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 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 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 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 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 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髙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 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 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 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 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 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 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 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 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 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髙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 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 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 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 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 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 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 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 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 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 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 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 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 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 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 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甘肃省武威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 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 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 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 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 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 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 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 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 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 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 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 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 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 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 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 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 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 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 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 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 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 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 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 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 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 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 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 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 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 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 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 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 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 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来源:Z#xx#k.Com]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 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 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 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 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 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 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 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 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 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 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 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 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 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 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 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 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
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 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 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 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 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 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 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 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 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来源:Z#xx#k.Com] 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 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 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 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 些 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 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 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 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 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 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 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 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 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 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 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 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 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 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
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 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 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 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 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 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 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 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 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 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 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 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 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 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 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岀藏羚羊穿过青藏铁 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 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文中第五自然段划线的一处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光明)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一一在笔头最顶端的 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 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 造
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 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 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 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 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 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 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 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 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 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 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 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 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 2016 年 10 月 17 日 《人民日报 》)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 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 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 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 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 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 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 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 文中第五自然段划线的一处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光明)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 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 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 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 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 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 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 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 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 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 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 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 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 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 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 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 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 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 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 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 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髙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 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 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 “以质取胜”的 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 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 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 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 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 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 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 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 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 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 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 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 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 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 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 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 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 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 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 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 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 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 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 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 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髙,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 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 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 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 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 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 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 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 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 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 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 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 据堂而坐。智髙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 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 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 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袛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 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 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 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 子弟并从子三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 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 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 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 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 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 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 ”,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 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 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 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 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 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 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 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 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 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 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 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 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 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 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 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 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 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 子弟∕并从子三人。 C. 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 子弟并从子三人