”社会中,人人都要为全体利益而劳动。在“大同”社会中,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 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爱, 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在“大同”社会中,公共事务由大家来 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 ⑧这样的“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 例如“选贤举能”和“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的一节, 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 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则是道家的术语。 可以说,“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而非一家之专利, 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连 绵不断。 (节选自张恺之《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和而不同”源自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 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B.“和”就像八音的和谐,各种不同的声调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百家争鸣”是“和 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 C.“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 不是一家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 D.《吕氏春秋》一书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 它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从春秋战国讲起,是概说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子学”,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相反而相成”。 B.文章第二段具体举例说明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主张。道家主张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 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
C.文章三到五段介绍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孔子丰富了晏子“和”与“同” 的概念,“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D.文章六到八段介绍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完整地记载“大同”理想的《礼记·礼 运篇》是儒家学者的著作,也是受了老子和墨子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和”与“同”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到孔子时,他充实了“和”与 同”的内涵,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B.在“大同”社会中,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由集体供养。 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大家相爱而和平地生活 C.《礼记·礼运篇》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是道家的术语,“大 同”又和墨家的“尚同”类似,所以它是儒、道、墨思想的融合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就是因为有相互融合的精神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 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 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己。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 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 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 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鞠,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 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 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谗者谓恂与三俊 皆东林,曲法纵舍。工部钱局有盜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帝大怒,褫其官下 吏。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责。帝御经筵,讲官黄景眆称三俊至清,又 偕黄道周各疏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 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乃许配赎 十五年正月,召复故官。会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
C.文章三到五段介绍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孔子丰富了晏子“和”与“同” 的概念,“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D.文章六到八段介绍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完整地记载“大同”理想的《礼记·礼 运篇》是儒家学者的著作,也是受了老子和墨子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春秋时期,“和”与“同”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到孔子时,他充实了“和”与 “同”的内涵,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B.在“大同”社会中,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由集体供养。公 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大家相爱而和平地生活。 C.《礼记·礼运篇》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是道家的术语,“大 同”又和墨家的“尚同”类似,所以它是儒、道、墨思想的融合。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就是因为有相互融合的精神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 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 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 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 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 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鞠,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 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 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谗者谓恂与三俊 皆东林..,曲法纵舍。工部钱局有盗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帝大怒,褫其官下 吏。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责。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 偕黄道周各疏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 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乃许配赎。 十五年正月,召复故官。会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
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 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 乃请圣裁。”夤不悦三袁之怼不厨宗周复這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发纯疵汬遺钦底惹偲 以秦对取人家能得真最帝不从电是幸进煮众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吴昌时为属,颇为世垢病。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 中吴昌时欲得之。首辅周延儒力荐于帝,且以嘱三俊。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 调补。帝特召问,三俊复徇众意以对。帝颔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调选郎,前此未有也 帝恶言官不职,欲多汰之,尝以语三俊。三俊与昌时谋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于外。给事、 御史大哗,谓昌时紊制弄权,连章力攻,并诋三俊。三俊恳乞休致,诏许乘传归。国变后 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 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 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C.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 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D.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 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疵/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 书 B.“东林”指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疏”指“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以叙述和议论为主。 D.“调补”指调仼官职。张居正《答铨部李石塘书》:“考功之缺,已属铨曹调补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三俊嫉恶如仇。他先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数人,后又淘汰魏忠贤 的遗党,并多次与兵部争执士兵虚数冒领一事。 B.郑三俊勇于进谏。他大胆指出株连的弊端,并乞求下令让朝廷内外众臣施行怜悯
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 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 乃请圣裁。”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 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吴昌时为属,颇为世垢病。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 中吴昌时欲得之。首辅周延儒力荐于帝,且以嘱三俊。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 调补..。帝特召问,三俊复徇众意以对。帝颔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调选郎,前此未有也。 帝恶言官不职,欲多汰之,尝以语三俊。三俊与昌时谋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于外。给事、 御史大哗,谓昌时紊制弄权,连章力攻,并诋三俊。三俊恳乞休致,诏许乘传归。国变后, 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 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B.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 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C.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 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D.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 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疵/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 书。 B.“东林”指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疏”指“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以叙述和议论为主。 D.“调补”指调任官职。张居正《答铨部李石塘书》:“考功之缺,已属铨曹调补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郑三俊嫉恶如仇。他先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数人,后又淘汰魏忠贤 的遗党,并多次与兵部争执士兵虚数冒领一事。 B.郑三俊勇于进谏。他大胆指出株连的弊端,并乞求下令让朝廷内外众臣施行怜悯
政治,还反对皇帝直接召来官员对话、亲自提拔的做法。 C.郑三俊遭人嫉恨。他先是因侯恂案被诬,进谗言的人说他和侯恂同是东林党人 而在审案时想歪曲破坏法律释放侯恂:后又遭给事、御史诋毁 D.郑三俊守正不终。他为人纯正清明,但因依从众人心意在皇帝面前推荐吴昌时 使吴昌时得以顺利调任,而后遭到人们的指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5分) 答 (2)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请简要分析。(5分)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证人有过错而后改时,用 ”两句表述了人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 (2)《诗经·氓》一诗中,“ 。”沉痛地写出了女 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3)在《庄子·逍遥游》中,先说“覆杯水于坳堂”能使当作船的“芥”浮起来,又从 反面说明水深才能承载大船的道理的两句是
政治,还反对皇帝直接召来官员对话、亲自提拔的做法。 C.郑三俊遭人嫉恨。他先是因侯恂案被诬,进谗言的人说他和侯恂同是东林党人, 而在审案时想歪曲破坏法律释放侯恂;后又遭给事、御史诋毁。 D.郑三俊守正不终。他为人纯正清明,但因依从众人心意在皇帝面前推荐吴昌时, 使吴昌时得以顺利调任,而后遭到人们的指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证人有过错而后改时,用“ , 。”两句表述了人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 (2)《诗经·氓》一诗中,“ , 。”沉痛地写出了女 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3)在《庄子·逍遥游》中,先说“覆杯水于坳堂”能使当作船的“芥”浮起来,又从 反面说明水深才能承载大船的道理的两句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